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

时间:2024-03-19 07:48: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集]《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1

  自10月11日晚七点多,获知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后,一直在读莫言的小说。先读的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选刊》来了,头题是莫言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就读起来了。

  沉浸在烙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诗情画意里,忘记了以前读过它没有。自打小学三、四年级起读小说,除了没书读的年月读医药书,至今年近古稀之年,不知道读过多少书了。尤其是前边的二、三十年,国内每年出的长篇小说,也就是那么几十部,只要在视野之内,是不会放过的,何况好的中篇呢。也许是看过的,它储存在脑细胞的某个角落吧,或许因为年纪不饶人吧,记忆衰退了,一时想不起来读过没有。

  顺着黑孩走上桥上干活的工地,还是没想起来读过没有。只是觉得熟悉,就是回忆不起读过没有。当视线随着文字,跟着那位好心的姑娘和小石匠走进了黄麻丛,看到了飘落在黄麻杠上的紫红色头巾,麻杆刺像挑着旗帜一样的旁边,那件落在地上的红格儿上衣,当初读莫言这篇成名作时的情景,从深藏它的脑细胞里跳出来了。那时候,激动之余,真佩服莫言的.天才,把当时黑孩子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诗情画意般的搬到了纸上了,把黑孩儿和砸石子的姑娘、小石匠、小铁匠、老铁匠、公社刘主任,看庄家的老汉、村上的队长等人们,活灵活现的搬到纸上了,把这些人之间的温暖的关爱、鲜活的爱情、无奈的磨洋工、残酷的互相挤兑、扭结打斗等活动细节,栩栩如生的搬到纸上了。尤其是黑孩儿那打摆子后瘦弱的模样,无语的神态,直看着透明的红萝卜被可恶的小铁匠扔到河里那渴望的眼神,偷红萝卜被抓住后没收了不合身的衣裳,光身子可怜的形象,唤醒了深藏在脑细胞的记忆,以及记忆里的情绪,令人心房里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的滋味,都复活了。

  说诗情画意嫌不足,小说像高像素的摄像头吧,把那一段特定的生活场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灵魂,逼真无误差的拍摄下来了。高像素的摄像头,这个比喻也不完全准确,除了借助眼睛、耳朵等诉诸形象的感觉,还有诉诸于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它感觉的成分,以及心电图似扫描的心灵世界,而且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拍实录,还有技艺高超的选择、剪辑、组合,融入了主观感受颇含经典意味的艺术再现......

  当然,直面生活,创造这样的经典艺术,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大美的属于哲学家的眼睛,指挥这双眼睛的,必须是站在人类的高度,思考人类幸福的属于思想家的大脑,还要有剪裁、组合、突出主观感受的娴熟的技巧,以及善于运用汉字的属于艺术大家的技艺。这些莫言都具备了,所以他偶然得之,一挥而就,创造了一部经典。

  莫言说他现在写不出《透明的红萝卜》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2

  此时此刻,一种伤感不禁涌上心头,黑孩那羸弱的身躯、处处遭人欺负的情景,久久于我的脑海里徘徊。对比黑孩的童年,我顿感自己是那么幸运,至少我拥有着一个美丽的童年。

  《透明的红萝卜》是伟大作家莫言成名之作,叙述了某个秋天,被后娘欺负的黑孩应公社征招,与小石匠、菊子、小铁匠等一百多名社员到滞洪闸工地义务劳动,但他的诡秘心思完全被奇幻无比的乡村大自然吸引,把活儿干得一塌糊涂,被刘副主任和小铁匠歧视。在一对善良的恋人菊子、小石匠相助下,黑孩始感人间难得的温暖。然而,黑孩终久是悲惨的,随着菊子、小石匠的离开,黑孩失去了依靠,依旧是受到别人无尽的欺负。

  黑孩的不幸,最大来源于社会制度的滞后,其次是集体里存在着粗俗的领导人以及弥漫着一种欺负弱小的风气,最后是家庭的不幸。对比黑孩,我拥有着一个美丽的童年,幸运地降临于一个和谐安康的社会里。我没有像黑孩那样迫于社会制度的威慑,小小年纪便从事苦力劳动。我是那么的幸运,在这个安康的社会里,我的童年衣食无忧,我有玩具,我可以追逐着自己的小玩具汽车快乐玩耍一天,而不是像黑孩那样重复单调的锤着数不尽的石头;我有小朋友,我们可以在一起快乐的追逐打闹,而不是像黑孩那样在风箱前空守着寂寞;我有着数不尽的好吃的零食,而不是像黑孩那样饥肠辘辘一整天……对比黑孩,我拥有着一个美丽的童年,幸运地降临于一个和睦的.环

