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读后感

时间:2024-07-06 14:31: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群山回唱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群山回唱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群山回唱读后感

群山回唱读后感1

  这是继《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之后,全球读者翘首期盼的,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作品。《群山回唱》是他对前作的继承与升华,蕴藏着恪守的初衷。在这本书之中,我感受到的是作者高于一般一举成名而后销声匿迹的畅销书作家的创作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源自他对阿富汗人民一如既往深厚的情感与敏锐的理解;而在对小说结构的驾驭以及小说文字的升华上,作者又呈现出了一名深具潜力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进步。这部可读性佳的外国文学作品,如一场悲喜交织的盛大剧目,不止属于阿富汗民众,更是在世界各处随时上演的人生故事的一隅。

  卡勒德胡塞尼是个会讲故事的阿富汗人。他的小说都生长在那个地处亚洲心脏,却土地贫瘠战火不断的故里。移民美国多年的胡塞尼并未因距离遥远而遗忘故乡。相反,青葱年纪的记忆在心里越陷越深。从一举畅销全球的《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再到《群山回唱》,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一次次完成升华,未曾令全世界读者失望。他并非是以一部作品闻名世界,随后销声匿迹的畅销书作家,而以不断转换、扩张的视野,愈加纯熟的文字和叙述结构技巧,以及一贯的敏锐与悲悯,将特定群体的特殊经历与人性共通面,一同展示给不曾有机会了解的大众,唤起了无数情感的共鸣。都深深根植于那片土地,孩童、妇女和男人是土地上的风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爱、理解与宽恕的命题,他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和人。 卡勒德·胡赛尼将浩瀚的内心世界赋予笔下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使他们在或喜或悲的生命之途中,呈现出人性中被认为是最为美好的那一部分。

  在之前的两部作品之中,卡勒德·胡赛尼的主人公分别为男性和女性,人物描绘从深度出发,快速激发出读者对主人公的关注与同情。而在《群山回唱》之中,他以环环相扣的结构手法,将点状的人物联结成网,并在结局处完整地扣成一环。 小说以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童话故事开头。从一个裹头巾留大长胡子的男人口中流淌出的魔王、精灵和勇敢父亲的故事,满满都是爱,然而其中却暗藏着内心激起强烈的挣扎与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极度痛苦。敏锐的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悲剧与无奈的预感——贫穷的父亲为了全家的生存,不得不将将女儿卖到一个喀布尔的富人家庭做养女,使女儿帕丽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轨迹。而哥哥阿卜杜拉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直到小说末尾五十多年后,命运让兄妹二人重逢,垂垂老矣的哥哥已认不出妹妹,人生在此刻圆满与残缺共存。在中间章节中,卡勒德·胡赛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将和兄妹俩有关联的.人物故事串连起来讲述,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巨幅拼图。小说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人生故事,并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书信体的等不同手法来诉说,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与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成为了一个闭合的圆圈,人生在世便是相逢。这是他对小说技法更加圆融大胆的尝试,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传统和西方叙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结合。在这样更为庞大的叙事结构之下,他以对人生的一贯洞彻,在无数小人物的身上完成壮观的故事网络,描绘出阿富汗人民在这波折不断的数十年间的众生之相。在那些人生之中,有幸运、有无奈、有求而不得、有可挽回与不可挽回的别离与失散。

  除此之外,这一作品的关注点与命题亦与以往有所区别。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所描绘的战争悲剧不同,《群山回唱》加重笔墨阐述了背井离乡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与困顿往往源自双重文化的抉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移民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离故乡的阿富汗人,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异国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怅然间寻求自己的定位。失落是群山回唱重要的主题,无论是记忆、真诚还是爱,在这个巨大的命题之下都被贴上了悲悯的标签。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移居美国,这样的经历如《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一般,也正因此,他深深理解移民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思念和逃离之间的徘徊。在胡塞尼的

  早期作品中,弥漫的乡愁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一草一木的描写间蕴藏着他对故乡最纯正的思念。而对于风格日渐成熟的胡塞尼来说,他选择将视线收拢,由大时代悲剧逐渐转换到了移民者本身的飘零不安上。《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乡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忆和复刻成长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漂泊苦楚。这是移民作家们普遍难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异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

