就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21 11:40:37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就业调查报告15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就业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就业调查报告15篇

就业调查报告1

  题目:关于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调查报告 专业

  学号

  姓名:关于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调查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学习, 从最初对财务管理的的迷茫和求知欲望逐渐的了解这 门专业。

  在本学期的会计原理课程中杨序琴老师细心教导,她那流利的教学让我 们深深地迷上财务这门专业, 当然还有今年学习的统计学、西方经济学也引领我 们进入金融市场, 让我们初步的了解到这门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 的兴趣爱好。

  为了今后能后更好的学习这门专业,通过调查整理分析得到本专业 学习的相关要求。一:专业概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资金筹集能力、财务可行性评 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具备突出的财富管理的金融专业技能, 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 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理财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二:专业设置●主要学科 :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初级财务管理、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与 期货、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财务案例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商 业银行经营管理、审计学、项目评估、税法等。●专业要求(1) 专业基本能力要求 (2) ①财务会计核算能力:掌握凭证填制、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 技能

  ②财务管理基本能力

  熟悉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和财务管理的基本 理论,掌握财务管理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③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组 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成本管理学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3) 专业核心能力要求 ① 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会计电算化软件 操作,能对企事业单位、不同行业会计实务进行处理; ② 证券投资分析能力“熟悉经济运行的宏微观环境,掌握投资的基本理论,掌握证券投资的理论和应用技巧; ③ 项目评估分析能力:熟悉并掌握企业投资评估、项目评估和审计 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④ 公司理财能力:熟悉并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企业战略 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⑤ 金融管理能力:熟悉并掌握经融市场的运作与对金融产品分析等 能力:提高金融企业的财务分析。●素质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与主要面 向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踏实敬业、吃苦难劳、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会计软件初始化的 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和算子 系统的操作方法;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模块构建,会计电算 化对系统手工会计方式的影响;了解企业实际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与 制度规范购销存业核算子系统、基本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数据整理与加工。

  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 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专业意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发面的知识和 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 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熟悉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有较深厚的'管理学科理论基础和较扎实的 财务管理基础, 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 能力与素质,并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 新精神。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 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选修模块课程中要求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财务管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并具备职业技术教育基本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自己成立会计事务所,成立会计事务所不会面对象做兼职会计的交 际压力,其收入十分可观,但对专业所需水平要求很高。目前成立 会计事务所的大多具备注册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级的人。

  进大学任教。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管类专业今年愈加的火 热的趋势,市场定需要 1000 大批的财务管理人才。6.●财务管理专业前景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盘算好家底,才能打牢挣钱的基础,财 务管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命脉的所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财务管理专 业内部,还催生出了一些新兴的分支。

  现在一方面是市场需要会计人才, 而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现有水平又参差不 平。当前企业会计队伍的现状,有许多只持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初级人员,匆匆就 上岗了,他们有许多人,有的分录不会做、有的科目不会设置、有的月末结帐缺 乏知识、这些都不在少数啊,学有成就是首要的。在大学阶段尽量掌握更多的财 务会计知识,将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我国的经济还在不断向前发展,不用担心 就业前景,就目前情况财务会计就业情况也是最好的行业之一。

  目前作为将进入大二的我们来说, 主要任务还是在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知 识,做到落实并灵活运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作为财务专业的学生不仅仅 目标只限于会计从业资格证, 应该要做到更精更好。这样才能在社会的高层站住 脚。

  就目前而言, 许多待遇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计这方面的要求都是持有初 级会计证书以上的会计人员,也要求工作经验至少 2—3 年以上,这对于刚毕业 的大学生来说, 很多都有了限制,所以就要求我们利用寒暑假期间去企事业单位 实习做一名小企业的小会计, 充实自己让自己,让自己在接下来重点学习哪方面 的技能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就业调查报告2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我们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应该了解会计就业的前景。因此,我们调查小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别对会计与金融学院涉及会计专业,三个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前个人认为的会计行业的就业形势,还有想从事哪个领域中会计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那些条件,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主要调查武汉xx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的大一和大二的会计专业的学生。

  三.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学校学生对会计是否对口,还有性别与从事会计行业的关系,从事会计工作面临的压力。还有所学的专业、性别、以及对会计就业前景的看法等。

  四.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势调查,主要了解学院里面注会、企会、电会。三个就业不同的.学生。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7。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五.调查结果和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我们调查了三个会计专业的男女比例为1:46由于我们学校学会计的女生太多,所以调查男女的比例这项数据是不准

  (一)我们调查学生认为当前会计行业就业形势如下:

  (二)我们调查学生有意向报考那些会计资格证书如下:

  (三)我们调查了对于第一份会计工作,能接受的最低工资调查如下:

  (1)从表一看,会计电算化占的比例最多,其次是企会。这说明当今社会会计行业从手工做账慢慢的转移到了用电脑来做账。由于我们学校男女比例失调,女性占了大半江山。但男性担任会计主管的要多,而女性担任出纳和一般会计人员的较多。

  (2)从表二看,女生的比例最大,就业与性别的关系有38%的人认为女性的就业优势大些,有35%的人认为两者是无关系的,还有27%的人男性的优势大。

  (3)从表三看,有68%的人认为当前会计行就业是困难的,因为我们调查的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家没有任何会计工作经验,只有一些理论知识,加上全国每年有几百万参加会计考试,由于会计市场会计人员过度的饱和从而导致会计行业就业难的问题。

  (4)从表四看,报考会计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自我提升的基石,从表中可以看出有38%的人想报中级会计师会计师有31%的人,还有23%的人想报注册会计师,最后还有8%的人想报高级会计师,由此可见中级会计师是大多数人想报的,这反应出当今社会还是缺乏高端顶尖人才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报考高级会计师的人数只有那么点人8%。

  (5)从表五看,调查了对于第一份会计工作能最低接受的最低工资。1500-2500的占了66%,其次是2500-3500的占了15%,还有1000-1500的占了13%,最后就是3500以上的有6%,对于会计人员的工资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这不同的差异,其实对于自己第一份会计工作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工资是其次,只要得到工作中丰富工作经验,自己的工资也会丰富起来。

  六、 总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具备以下几点:

  (1)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

  (2)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3)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

  (4)广泛的知识面要坚持学习。但不能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

  (5)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6)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学院教学的建议。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强化电算会计,专业课每门课程配套模拟实训,与企业联合办学。

就业调查报告3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结论是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另外,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发现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的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

  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代替了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或者说工程建设进行管理,这里的工程指的是指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工作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最终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进行管理。

  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

  开设该专业的各高等院校有把工程管理归入到管理学院下的,如天津大学;有把该专业作为土木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里的一个专业方向的,如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有直接把该专业独立为下属院系的,如东北财经大学的金广建设管理学院。每个学校又侧重不同,有的侧重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有的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有的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或者偏重管理或者偏重技术,各有特色。

  因此,在报考时关键还是看你的眼光,要充分了解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其侧重的是哪一个方向,是否与自己的志趣和爱好相同。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还很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求比例大致为1︰3。这可是一个通天的豌豆藤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找到成功的捷径,虽然磕磕绊绊,但她还是慢慢地向我们靠拢,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脸

  风雨兼程晴来也!

