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

时间:2024-05-28 13:32: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女心理师》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女心理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1

  最初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来的。毕淑敏的书我向来读着感觉的治愈,读着很舒服,所以就将毕淑敏作为了一种品牌。

  这本书的思路很乱,又恰好乱到勉强能够理清思路,就有点像看重案六组,一个接一个的案件。这套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世间残酷冷淡。我们看见了自杀未遂的大芳以及她口中充满欺骗的老松;我们看见了为了爱情准备与大猩猩同归于尽的桑珊;看到为了阻止父亲与其秘书结婚不惜在秘书杯中下毒的小周童鞋;也看到了曾经英勇的女游击战士在临死前为她的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去处而发愁。

  后来就莫名的将重点放在了贺顿身上,也就是绛香身上(贺顿的真实姓名叫柴绛香)。

  一开始我挺羡慕贺顿的,毕竟有两个男人爱着她。几个人爱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们真的都真心爱着贺顿。后来我发现,贺顿是值得同情的。当姬教授一点一点引导着贺顿解开心中的伤痛,慢慢接受“柴绛香”并找出她藏在内心的秘密时,那种无助,那种内心的绞痛。深有体会。

  贺顿也好,绛香也罢。是坚强的。能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都很坚强。就像同学跟我提及我家张豆豆的离开一样,最终我还是走出来了,释怀了。她说,燕雯我觉得你挺坚强的。我说,这其实没什么。现在想想,是挺坚强的。

  贺顿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生路,真的很不容易。最主要的是,有柏万福这样一个爱她的人,不计前嫌,不问后果的帮着她,陪着她,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也值得祝福的一件事情。这本书看完,印证了我之前写总结时的观点: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残酷甚至是血淋淋的.现状,促使着我们的成长。

  喜欢那句“生长在温室的花朵永远不知道外面的温度,坐在井底的青蛙也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一般大小。”

  经历过,懂得的人才知道当事者的痛苦。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能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疏导,如何去安慰那受伤的心灵。现在回过头看看,真的想摸摸以前的自己,告诉她,别那么较真。有些时候,倔强是好的,有些时候,受伤的反而是你自己。

  绛香很勇敢,整本书的结束,就是她跟姬教授,一个心理学界的权威说,您知道到有一个词叫做——尺吲降龙。喜欢她用病毒自比,要不断复制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她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勇气去与权威对抗,为什么我不能?所以我决心要去认认真真的学习,让自己像病毒一样复制自我,变得更加强大。变成一个让别人无法取代的人。

《女心理师》读后感2

  终于有时间拜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从学生时代就凡能找到的毕淑敏的作品都要用心读的,因为总能感到一种精神,对生活的爱,向上的精神。总没时间静下来。放假了可以安静的看了。是在电脑上读的,读到双眼红肿,不舍放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刚读完这本书让我不敢再深入的学心理学了,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完全深奥,难以知晓的世界,沉静下来想,心理学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将人潜意识察觉出来,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一开始对女主人公的目的性和没有感情很是不以为然,一个没有爱的人怎么会做心理咨询,怎么会理解别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逐渐通过人物经历的展开,和更多人背后的故事,这确实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书。一切皆有因缘。"每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每个人都不是崭新的。"所以每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似乎对于生命就只剩下了理解和悲悯。而每个人又都是受过伤的,怎样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是人一生的命题。真的觉得生活中很需要心理师在路边点一盏灯。

  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为什么要受那么的辛苦,一个人怎样才能简单快乐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是受过伤害的,或者讲过去的不愉快的经历在人的大脑里留下了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同样的`场景不愉快的心情会再次出现,甚者是不可控的状况会出现。但是人们对自我的塑求,不断地找寻着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屈不挠的前进。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让自己过得好,这也许就是幸福,因为有希望,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