  自《追风筝的人》进入我们的视野起,卡勒德胡塞尼一次次以敏锐的笔锋触碰人性当中最为细腻的地方,善于恶、爱与恨、懦弱与勇敢、赎罪与宽恕。到《群山回唱》为止,作为读者,我感受到了一种完整,以及与作者一同成长、一同领悟的快乐。这就是文字、书籍为我们带来的,能够呈现生命之丰沛的价值。

群山回唱读后感2

  读卡勒德·胡塞尼的《群山回唱》读到一句:美貌是一件巨大而不当的礼物,来得既任意,又愚蠢。

  又想到在别处看到的渡边和子的一句话:"脸的模样是父母的责任,脸上的表情是自己的责任。"

  《群山回唱》中,萨莉亚在小时候被狗啃掉了下半脸,所有的人都视她为怪物——连她的妈妈都想要丢弃这个"包袱"。萨莉亚戴上了面罩,母女俩到另一个城市与萨莉亚母亲玛达丽娜的朋友奥蒂,和她的儿子马科斯,一起生活,除了在自己的房间,萨莉亚从不取下她的面罩。萨莉亚的母亲抛弃她后,奥蒂鼓励她放下了面罩。但在马科斯说"你可以搞研究,当科学家、教授、发明家。你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你可以想当什么就当什么"时,萨莉亚说:"不,我不可以。"否定了一切的可能性。

  这是如此残酷,但它似乎确实是事实。有许多时候,"长得丑"真的成了人们对一个人有偏见的理由。应聘时,有个相对出众的相貌似乎更容易得到机会;与人交往中,长得"好看"自然能给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倘若你有了心上人,而你似乎因为相貌的原因而不能得偿所愿。如书中马科斯所说,关于我们是怎样的人,将要,或者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骨架的对称程度,两眼之间的距离,下巴的长短,鼻尖投射角的大小,以及是否拥有一个理想的鼻额骨。这的确是上帝的`不公,它给了一些人天生的优势,同时也给了一些人天生的劣势。

  但毫无疑问,容颜绝不是决定你命运的唯一标准。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是后天通过自身努力得来的东西,比如知识,经验,才能。作为一个演员,周冬雨在刚出道时常被质疑相貌、衣品,但她用她精湛的演技获得了众人的接受和肯定。美貌与才华兼备,自然能得到认可,若只有一副美丽的空皮囊,必会遭到鄙弃。拿破仑矮小的身躯征服统一了法兰西帝国,马云的长相和身高没有阻碍他巨大的成功,丑星如叶竞生、陈凯师以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影视圈占有一席之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才华与人格的社会,只要你的灵魂是有魅力的,它散发的光芒自然能掩盖你本身相貌的不足。

  如渡边和子所说,脸的模样是你无法决定的,它也同样无法决定你的人生。而脸上的表情,自卑,或是自信,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有一个美丽的灵魂,有着满腹的诗书,那么你脸上呈现的,一定是自信的优雅的表情,而非自我否定和对世界的埋怨。相貌如此,家境、身材等等亦然。

  所以,不要埋怨命运的不公,不要自卑于先天的不足。人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群山回唱读后感3

  我的朋友,我该如何向你表达那种缺失感呢?也许,有那么一些时刻,会帮助你理解这种感觉:当你在纵情欢笑后突然沉寂,当你在浩瀚美景前满腹酸涩,当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场合里怅然若失……你隐约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某种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某个亲人,也许是你爱过的人。也许你自己并不清楚那个人究竟是谁,可是在那一瞬间,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她)也在这里就好了

  故事的尾声,两个帕丽喁喁私语,年轻的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年老的帕丽扣住侄女的手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年老的帕丽的兄长、年轻的帕丽的.父亲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撑起身体,揉揉眼睛,看着她俩。"你们这俩丫头在鼓捣啥?"他咧开嘴笑了。