  虽然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管理学、土木工程(或水利工程)为主干学科,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五个专业方向。不同的学校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学子将来可能从事哪些职业或者将成为什么样的管理者呢?

  精打细算的经济师:优秀的工程管理者要具有经济头脑。一个工程耗时多少、成本多少、如何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达到环保、利民等效果。如果不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的知识是寸步难行的。如香港青马大桥,长度为2.2公里,主跨长度1377米,离海面高62米。其混凝土桥塔高206米,组成吊缆的钢线总长度达16万公里,单是桥身结构钢重量就达5万吨,超过香港中国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两座大厦所用的钢材总量。缺少一项专业知识的支撑,那是不可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程的。

  科学严谨的工程师: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融资、工程材料房地产投资与评估、建筑法规、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构造与结构、建筑施工及组织设计、模拟工程报价、房地产估价、资产评估、土木工程概论、房地产投资与经营等都是工程管理专业要学习的课程。这些是整个工程的全过程所要涉及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联系紧密,缺少了任一环都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盲点。对工程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如果缺少了这些知识作为底蕴,则很难驾驭一项完整的工程。

  知法学法的守法者:经济法和法律基础、合同管理等课程必不可少。如何通过合同来保护工程甲方或者乙方的权益,争取双赢;如何通过合同来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合法的管理也是工程管理者要充当的又一角色。如在深圳蛇口东角头和香港新界鳌石间架设的一座5公里的高架桥,由于该项工程所在地有成群栖息的候鸟和大片红树林,为确保环境不受破坏,开工之初就做了非常周详的环境保护计划,施工以来承建方在噪音控制、空气、水体、藻类、鸟类监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措施到位,至今也未出现任何污染事故等。在这里,如果施工方不顾环境而施工,后果是很严重的。相信我们并不想得到一座桥而失去一片森林,而法律在这里提供了保障。

  外圆内方的管理者:管理学方面的课程是工程管理的'另一只脚,如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等。如何与人相处打交道、沟通交流是作为管理者个人魅力的直接体现,既适时的体现出大度灵活,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此外,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应用和熟练操作、外语的听说读写、针锋相对的商务谈判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可见,一个工程管理人员是个多面手。或许也有人觉得工程管理专业是万金油,到哪里都可以用。对于工程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多样素质使你比学经济的更能胜任工程的管理工作。学经济的或者管理的,没有工程方面的知识,无论如何都是做不来工程管理的管理者的。

  一路走来,工程管理专业由于所处院校及侧重方向不同或者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过部分调整,但她基本的四层身份色彩是持久的。无论如何调整,她都将迎来晴朗的日子。

  在选择报考时,尤其要抓准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对部分课程的调整和所在院校课程的不同要做一些比较,做到心中有数。

  就业趋势前景广阔

  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与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特别是随着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我国加入WTO,全国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各类专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工程管理高级人才(项目管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将有不断增长的需求。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十分广泛,他们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工程公司、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工程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该专业就业分布最多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等。目前工资一般可以达到3000元~5000元/月。

就业调查报告4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走进淮南市国际大酒店。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餐厅里,别人一眼就能把我人出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说从我的脸上就能看出来,呵呵,也许没有经历过社会的人都有我这种不知名遭遇吧!我并没有因为我在他们面前没有经验而退后,我相信我也能做的像他们一样好.我的工作是在那做传菜生,每天上午9:00----下午2:00再从下午4:00----晚上8:30上班,虽然时间长了点,但热情而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触了社会,了解了未来.在餐厅里虽然我是以传菜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应届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应届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应届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2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应届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是对于我们应届大学生的就业来说,还存在这很多问题。

  一、应届大学生都有怎样的就业观

  务虚不务实、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经验……这些看法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型,素质教育成为一个主要内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职业技能成为招聘的主要标准。因此,从学校大门到企业大门,还有一段就业的距离。

  学生:学历、经验难以兼得

  一项对本市IT行业进行的薪酬福利调查表明,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求职者通常更容易获得薪酬优厚的工作,每多受一年教育,年薪平均增长8.3%。有一些高薪岗位虽然对学历要求不高,但一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看出,要想找份好工作,要么是高学历,要么是有工作经验。而最优秀的人才则同时具备了这两项素质。对于刚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企业这样的条件,真有点“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有些教育专家认为,尽管高学历和多年工作经验都能带来很好的职业生涯,但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还是有些苛刻。所以,学生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来找工作也是“迫不得已”。企业这样做也很精明,他们知道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才。

  另外,重经验、轻学历的“经验歧视”现象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求职者自身也存在着学“不”致用、工作适应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不可否认,学历高低仍然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些企业“要学历也要工作经验”的招聘原则也不无道理。毕竟,这是企业在招聘当中一个很“实用”的方法。

  高校:素质、就业率孰轻孰重

  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经历数次应聘失败后,抱怨说:“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像我们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机会实在太少了。”现在,他决定考研,希望以高学历的优势来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劣势,找到满意的工作。

  在学校里,培养的是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工作以后,学习的内容虽然变了,但方法仍然是通用的。

  与学历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般的教育不会很系统地教授实际从业经验,也不能把教学的所有内容与将来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需要高度结合。传统学历教育的内容体系立足于某一特定学科,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是以某个具体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其实,就业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分开的,学校当然要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学校不能变的只顾及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就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毕业之后会可以有很多出路,可以研究专业,可以出国深造,当然,也可以就业。社会上不应该把找工作的压力过分渲染。毕竟,高等院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二、我国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2、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

  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另外,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

  三、应届大学生就业前景调查

  1、就业落实率达七成 专科优于本科

  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0.4%,“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如果将三者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0.9%。

  调查显示,20xx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仍是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毕业生“待就业”的专科和高职为24.3%,本科为23.0%,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2.1%和10.1%。但有意思的是,虽然从“待就业”指标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仍然最大,但从“落实率”看,专科毕业生优于本科毕业生。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2、一半毕业生起薪1500以上 男性高于女性

  课题组的统计结果显示,有一半的高校毕业生的月起薪在1500元以上。5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000—20xx元之间;8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800—3000元之间;9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700—4500元之间。20xx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月起薪为1798元,比20xx年增加了210元。