  朋友的一位亲戚,四十二岁,突发心脏病,到医院抢救,小医院不敢接转到大医院,以检查心脏血管一条坏了,一条堵了,一条已经糜烂,心脏血液回流,医院立即下病危通知书,手术不敢做。很是可惜。一般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习惯导致,是食源性的。这位亲戚家是农村的排除了大鱼大肉,高胆固醇。也算勤劳。进而了解,原来这位男士,脾气暴躁,对妻儿每日非打即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机关算尽,与人合伙做生意更是处处算计,又胆小怕事。人倒下后,后悔自己一生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也没对老婆孩子好过,唉叹不已。生活是有因果的,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人们抱怨命运不公时忘了自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是怎样与自己相处的。没有人会探究他性格形成的根源,也不会有人告诉他怎样叫真爱自己。

  过去的经历导致人的内心情节,多少人为这个情节拼搏了一生而不知其中缘由也许只是你幼年的一次已经遗忘的经历。人真的是很奇妙。只愿每个人能更加智慧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知足,愉快。

《女心理师》读后感3

  据说毕淑敏的书治愈心灵,早前一直想着看看,只不过没什么机会,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面好不容易找到这本旧书,旧的不能再旧的书。看这本书的表面,破陋不堪,可能是太有名,过多人翻阅的吧。怀着这种心态,我看完了这本书。

  主人公贺顿,因为照顾一位濒死的老太太而获得重生,不再一味的自卑,而是看到了读书的力量,并从中获益的故事。这本书,写的不是那么的唯美,说现实也好说残酷也罢,让我从中得到了震撼。或许因为我没有经历过这种生存的艰难,或许我就像沙茵一样,太过幸福,所以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这个角色,我谈不上喜欢。我现在还没进入社会,对社会的残酷和黑暗,我无法体会。不过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加深了我个人对于心理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我原以为心理师就是用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点化那些深陷在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人,不论是什么引起的,都会包含一种情感在里面。我对心理师的认识仅仅止步于此。看完这本书,使我有了深的认识。就像贺顿说的,她表面上看起来很年轻,但在她治愈或者接收需要咨询的患者的时候,通过患者的描述,她需要进入这个角色,并感同身受,她要捕捉患者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以此来寻找突破点,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或者知道什么对心理师了解自己有帮助,长此以往,她的心理年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实际年龄,主人公也说过,自己就像一个活了千年之久的老巫婆,挺可笑的却又有些可悲。

  对于贺顿的私生活,我本不该过多涉及,但是出于道德上的原因,我还是想说几句。首先对于情人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我是不赞同的,但是我可以试着理解她。作为从一个土包子似得乡下人到开诊所的所长,这其中的艰辛,又能有几个人真实体验过。食不果腹,靠着方便面活下去的孤独女子,如果你是她,为了生存,又当如何?我们不是当事人,不能评判事件道德对与错,只能以个人的观点感慨一些罢了。

  这本书还讲了好多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其中不乏有权利划分国界却有发言恐惧的'高官,有临死惦记自己的101个洋娃娃何去何从的奇怪老太,有给继母下毒的天真小孩,不同身份,不同立场却有都着自己的问题。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我会有什么样的心里问题去解决呢,是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还是小心谨慎的作风。我无从所知,至少现在我还是有自我治愈的能力的,对此我感到很欣慰。读这本书加深我对人生的理解,仅此而已。

《女心理师》读后感4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不禁感叹一句,毕淑敏不亏是毕淑敏。

  《女心理师》讲述的贺顿的心理咨询所中,所遇见地各式各样的案主,听到各种主人公真实的故事。随之,分析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面临的情感危机,双重压力下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的边缘并且爆发。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最后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原因,唤起了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最终成功重生。

  贺顿原名叫“柴绛香”,是一位离开让她屈辱的家乡,从乡下来到大城市的女孩。她在医院做护工,有幸照顾到了贺奶奶,她教会了许多东西,开阔了视野。以至于她后来以“贺顿”的身份开一家心理所,渴求获得重生。

