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时间:2024-06-30 17:20: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

  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来读,其实,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我爱读的书也很多。只是一向对专业类的的书籍不大感兴趣,因为说教味太浓,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累。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谁在跪着教书?为什么跪着?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拿起书来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作者吴非是一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收录的是他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教学随想,有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没想到,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肯定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可能会没收了她的花,当然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然后就会苦口婆心地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从小要爱护花草,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要损害公物云云。可这不是对美好性灵的戕害吗?我为自己有这些所谓高尚的正义的想法感到羞耻!在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难道就没有真的这样去做过吗?难道只有那么一两次吗?这是不是下跪了,是向谁下跪了?一个个小故事慢慢读下去,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我,都能触动我心中某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或感动,或同情,或愤怒特别是作者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

  吴非 老师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是:多读书,多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我的体会是: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比如,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立刻匍匐在地,这样怎么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吴老师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那他就是成功者。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第三,教师要有人格。特别是在平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也不要讨好权贵的子女,媚态百出,更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我不得不承认,吴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也是我们的民族和时代需要的教育。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我也不知道有几位同仁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有过跪着的历史!

  《不跪着教书》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补钙的良药。我以为这本书也很适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阅读。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想我能够这样来理解这些话的涵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韧他们的骨气,提高大家的民族气概。

  吴非 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他是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书香飘满校园读书活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读书热情。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2

  身为一名教师,我们时常有这样的烦恼——抄写不完的材料,应付不完的检查,花样百出的课改,名目繁多的评比,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即便有气也不敢出,生怕得罪了哪路神仙——领导谈话、扣绩效、外送取消评优评先。我们时常嘀咕:要好好地教教书就那么难吗?我们选择做教育就是做这些莫名其妙的事的吗?无处安放的初心,让我们一度迷茫……

  最近读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与我们不谋而合,迷茫的内心终于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

  《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什么叫有思想?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典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应该站着教书。

  “繁华落尽见真淳”,教育本来的面目便是如此,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要被外物蒙蔽了双眼,迷失了方向。不忘初心,毅然前行,这才是教育王道。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3

  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是一本个性十足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吴非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是一个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呐喊的人。整本书贯穿着浓浓的为教育的忧虑之情,还有他的信仰教育应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实这本书是不需要再做什么摘抄的,读完此书,我们只需记住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一个做题的机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由的人,否则培养出来的也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人。

  读完此书,可以发现吴非老师与李镇西老师的思想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在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中国教育中的种种恶习,都在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不同之处在于吴非老师脾气似乎更大,看不顺的一定要说出来,而且说到深处、痛处;而李镇西老师似乎圆滑了许多,他更多地去享受教育的快乐,并且把大家也带入教育的快乐之中,从改变自己开始,来改变中国的教育。两位老师的风格都是我喜欢的,因为他们都很真诚,都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

  不过吴非老师批判的太多,虽然所言皆属实。但是光谈负面形象未免使广大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作为教师,我还是希望能更多的获取正能量,把自己小小的班级带好,让他们感受成长的幸福。当然,在吴非老师别的书中有介绍。

  所以,这本书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唤醒,正如书名:《不跪着教书》。

  下面摘录一下书中的经典之处: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的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是的,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远比一个危险的优生要好。)

  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就懂得了平等和仁爱人文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之学,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试问,当今有多少教师能有自己的思想呢?)

  师与匠不属于同一层面,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建,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所谓技巧,卑之无甚高论,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但是思想能使一位教师站立起来!(读书如果只为寻求技巧,是痛苦的,改变思想才会发生质变。)

  认真听是非常累的,更何况本来就存在着“遗忘率”问题。(我们不允许学生忘,可笑!)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精神追求,即使他奉献一生,烛灭丝尽,其作用也有限。

  (关于和家长交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不要训家长,这可能使他们为难。

  为什么要读名著,是为了获得教养,为了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站立着。

  如果数理化学不好,那仅仅会后,如果母语学不好,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了。

  青少年的道德养成,途径是多样的。通过读书获得文明素养,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重要的途径。

  教师关心你的健康和安全,你不能利用这种宽容来放纵自己。

  十二年的语文教育和考试似乎只达到了一个目的,即告诉学生:母语不好学。(悲痛)

  读六年小学,能背诵百十篇古诗文,可能要比会做很多习题要有用。

  不要宽容那些以愚弄别人为能事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在捉弄人,而且亵渎了人世间的善良。(奈何此种人太多,又身居要职。)

  犹太人把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比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似乎很多人都是啊,包括我自己。)

  语文应试教育最大的危害,是把最有灵性的学科变得枯燥无比,是让原本站立的人变成侏儒,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就在这样的压迫下消磨殆尽。(这是心底流血的呼喊,上面的人有没有看到呢?)

