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12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恶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恶意》读后感1
最后一个读完了这本书,前面看大家的读后感,对这本书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但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想,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虽然前面很快就知道凶手是野野口,但好奇他的杀人动机,后面看他的自白,还真相信了,以为日高真的是那样的威胁者,还同情野野口,后来经过加贺的分析推测,真相浮出水面。真是情绪起伏,一波三折,作者能够引领读者跟着他的思路走,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通过这本书,我也发现自己特别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还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漫想其中。
野野口大费周章的计划杀人,也深谙人物性格刻画的力量,所以最初的时候让大家都以为日高杀死猫,给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倾向,后面又各种表演,甚至花费大的'力气抄袭书作,编造自己是日高的影子作家,不仅毁灭他人人格,还要抢夺他人死后的声誉和荣耀,此心恶毒至深,令人毛骨悚然!是什么原因这么恨一个人,我不禁思考……最后一章道出真象,野野口从小被人欺负,家人的不良影响,内心深处深深的痛苦,他从害怕恶势力,到成为恶势力帮凶,我相信他的心灵已经扭曲了,因为嫉妒,他要杀日高,他嫉妒日高没有和他一样屈从,他恨的情绪来自于对自我的厌恶,但是又没处发泄,所以把这一切归咎于善良的日高,凭什么你受欺负不和我一样痛苦?凭什么你也同样被欺凌,最后还能勇敢的走出,而且还首先实现我的梦想?于是,野野口内心深处的恶,自然而然有所指向,就是那种心态“你的存在都是一种错误”,你越善,越优秀,越衬托出我的无能和丑恶,所以我觉得野野口一切恨的根源还是对自己的厌恶,但是潜意识又无法克服,所以就只能欺善怕恶,这也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作者给大家把人性的至恶层层剖析,摊开了展示,真的让人脊背发凉,都说就怕流氓有文化,野野口老师应该就属于这种流氓吧……
《恶意》读后感2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砒霜。我以兄弟之心待你,你愿我身败名裂。读完《恶意》,感受到了满满的恶意。
还记得问朋友看完《看不见的客人》之后的感想时,他说,“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坏的人!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坏的人。”
当我读完《恶意》的前半部分时,我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一个呼喊:“怎么会有向日高邦彦那么坏的人!”
窃取朋友的构思,还假装一副好心的样子吊着他,理直气壮地找影子作家,丝毫不觉愧疚。
然而,这才不是真正的“恶意”,如果真的只是如上面那样,野野口修在七年前找到了刚以几本小说展露头角的新人作家,发现他是儿时的'玩伴,“朋友”,——日高邦彦,并将自己最近新构思的小说交给他,希望他能推荐给编辑,但在此过程中与日高的妻子产生了婚外情,并因受尽相思之苦想要杀了日高伪装成强盗杀人案件,结果被日高发现并留下了证据。后来才知道日高把自己的小说微微改了改而发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销量,所以轻而易举地放过了自己,后来日高拿着证据要挟野野口修继续为自己写作,日高的妻子怀着满腔的愧疚自杀于货车下身亡,而野野口修心灰意冷,也不想再与日高有口舌之争,真正成为了日高的影子作家。直到七年后,日高和第二任妻子即将前往加拿大,自己终于再次决定杀了他。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样一起杀人案件,其实只是单纯的报复杀人,也许有一点“恶意”吧,毕竟那全部都是自己的成果,而自己每次能得到的却只有1/4的报酬,还有完全得不到的掌声与鲜花。但这样的“恶意”,可以成就杀人,作为杀人动机也能说得通,却构不成一本畅销小说。
是的,小说。
一个22分钟或者一个44分钟的柯南案件,也许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东野圭吾的小说才是真正开始。
《恶意》读后感3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就算被捕,就算堵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想法,这种恶意,真是骇人听闻。就像本书腰封上所写“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直击人性最深处的丑恶。
日高的亲切,善良,明媚都与野野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日高面前,他自卑,他嫉妒,而这恶意的.种子早在初中时代就已深深埋入心底,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生根发芽。看着这世上自己最厌恶的一个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而自己却在遭受命运带给自己的磨难,怨恨上天对自己不公的同时,死亡也在一步步向自己靠近,那一刻,这恶意的种子终于再也无法被镇封,破土而出,形成了一把刺向日高的利刃。日高的死是他计划的第一步,只是他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是为了隐瞒初中时代那可憎的过去。而他真正的杀人动机是破坏日高辛苦构筑的一切,让日高受到世人的唾弃,身败名裂,让世人同情的目光都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最终获得日高问世作品真正作者的美誉,将日高所有光环强加在自己的身上,得到日高所拥有的一切! 当真相被一层一层揭开的那一刻,我们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又惊叹于整个杀人计划的精密,更看到了整个布局后人性的晦暗和阴冷。