  书中提到了弗洛伊德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童年记忆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童年隐秘记忆都会在内心深处扎根,影响着人格的奠定和人性的发展。它们如同冰山一角,埋藏在巨大的潜意识底下,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人性,在人格发展中暗中施压。童年记忆就如同影子一般跟随人类,内心被压抑的意识会在适当的时机爆发。

  贺顿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过往,剖析自己内心深处,才能看到血淋淋的现实,然后自己才能与过去告别,从而走向新生。

《女心理师》读后感5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xx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好坑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 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女心理师》读后感6

  毕淑敏的书,不敢连着读,虽然下此定论有些莽撞了,毕竟我并没有看过几本毕淑敏的书,《女心理师》也不过是我看的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拯救乳房》),但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都是坚强背后的沉重。和《拯救乳房》一样,看完《女心理师》,内心亦是久久不能释怀。说她的书不能连续读,更是因为当读完他的一本书后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虽说是一篇长篇小说,记录的似乎都是一些生活的琐事,但里面有太多会触动我们的心扉,或是让我们无法理解,或是让我们感到震撼,不可思议的情节。这本书主要是站在一位女心理师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一些世间的百态,女心理师负责帮助遇到心理障碍的人去解决心理问题,而贯穿整篇小说的,则是这位女心理师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作为来访者,人物各异,问题亦是各异。有各执一词的夫妻,要解决第三者的问题;有政治家,要解决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侃侃而谈的问题,还要解决自己在妻子和情人之间选择的问题;有即将过世的老人,要解决自己手里一百零一个洋娃娃如何处置的问题;有同性恋,要解决伴侣背叛的问题;有小孩子,要解决爸爸新情人的问题;还有遗孀,要解决是否将丈夫的背叛公诸于世的问题;等等等等,人物千差万别,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女心理师作为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表面上的沉稳和处事不惊,内心时而是多么的无助与迷茫,以为心理师的内心明亮无比,其实呢,我同意毕老师对心理师的比喻:她把心理师比作是垃圾桶,无论是多么肮脏,丑恶的东西,你都必须毫无保留的吞咽下去,谁让你是心理师呢?不同的来访者遇到不同的问题,很多时候其根本不在于问题本身,比如要解决第三者问题的妻子,她问题的根本在于她的母亲;不能在大庭广众下侃侃而谈的政治家,他的问题在于他幼年时的经历;手里有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老人,她的问题则在于她对曾经被她迫害的`一百零一个无辜的人的愧疚。而问题的真正解决,大部分时间靠的并不是心理师的帮助,心理师不是负责决策的,而是负责引导你梳理清楚你的问题,而真正决定的,而是你自己。正如毕老师提到的:心理师并不是领导着你,他只是跟随着你,忽然想到《解忧杂货铺》里老爷爷的一句话: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定自己的决策是对的。虽然两者并不是同样的意思,但都是说明了,心理障碍的解决,更多的靠的还是自己。关于女心理师的心理障碍,才是全篇的主要问题。喜欢这本书最后一小节的标题语:你曾经让我身处地狱,我却从那里出发,走向了天堂。曾经的残酷与黑暗让女心理师选择逃避:生活有一个怪异之处——你假装久了,就变成真的了;她期冀在遗忘中救赎,于是编造了自己的历史。而逃避的结果,问题没有被解决,她从内心深处厌恶曾经的自己,努力的去脱离曾经的自己,却依然走不出曾经的自己。她不去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来自于她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个身体的唾弃。唤醒了记忆,直面曾经的自己,不再去厌恶,而是去感谢曾经的残酷,苦难造就了今天的她。关于她的故事,更多的是自己的理解,当然,既不全面又并非完全正确,尽管已经读完了整本小说,依然有许多的情节与选择让我惊讶,无法理解。一个有关心理的故事,一个需要我们更多时间才能慢慢理解的故事,亦或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故事。