  调查显示,毕业生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专科生为1410元,本科毕业生为1788元,硕士为3469元,博士为3252元。调查还显示,男性毕业生起薪高于女性,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

  另外,工作单位性质、工作类型、就业地点的不同,起薪也存在差异: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平均月起薪较高,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企业最低;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收入位居前三甲,技术辅助工作、服务工作和一线农业从业人员居中,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收入最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20xx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163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1507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1332元和1567元。

  3、大中城市就业四成以上 私企人气渐旺

  调查显示,20xx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45.2%,在地级市的占35.0%,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4.1%,在乡镇的占4.4%,在农村的为1.4%。与20xx年相比,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略有回升。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特别是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xx年所占比例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另外,从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来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占34.3%,但是与20xx年相比,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减少了10.9个百分点,而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各类服务工作、一线生产工人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显示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服务工作和一线生产工作。

  4、 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竞争主要靠学识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调查显示影响就业的因素由重到轻的是:1)、工作能力强;2)、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3)、学历层次高;4)、应聘技巧好;5)、形象气质好;6)、热门专业;7)、学校名气、地位高;8)、就业信息和机会多;9)、亲戚的帮助;10)、学习成绩好;11)、老师的推荐;12)、朋友的帮助;13)、为学生干部;14)、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5)、拥有就业地户口;16)、为党员;17)、性别状况为男性;18)、送礼买人情。调查认为,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方面,而性别因素和送礼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5、择业重视发展前景 体现人生价值最重要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调查显示影响毕业生择业意向的从重到轻的是:1)、发展前景好;2)、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3)、福利待遇好;4)、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5)、经济收入高;6)、工作稳定;7)、工作单位的声誉好;8)、对社会的贡献;9)、工作自由;10)、工作单位的规模大;11)、工作单位在大城市;12)、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13)、易(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14)、可兼顾亲友关系。与20xx年相比,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基本没有改变,把施展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看得最重。

  6、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源于学校

  调查显示,4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另外,与20xx年相比,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以及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重要性显著增加,网络招聘信息的比例也显著上升。可见,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毕业生求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从毕业生对从学校获得的就业信息的帮助程度看,有11.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信息帮助非常大,有32.0%的毕业生认为帮助比较大,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已经获得超过40%的毕业生的积极肯定,说明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

  四、总结

  通过寒假期间我的亲身实践和信息了解,让我更多、更深的意识到具有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对一个应届大学生的重要性。新的时代由新的力量推动,而我们当代应届大学生担负着时代的使命,要尽自己的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就业调查报告5

  我们从咿呀而语的稚嫩幼儿学步,到以四肢匍匐而进在大人们的

  庇护下蹒跚而立,我们慢慢走向成熟,现在面临大四的我们,即将走进社会。十年苦读但求一立,那么对于我们自己以后的未来,对于毕业后面向社会,我们不曾无数次的在脑海中勾画美丽无比的人生蓝图,美好的前景在脑海中勾勒过一遍又一遍,我想大家都是这样吧,曾不只一次的幻想过自己的未来,憧憬过美好的未来!可是,我们只是去想象,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如何的付诸于行动,如何地去实现。因此,我利用本次大四的寒假,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在锦州各所大学附近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

  采用实地调查形式,并自己亲身体验,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经验。

  一、 调查课题

  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 调查对象

  年级结构:大一占16%,大二占21% ,大三占28%,大四35%

  性别结构:男生占45%,女生占55% 。

  三、调查步骤及时间

  调查总体时间:20xx年2月1日——20xx年2月29日

  调查步骤及时间分步:

  1、 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20xx年2月1日

  2、 起草调查内容及方案:20xx年2月2日

  3、 确定调查对象并展开调查:20xx年2月3——13日

  4、 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情况:20xx年2月14——2月28日

  5、 调查分析总结:20xx年2月29日

  四、调查的问题与目的

  本次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大学生目前的大学生活,以及就业理念,就业观点,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如何分配自己的业余时间。

  五、调查步骤

  (一)、调查前言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

  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另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众所周知,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20xx年沪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业调查报告6

  为进一步了解××市城镇妇女灵活就业情况,为做好妇女工作提供对策,春节前我们在全市灵活就业妇女中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

  一、灵活就业城镇妇女就业状况

  目前,××市城镇妇女灵活就业群体的从业形态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其构成包括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季节工、小时工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其就业目的大多以缓解家庭生活困难为主,在抽样调查的3000人中,有2162人灵活就业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生活困难,比例占72.06,而想找点事干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仅占5.97和10.99,因此,实现灵活就业的妇女中对目前就业状况满意的仅占总数的12.91,比较满意的占39.38,不满意的占23。53,占54.81的女性抱有“先干着以后再调整”的心态。从收入看,大多数灵活就业的女性工资仍然不高,月收入在301—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占65.22,300元以下的占19.03,500元以上的占15.74。同时,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在灵活就业中有较大差别,总体看,年纪轻、学历高的女性灵活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大、文化程度的降低,就业率和择业标准以及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从就业方式看,灵活就业的女性多以受雇佣形式实现就业为主,比例达到58.65,采取自主经营形式实现就业的只占7。47,与人合伙经营的只占1.64,其他形式占32。24。并且灵活就业主要分布第三产业,比例已达总数的79,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现灵活就业的分别占13.6、7。

  二、城镇妇女在灵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就业压力大

  灵活就业女性一般从事的是收入低的工作,工作不稳定是普遍的。下岗职工被招聘到企业就业,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大多没有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新经济组织中存在着用工制度不够规范的现象,灵活就业的良好氛围仍较欠缺。如有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性別歧视、随意提高招用工的条件、不愿用生育年令的女性、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男女同工不同酬、超时工作、随意克扣工资、随意辞退女工和以招聘失业人员来博取廉价劳动力等现象。许多参与调查的灵活就业女性或多或少的都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她们在就业过程中总是缺乏安全感,生怕随时会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作。因此,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没有正式劳动关系是灵活就业人员的最大困难。

  (二)大多数受雇灵活就业女性属于临时性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

  尽管她们有强烈的参保愿望,往往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灵活就业人员与现行社会保险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依然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学术界不断呼吁我国尽快建立一项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使其中的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因此,改善灵活就业者的福利与保障政策无疑也会使女性灵活就业者因之受益。从调查看,随着个体、私营等新经济组织的崛起,灵活就业女性在新经济组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像国有和集体企业那样完全享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从这些受调查人员自身的角度看,低收入使得她们对社会保险或是毫无概念,或是望而却步。实际上,对于低收入的下岗职工来说,解决眼下吃饭和孩子上学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社会保险则是“奢侈品”,“想都没想过”。