  境里,我周边的人待我很好。小时候,周边的人总会逗我们小孩子开心,邻居家有什么好吃的,也总会叫上我跟他们家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没有人会欺负我们,除了那些不懂事的大哥哥,但每次大哥哥欺负我们后,他们也总会受到长辈们的责骂,每次看着他们受训的失落样子,在一旁的我们总会特别开心。

  对比黑孩,我拥有着一个美丽的童年,幸运地降临于一个幸福的双亲家庭。我有一个好妈妈,每次我有什么需要,她都会尽量满足我。她从不会像黑孩的后妈那样虐待我,她总是细心的在保护着我。妈妈每次看到一些小朋友穿着比较好看的衣服,总会及时的买给我;每次吃饭,遇到好吃的,妈妈总是舍不得吃,总是把它们夹到我的碗了,直至不再装下;妈妈从来舍不得让我干活,哪怕是做家务,她也舍不得让我做…当我看到黑孩有着一个虐待他、不给他穿好衣服的后妈时,自己特别怜悯黑孩,同时也特别庆幸自己有着一个好妈妈,也让我懂得幸福其实就在我身边,我应该好好珍惜那些爱我、疼我的人。时光荏苒,往事回首时,自己的童年是那么的美丽,感谢上苍,让我活在一个安康的社会里,让处于一个和睦的环境里,让我拥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3

  最初被这本小说吸引,只因为它那动人的名字:既是红萝卜,何来“透明”呢?好奇心冒出芽来,画面却也随即在脑海生根。沉寂许久的诗句被猛然唤醒,晴朗的玻璃、辉煌的橘子,北岛笔下的诗意始于黑土沟壑之间荡漾——恍惚中,眼前的田野驮上了灿烂的余晖,风吹拂起庄稼地上的影子,红萝卜里面涓涓流动着的晶莹液体被照耀得闪闪发光……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黑孩”,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一个属于所有农村里那些不曾被寄予厚望的娃崽们的名字。他们大都出身贫贱、身世可怜,永远与人中龙凤的前景和轰轰烈烈的浪漫无缘,他们常常不善言辞,甚至有些呆滞愚笨,他们从未拥有一具脱俗的灵魂或是一张俊俏的脸蛋,只独得一副时刻准备着融化于广袤大地里的'黑皮囊。他们似乎无足轻重。然而,故事里那个身体瘦薄如纸、皮肤黝黑如油、伤疤点点闪亮如星的黑孩;那个对苦力、虐待、疼痛几乎麻木,却能够调动每个细胞去呼吸青草和麦苗的气息,舒展每一寸肌肤抚摩流水和鱼儿的纹理,用尽每一份力气去奔跑、摔跤、从地里把萝卜一个接一个拔出来的黑孩,那个敏感脆弱、不堪一击,却有着巨大生命力量的黑孩,真的应该永远沉默吗?小说里,莫言用一种梦呓似的温柔口吻,蓄以极深厚的功力笃定宣告:“黑娃”的世界斑斓无比、浪漫十分,值得重墨以书。

  边缘的地区的弱者更显边缘,而对于边缘复边缘的弱者之感受,鲜有愿意驻足的关注者,有能力欣赏的书写者更是寥寥。但那些渐被淡忘的人性深微之处与世间万物的微妙联结:仿佛骤然脱身于尘世而化身为自然精灵的隐秘时分,被草草忽略或匆忙命名为“发呆”和“梦境”的奇特体验,“不可与外人道也”的刹那之绝妙景色……恐怕任何一个能自诩为“人”的生命都或多或少有过切肤之感。而这些在“现代市民”心灵里再无一席之地,已然支离破碎为一簸箕待倒的废物的“边缘感受”,恰恰是滋养着“黑娃们”生命的全部养料,是构筑起“黑娃们”生活的所有砖石。那么,谁又有理由轻视这些有力量在漆黑的泥泞中拔出火红的萝卜,有勇气举起一根红萝卜挥戈太阳,有灵力看穿一根实心的萝卜里流淌的水银的生命呢?哪一杆标尺敢于贬损这样的灵魂?

  在故事最后,当我目送着那个一丝不挂的小男孩钻进波光粼粼的黄麻地里时,我的眼眶几乎和“瘦老头”同时湿润。我想,黑孩的血液大概也流在我们身上,或许也流在你我身上。教科书里提到《透明的红萝卜》具有魔幻色彩;莫言曾谈到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梦。而梦里处处闪烁着他童年经历的影子;魔幻中切割出的人间现实,纹理竟然这样清晰——萝卜地里那个金光闪闪的梦,梦里那个趔趄着奔跑的黑孩,共同搀扶起了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4

  老铁匠总在最悲怆的时刻唱这段最荒凉的戏文——恋着你刀马娴熟通晓诗书少年英武,跟着你闯荡江湖风餐露宿吃尽世间千般苦。想来声音是有些突兀的吧,但仍旧觉得美,悲凉的美。