《女心理师》读后感7

  一直在看《女心理师》,可似乎越看越看不懂,也可能阅历不够,也可能自己还是没用沉下心来去读,这本书讲述的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她说她已经三千岁了。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

  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她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下来的我比较喜欢的语句,写下来加深映像留作纪念。

  微笑,哪怕是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是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生命就是向着死亡进发。只要有生命存在就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只要你思索了,才能飞翔。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灵魂被刺的大出血。不要轻易说一辈子,那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孩子是神的馈赠,而神的东西都是未完成的。负载高尚灵魂的躯体是痛苦的。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常爱登高望远,当你拥有着才知道脚踏实地。中国女人在充满檀香味的房间里哭泣。重要的是情感上和记忆中的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勇气是相信奇迹。不必知道你的过去,这是我爱你的方式。

  本书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女心理师》读后感8

  月初从贵阳出差返回时,在机场看到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集两本书,因为喜欢毕淑敏,也因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在飞机上看了上集的半本,回来后因为诸多事情便把他们束之高阁了。直到端午节放假的周末,才抽出时间将剩下的全部看完。

  书中讲的是一位童年时代饱受心灵创伤的女孩最终走出创伤的阴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女孩幼时与母亲遭到父亲遗弃,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靠卖身维持生计。后来母亲再嫁,女孩却在十二岁时惨遭继父侮辱,母亲也不久后生病离开了人世。成为孤儿的女孩儿选择独自闯荡社会,在社会的底层游走,尝尽世间冷暖。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做过护工,在大户人家贺奶奶家做过保姆,推销过有毒的劣质化妆品,做过电台的客串主持人,最终找准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经为了钱出卖肉体,她曾经为了事业将自己的婚姻做为筹码,她曾经将婚外情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一位心理不健全的人怎么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师呢?是的,她有资格,因为她治愈了最难治愈的自己的心理疾病,最终成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

  这的确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小说,难怪书评将它归为“心灵励志小说”。女孩儿在经历了童年的悲惨遭遇后,在踏入社会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没有沉沦,反而怀揣梦想,选择坚强地活着,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童年的遭遇像潜伏在女孩潜意识里的一颗脓包,女孩故意回避不去碰触,但这颗脓包却在一直影响着女孩的价值观,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道德的事情在她这里成了理所当然。重新回归的唯一办法就是捅破脓包,将脓液全部清除掉,不留余地,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女孩儿做到了,她成功了,她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心理师要怀有一颗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心来拯救别人——-有着这样那样心理疾病的人。于是也就有了书中各种各样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的事例。女心理师因为自己痛苦过,所以才会想到要帮助同样遭遇心灵痛苦的人们。

  很喜欢毕淑敏讲故事的方式,从现在讲起,回到从前,又到了现在,几个故事主线穿插进行,仿佛看侦探小说般,只能一直看下去,因为谜底往往到最后才被揭晓。

《女心理师》读后感9

  毕淑敏以一贯的冷静犀利的笔调来完成了这部作品,她曾经的医生职业背景,决定了在作品中不可能大段的抒情。在这本书中是这样描述主人公贺顿的,一个“并不美丽的矮小女子”。

  女心理师贺顿,在自己楼下开了一间心理诊所,对于这间诊所的气氛,在书正文的第一页,毕淑敏用令人窒息的语言对之进行了形容,“心理室到处都栖身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故事,藏在窗帘的皱褶里。”这样的描写,使得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充满悬疑色彩,作为读者打开它,也仿佛坐在了女心理师面前软软的淡蓝色沙发上。

  贺顿的心理诊所像一个舞台,射灯在角落里已经准备好,幕布也已经拉上,音响通上了电,只等演戏的人上场。《女心理师》的故事密集而紧凑,那些纷繁出场的人物会有些令读者眼花缭乱,他们开始的时候都是在演戏,但通常会在优秀的.心理师面前溃败下来,流露出灵魂苍白、脆弱甚至长满脓疮的一面。所以,心理医生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职业之一的说法,是成立的。