其实看到最后,我想说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野野口他嫉妒日高的人格,正是因为他嫉妒,他得不到,所以他才想毁了日高,这让我想到很多电视剧里的台词:“既然我得不到它,那我就毁了它”!也许这才是最深的恶意。
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将人性的丑恶写的那样的彻底,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恶”犹如万丈深渊,你根本无法去想象一个埋藏恶意的人最终可以做出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恶意的产生,善与恶本就是一体,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只是看你如何抉择!
《恶意》读后感4
“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解开的,你无法忍受就这么抱着对日高的恶意离开人世,而引燃这股恶意的,是日高握有你过去的秘密这一事实。”
加贺警官对躺在监狱病床上的野野口先生这样说道。
直到最后一页,才明白这位凶手的杀人动机。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的后面还会写一个故事,这个关于“畅销作家被谋杀”的故事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为和畅销书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胁做他的影子写手(代笔者),忍无可忍之下才选择谋杀。
谁知道不是,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写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后又接到日高先生的电话约他见面,之后,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书房发现了日高先生的尸体。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记,他在手记中写到:我突然兴起一个想法,想把这番体验记录下来,就用我的手写下朋友遇害的悲剧吧。我在想,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后来,你才发现,这份手记只是加害人对警察和媒体的误导而已,不仅如此,这位心思缜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从一年前就在准备这场谋杀。当你跟着情节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时,你会觉得背后一阵阵发凉。
最初,野野口引导警察从完全不着边际的方面侦查,当加贺警官“全力”搜索到他早就藏好的证据时,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个点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为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轨,还造成了很大的舆论。
最终,在加贺景观的直觉引导和大量调查下,才确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杀人动机,那就是心里暗藏的对日高先生的恶意,那仇恨深得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因为日高先生在学生时代对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对方的怨恨,还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长大成人之后,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无法自拔。特别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后,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这里的恶意,也可以称为“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与恶意,它便慢慢变大,直到占有你。
《恶意》读后感5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恶意》这本推理小说,被一个一个反转的剧情迷的神魂颠倒,内心起伏不断,光看封面就会不由自主的上去翻看。
日高邦彦的突然去世,拉开了这本书的帷幕,身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生死之大事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出版方,媒体,书迷等。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好友野野口修的登门拜访,被前来办案的加贺警官多次怀疑,最后确认为野野口修是真正的凶手。
其实案件本可以快速的办结,但是野野口修迟迟未说出杀人的目的,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推理,直至加贺警官了结此案。
看了野野口修的自白书之后,我还是挺怜悯野野口修的,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但是当我看到最后加贺警官的质疑之后,我被彻底震惊了,震惊的原因是终于知道野野口修为什么要杀掉日高邦颜。恶意,是因为满满的恶意,与生俱来的恶意。
恶意,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憎恨一个一直帮助自己的人呢,中国有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文中的野野口修却是“恩将仇报”,而且还是蓄谋已久。在我看来,看清晰一个人要从四点入手(年龄,学历,经历和故事)。经历和故事尤其重要,可以树立一个人的三观。