  我们中国,常常把人的沉默当做有修养,这是懦弱者在强大的专制面前保存颜面的难得的理由。

  《树郭橐驼传》告诉我们,任何事,管得太具体,就会弄得毫无希望。

  不需要英雄的民族是幸福的民族,而有了英雄而不知道去敬仰的民族将是不幸的民族。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4

  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让我认识到了我们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着的教育上的种种弊端,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老师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刀枪,那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随笔就是手术刀。鲁迅先生用自己匕首一样的杂文做武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和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吴非老师则用自己“手术刀”一样的随笔,在和平的`年代里,割着教育上的种种“疮疤”,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针砭教育时弊,涤荡教育天空,使之更蔚蓝,更纯净。还是看些例子吧:《官场陋俗进学堂》,向我们展现了官场上的种种陋俗,已玷污了校园这块教育的净土;《被折腾的龙种》则向我们展现了教育改革上的以“假大空”为主要内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时在做怪;《校园设计要大气》则向我们敲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警钟;《名校的反思》让我们看到了“名校”背后的真正故事。篇篇随笔如“手术刀”在痛割着教育上的种种顽疾,如警钟在惊醒着人们该怎样还教育一块净土。

  读吴非老师的文章既痛快淋沥又发人深省,既追悔莫及又信心大增,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黑暗,又看到了教育的黎明。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德育工作中空洞的政治说教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那些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鲜活材料给孩子们以感染和熏陶,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在有流于形式的“假大空”出现,而希望每一个领导,每一位老师都能静下心来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再有所谓的“面子工程”出现,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照亮学生心中的明镜。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5

  在《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老师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师的职责,身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要做到的:

  一、要抛弃学科本位的思想:

  身为教师,不负责任,那就是老师的悲哀。老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不以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事的态度,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人的`原则,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他认真,诚信,富有爱心,作为教师,你应该为这样的学生自豪,虽然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荣耀,但会让老师的内心变得踏实!

  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一个老师不能一味用语言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良好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老师,你希望学生善良,那老师的内心就要柔软和慈悲,你希望学生正直,那老师就要诚信,你希望学生积极向上,你老师就要不畏困难,你希望学生阳光朝气,那教师就要乐观开朗,老师要知道,若干年后,在你的学生身上会折射出老师的影子,我们希望,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执着的方向:

  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钓誉,要能经受住一些诱惑。我们要明确,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老师的着力点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站立的“人”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身为教师,千万别把心思花在人际关系的内耗上。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展示了老师的气节和气度,它是一本让老师补钙,让老师醒神的好书,值得一读。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6

  一、教师要有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书近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尊严,没有铁骨。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没有个性,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这本书让我彻底清醒,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正如书中序言所写:“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二、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教师本身就要有让人信服的魅力: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较高的业务水平。这些素质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地进修,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所以只有教师自己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让你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生活,需要关爱,需要同情,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善良的心充溢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如此,一样需要有仁爱,需要有爱心的教师。爱孩子首先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爱孩子,就必须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在能力。在师生之间,只有架起“爱”的桥梁,才能到达教育的最理想的彼岸。唯有在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关爱与希望,生命之花才能永不枯竭地绽放,教育之树才能永远长青。

  吴非书中说到,好教师的最高追求不是成绩,而是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但愿我们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争取做一名最出色的教师。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推荐我们看一本书《不跪着教书》。一开始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还没完全内化,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原来“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随波逐流。书中有一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

  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

  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我要多思考,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汲取教育智慧。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活力、教育创新,一句话: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终生的姿态。

  人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对于教师更是重要。有了忧患意识,人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清醒才能觉醒,觉醒的人多了,旧的体制才会被打破,新的法则才会应运而生。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直面现实,教人冷静、沉默、深思、批判、反省的好书。好在哪里?尽管揭露的丑的东西太多;

  尽管作者的笔端太严肃和冷峻了;

  尽管都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尽管除了叹气还是叹气,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多叹叹气则少一些麻木,多一些清醒;

  少一些应付,多一些责任;

  少一些浮华,多一些真挚。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太应该叹气了!来一次心灵的吐旧纳新吧!