  《透明的红萝卜》,放下书想到的就是苦难,隐忍,还有美。苦难中隐忍的美,这就是此书与众不同之处。记得当初看《西决》《东霓》的时候,我就批评笛安堆砌苦难。他和莫言的差距,和路遥的差距,我以为,关键就是在事件背后对情感的把握不够。没有真正体会过,很难理解别人的痛苦。他们只能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到,或者妄自揣度。阅读或许能感觉到别人作品中的各种感情,但很难写出那样打动人心的东西。打动我们的往往不是生死,是细节。

  黑孩儿受尽酒鬼后娘的虐待,秋末竟还是光着膀子,露出的小腿上布满白亮的伤疤,被打的时候,从来不喊疼……如何不叫人心疼?在工地上又被小铁匠百般刁难……他才十岁啊!可是黑孩儿像精灵一样默默忍受着一切。他甚至察觉不到疼痛。刘队长跟小石匠抱怨的时候,他站在桥上,看到升起的太阳,钻来钻去的薄雾,黄麻地,瓜地,他小小的世界里完全忽略了刘队长的抱怨,只有美好的声音与色彩。黑孩儿对各种声音都很敏感,那让他忘却痛苦,尽管也曾让他痛苦。

  最喜欢黑孩儿小小世界的美好细节。尤其是黑孩儿看到那个透明的红萝卜的时候,“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他所有精力全都集中在那个最他从没见过的`那么美的红萝卜上,然而愤怒的小铁匠把那个萝卜扔进了河里。“那个金色红萝卜砸在河面上,水花飞溅起来。萝卜漂了一会儿,便慢慢沉入水底。在水底下它慢慢滚动着,一层层黄沙很快就掩埋了它。从萝卜砸破的河面上,升腾起沉甸甸的迷雾,凌晨时分,雾积满了河谷,河水在雾下伤感地呜咽着”……黑孩儿没能捞起那个萝卜,最美的永远是得不到的。

  结局无限悲凉。老铁匠离开了,菊子眼睛被刺,小石匠被打败,小铁匠几乎疯了。而黑孩儿,在萝卜地拔了一大片红萝卜,却再没发现那样美的红萝卜了,还被当场捉住,被脱了全身的衣服,赤裸地在萝卜地里奔跑……

  看地的老人两行浊泪,看书的人无限心酸。

  但却依旧是一个有美感的结局。“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阳光刺眼让人流泪,人们却不能不爱那阳光。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5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作品,莫言自然不用多说,是中国第一位火的诺别尔文学奖的人,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那么这本透明的红萝卜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呢?你在看完之后的感悟是什么呢?下面的这篇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心得体会一起欣赏!

  谈到莫言,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籍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这个奖历史上第108位得主。他能获这个奖,无论是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说作品涉及的面,还是说作品的深度,都是实至名归的。莫言的小说创作就像井喷,每一部作品的写作速度都是惊人的。他在写作的时候,保持了一种惊人的气场。

  关于这本《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写作的时候,他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因为批评了成名作家的一个作品,他为了证明自己,用很短的时间,写出来这样一部震动文坛的中篇小说。小说发表后,莫言得到了他所在的军队系统以及文学杂志的瞩目,为他以后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透明的红萝卜》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中有黑孩、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四个主要人物,黑孩是主人公。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主要人物黑孩只有10岁左右,他是一个神秘的倔强的小孩,无父无母,在小说结尾,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小说主要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与对温暖的向往,其中塑造的透明的红萝卜这个意象,在今天看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黑孩这个人物形象,有莫言本人的色彩。莫言把他自己在农村曾有的孤独,投射到了这个小黑孩身上。他本人也确实曾在铁匠铺当过小工。黑孩长期沉默寡言,思维与别人都不一样,透明的红萝卜,是他眼里的爱和温暖的象征,却被小铁匠粗暴地扔到了河里。在写完这篇小说以后,莫言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欢迎。这小说里黑孩的牵人心弦,借助了两个很突出的物件,一个烫伤了他的手的滚烫的、蒙着灰白的铁钎,和一个他眼睛里金色、透明的红萝卜,前者写这孩子对苦痛的麻木,后者写这孩子对温暖的留恋。

  或许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生活、经历、心酸,但通过这部中篇小说,我们或许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境遇,与此同时,我们也真正地被故事中的黑孩的人物形象所打动。生活在当下的时代,人生的道路依然是曲折坎坷的,遇到问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任何打击,黎明前的曙光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都说故事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每一个笔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会映射出自己的光芒,从而不断发散思维,折射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相关文章: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01-30

透明的哀伤读书笔记06-04

《透明的哀伤》读后感05-28

愿你看世界的眼睛永远澄澈而透明美文06-22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

读后感集结号 读后感06-07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