三岁看小,七岁看大。野野口修从小就没有把日高邦颜看成是好朋友。原因就是野野口修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错误的,一直以轻蔑的口气在描述着他的小伙伴日高邦颜。说这不好那不好。导致野野口修从小就树立了嫉妒他人,憎恨友人的错误价值观。人生的几十年都没有扭转过来。所以他后来有了万丈深渊的恶意,有了报仇雪恨的歪行为,歪主意。
究竟怎么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呢,我觉得是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野野口修的母亲是一个乐观向上,知恩图报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有种感恩,互助,自信的心态在里面,孩子不会成长为一颗歪脖子树。
这也说明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尤其要杜绝制止打击校园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对于欺负一方和被欺负一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欺负一方会形成暴力解决事情的价值观。被欺负一方,如果总是得不到公平对待,物极必反,就会心理阴暗会有打击报复的心态,长大之后甚至会危害社会。不能用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恶意》在我看来,应该反思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其实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心态向阳,积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满怀感恩,满怀希望,努力过好这短暂的一生。作者:蚂蚁心林
《恶意》读后感6
我读的第一本东野圭吾是《恶意》。
坦白说,我这个人并不是特别能够消化本格派推理小说的那一类读者。那些诡秘的犯罪手法诚然精彩,凶手揭露的瞬间也可谓令人惊叹。不过怎么说呢,我想要在小说里寻求的,似乎并不是这一类东西。
《恶意》是东野圭吾较早期的作品,那个时候,他还在本格派中摸索试探,尚未完全找到后来奠定了他在推理小说界地位的“社会派推理”这一路线。不过他那以描写人物为主,诡计为辅的写作风格已经初具雏形。这部小说中,凶手在剧情进行到大概四分之一的地方时便已归案,剩下的篇幅均在探究凶手的作案动机——在我浅薄的推理小说的阅读经验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小说写法。
东野圭吾的文笔流畅平实,但节奏上有出乎意料的成瘾性。是那种一旦拿起,便忍不住想要读到最后的书。
但是,节奏把控的优秀还不足以让他接连斩获江户川乱步奖和直木奖。东野圭吾最吸引我的,是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控,以及对内心感情的唤起。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他的作品像一些评论家口中所说的,反映了“普遍的人性”。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性格极端之人,其中不乏令人胆战心惊的恶意,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为“普遍的人性”。更确切的说法,我认为是他成功地写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小说,比起犯罪的手法,犯罪的原因要重要得多。一个人是为何走上犯罪这条道路的`?这个人为何非要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可?如果这个人没有经历过那些绝望,那么他将会走上什么样的人生之路——我在东野的小说中,期待和寻求的是这样的东西。
更具体来说的话,是一种被慰藉的感受。
在一个推理小说家身上寻求慰藉而非刺激可能是一种听起来有点奇怪的说法。不过,在读过《白夜行》后,可能便可理解一点对故事的女主角所抱持的同情心。作为一个童年过得并不那么愉快的人,在看到女孩扭曲的内心被一层一层剥开的时候,确实会在心底荡起“这或者也是我的故事”的感情。
当然,推理小说并非非要唤起人内心的情感,任何小说也不具备这样的职责。不过,作为寻常之人,我还是盼望着有什么小说能够将隐匿在我内心的那些不安拖出来,以逻辑去分析,同时以感情去抚慰。
在《恶意》之后,我又相当贪婪地几乎读了他全部的小说。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近年出版的转型之《解忧杂货店》虽然被不少人诟病,我却仍旧在这部作品之中得到了我一直在东野圭吾身上寻找的东西。他的冷酷与温情唤醒了我的心,令我从一种平和的麻木之中醒悟了。
《恶意》读后感7
拔刀相助,前方未必是正道通途,也可能是自掘坟墓。
后退一步,背后未必是天海空阔,也可能是深渊万丈。
在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里,不停地变换讲述人的视角,在迷雾重重,真真假假的故事中,一具灰暗悲愤的灵魂慢慢有了清晰的勾勒,又在几度起承转合间,忽而褪去惹人同情的伪装,透露出黑暗沉闷、令人窒息的恶意,如鬼如魔。
但寻常恶鬼不过吃肉喝血,吸魂夺魄,动机单纯,吞噬肉身只求酒足饭饱而已。而这个“恶鬼”,却是要遮天蔽日,颠倒乾坤,以雪中炭火炙烤至交真心,以久旱甘霖覆没竹马真情,他将爱结绳,一寸寸勒死这世间残存的善意,所谓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看到这你是否好奇这书究竟有怎样的恶意,配得上这么这么夸张的描述,如果我说是因为一起谋杀呢?你或许不屑一顾,古往今来,多少明枪暗箭,尔虞我诈,谋杀很少见吗?可如果我再说,谋杀只是开始呢?终结鲜活的生命不是凶手的目的只是手段,他用拙劣的杀人技巧只为诱人揭开一副逼真的画卷,在这画卷里,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尽胁迫的“影子”,身上每一寸都被勒索殆尽,成全了另一个人的誉满天下。
多美的画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用他龙飞凤舞的几笔墨就将一个人的心血全部抹去,装点成自己的新装,穿着招摇过市。可即便到这,都还没有结束,夺人身前荣光,欺世盗名之徒古今中外也不胜枚举,不过为财为名,总是有利可图。可是,没有!不为钱财,不为名声,只为恨。你绞尽脑汁,想着到底是怎样的深仇大恨,值得他如此的处心积虑?可是,也没有!不仅没有,他费尽心机的'对象竟还是他生命的阳光,雪中的炭火,久旱后的甘霖,就不免让人后背发凉。