  (三)缺乏政策性扶持

  调查中发现,在女性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中,有93.4的人没有享受到政府有关的优惠政策。在询问灵活就业女性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她们提得最多的是“失业人员自己开店时,适当减免一些工商费和税”。实际上这些政策都有,但她们不是很清楚。还有79.14的人没有领到《再就业优惠证》(这些都是集体企业人员,多年以来一直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而她们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

  (四)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服务管理

  在女性灵活就业人员中,真正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实现就业的只占4.35。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介绍机构鱼龙混杂,特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私营或团体开设的职业介绍机构,本来信誉度就不好,个别的职业介绍所还要以介绍工作为名,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行骗钱之实。在调查的失业者中,只有19.08的失业女性到职介所登记求职。严重阻碍了职业介绍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

  (五)创业技能培训还有薄弱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市的.灵活就业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普及面不广、失业职工参与率不高。有80的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加过再就业培训;二是针对性不强。失业女性接受的培训课程中,80是知识类培训,如电脑、财会、企业管理等。但实际参加灵活就业女性54的人则选择技能类课程,如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服装缝纫等。

  三、促进城镇妇女灵活就业的建议及对策

  (一)要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做好灵活就业工作的认识

  随着××市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人会面临着再次就业。在这种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尖锐、正规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速灵活就业的发展是解决千万人的饭碗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思想上要认识到位。目前,灵活就业领域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这就更需要从思想上对灵活就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各级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和现代就业观念。二是情感上要关怀到位。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一般收入不高,而且工作不够稳定,基本上社会保险没着落,养老、医疗没保障,直接影响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也是灵活就业人员及其家庭最大的后顾之忧。所以,应该对灵活就业人员在情感上给予特殊的人文关怀,帮助她们在灵活就业领域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三是宣传上要覆盖到位。很多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制定的关于灵活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概不知,造成政策理解和运用上的“盲区”。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灵活就业方面的政策、信息和灵活就业领域涌现的典型人物,使广大劳动者了解国家关于灵活就业方面的政策,消除思想顾虑,在舆论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重视并支持灵活就业、依法保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

  (二)依据灵活就业行业性质和人员自身状况的不同,对灵活就业实行分类指导

  一是可根据灵活就业者所在行业性质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政策指导重点。对在小企业灵活就业的人员,重点是制定实施支持小型企业创办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在大中型企业的灵活就业人员,重点规范好这些企业的用工行为和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上;对在非正规部门灵活就业的人员,重点调整和完善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对从事独立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重点是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二是对国有企下岗职工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也要进行分类指导。对城镇下岗参与灵活就业的职工,特别是生活和就业都比较困难的群体,应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他们实现灵活就业。对集体企业下岗的职工,在安置中能否取消优惠证的限制,特别是4050人员应作为今后照顾安置的重点。

  (三)成立灵活就业组织,建立一套有效的社区就业管理和组织体系

  基层社区组织与就业人员的关系最近、最直接,比较了解灵活就业人员的思想动态、经济状况、急迫解决的问题和就业需求,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心贴心、面对面的最直接的服务,使社区服务的就业潜力转化为现实。一是在社区建立劳务型就业组织或中介服务机构。社区中介服务机构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以协议或登记方式确立劳务关系的服务。二是在社区建立固定的劳动力大市场,将其建成灵活就业人员能进能出的蓄水池,把分散的以个体形式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同时,可在劳动力大市场中设立就业咨询、“一对一”就业指导、即时就业等多种就业服务。三是建立社区与社区之间信息可共享的网络传输平台,为求职者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服务,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各类就业岗位情况,以便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做出选择。四是建立社区“劳动保障监察与仲裁窗口”,由专人出面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矛盾,代理劳动争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灵活就业。五是扶持社区开辟机动、灵活、多样的就业渠道,如可引导社区灵活就业人员大力发展送报、早餐、夜市等非全日制就业;参与供热、采暖、旅游等阶段性就业;进行小编织、小饭桌、小制作、旅游纪念品等家庭就业。

  (四)汇社会各界的合力效应,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撑性服务

  一是多渠道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被逐步剥离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市场,也是一个新的就业增长点。如可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到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项目之中。二是建立健全“劳务派遣组织”,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发挥劳务派遣组织在促进灵活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将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派遣到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从事季节性、阶段性就业。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用工单位和灵活就业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在法律上确认灵活就业形式的地位和作用,着手制定灵活就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对灵活就业形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层面。其次,在专门法律尚未出台前,应抓紧完善实施××市灵活就业领域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尽快设计出一套立足××市情、符合各种灵活就业形式特点,有利于促进××市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四是建立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灵活就业者的后顾之忧。五是为灵活就业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就业培训服务。由于灵活就业者年龄大小不一、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岗位要求各不一样、就业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应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者提供不同的培训。培训机构可采取送培上门、阶段学习、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等灵活方式,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就业调查报告7

  超三成自考毕业后才参加工作的自考毕业生工资在20xx元以上;六成自考毕业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20xx年自考毕业生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是省自考办昨日向媒体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据悉,这是我省首份关于自考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自考后就业三成月薪超20xx

  部门分析:省自考办分析认为,在目前大学毕业生起薪越来越低的现实下,自考生的工资水平却出现了增长。这是因为自考生很多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工作经验后,去考取更高的学历。在拥有了经验和学历之后,他们肯定会选择高于原来岗位工资的目标跳槽,工资也就实现了步步高。

  就业状况好于“科班生”

  部门分析:根据调查数据,省自考办分析认为,20xx年我省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少自考毕业生原本是专科在读生,在学校里一边上大专课程,一边通过自考拿本科文凭,毕业时就有了两本文凭。这是不少自考毕业生找工作容易的原因之一。

  近两成毕业后得到升迁

  部门分析:省自考办有关人士认为,现在不少自考生来自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自考所学专业对个人的就业或职务(职称)升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地位仍不如“科班生”

  调查数据:在47。2%的'被调查者对自考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持乐观看法的同时,有16。5%认为“将会越来越困难”。同时,依然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

  部门分析:省自考办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考毕业生的当前的社会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不如全日制重点大学毕业生。

就业调查报告8

  曾在共和国历史上铸就辉煌的重工业基地沈阳,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转型,改革的“阵痛”也一并降临,曾经轰鸣的机器停止了转动,沈阳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也就被迫推向了失业或下岗的边缘,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决定了沈阳的就业问题具有突出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刺激社区服务消费,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就业是给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富余人员寻找就业出路的一个新途径。