  贺顿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对付各种各样心计的心理病人,她并没有坚强的外壳和足够的心理防线来抵御扑面而来的阴冷,她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如一个武林高手般将毒掌与暗器化为无形。毕淑敏并没有因为贺顿的心理师身份而赋予她超于常人的抗纷扰能力,一方面她是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一方面她也不断地需要别人帮助她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与丈夫、情人、心理权威之间水草般杂乱的情感纠葛中,她像一个普通病人一样无助。

  一个只上了培训班,就可以自己开心理诊所,而医者自己本身有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一个新兴的职业。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的确引起大家重视,但有很多并不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现在电视台有很多心理访谈节目,其实是把心理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一个心灵强壮的人,是无需要外界帮助便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我救赎是打通内心光明最宽阔的一条大道。

  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可能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让你欲罢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看完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

《女心理师》读后感10

  毕淑敏的这本《女心理师》读完几天了,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仍在内心回荡。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命运就不必说了,单是女主人公贺顿人生的成长和蜕变,足以让我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她曾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生理和心灵的双重摧残是她不愿提及的噩梦,贫穷的原生家庭使得她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她曾在生存的压力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中无助地挣扎,机缘巧合下她护理了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的尽心照顾使这位这位贵族出身又博学多才的老太太健康有所好转,她认为贺顿是一块可雕琢的璞玉,与之朝夕相伴的同时,对她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培养和调教,教她读书、烹茶,礼仪等多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博览群书让贺顿的眼界豁然开阔,从此,她的人生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

  关于这个机缘巧合后来我又分析了一下,它并不纯粹是运气,而是必然要出现的,因为贺顿这个女孩,骨子里就不是一个甘于浑浑噩噩的性格,她聪明,善良,坚忍,顽强,有自己的原则,在逆境面前从不轻言放弃,所以才有后来的机缘。

  虽然她曾经迷茫,曾经胆怯,曾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成为一个心理师之后,她在一次次对别人的救赎中,实现了自我救赎、成长和蜕变。她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断的超越自我,最终脱胎换骨,破茧为蝶。像凤凰涅盘重生,像历经炼狱之后盛放的花。从此,比以往更坚定,更成熟,更尊严地走向她以后的人生。可能道路依然崎岖不平,但她却自信而坦然。

  我为之前的贺顿叹息,为后来的贺顿鼓舞和感动。当然了,还有柏万福,还有钱开逸等等一系列的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所有的人物围绕心理师这个主线,通过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故事,牵出了人性中的各个层面。人性无疑是复杂的,但它又是可以解开,可以升华的。这取决于心理师,同时取决于当事人自己。说实话入手这本书是因为对心理学有兴趣,但是读完后的感觉让我对心理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个好的心理师不光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需要超人的耐力和非凡的素养,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正能量,帮助和救赎更多的人。在此,向正在这个行业努力耕耘的心理师们致敬!《女心理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7

  坐在22层飘窗上,远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几天读完的《女心理师》中的主角贺顿。性格上我是个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和书本的感化,读完这本书,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对于我这个不太读书的人来说很长很长,但是每天将宝宝哄睡着后我都独自来到飘窗点亮台灯细细品味,终于两个星期读完了它。说到细细品味其实有点不实,我品味的或许仅仅是心理师的成长故事,而毕淑敏那意味深长的文字我真的还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间真正地推敲和学习。现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对这位女心理师成长故事的感触。

  贺顿是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如果是我,当我有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高多个层次的理想时,我的理想可能会在自卑和抱怨中灭亡,而贺顿没有。她是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获得了一步步的前进,最终实现了理想——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结果。尽管她失去了一些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是她追寻理想的那股劲,她敢于尝试的胆量,是旁人难以抵及的。人,不怕贫穷,只怕思想贫穷。没有思想,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只会没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照自己,大学毕业后,经济上我们的确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我们渐渐失去了理想,让手机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锻炼,生活变得无聊,时间飞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么也没干成。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些行动了,让想法不再停留于想法。尝试才能创造奇迹。