  作者无非强调,作为教师是应该有思想的,不应该“跪”着教书。实际上他所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思想上、人格上的独立。然而,改“跪”为“站”,谈何容易啊!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

  古代知识分子对待且凶且恶的世俗现状,既不想合于污淖,又想积极入世施展抱负,结果往往难遂人愿,于是有了“一生好入名山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太白,有了“采菊东离下”的陶渊明和“流觞曲水”的王羲之。终归是曲高和寡不为世俗所容,除了留下千古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及思想的高标,乃至于对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郁闷的事太多,诚如作者所言: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

  社会对权力的过分崇拜;

  学生人文情怀的丧失;

  学校领导的官僚化;

  假、丑、恶的肆虐,真、善、美的黯谈;

  教师利益分争的尔虞我诈。

  “当年,我自认为学校是净土,忽略了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我终于知道世上唯一可‘静’下来的可能只有人的心境了。”作者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而情感核心是缘于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

  像吴非的这种失落感,非彼独有,凡具有良知的教师都会有此共鸣。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队伍中人性的、思想的火光仍是熠熠不止的。面对失落、彷徨乃至于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我们如何抉择呢?我们无法“归隐田园”,也无法“放浪形骸”,因为现实的责任远远重于心中的不痛快。由此想到了“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清醒”的自白,想到了他“与世推移”和“深思高举,自令为放”的困境抉择。

  历史告诉我们,做精神上的富足者远比做物质上的蠹虫要有意义得多。“要让学生站着做人,我们就绝不能跪着教书”,这就是作者的心灵告白。尽管“站”着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会招致非议和蔑视,甚至会吃“大亏”,但只要信念不倒,希望也总是会有的。世上“跪”着的人太多,但唯独教师不能轻易言“跪”,只有站直了身板,学生才有希望,教育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7

  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来读。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谁在跪着教书?为什么跪着?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

  拿起书来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39;铸造#39;这样的词条。"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一个个小故事慢慢读下去,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我,都能触动我心中某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或感动,或同情,或愤怒......特别是作者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我的体会是: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比如,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立刻匍匐在地,这样怎么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吴老师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那他就是成功者。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第三,教师要有人格。特别是在平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也不要讨好权贵的子女,媚态百出,更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8

  读着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的这本书,我被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深深地感动着。

  读了《只要肯读书》一文,我在思考,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文中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下,不少人枉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很少看到有教师主动读书,能拿起书本的也是一些时装,美容,汽车、婚姻家庭……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能经常在一起谈谈最近所读书籍的人寥寥无几。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我认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9

  听到《不跪着教书》这个书名就觉着新奇,教书就教书干嘛是跪着,和不跪呢?带着这份好奇我捧起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是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授级高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书的封面就告诉我《不跪着教书》告诉你,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同时封面也为我解读了跪与不跪的涵义。既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她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自己本身应该是朵花,赏心悦目,吸引学生,教师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教师就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自己的生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于心并学习的人。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因为我们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既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懂得为人处事世,更能成为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如王老师所说培养精神的侏儒。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有爱心的人,如《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文,深深打动了我,它告诉我们在教育中给学生留一些申诉的时间,不要让孩子的善意被忽略,都一些耐心,都一些机智保护孩子的纯真善念,,这样就为将来就会更加美好。

  同时书中好多关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对于教学的作用也让我受益匪浅,所以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更清晰的意识到教育更重要的是传道。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受益他人,让我们不断修炼自己,做一个具有精神高度和生命厚度的人。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0

  初识吴非缘于李镇西老师的博客,因为他常常在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吴非的欣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逐渐关注起他!都说,书如其人,我决定寻找他的著作。吴非一共出版了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和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四本书。多方寻觅,在市图书馆的书架上,我终于找到了《不跪着教书》,久违了。

  轻轻的打开书扉,慢慢了解到,吴非本名叫王栋生,吴非是笔名,他是江苏省的特级教师,同时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他出生于1950年,1968年曾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南师附中任教,现已退休。简单的信息,透露出作者平凡却优秀的人生,怀着景仰、怀着好奇,我认真的阅读开来。

  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跪着教书,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他睿智的观点、犀利的语言让我倍加赞赏,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最前沿的普通教师,我常常见证着同行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之后,如何力敌众议,怎样艰难前行,最终又无奈迷失在各种统分排名中。成为功绩奴隶后的他们因为缺乏独立的空间,自由的精神,正慢慢丧失个性,以至最终丧失学术自信,失去自己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尊严。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的教师,能靠他去“立人”吗?读到这里时,我有些暗自庆幸,从教的第一个十年,虽然没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但扪心自问,我还是个和他一样有思想、有鲜明个性、有梦想追求的人!