  一、调查的组织

  (一)调查方式

  我们对xx的社区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xx社区就业的现状,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我们采用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访谈提纲设计了针对社区就业工作负责人和针对下岗工人的两种访谈提纲,首先通过与社区就业相关负责人的直接面谈,了解xx社区就业机制的现状、职能、运作、成效以及面临问题等信息,并进一步了解其负责人对本职工作的看法,借以观察社区就业的地位及影响。这种方式获取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可以了解到社区就业的方面面的信息,但由于是社区就业负责人的一面之辞,可能有片面性或与普通下岗员工的看法不相符,为此,我们又设计了一套有关社区就业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的问题包含了关于社区就业的各个环节,同时注重调查下岗工人对社区就业的看法和满意程度,借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二)样本母体的选取

  我们采取了随机调查的方式,在和平区这个社区就业发展较为充分的地区选取了新兴街道办事处的长兴社区和宁旺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xx的社区就业有着很强的代表性。问卷的填写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进行,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这种即时收取的答卷方式也保证了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对社区负责人以及普通下岗工人的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从而得到了总体数据以及相应的分组数据,以便分析不同类型的人员对社区就业的不同要求及感受,达到全面透彻的分析效果。

  二、xx社区就业的现状

  (一)社区就业日益受到重视

  调查结果表明, 27%的人非常了解社区就业,个别社区的人员对此问题的反映更为强烈,,该社区企业认为社区就业非常重要的人员占80.0%,远远高于平均数,这反映出社区就业的确是城市就业的一个焦点所在,由于就业所涉及的都是广大下岗人员最为关心的,影响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受关注程度较高,理所当然。

  非常愿意在社区就业的人员占到了14%,而不愿意在社区就业只占23%,看来,社区就业已基本上被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所认同和接受。

  (二)社区就业机制运转逐步规范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我们所访谈的有关负责人都对本社区的情况很了解,一般来讲,下岗失业人员的比重都在5%左右,而且有关负责人能很熟练的说出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名单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的名单,看来,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

  从统计数量上看,社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远远高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而且所提供岗位的职业分布也很广泛。我们所对应的调查问卷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75,您目前得到的社区服务有:()

  A、家政服务B、便民早点C、商品销售D、物业管理E、社区保安F、家庭装饰G、绿化美化H、维修维护I、托儿养老J、卫生保洁K、商品递送L、生活照料M、健身娱乐N、老年人看护O、再生资源回收P、社区车辆看管Q、其他

  问卷的统计中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选项,也就是说,这么多的社区工作都是有人做的,看见,社区就业有点多面广、职业众多的特点。从此也可以看出社区就业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是越来越规范化和专业化了。

  问题5,社区就业流程是如何运做的?工作岗位都来自哪里,如何与外界联系?

  我们所访谈的每个社区都有自己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从统计失业下岗人员到联系工作岗位,再到签定劳动合同,几乎都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安排。社区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xx在完善机制、建立网络、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新的'理念,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

  三、问题及对策

  (一)社区就业的职能不健全,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对如何在社区就业很不了解

  在收回的100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8%的人认为本社区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在调查的xx社区就业中,社区就业机制缺乏相应的宣传和指导就业的职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了解社区就业,但是不知道如何在社区中找工作的现象呢?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社区就业是高度依赖于信任或信用环境的。社区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是直接针对社区家庭的服务,有的要进入家庭,从业者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劳动条件。现在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信任环境。家政服务与家庭生活空间十分接近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家政服务有别于其他社区服务和一般的第三产行业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促进家政服务的发展就要创造信任环境,加强引导、管理,推动家政服务规范化发展。

  (二)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问题

  根据调查,受雇的从业者多数没有签定劳动合同,而且由于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有1/4的人已经遇到了麻烦,因此,对于有没有必要签定劳动合同,从业者的态度很明确,高达80%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但是,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强求一律的签定劳动合同是不现实的。一是社区服务组织有的是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组成,签定劳动合同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二是签定劳动合同,建立正常的劳动关系,就要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多数的社区服务组织不胜负担。因此,对于社区就业从业者签定劳动合同,可以提倡而不强求,同时有分类处理办法。第一,对于成规摸的、正规话的社区服务实体,如劳务派遣家政公司、专业化的公司应要求与就业者签定劳动合同。将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放在这类经济组织上,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二,寻求灵活的劳动合同签定方式。如允许口头协议,或者简化的书面劳动合同,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劳动合同。

就业调查报告9

为什么会计行业的知名度如此之高呢?原因就是这个行业的社会需求源源不断,就业形势很好。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会计的就业前景。

  一、社会需求层出不穷

  许多地方要求会计,首先是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其次是各种业务,其次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一个群体的经济命脉,所以每个群体都需要它们。今天没有关于每年新增企业数量的数据,但没有数据可以证明每个人都明白每年新增企业数以万计。有企业,有会计需求,会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行业。

  二、在业务中占主导地位

  会计部门在企业中绝对是核心部门,两家公司都有灰色收入或奖金,都要经过会计核算。所以可以想见,每一个企业都会有一个会计部门的奖金,不难保证:你永远不会被业务边缘化,所谓的裁员,等待你永远不会担心。

  会计实际上是一项技术,可以说是一项技术。如今,高校也有一些新兴的管理专业,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为什么有些专家说这些专业是非常虚构的?让我专注于这一点。首先这些专业的东西都是些毛皮,没有什么真正的意思。比如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有点类似于退伍军人,初级经济学,初级会计,初级理财管理等,每门课程都是一层水,根本就没有深层次的东西。有点类似于通过各种瘟疫的门。再说几句话,即使你学习得很好,去社会,哪个公司会给他们一个勤劳的家产,给你一个毕业的毛茸茸的孩子去管理?真正的管理与业务整个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在与企业分享荣辱多年的过程中积累的,是书本上可以学到的东西吗?如果没有组织聘请你来管理,你如何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只有毛皮,没有经济学专业,会计学的本质你还是不知道,但会计学和一般管理学科是有本质区别的,会计培养的人才是一个纵向的培养,从初级会计到中级再到高级财务会计,线。大学毕业后,你已经拥有了这个技能,并且可以快速入门。

  我的母亲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有78名大学生。她坚持要学习电脑,因为学习电脑的学生应该活到老去学习。妈妈说,当她刚刚掌握BASIC语言时,BASIC已经过时了,开始使用C语言。当她学习C语言的时候,C ++还是年轻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中当你总是失去权力的`那一天,就是你被排除在社交舞台上的那一天。 IT行业正在迅速更新,鼓励创新和缺乏经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精通386计算机体系结构或WINDOS32的人现在仍然是有用的。会计是一个积累经验的主题。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也在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就像是一种心态的变化。所以你永远不会害怕你的经验会过时。

  三、就业存在性别歧视

  因为会计总是以女孩为主,或者说这是女孩的纪律。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女童不会像女学生那样受到严重的性别歧视。

  同时,男孩在这个行业有性别优势。他们习惯于疏远。当许多单位招聘时,他们可以期望男生有男生。因此,如果一个男生选择了这个专业,他的就业和机会肯定比许多学习工程的男生要好。