  心理咨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样,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浅、知长短,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我缺乏贺顿的行动力。希望贺顿能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精神督导,驱除我性格的弱点,重塑一个高行动力、善于学习、坚持理想的新我。

《女心理师》读后感11

  看了不少小说,但真正能让我将一部小说看两遍的还并不多。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师》算是一个例外,而且是一个五十万字的长篇。

  早年被父亲抛弃,母亲只能靠卖身来养活自己的柴绛香,偶然的机会成为一个老人的保姆,在老人有计划的督促下,读了不少的书,使她有了更多的梦想。为了与自己不愿回忆的过去告别,柴绛香让老人给她取了个新的名字:贺顿。

  在老人去世之后,贺顿来到城市,希望闯出自己的天地。贺顿实在是太拼了:为了推销化妆品,她在明知化妆品有毒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半边脸化妆,另半边作对比,居然将不少劣质化妆品推销了出去,直到自己化妆的脸肿起来才住了手!为了能获得心理师培训的资金,她能将自己交给秃头老人;为了开办心理咨询所有个好场所,又将自己嫁给了下岗工人并且有点瘸的柏万福;为了获得注册资金,又将自己委身于节目主持人钱开逸……总之,用传统的观念看,她是一个缺少伦理底线的嫉妒女人。但贺顿并不觉得,她已经将自己的精神与肉体分开,寒冷的半个身体温暖不了别人,连自己也温暖不了!

  也正因此,每当有人来咨询求助,尤其是涉及男女伦理的问题时,贺顿常常走神并且要反复地追求真相,给她的工作带来不少困扰。尤其是大松和大芳一对夫妻都来救助,一件相同的事情却在两个人那里有完全不同的版本,让贺顿不知从何下手,于是请求心理学大师姬铭骢,姬铭骢想尽各种办法想解决贺顿的问题,却也找不到出路。在反复的试探中,姬铭骢想到用性的办法去解决这一个问题,在征得贺顿的同意后,姬铭骢在对贺顿催眠后进入了贺顿的身体,找到了贺顿心理症结所在:在12岁时,贺顿遭到她的继父极其变态的强暴!从催眠中醒来的贺顿终于解开了心结,既解放了自己,也帮助了在困顿中疲惫不堪的大松和大芳夫妇——大芳之所以一次次有意无意地将美女领回家并默认大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乱弄,是因为大芳的母亲在解放前是一个备受欺辱在解放后仍然遭到大老婆算计的小老婆,临死遗言是:你要做大……!所以,大芳只要能保住自己做大老婆的地位,其他似乎并不重要!

  无论是贺顿还是大芳,对自己的过去总是讳莫如深。但是,如果不敢直面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心结便永远解不开。大芳在一次次忍受丈夫的背叛之后,又以一次次地牺牲自己的器官来得到大松的自责与对大芳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可以接受情敌来最照顾自己!只有贺顿深入地了解她的'过去,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问题,她所有的困惑才迎刃而解;如果不是姬铭骢敏锐地发现贺顿的情结,并用异乎寻常的方式解决,贺顿大约也永远走不出童年的阴影,并且有可能在违反伦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说姬铭骢是个流氓,我倒并不觉得!本质上说,姬铭骢是为了拯救贺顿,即使在进入贺顿身体之后也在探索贺顿的心理反应并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得到解脱的贺顿,也解决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钱开逸有了彻底的了断,与柏万福的婚姻得到了巩固,并且毅然暂停了心理咨询,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蓄积力量,准备大干地场。

  不敢说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心结,但说很多人有着讳莫如深的情结,大约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这个情结影响了生活和工作,看来唯一的出路不是逃避而是面对,然后才能找到走出这个心结的道路,勇敢地面向未来。