如果非要道一个原因出来,我想也许是阴沟里的老鼠见不得阳光下的花朵吧,我既臭不可当便容不得你作空谷幽兰,我石碎无碍,让你用玉作陪,你可心甘?
这世间最不能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他化身为阳,却照不进他的心,反而招来无端的嫉恨与更深的恶意。
我开始不懂,后面想来,原来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暖化人心,有些人身处阴沟却未必需要暖阳,啼饥号寒却未必盼着春暖花开,因为身处地狱的人不会想你拉他出来,而是,你下去陪他。
不过这只是地狱的事,生活在人间的你未必需要知道,生活还是向阳,只是哪天恶鬼再出来的时候,需要你明白,恶鬼有恶鬼该呆的地方,种族的界限不是善意就能打通的,不要妄想以人间烟火拯救地狱孤魂,有些救赎是无谓的。
《恶意》读后感8
一直对大热的东野圭吾不甚感冒,总觉得他的书过于阴暗,负面情绪与人性之恶描述的太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生活已经是如此艰巨,还是多看点阳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过两本。每次谈及他,很多人都会说《歹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因而还是忍不住看了这本《歹意》。
看完以后,果然觉得如鲠在喉、歹意满满、非常压抑,且不说情节和人物设定是不是公道,毕竟一本侦探推理小说里总要有一个心理异常、城府极深、脑洞大开的天才罪犯(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和一个心思周密、明察秋毫、穷追不舍的天才侦探,只是我有点想象不出一个罪犯是否是真的会在做事之前或以后去设计出那末多那末复杂那末循循善诱的环节来粉饰自己,至于人性之恶究竟有多深也是没法也不敢探究的。
这本书名字叫歹意,确切在书里也展现了各种歹意,有因私利而产生的恶毒,有因妒忌产生的怨恨,有因脆弱产生的自卑,和自卑引发的怨念,有虚荣,有愿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纣为虐,还有被欺凌后产生的报复心理,而最后的落脚点却是那句看似毫无道理可讲却又无力反驳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议不是悬疑推理小说迷的朋友就不要看这本书了,怕是看完后也会有不适的感觉,只要记着与人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势时也不要去欺凌他人;也不要妒忌他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并不是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时犯了一些毛病,尽可能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来弥补,想是要用一些毛病去掩盖另外一些毛病恐怕只会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整理。
写到最后倒是想起《曾国藩传》中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所谓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个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尽可能吧。对了,还忘了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在最后仿佛是轻描淡写成心无意的提到了家长的行动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恶意》读后感9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在《恶意》中,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背后的恶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直到今天,校园暴力仍然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再比如家庭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野野口的母亲就曾经在他面前,表达过对日高的不屑一顾,后来野野口对日高的一系列行为,谁说不是少年时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在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言语,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确实是这样。我们最难防备的就是人性的恶意。
《恶意》读后感10
之前,我阅读了东野圭吾的一本书《恶意》,虽然是第二次阅读,但我依然觉得百看不厌。
故事主要说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彦被害,他的妻子与好友野野口修发现并报警。加贺恭一郎参加此次案件的调查,再经过分析后,发现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动机是因为日高邦彦一直把野野口修当作影子作家来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还将野野口修心爱的女子杀害,于是做出这样的惨案。因为犯案动机合理合据,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将这可怜人的案子结了。
一般的推理小说到这就结束了,但当我看到这时,书本还有很多页,于是我怀着好奇心继续看了下去,却越看越心寒。