  整本书共分六辑,它们是:《永不调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每一辑都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的都是他的教育随笔和他对当代教育现象的一些看法以及对部分教育问题的思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在阅读的同时,我常常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他的学生,正在聆听他的教诲。他用他那幽默独特的语言时刻感化我的情绪,点燃我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引领我搏击思索的浪潮!

  学会感恩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大概一千个教育家会有超过一千个的答案!不过有一点他们应该都会赞同,那就是要教人向善。他在开篇的第一辑就给读者上了一堂感恩课,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拥有的一切。这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美德,但细观社会,我们恰恰最缺少这个。作为普通教师,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状,但我们能改变学生,只要我们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守住理想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呢?先要有教育理想。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这个理想将面临多重挑战,甚至还要甘于寂寞,经得起诱惑;这个理想也许和将军无关,只和学术相关;这个理想需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这个理想需要坚守,不因为物欲横流而迷失,也不因为难以实现而轻言放弃!

  锤炼人格

  想要挺直脊梁教书,光拥有渊博的知识还不够,还要具备魅力的人格。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那我们又应养怎样的气,铸造怎样的人格呢? 吴老师在书中数次强调了这点。他将自己的精辟论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诠释着。如他在《我不喜欢你的世故》中这样描述,“我们可以容忍青年的幼稚,但是我估计没有人会喜欢一个青年的滑头。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他的骨头要是出问题的话,他很可能一生都站不直!”他还在另一篇文章中强调,“人没有信仰,是很可悲的;而人的信仰如果是假的,则很可怕!”我对作者的敬意常常缘起瞬间,思绪就在那无血无肉但精神灵动的字里行间中穿行。吴老师在书中更是毫不避讳地谈到了他和家长关系的处理,这也给那些在这方面感到迷茫和彷徨的同行们指明了方向。

  珍视生命

  那个可怕的年代留给了吴老师太多的思索,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似乎比别人更深。他在文中这样预言:人文教育缺失,必将会有报应。不幸的是,他的很多预言都已被无情地证实了!就说现今吧,践踏人的尊严,践踏人的生命现象依然广为存在。医院没有保证金不替病人医治,虽然他们的门厅里有巨幅金字的“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屏风,药商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大发横财,而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民根本买不起药,穿白衣的不一定是天使!温州特大动车事故中,那些被践踏的祭祀菊花!生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教育学生敬重和珍视生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让改变从我们这里开始吧!活着才是幸福的源头。只有活着,才能展现生命的宽度;只有活着,才能展示人生的风采;只有活着,才有一切可能;只有活着,才有一切希望。无论人生多么漫长,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请记住——珍视生命!

  忧乐天下

  我常常这样想,一个民族的崛起是离不开那些思想先知们的。因为有了他们的呼唤,麻木的人民才逐渐苏醒。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中从来也不缺少这样的英雄。吴非老师聪敏地洞察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并且智慧地运用他生花的妙笔大胆揭露和批判。在他的这本书中,我多次读出了他

  的民族忧患意识,一次次为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动情。他这种宛如斗士般的文人精神必将温润很多读者的心灵,在许多人的心里播撒下一颗颗正义的种子。

  一本好书读完后能让人神清气爽,获益获智,而吴非老师的这本《不跪着教书》具备这种功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1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

  《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应该站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2

  昨天读完《不跪着教书》,感受颇多。首先、感觉自己在教学时确实存在这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跟学生相处时有些做法是不合适的。第二就是自己把原来的一些想法只是作为牢骚抱怨了很多,并没有真正的有写出来的想法,更多的是尽管有些东西自己感觉是对的,但也不敢写出来。没法做到像吴非老师那样直言不讳的表达出来。

  现在想来做班主任的时候还是很多地方是保守的,没有给学生创造出更自由的学习环境,如果给自己找个理由的话就是因为是理科老师缺少了发散思维和浪漫主义情怀,更不敢说人文情怀了。