《女心理师》读后感12

  毕淑敏的最新小说《女心理师》,花了两天时间啃完了,读了以后的第一感觉是,相当不爽,哽得厉害,所以在博里把这根刺吐一下。

  作为小说,毕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双线并走,一条写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条写主角自己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悬念,很吸引人,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这里,更想说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询的案例,还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笔墨放在了案例的内容上,在书的一开始,就用了一堆案例来吸引读者眼球,有老婆咨询后就回去自杀,来兴师问罪的老公;有预谋杀掉要成为自己新妈妈的可爱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恋;如果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心理咨询的人,看到这里,肯定是在震惊后急欲阅读后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案例的治疗和咨询,作者却几乎没有涉及,没有提到应用的是何种手法,如何开展咨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笔带过。这样,在起承转合的时候,转和合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僵硬,过渡和变化太快,人物的说话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觉得案例的真实可靠度有了折扣。这样感觉就好比八卦新闻,出车祸了,大家一起堆过来,看一下热闹,就完了,至于后来事件如何处理,伤者如何治疗,似乎无人关心。

  此外,关于主角自己的问题,是让我觉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开了咨询诊所,其实是不妥的。不过这也正是反应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现状:没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再次,主角去督导的时候,为了解决主角的童年阴影,督导师采取了违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关于这点,在书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先暂切不提,我要说的是,我对这种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怀疑。女主角的问题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创伤,难道在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把当时的`情形完全复制一次,就可以解决了?这只是把伤口再次切开吧?并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啊。至少给来个黑箱技术之类的吧?创伤处理是个颇有难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经验及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再说说的就是书中的这位督导师。在知道咨询(我们估切还是叫咨询)会用到违背原则的方法的时候,仍然会去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十分败笔的,何况这位还是“权威”,会犯这种最基本的错误?何况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很可能给读者带来的是错误的导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儿的,毕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过岳晓东的中篇小说,同样也是写一个案例的咨询,叫《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同样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创伤,不但写了女孩心底隐藏的故事,更写了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结束的处理,把一个良好的咨询过程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两相比较,可以感觉得出作者功底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压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绪,让你读着很难受,而且感觉这种压抑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难道提到“心理”这词,大家的直觉反应都是负面的情绪吗?这样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本身的意图是完全矛盾的。学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人更难受,是为了让人更积极更快乐,这才是“心理”的真谛啊!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咨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询中会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窥探心理,也许它是一部畅销的心理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询小说。

《女心理师》读后感13

  微笑,哪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

  看完上部了,很压抑,如鲠在喉,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悲剧,无论是来看心理的人,还是贺顿本身和她身边的人,整篇文章在我看来就是一场救赎。其实自己对于救赎的理解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只是在看的时候心里总是会冒出这个词,一种直觉吧。

  上部所有的人物关系都还没有完结,文中一开始就提到的老松和大芳的故事,贺顿,柏万福和钱开逸三人之间的感情问题,后来的四个来访者,打算大闹追悼会的李芝明,开始下毒的周团团,被背叛的同性恋桑珊,及有发言障碍的官员苏三,以及插叙在文中的贺顿以前的故事,每个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烂好人,没有罪大恶极之人,每个人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就是一幅社会的真实版图,从各个方面反映出社会的残酷,而把这些串起来的主人公贺顿,更是揭示了小人物往上爬的艰辛与不易,但不得不说,贺顿在往上爬的同时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她为了能开心理所嫁给了不喜欢的人。作为主人公,贺顿她并不完美,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她长得不漂亮,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也做过坑蒙拐骗的事情。

  对于贺顿而言,贺老师显然是她命运发生改变的开始,她教她各种知识,还逼她看书,在照顾贺老师的这期间,贺顿重获了新生,也改了名想要遗忘过去。而对于贺老师而言,当初的贺顿只是一个干净的孩子,是自己临终前最后一件艺术品的雏形。

