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时间:2024-06-25 10:55: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精华)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精华)

《桃花源记》读后感1

  世间果真有桃源吗?陶渊明并未挑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无论是荣华富贵的太守的“遂迷,不复得路”亦或是好游山泽之刘子骥的“未果,寻病终”都好像在说“世间是没有桃花源的”。这一切都不过是渔人所臆想的理想世界罢了。

  在那理想的桃花源中,人人平等,和谐融洽、人民生活幸福,却似乎忘记了外界,连今是何世都不知。也只是在说到外界战乱纷多时而露出些许兔死狐悲的惋惜。自秦至东汉,漫漫时间长河,冲刷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不安和恐惧、淡忘了动荡生活的悲疾离苦,只在书本上看见那短短二字十六画,而无那数年奔波的思苦!那数百步的桃林,隔绝了桃花源人原本长远的'目光,阻断了人们思想的奋发,却成为一个个沉沦于温柔乡而无法自拔的是乐不思蜀之人!

  因为那片桃林,而无了秦一扫六合、一统天下之轩昂大气;因为那片桃林,而无三分天下,乱世英雄之写意风流;因为那片桃林,也将更无千年以后中国的繁荣昌盛!在那屈辱的近代史中,我们不也曾固步自封吗?可后来呢?《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刮分中国狂潮……温柔乡已被打破,曾经太平人已不太平,曾经只为安乐者已不安乐,曾经叹惋者已成被叹惋者。于是开始“避秦时乱”,可哪里还有桃源,现实就在眼前,只怕他们在临死前仍要大喊一声”天要亡我!”。

  就在这九州无太平时,有人领着我们塑和平!平息战火、重建房屋、造大路,为民谋!他们不是求富贵的“太守”,游山水的“高尚士”,为己谋的“桃源人”或不诚信的“渔人”,而是人民中的一员、是革命的先驱者,时代的推进者,更是“新桃源”的缔造者。他们将理想的生活付诸于实践,将“桃林”换成历史,只为了有一天能真正的无忧无虑,可以放心看那柳绿花红、炊烟袅袅,可以安心闭眼听那欢声笑语,琐碎小事。

  世间是有桃源的,无论是现在的万家灯火,抑或是以后的温馨小家,都是。

《桃花源记》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讲述了一位打渔人误入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安康幸福,渔人出洞后试图去找桃花源踪迹不见,从此再没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安宁富裕的理想社会图景。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代表当地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们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严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变成一处处垃圾场。而且有些过分的游客,乱摘花草,踩踏草坪,这样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长久?就像我的家乡,听爸爸说以前就是他们的桃花源。在那里你能亲身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亲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与农民亲身对话,验证“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爸爸小时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儿真实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里,品尝鲜笋质朴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发现鱼儿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回归自然。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到处建起了工业区,浓烟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灰尘,蒙蔽着你的眼睛。竹子开始黄了,河水开始黑了,空气中飘满尘土,就连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也慢慢凋谢。如果陶渊明看到此情此景他会想什么呢?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快速污染就会使一处处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我多希望中国的未来到处是桃花源,但未来还会有桃花源吗?

《桃花源记》读后感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4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可以描绘出如此美好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因此,在他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写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但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己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但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现在,世人虽然不知道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现在是个和平的国家,但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现在校园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5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6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那“桃花源”不觉已呈现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绕,沐春临风,和颜悦色,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

  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点羞涩的少女,含羞绽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几眼。有了星星点点绿叶的陪衬,显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丽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那一朵桃花像在枝头沉睡着,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边的一只小蝴蝶交谈;那一片桃树和桃花像一朵绯红的云;这一片桃树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丛中,任由那轻柔的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任由那和煦的阳光穿过我的指缝,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洒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顾。我已被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飘落在地上,碾作尘,化为泥。

  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是啊,这样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当夕阳的.第一丝光线照耀了大地,我准备回家了,却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说:“别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么:那花瓣娇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许许多多这么娇小,柔弱的花瓣,艰难地撑起了一片美丽的风景。这不正是在鼓励我们吗?

  我望着桃花,会心一笑,灿烂的笑容,如一朵绽放出笑脸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记》读后感7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8

  “豁然开朗”,是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成语。在这周的语文课上,我终于学习了这个成语的出处――《桃花源记》,学完之后,我的感触十分深刻。

  桃林的美景、桃源人平等、自由、安逸的生活固然令我向往,但都不足以在此一写。这篇文章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了。试想一下,如果渔人看到“初极狭,才通人”之后,没有“复行数十步”,而是掉头离开了,还会有后面的“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一系列的美景吗?正是因为渔人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才会发生下面一连串令人心驰神往的经历。所以说:坚持,让一切变得不同。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了周五老师课上给我们讲得一名美国17岁的少年。他的亲人在三年前查出胰腺癌晚期,不久便去世了。他很疑惑:为什么这种病查出来已经是晚期了,就不能在早期发现并治愈它吗?专家给的答案是否定的。从此他便励志要发明出一种能检测出早期胰腺癌的试纸。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成功了。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它可以让一个17岁的少年攻克困扰了专家多年的难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不知实验了多少种材料,也不知耗费了多长时间,可他坚持了下来,最终为人类的发展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再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有很多好习惯和特长没有坚持下来?如果不是,那便很好,如果是,也没关系。那名美国少年不是也在14岁时才励志发明试纸的吗?我们都同他一样,正处在花季岁月里,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坚持自己的梦想,让一切变得不同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9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寓意,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和深思。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理想国度,感受到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