  整本书读完后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一些素质。首先老师要多读书,要有人文教育情怀。读书不仅仅是给老师带来丰富的知识,更给老师开辟一方精神天地,使老师能做到独立守神,不被外界复杂浮华的环境所干扰,能够静心教学。因为作为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教师群体只有自身精神有所寄托,才会潜心学问,真心教育。其次、教师要有教养,要真正的明白教养对学生、对社会有着不可匹敌的影响力。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了教养,只为提高成绩不择手段,往往会带出一批粗鄙野蛮的学生。再次教师应该有深厚的专业修养,不只是会刷题,更应该有本专业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传播文化。然后教师要有批判意识,不能随波逐流。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优秀的教师要在狂潮中保持镇定,保持教育的本色。并不是所有的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一些脱离一线教学的专家并不比我们长期坚持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有发言权。毕竟教育可以改革但不能搞运动,教育必须遵循规律才行。最后,教师要有自己的骄傲,不能仕权唯财,因为只有站着教学的老师才能教出站着生活的'学生。现在的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自由、平等和不附权贵,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也产生够许多感触。深为教师不安,因为社会给与教师的期望太高,却给与教师的权利和待遇相应太少,特别是高中教师在现下以高考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情况下,老师在高强度的工作,工作时间常,压力大,但是相应的福利并不到位。又有甚者是任何一位都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指手画脚,如果不给老师相应的保护和支持,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教育,因为就连小学生都会教育局告老师,就更别说家长了。因为个别教育界的败类,社会对教师的容错率大大降低了,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已经慢慢的变了味道。因为原来固有的一些不良思想和做法,有些人对教育的偏见日渐深重,进而对教师的偏见日渐深重,很多时候是不信任教师的。

  教育如果缺失了家校合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毕竟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媒体也多宣传教师的付出与正能量,不要在教师节的时候还只惦记着报道老师是不是收礼了,请给教师这个行业足够的尊重,因为您的孩子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真的希望社会能更多的支持教育,家长能更多的理解老师,学生能真正的尊敬老师,老师也能真正的做好老师,教育能真正的起到教育的目的。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3

  第一次阅读时是被书名吸引着,那时候还不知道吴非是谁?因为是一篇篇随笔,我也就随意读了一遍。感受是吴非老师性格率真,语言犀利。

  十多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那会知道了吴非就是王栋生老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雷声阵阵,暴雨如注,但是大家被王老师的讲座吸引着:我清晰地记得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一只眼睛高度近视,几乎失明,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他给我们展示希特勒那张傲慢的中学毕业照;给我们讲述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屠杀犹太人的推断;给我们讲述他想写一本《教育失误一百例》……

  再读《不跪着读书》,我的眼前就仿佛坐着王老师,低垂的眼袋顶着一双迷茫的双眼,讲述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直言不讳,他坦诚正直。

  王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说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减负”的文件,口号而减下来,成堆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忙着应付着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更不用说留点时间给“思考”了。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为什么这么忙碌?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每天市里的“百校行”总会抓拍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镜头。总会因此而曝光学校,曝光教师,曝光学生?你可知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王老师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时,“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上一件衣服。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王老师鼓励每一个老师。他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他鼓励年轻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教师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如何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还有几个孩子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假大空”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抄袭”“套文”层出不穷,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作文成了别人文章的“镜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写文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来抄去,丢失的不是文章,而是独立的思想与精神。要想有独立的思想,“只要肯读书”。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现在上课备课都不备了,拿着陈旧的教案,也能坦荡荡地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如何能做到不汗涔涔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王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矛盾和对现实无奈。正如他在“序”中所写:年轻时以为教育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

  虽然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写的,我们从当下的教育场中仍然可以看见王老师所描述的故事。教育是缓慢的,教育的变革更是缓慢的,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在教育的“田字格”里书写一个个“人”。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4

  作为师范专业毕业学生,教师必然是我们毕业后的首选职业,作为教师,不同期其他职业的特点是什么,说起来特殊,又那么简单,说是艰辛,却又充满幸福。《不跪着教书》诫徒一文中开篇的指出我认为很好: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的吧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你想发财,不必误入教师队伍,你也不必眼红别人家发财,只要生活还有保障,就足够了。

  教师这个职业,再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内,有了腐化,有了堕落,但是我依然坚信这是一个相对干净的领土,排除一些利用学生家长关系的坏教师,想着挣钱而误人子弟的坏教师,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好,日后会大有作为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终生的姿态,对于自己的事业,只有做到了不跪着去完成,站直的,才会做得好,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处行事光明磊落的学生。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永远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唯一正身恒言。我的大专的同学很多人都已经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再平视多多少少的聊天中,他们有些人会抱怨赚钱太少,人及不怎熟悉的我就一笑而过,而关系较好的,我都会去厉色地去给他们讲: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应当把挣钱作为自己的目标,我选择教师的职业就是要去教好书,完成我在学生生涯没有完成的遗憾,不再让遗憾发生在我的学生中!无论当今的国家是怎样的情况,我始终认为,想要挣钱的人,不要当教师,不要当官,一旦你抱着挣钱的想法进入了这两个领域,都会成为蛀虫!