  在上部中,讲真,我理解不了贺顿为什么要出轨,希望在下部中能够对于她和钱开逸的故事有一个新的理解。

  很期待还未完成的故事

  时隔两个月,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下部了,在看的过程中几度有弃文的念头,其实越到后面,文章的氛围就更加压抑,最后几章看的头皮发麻,不是说文章有多恐怖,实在是理解不了姬铭骢教授对贺顿的治疗方式,“对别人轻易地抱有期望和幻想,也是一种不劳而获的`错误,这是我当时的疏漏。不过,以今天的我回顾那时的我,以现有的知识分析当时的状况,我觉得你的治疗方式,是完全错误的。”贺顿最后也提出了质疑。当然不予质疑的是这种治疗方式的确是有效果的。曾经深处地狱,却从那里出发,走向天堂,或许对于有心理阻碍的人而言,或许对于心理师而言,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再次经历曾经遭受过的不好的经历,哪怕违背心理师的行规。也是从这里起,似乎理解了贺顿与钱开逸之间不清不白的关系,对于贺顿,以前不好的经历已经让贺顿对性关系麻木了

  现在是XX年XX月,发现上次的书评并没有写完,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上次写下部的书评时的心境是什么,回想起来,关于当时的状态,只有些许的记忆,依稀间记得当时是难受的,时隔五个月,这本书的具体情节已然记不清,但总有一种压抑的心情围绕着我。之前有看到女心理师被拍成电视剧的新闻,很难受,我并不喜欢这本书,但被拍成电视剧还是不舒服,电视剧总是拍不出那种感觉的。

《女心理师》读后感14

  这本以婚外情为案例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已婚的女人,但在读这本书时,感触很深。可能它里面有些故事触及了我的内心。

  该本书里的人物角色分别是何梦瑶(女心理咨询师)、林云漠(何梦瑶的师兄,是一个博士生导师,与何梦瑶有着缕缕情丝但又是永远的心灵上的朋友)、李岑岑(美女主播)、杨洋(二十多的青年)、许菲(杨洋的女朋友)、方心怡(林云漠的女学生,爱慕着林云漠)、豆豆(何梦瑶的儿子)等等。

  这本书时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看到,便将它借来看。最近的'我对心理学方面上的书籍特别感兴趣,虽然我的专业是护理,但是我内心想以后去考心理咨询师。但是,我的口才并不好,这令我非常苦恼。

  花了两天的课余时间,将这本书看完。今天刚刚去还掉,但是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情节是何梦瑶和林云漠之间的纠葛。他们两个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婚姻是平淡的,爱情是扰人心房,欲罢不能。书的结局是他们成了永远的朋友,不存在秘密,可这样的友情存在吗?这样的友情是真正的友情吗?掺杂了丝丝情的友情,会永远不会变质吗?这是无可考证的。

  其实,我无时不幻想着我未来的家庭生活,会有一个怎样的老公,怎样的孩子。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由我编织着。

  曾经的我,一直都渴望被爱。可是,那时的我懂爱吗?没有丰富的阅历,可以说,那只是我情感的寄托,我只是怕孤单。

  但是,现在习惯了孤单的我,还渴望被爱吗?

  我想说,每个人都希望着被爱,不是吗?只是现在,那种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有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想法。老实说,我的争强好胜心是有的,只不过被我深深掩藏在内心。

  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学习,拿到文凭,然后在职读本科,一点点读上去,我不希望我就此放弃,真的不甘心。

  很多人说,护理这个专业很累,很辛苦,但是无论再累再辛苦,我已经无法回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吧!

《女心理师》读后感15

  曾经在一部警x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女心理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女心理师读后感04-29

心理师培训心得01-21

心理咨询师实习报告12-16

心理咨询师学习心得03-20

心理咨询师实习报告3篇08-10

心理咨询师工作承诺书05-18

心理咨询师实习工作总结11-13

心理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05-31

心理咨询师学习心得9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