  文章开篇便描述了一个武陵的渔夫,在溪边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桃花林。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世隔绝,宛如人间仙境。渔夫的好奇心驱使他深入其中,终发现了一处神秘而宁静的村落。这里的居民过着祥和的生活,男女老少都衣着整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他们与外界隔绝,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道魏晋的存在。

  这个桃花源的存在,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讽和批判。在现实中,人们为了名利而奔波,社会充满了竞争和纷争。而在这个桃花源中,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纷扰和束缚。这种对比,让人不禁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陶渊明在文中,通过渔夫与桃花源居民的交往,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渔夫作为外界的代表,他的到来打破了桃花源的宁静,但也让桃花源居民了解到了外界的存在。这种交流,虽然短暂,但却让桃花源居民对外部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刘子骥的出现,更是陶渊明自我情感的投射。刘子骥作为陶渊明的化身,他寻找桃花源的过程,也是陶渊明寻找理想生活的过程。他终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意味着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并未实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读完《桃花源记》,我深感陶渊明的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的处境。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过上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享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桃花源记》读后感10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每当读起这句话,我心中就不由的一阵激动,禁不住瞑目想象着着,在这美丽的桃林深处究竟会有着怎样的仙境所在?

  渔人进入山洞的过程,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仅想象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如此的隐秘?而当我真正进入桃花源后,里面的景物使我耳目一新,吃惊不已。在那充满战争、压迫、剥削的时代里竟然有如此的仙境之处。莫不说那平坦宽阔的土地,也不谈那整整齐齐的屋舍,单单只看那一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是会那些厌倦世俗红尘之人产生极大的`吸引。

  然而,桃花源的美还不止如此,里面居住的人才是这美妙仙境的关键所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惬意的画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多么善良,多么热情好客的一群人。想一想,莫不要说过去拿充满战乱、纷争的年代里,且就是现在处于和谐社会安居乐业人的们也不一定会去邀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自己家,况且这人又是自己所逃避的那个世界上的人。他们与世隔绝,本来是不想再受到外界的扰乱,然而在见到渔人之后,此中人还是盛情款待,热烈欢迎。可见其民风之淳朴,社会之和谐。那份淳朴,那份善良,让人感动不已。想永远保存着这里的一切,在渔人走时不加阻止,只是道了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样的社会谁人不神往,渔人离开后的一切举动,后人的寻找,都道出了桃花源的神秘,神秘的只能是幻想而已。读到这我不禁感叹,惋惜。

  哎,桃花源,多么美好而又缥缈的梦境啊!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进入梦境桃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12

  武陵人发现了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真是美如仙境。然而,当他再寻桃花源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后遂无问津者”。这是《桃花源记》中讲述的故事。

  读完《桃花源记》后,虽明知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的脑子里始终留着一个疑问——如果“武陵人”不放弃寻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乐和平的地方?再进一步,我们无法找到在现实中的桃花源,但我们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块美好的“桃源”?的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为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在心中保留一个纯真的世界,我们不完美,但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完美。尽管世界在改变我们,我们却还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纯净的天空。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电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颗纯净的心。即使一家六个人只能挤在一间小破房里,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现实再惨,查理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性格,最后成为赢家。赢得了一整个巧克力工厂。而另外四个孩子,也许是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其他原因,他们的性格就没那么惹人喜爱了——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们丢失了心中的纯真,变得现实而冷漠,他们的下场也不怎么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说。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电影,但想想看,电影不是为反映现实而出现的吗?

  即使现实再怎样令人悲哀,我们却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里包含着我们的理想,纯真与幻想,是一个真正的美好仙境。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3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桃花源记》读后感14

  和平,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我也从《桃花源记》中读到了点什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陶渊明对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百姓安乐,民风淳朴,活富足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都不满。而我对其也有点儿感想——对如今生活在这安定的社会下的感激和对自己心中那片“桃花源”的追求。

  对比古今中外,我觉得我生活在这安定安宁的社会下是幸福的。古代社会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是会变得黑暗,连年的战乱导致赋税徭役繁重,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十分痛苦,这也是引发陶渊明对美好生活幻想的重要原因。

  对比今天社会安详,定居不动,宁静中又带有热闹的氛围大街小巷,特别是过节的时候一片热闹景象。而造成这热闹景象的,正是因为我们处于这个和平的年代,有个伟大的祖国做支撑俗话说:“没有大家,哪来小家?”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在打仗,两个国家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美国从中作梗,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战争迟迟不结束,这对人民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造成的结果就只能是人民受苦,百姓受累,美国从中得利。

  中国不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很幸福,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富足,靠的都是我们伟大强大的祖国,在此我表达对祖国的感激。

  除了对祖国的感激,我还在《桃花源记》里面读到点儿什么。老师在讲这篇文章时说道:“桃花源是桃花源人的住所,是陶渊明内心的追求,而桃花源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内心的桃花源都值得去追求。 ”

  由此,我想明白了,我心中的桃花源就是心里对祖国的感激和内心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让我向着心中的桃花源奋进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15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个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完美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可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6-06

《桃花源记》教案08-26

《桃花源记》说课稿03-11

《桃花源记》读后感11-22

桃花源记读后感11-24

《桃花源记》读后感03-18

桃花源记读后感08-11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05-24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9-25

《桃花源记》教案【合集】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