就业调查报告1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逐步普及,电脑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IT行业迅猛发展,就业工作岗位也彼彼皆是,在最近几年内,IT职场排行榜仍旧处于所有行业中的“老大”。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也应该有所提高,但据统计表明,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有明显的下降,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说计算机这行就业单位很多,但是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又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达到相应的知识水平,有的能在其它点上突破。所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应随着市场需求与信息技术的改革明确自身学习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目标,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博弱、技术功底差

  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分部在: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计算机硬件这方面在目前看来就业人数已供多于求,而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上还是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科技创新人才!也由于高层计算机技术的深奥,各方面技术的结合,使得高层技术岗位人才十分的贫乏。由于竞争的激烈,同时学得不深,有的学生虽说学此专业但是就业时也转入其它行业的也数不胜数!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1、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要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是我们生活的灵魂

  例: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 20xx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3、专业知识技术好,基础知积功底好,社会知识渊博。

  4、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大部分是有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才。

  5、具有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 “谦虚”、“执著”和“勇气” 的领导

  6、诚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守公司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

  三、已就业师兄的一些建议和期望

  1、珍惜校园学习生活,如果想在计算机高层职业有所突破,就要学好数学和英语,(特别是在算机应用、算法和编程)。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走出新路,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2、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用业余时间去做点兼职工作,打工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不是提前上班。

  3、人与人之间不要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4、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包括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

  四、老师的意见

  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才可以把握好自己方向,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其次,做一个“谦虚”、“执著”和“有勇气”的人,

  再次,掌握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不行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所以,要给自己设定目标,但是,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世界在飞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老师通常只涵盖课本中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学会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或者请老师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并且主动与同学们相互探讨、切磋,最好几人组一学习小组,让自己能够“无师自通。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五、调研资料总结:

  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什么 。

  我不知,毕业论文怎么写、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但是现在........

  大学的空余时间很多,就是需要会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那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不愿面对自己不足的一面。

  在语言、技术、平台和工具方面上打好自己的基础功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计算机高手的。只有在这些方面有了成就,以后就业时能快速的投身于岗位中去,不用辛苦的去找工作、投简历、参加各种笔试与面试。

  现在也有很多的大学生到缺乏人才的乡村、乡镇做后备干部,在农村作领路带头人。特别是经过基层锻炼后,能够适应艰苦生活环境并善于做农村后备干部工作。实现“一村一处大学生”的农村小康建设人才集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无论在哪个行业,干好都是不容易的。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在软件产业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内,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新世纪中蓬勃发展,中国的人才能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

  所以,大学里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诚信处事。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就业调查报告11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全省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新增就业岗位总量下降,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充分了解我省就业创业的新情况,研究进一步完善支持就业创业政策和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措施,近期,我们会同省人社厅在分析全省促进就业创业情况的基础上,联合赴徐州、淮安、东海、赣榆等市县开展调查研究。

  一、就业创业基本情况

  调查和分析表明,近年各地普遍加强对形势的研判,增加财政投入、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推进扶持政策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就业工作目标任务。20xx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4.60万人,连续七年超百万;城镇登记失业率3.22%,低于年度控制目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6.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7.92万人,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75.96万人。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29.76万人,培训后就业率82.48%,创业培训23.68万人。徐州市、淮安两市当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23万人和6.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2.55%和2.56%;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达到6.41万人和2.04万人。

  (一)就业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各地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资金,逐年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力度,保障重点支出项目,支持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工作开展。20xx年,全省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达40亿元,其中:用于社会保险补贴20亿元,职业介绍和培训补贴4亿元,公益性岗位补贴2亿元,扶持公共就业服务3.3亿元。徐州市投入就业资金2.57亿元,比上年增加47%;淮安市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4亿元,比上年增加35%;赣榆县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965万元,比上年增加16%。

  (二)就业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各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以落实就业促进政策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就业补助资金的审核、公示、拨付和监管流程,利用网络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探索资金补助与工作成果挂钩,资金管理更加规范,政策落实更加透明,资金效率不断提高。徐州市依托就业管理系统,实现了补贴资金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发放,提高了资金审核拨付效率;并将培训补贴资金与培训结果挂钩,采取对培训出勤率低、质量较差的培训机构扣减补助的办法,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东海县健全就业资金经办机构、人社部门、财政部门三级审核制度、内控制度和公示制度,确保了资金安全、流程规范和信息公开。

  (三)就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地依托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以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充分就业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有形的场所服务转化为更加便捷高效均等的'网络服务,提高了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能力。淮安市建立了“招工求职e通”,采取专线连接与3G技术相结合,集中管理就业服务相关数据,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网实现了管理经办的标准化和均等化。赣榆县重点规范村级平台信息台账,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培训、就业、零就业家庭、创业等信息实行规范化、动态化网络管理。

  (四)创业带动就业成果显著。各地将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有效结合,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培养劳动者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徐州市利用高校集中的优势,突出抓大学生创业的工作,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创业园等措施,扶持创办企业1646家,吸纳毕业大学生和社会劳动者1.82万人就业,该市大学生创业园被授予“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赣榆县大力推进“一镇一品”创业示范(孵化)基地建设,发挥沿海、平原、山区产业特色,通过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就业近2万人。东海县已累计帮扶7万人投身创业,直接带动就业30多万人,农民创业人员人均收入是普通农民收入的4倍,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五)企业用工形势总体稳定。各地多措并举,努力确保就业和用工形势稳定。从20xx年前三个月统计数据看,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2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8.21%,好于“十一五”期间任何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正常范围;企业需求人数与登记求职人数之比为1.01,用工形势总体稳定。赣榆县在春节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为求职者、企业用工服务,充分依托就业服务网络,开展全县用工调查,为企业进行岗位和技能提升培训,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采取联动和专场招聘形式,较好地缓解了企业招工用工和求职者就业难问题。东海县加强用工需求调查监测,建立重点企业动态跟踪机制,根据全县季节性和订单性企业用工变化示意图,及时对职工进行双向培训,使空档期的企业职工转移岗位,缓解季节性、阶段性用工矛盾。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技能与岗位不匹配,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地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企业用工,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态势,但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相对偏低,就业领域较窄,而新成长劳动力又存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不能与市场良好对接问题,造成用工难,就业也难。同时,受发达地区管理模式和高工资影响,劳动者流动性普遍增强,造成部分企业长期用工不足。

  二是创业意识和氛围不够,不少就业者存在等、靠思想。由于缺乏创新、创造意识和承担风险能力,不少就业者不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找创业机会,闯荡市场,而是等政府扶持,靠关系就业,有的甚至宁愿吃救济、吃父母也不积极就业,更谈不上创业。