  我一直认为,由学校来完成学生的德育实在是越俎代庖。但是经过大学的几年的教育,我也真正理解到一名教师的德行对于一个学生的深远影响。中国古语就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成。在我的小学,初高中,大学将近16年的求学生涯中,真给给我留下引线带个教师也屈指可数,那些就是在学业和德业上都影响到我的教师。如果说学习使一个人长知识,那么让一个人成为人的却是德行。

  先今的学生,特别是我毕业后要面对的初高中学生,已经和我当年的环境大不相同,他们是比我们80后确切说87——90之后的更加生活在现代化当中的一代人,他们并非是媒体和社会上所说的堕落的一代,并非是一直被攻击的非主流,只是没有人正确的引导他们,理解他们。他们的教师,很有可能还是当初教导我们的那一带教师,说一些不应当说的话,当初他们都不能够理解我们,现在要求他们去理解90后的青年,只是难上加难。先进的网络化使得全球全市一个小区,任何的新东西都在不断跟新,而教师的更新速度完全达不到时代的要求,我并非要求教师的新老交替,而是要求教师的从业人员是否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头脑,并非网络只会误导青年,并非网游,恋爱,社会都是中学的禁谈的`话题。从上古时代的中国都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代人何以这么愚蠢的以为不说就不存在呢!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先进的网络上,教师的视频数以万计,不可胜数,大多数并不是老师传上去的,因为很多教师不会,包括我也不是很懂。那么是谁干的呢,当然是学生。为什么?因为他们喜欢他们的老师,认为他的课精彩!百家讲坛虽然从兴盛到衰败几经起伏,但是我们要看的是从中脱颖而出的教师,其中有很多人的教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先有易中天,后又袁腾非,都是历史,为什么我们中学教师讲得就没有学生愿意听,为他们就可以,因为他们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自我的理解出发,而不是一味的规规矩矩的按照教学计划来讲。早年间听过一个老教师讲,做学问一定要规矩,而教学,完全是可以抛弃一些规矩的框架,让学生学会是最终的目的。这种理解我认为就是不跪着教书。不向规矩的框架下跪,不向老套的方法下跪,站直了,才能高瞻远瞩,最少也是平视现今的时代要求。有人质疑,百家讲坛式教学只是历史文学的居多,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中学的要求,那么去看看新东方的英语教学,我相信再不久的时间内,理工科的不规矩的教学方式也会被广泛的讲出,被学生们所接纳。这些教学方式规矩吗,不规矩!不规矩,但是学生喜欢,接受,能有效果,这就是成绩。

  用郭德纲的话说:想规矩?看升旗去啊!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5

  《不跪着教书》一看到这书名,我就猜想那应该是理想上精神上要站直、思想上更要站直。应该是堂堂正正地教书吧。当我翻开书本看了没几页后,发觉自己先前的想法有点偏差。本书的作者吴菲是中学高级的教师,他在书中所述的许多例子都是反面教材性的。应该说吴老师想通过某些不好的现象来折射现代教育应该有的本质。其中有写家长对子女过多的拘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生活的.主见。吴老师提到的很多都是高中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家长的眼中只有高考,其他一切都可以往后推。吴老师通过他的笔墨说出了学生的心声,同时也代表他对现代教育的追求。高考重要,但学生的成长更重要。我觉得能过这种反面例子来衬托正面道理的形式,更能给人在心底激荡起水花。同时吴老师又站在家长的角度写学生。明显得可以看出这一代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何为传统,何为尊老爱幼。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忘了父母的辛劳,也忘了父母是他们的长辈。吴老师作为一个家长,看着学校中那一群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他为他们的父母叫屈。所以他写了那些学生不好的现象,他希望学生的那些不好现象写出来后就没了。就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作为老师他又看到了同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他不希望他的同行们迷失方向。那些所有存在的现象也在他笔下一一展示出来。也是释放后就消失了的愿望吧。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都能按吴老师所想的去做,那么就太神了。或者说,吴老师的要求太高了。但再看看这些内容,细细琢磨,那我就体会到吴老师的用心良苦了,他希望我们的教育是有希望、有梦想的教育。不管吴老师是站在哪个角度来描写当今教育的,他告诉我们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相关文章: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2-10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16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2-22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3-18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2-21

(合集)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6-08

(实用)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6-12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2-24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