  "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尘"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萨布尔常常会给他们念鲁米的诗,但是他们更喜欢听爸爸讲故事,故事里有精灵和魔鬼,有贪婪的国王,也有聪明的农人。在他们看来,小小的村庄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粒尘埃。直到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再在冬天里冻死,而把帕丽卖给了喀布尔一个富裕的家庭做养女。临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给阿卜杜拉讲了一个魔王进村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末了他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像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随后它会过去的。它过去了。"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被分开了,像微尘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运让他们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将和兄妹俩有关联的几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一起,散发出珍珠般的光彩。这是作者对小说技法更加圆融大胆的尝试,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传统和西方叙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结合。多线索多视角的推进精确平稳,恰如一曲多声部的动人合唱,让我们再度沉迷。

  从没有哪本书像《群山回唱》一样让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质——我们只是一块零碎的拼图,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个缺失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他的部分,我们永远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呐喊却没有回响。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其他的部分,让我们确定了自己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爱、责任与牺牲,是他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谁。

  就像故事中的帕丽终于找到了离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弥补了双方人生的缺口;帕丽兄妹的继母帕尔瓦娜和自己的孪生姐妹马苏玛,尽管有过嫉妒和伤害,双方还是为彼此互相牺牲和成全;兄妹俩的舅舅纳比,夹在对主人妻子的单相思和主人对他默默的同性之爱中,明白了爱和责任的真谛……牺牲,横亘在这些不尽相同的故事里的主题都是牺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须首先要做好牺牲的觉悟。这就是关于幸福的残酷真理,它需要你用爱与责任来交换。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个值得为之牺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故事中帕丽的养母妮拉是一个特例,一个美丽多情、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身心却承受着最严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爱情、香烟和酒精来填补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丽来填补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败了,因为她一直在索取爱,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付出一些爱。她追逐幸福,却不断地从责任中逃离,直到逃无可逃。她始终是一块孤零零的拼图。

  我们也许都曾经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它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不会孤单,我们不再孤单。

群山回唱读后感4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简白的童谣,波荡着万古如斯的悲风,翻山越岭,永不停息,把人撞得好痛好痛!

  这首如同天籁的童谣,如泣如诉,是贯穿小说《群山回唱》的和声。《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胡塞尼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满怀柔情地拨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琴弦,他让沙岩开花,让铁石心肠也垂泪。整部小说充满了“史诗般的苦难”。作家身负巨大的家国之痛,如同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游吟诗人,忧伤地弹奏着亲情和爱。

  在开篇的寓言里,他讲述的是一个为了保全九指而断一指的慈父阿龙布。为了其他孩子,为了全村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当他历尽艰辛最终找到魔王,决心拼死为爱子报仇时,却发现这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活得好好的,还过着天堂一样的幸福生活。他强忍刻骨铭心的想望,转身离去。因为他不想让儿子和他一样受苦受穷。阿龙布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会拿上拐杖,走出家门,去坐在地边的大石头上,“凝望星空,看流云飘过月亮。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索要,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厚颜。”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星空在上,天风在侧,老人的生命再无渣沫。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只是,撕拽心肺的疼痛已成谣曲……

  长云曳天,落花满地,岩石冰凉,心在万里之外。

  人从无牵无挂中来,又在千丝万缕里去,彼时的千丝万缕,已不干身外种种。这就是命。人知道,人却不能在这大明白里活。所以有战火,有欺诈,有贪婪、有残虐等种种丑恶。胡塞尼看透了这把戏,所以悲悯。

  《群山回唱》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物内心一览无余地呈现,残忍与善良,光明与黑暗,一体两面,新月抱着自己的魅影,又充盈又饱满。胡塞尼选择不同人物为多层次的.叙事主角,让汩汩流淌60年的生活得以多方位折射,这也不新鲜。文字的织物,其档次高下取决于作家内心的强弱,更取决于作家对万类生命存在与消亡这个过程的感悟。胡塞尼的讲述,如同浩浩荡荡的天空下温柔起伏着的群山,闪耀出令人敬畏的神性光辉。他让我想到被大智慧照彻的坦荡,这坦荡比单纯纯洁更可贵,单纯会沦为愚昧,坦荡不会。因为智者的坦荡已经超拔于市井之上,比自嘲更高更深更远,比摽着劲儿的对抗更持久,更强韧。也许我们早已习惯用顺从和屈服换取一己的安全,并且堂而皇之地写进各种成功学读本畅销于世。可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有一天,晚风把我们吹走的时候,身后会留下些什么呢?