  三是就业工作重点不断变化,就业援助政策的调整跟不上形势。当前,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群已经成为就业重点扶持对象,但是,有的就业援助政策还停留在过去的就业工作重点上,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如地方反映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三年到期后,对部分就业困难人员面临因政策到期而重新失业的风险没有后续援助政策;通过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政策的补贴对象界定、补贴水平、发放办法等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三年到期后政策如何延续或调整,如何真正实现大学生稳定就业缺乏进一步研究。

  四是就业服务体系尚未成网,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近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各种条件、因素限制和影响,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尚未形成通畅的网络,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真正实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就业信息适时传递和共享。

  五是就业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资金使用上,不少地方支出进度较慢, 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大。据统计,20xx年底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结余14亿元左右,约占全年支出数的45%;全省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203亿元,按目前年支出水平测算,即使不收取保险基金也可维持8年的待遇支付。在资金用途上,两类资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各自的侧重点不够明确,协同促进就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地方政府责任上,有的地方政府没能承担起促进就业的主要责任,存在等、靠、要思想,对省级补助资金有明确挂钩要求的项目安排了资金,对没有明确要求的则安排较少或者未安排。

  三、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应加强就业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根据就业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就业专项资金,保障促进就业支出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援助促进就业工作,拓宽就业资金筹措渠道;规范资金使用,加快资金支出进度;开展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估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省补资金分配,促进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完善省补资金分配办法,调动地方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就业资金的监管,采取年度检查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监督,杜绝骗取、贪污、挪用资金事件发生。

  (二)应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长期效用。结合实际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筹资使用政策,统筹发挥财政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失业保险基金用途,在留有合理的备付资金外,允许用于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支出,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征收弹性费率机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基金保障需要适时调整缴费比例。在就业形势稳定,基金结余较大时,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反之则上调保险费率。当前应尽快下调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吸纳劳动者的能力,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三)应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的支持力度。在总结各地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创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调整和完善。借鉴国外对创办小企业就业者,特别是失业青年给予创业资助和生活补贴的做法,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的支持力度;整合现有扶持小企业发展资金,增加省级创业引导资金投入,推动包括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产业基地和创业园建设;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开通“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投入,解决创业资金不足问题;支持各地根据产业特色开展农民创业试点工作,发挥先进示范效应,以点带面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四)应适时调整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在积极稳定现有企业用工,确保现有就业援助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应根据就业工作重点,适时完善就业援助尤其是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以及政策到期后对部分就业特殊困难人员重新失业的后续援助政策,进一步细化援助对象的界定、补贴水平、发放办法等。制定鼓励对外劳务输出政策,对从事劳务输出和派遣的公司给予适当补贴。

  (五)应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市场,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使之尽快形成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通畅的网络;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就业信息的适时传递和资源共享;加强各级尤其县、乡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使城乡劳动者享受均等的就业服务。

就业调查报告12

  一、前言

  三月,毕业生又迎来就业的新一轮浪潮。毕业生们是否都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是否都有足够的自信去迎击挑战?作为一个在师范院校的非师范院系,尽管我院一直坚持“培养一专多能的新世纪人才”的办院宗旨,但由于学院成立时间短,规模小,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学校资金扶持不足,造成了我院学生专业优势不明显,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

  为了更好地明确今后我院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学院调研部组织了这次调查,旨在通过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我院毕业生的考研就业状况以及反馈信息,为我院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学生的就业之路保驾护航。

  二、调查结果

  调查方式:专题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xx年3月

  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92份,回收率有74%

  国际金融危机虽已形势好转,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如此形势,06级的毕业生是如何做出毕业后的选择的呢?

  1.就就业情况来说,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58%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的达到了20%,同比去年增长了8%。先工作后深造的却只占据了13&,对比于去年的32%可谓是高调走低。由此看来选择就业的还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

  光电是一个科技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但其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不很明朗,据已就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45%的同学的工作属性是技术员,32%的同学是技工。而工作属性为公务员、办事员、文员和财务人员的则寥寥无几,对于还在求职的同学所期望的工作属性中,绝大对数同学选择了公务员。看来,专业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有很大的影响,而毕业生的求职目标还是以稳定型为主。

  薪金是就业与未就业的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工作的优劣和其今后生活质量的问题。有将近70%的学生的工作收入停留在了20xx元至3000元之间,比去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不难看出,本科毕业生对薪水的要求是越来越趋于理性化的。月薪3000元至4000元的只占了14%,现实是残酷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对自身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在现实面前,只有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学好专业知识却又不拘泥于本专业,让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拓展,才是王道。

  对于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的对口问题。调查显示,其对口率与不对口率几近相同,这表明:一方面,专业的局限性给了学生找对口工作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以及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尽合理也让对口率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市场是宏观的,学生只能从自身方面解决,努力学习、实践,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提升个人价值,使自己在多变的就业浪潮中能够乘风破浪,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能够披荆斩棘。

  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他们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情有独钟呢?从调查情况来看,55%的同学对自己的工作持较满意的态度,而不满意的占据了15%,临时性就业的'有20%,仅有10%的同学是对自己工作很满意的。看来,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还得靠个人能力和自身的价值了。而这些资本就是你在大学四年期间的积累。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机会要充分地利用和把握,而不是一味地迷茫、惆怅或者是怨天尤人。自己的价值靠自己提升,是金子你就要让它发光。

  2.就业准备。

  哲理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招聘如战争,只有经过历练,提升自己的“战斗力”,知己知彼,随时整装待发,才能一举拿下胜利。从这次的调查结果看来,毕业生们认为求职前必须具备的能力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素质43%,简历的撰写、对企业的了解为29%,面试技巧为28%。由此观之,专业知识与个人素质是首要的,学院可以考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辅修、双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掘自身各方面的才能。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在追求辅修、双修等多能的机会的同时,首先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可千万不能舍本求末。

  另一个问题就是求职技巧,学生可通过网上学习或者选修求职技巧课程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学校也应多开展就业指导课、讲座、座谈会、求职技巧培训月等多种的形式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着力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但仅仅有理论是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院应新建一些实习基地,学校应适当增加新建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在政策面上也应予以倾斜,在学校资源、教改课题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就业。

  “成功只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不假,但有了准备,还要掌握招聘信息、懂得抓住机遇。那么,毕业生们获取招聘信息的途径都有哪些呢?调查显示,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的占到了46%;人才市场介绍的达到了31%;亲戚朋友介绍的有21%。而选择其他途径的只有2%。看来毕业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是比较有限的,这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指导不够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希望学院能够增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习,去了解企业岗位知识。学院还应多联系企业,多开办几场招聘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这个问题中,46%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缺乏的选项。如此大的比例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努力去学好自己的专业,所以就业时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望后来者引鉴。当然,学院的专业课程的开展和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学欲望也有很大的影响,学院应制定一套宏观的,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专业建设,加大力度促进体现着新兴、交叉、综合为特点的学科专业的发展。对企业招聘岗位不了解和面试发挥不理想是毕业生们的两大障碍,分别占了24%和11%的比例,这说明了学生求职前的准备没做好,过来者需吸取教训,后来者宜引以为鉴。