加贺恭一郎在后续情节中思考出几分不对劲,于是他继续调查了下去。却在这样的调查中挖掘出一个黑暗而又足够真实的事实:野野口修用了一块块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这些布叫假象。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彦才是无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恶狼是野野口修。他制造出假证据,即使在仅存的`岁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彦。而他的犯罪动机只是因为在年少时日高邦彦对他伸出的援手使他产生的自卑,以及在未来日高邦彦对他提供帮助时所产生的嫉妒。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这句台词使我对这本书所描写的人性更加记忆深刻。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它是这么说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杀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但这还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的步骤。”
是呀,人性就是这么可怕。只不过是藏在心中的恶意,却是一场惨案的开始,这种就算我得绝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让我感到心悸。而最后加贺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术前,也给这个案子打下了终结的记号:
“最后,我衷心祝你手术成功。不管怎样,我都希望你能活下来。”
“因为法庭正等着你。”
《恶意》读后感11
野野口对日高的恨意是从童年时期开始萌发的,刚开始他和日高在学校都是受欺负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个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负得很惨,他也不会低头。
但野野口被欺负过后,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负,于是他转换了角色,加入欺负人的那个行列。
虽说这样,然而欺负其他人对他来说也是另一种被欺负,内心也充斥着不忿,因为他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后还帮助“老大”腾尾压着那个想逃跑的女生,让他进行施暴,被迫成为共犯。
由于他的胆怯,造就自己过着这种受尽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双手没有沾上这些肮脏的事,他恨他的洁白无瑕;同时他也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日高那么犟。但最终最恨还是日高为什么要这么犟,因为有他的对比,自己就会显得特别懦弱。
失败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发酵,而日高一直对他的好,让他产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愤怒,他愤怒日高为什么能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不介意他从前的事?
种种的负面情绪,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长大后的成就与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说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帮助下写写儿童小说,这种对比差更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撕开一条裂缝。
癌症的发现,终于是将那条裂缝撕开到最大,他压制不住那些通过妒忌、不甘、羡慕等情绪制造出来的恨,而腾尾美弥子的出现,更是刺激他要动手的决心。
不想让过去的.不堪被公之于众,想给耀眼的他撒上污迹,这种种的想法都是因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态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却一直不能实现,不但如此,还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远。
而最终他把一切的错都归咎于日高身上,因为自己不能做到,因为自己不能实现,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拥有,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这样人,社会上有不少,他们扭曲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别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们又没有曹操的自负,不敢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来。
只能在这阴诡的地狱里被魔鬼蚕食自己,然后吞噬他人。
《恶意》读后感12
在微信阅读的app上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评分为4分,原因是看过了《白夜行》。客观的说,依然最爱东野的《白夜行》,因为在推理的基础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记得当时读完以后我是极其失落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相信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一定有着相同的体会。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恶意》读后感】相关文章:
恶意读后感04-30
《恶意》读后感04-21
《恶意》读后感13篇04-22
《恶意》读后感15篇06-14
读《恶意》有感1600字07-19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06-07
读后感集结号 读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