  就一般情况看来,用人单位都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呢?报告显示,专业技能第一占51%,这仍然昭示着,本专业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好专业知识是必须的。个人素质及社会经历占了29%,也就是说,大学生应该学习、修养、实践并重,要做一个各方面综合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3.就业意见。

  大学文凭是找到理想工作的一把钥匙,除此之外,哪些证书对就业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的呢?很多人说,英语、计算机、驾照是现今就业的三件宝。果不其然,据毕业生们的反馈信息显示,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证分别占所有选项的30%和22%的比例,可见,如今企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计算机证书成了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法宝。此外,奖学金证书和“优干”、“三好学生”证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企业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也是很重视的。如今不比以前,一个大学毕业证就是就业的通行证,要想得到理想的工作,平时还是要重视学习的。或许,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创新讲堂,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激发点,自觉学习。

  调查显示,21%的同学对本专业表示乐观,同时也有20%的同学对本专业毫无信心,但更多的同学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15%的同学则处于迷茫状态。由此,不难发现,我们专业的情况的确不容乐观。我们专业开办历史短,经验不足,在起步阶段比较艰难,迫切需要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专业及其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以加强专业实习基地专项经费的开拓和建设。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本校办学实力及生源的质量,科学务实地适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的就业指导是学生顺利就业的一大关键。那么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是否满意呢?调查结果让人吃惊,仅有19%的人是满意学校的就业指导的,高达31%的人持不满意态度;而最高的45%的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不怎么“感冒”。由此观之,学校的就业指导确实不到位,没做到让大部分学生受益。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全程性的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院系将该项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切实加强领导,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学院领导总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主管、各年级辅导员负责落实”的人人关心就业、共同促进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格局。在学生大一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二、大三时,侧重学业指导;大四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面试注意事项以及诚信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引导毕业生进行合理定位。

  三、结语和建议

  (一)师兄师姐对学弟学妹们的真诚的建议: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源动力。在大学这个浩瀚的海上,要有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目的地。具体说,要掌握本专业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有余力者,可尝试学习其他专业技能。同时,要多了解形势,积极加入实践的队伍中,并多争取实习机会,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使得在今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毕业生们对学校和学院的建议:希望学院能合理、科学的安排亲贴时代发展的专业课程,多给学生创造实验和实践的机会,积极扩展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并加大对本专业的宣传,给学生提供全程性的较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则应着重非师范类专业的宣传,扩大我校非师范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度,同时也要在政策、经费上加大对非师范院系的支持。

就业调查报告13

  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大学就业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 ,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工作报告。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XX,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三、建环专业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政府部门,外企、事业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 11%的同学愿意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五成同学选择1000--XX,极少数选择800--1000或XX--30000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四、调研结论:

  1、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2、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就业调查报告14

  为搞学术而考研的仅1/5

  xxxx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10.8%,比 xxxx届高了1.3个百分点,比20xx届高1.6个百分点,三届呈上升趋势。其中,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是本科生选择读研最主要的动机。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仅为22%,约1/5。

  调查同时显示,xxxx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有3.8%选择了专升本,比xxxx届高0.5个百分点。其中,职业发展需要和就业前景好同样是其选择读本科的主要原因。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仅为4%。

  可见,毕业生追求更高学历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就业考虑,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就业难使考研女生比例>男生

  麦可思进一步调查发现,女生学历提升比例高于男生。被调查的xxxx届本科女生毕业后国内读研比例为11.8%,比男生高2.1个百分点。在读研动机分布上,男生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为25%,高于女生6个百分点;而女生就业难暂时读研的比例为23%,高于男生7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女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有关。

  被调查的xxxx届高职高专女生毕业后读本科比例为4.4%,比男生高1.2个百分点。在选择读本科的动机分布上,职业发展需要与就业前景好均为高职高专男、女毕业生学历提升的主要原因。

  三成考研学生转换专业

  读研毕业生中近三成转换专业,管理学、经济学学科门类转换专业的比例较高; 专升本比例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大类是文化教育大类,最低的是轻纺食品大类。

  在xxxx届本科毕业后读研的毕业生中,有29%转换了专业。其中,毕业生读研比例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医学,为16.8%;读研比例最低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为6.1%。考研转换专业比例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有43%的考研学生转换了专业;考研转换专业比例最低的学科门类是工学,为16%。

  xxxx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选择专升本比例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文化教育大类,为6.3%;其次是医药卫生大类,为4.3%;专升本比例最低的专业大类是轻纺食品大类,为2.2%。

  农民背景学生考研比例高

  麦可思研究显示,xxxx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非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者,毕业后选择提升学历的比例略有不同。其中,xxxx届本科农民与农民工家庭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比例为11.6%,高于非农民与农民工家庭毕业生2.2个百分点。这或许与农民与农民工家庭子弟就读于理工科专业比例较高,而理工生读研比例较高有关。同时,处于就业弱势的农村毕业生更希望通过学历提升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考研人选院校看重 专业声誉

  考研的毕业生在选择研究生院校时会有哪些考虑呢?麦可思调查发现,xxxx届本科院校毕业生中,考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这一项的.选择比例比xxxx届高了6个百分点;其次是学校的牌子,比xxxx届略有下降。这或许说明学生对专业的学术性关注度正在提高。

  硕士毕业薪酬尚未超本科同学

  学历提升的毕业生是否在就业中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呢?调查进一步分析发现,xxxx届本科毕业三年后学历为硕士的人群(即本科毕业后三年时间内完成研究生学业并投入工作的人群)月收入为5792元,学历仍然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为5983元。

  可见,提升学历并没有给xxxx届毕业生的月收入带来明显优势,这可能是因为毕业时间短,学历提升所带来的教育回报还未能体现。

就业调查报告15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曾经不愁就业的土木工程专业也是如此,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因此本次调查报考主要针对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

  三、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四、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

  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对于这次调查我对土木工程有充分的认识,对学习的方向性也有充分的了解 在今后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 肯定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好专业,有人必然有住房 永不过时的行业 但是想在这个行业里立足 必须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就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就业调查报告01-29

就业压力调查报告07-08

就业工作调查报告01-20

就业意向调查报告04-07

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8-29

就业满意度调查报告04-04

专业学生就业调查报告11-18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01-02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