  《群山回唱》的提示是:光明,希望和温暖。

群山回唱读后感5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个告别与重逢的故事。直到读完我才明白,人的漫长一生又怎能只有告别与重逢一件事那么简单。这本书读来没有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沉重,大概时间的跨度消磨了苦难的深重。胡塞尼勾勒了许多的人物,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背后都可以追溯出一段完整而悲壮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总有一个闪光的人物,复杂而矛盾,这大概才是真实的人性,他们就像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就像阿卜杜拉,我以为他就像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和妹妹分离,于是开始做些不可思议的事,成就一个英雄的人物传奇,然而没有,他开了餐厅,和许多人一样成了父亲,甚至有时还是个不可理喻的父亲,也得为了生活奔波,这就是生活。故事由他和妹妹分离开始,从他和妹妹重逢结束,他思念了一生的妹妹终于回到他身边,可他已经老年痴呆,等待了这么久,中间隔着这么多人这么多事,还以为相逢必定很感人,然而并没有。

  生活就是这样的吧,都还不及悲伤就走向了好远。

  纳比一开始的出场并不讨喜的,和沙德巴格村格格不入,甚至他为了讨好喜欢的.女人牵线卖掉了自己的外甥女。然而,他的忠诚他对瓦赫达提的忠诚却是令人敬佩的。这就是复杂而矛盾的人,群山似乎每个人都这般矛盾着。

  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国家里,阿富汗人民在颠沛流离中艰难得生活,然而他们没有在艰难中绝望,无论何时,都带着爱与希望,牵挂着想念着,在这片带给他们爱与痛苦的土地上,一年年得守护下去,就像阿卜杜拉等待着妹妹。即使最后面目全非,甚至无法相认。但爱的呼唤终会有所回响

  这本书的书评太过难写,因为它实在太庞大了。

群山回唱读后感6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真的无法亲身感受战火枪弹中人民的悲苦。胡赛尼没有过多的笔触描写战争的血淋淋,但就是那么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陈述的正是被摧毁被蹂躏的社会和人性,我们无法接受的悲剧,就是那些身处战火中的人们的日常。我始终无法忘记小女孩罗诗的遭遇,为了房产,大伯拿起斧头将亲弟弟一家砍杀的场景。战争在一步步挑战人性丑陋的底线。

  可是,《群山回唱》书中又时刻充满爱,总有那些饱含深爱的人,爱着那群苦难深重的陌生人,爱着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

  故事从帕丽和阿卜杜拉的兄妹情开始,每一章换一个主人翁给我们讲各自的故事,动情于纳比和老爷的深情无言,感慨着妮拉和帕丽那么多隔阂和沉默的亲情,心疼的是萨丽娅的.悲剧和聪慧,欣慰于妈妈和马科斯全心理解后孩童般的天真与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拥抱,每一个亲吻,每一场送别,每一次相聚,都让我心颤动,泪眼模糊的怎止帕丽和哥哥分开了58年后的重聚,原来一直都是你啊!卡卡,我不想和你分开!我早就知道你是个蠢货。苦难中的苦,就是为了证明苦难中的爱始终不灭。

  千山万水,从前以后,群山回响,那是,爱的声音。

群山回唱读后感7

  喜欢读卡勒德.胡赛尼的书,他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都已经读过了。假期的时候开始看这本《群山回唱》。里面的人性描写奉献、救赎都使人深受感动,抨击心灵。

  之前看过《追风筝的`人》,只觉得看完有一种沉重、悲哀和隐隐约约的一丝希望,这样一本让人在合上的时候沉默良久的书我觉得就是很好的书了。这本书也是这样。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的感受到很难用好与坏定义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做出一些疯狂甚至恶毒的事情,一段关系中的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这段关系,用尽全力,两败俱伤。理解,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不过还是要试着去做。

  人生本就很多无奈,左右为难,难以取舍,彼此相爱又彼此伤害,或者说因为爱着所以才会受伤害,大概这就是人生。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让我感慨的地方,其中合书后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句子就是,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个章节,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本书,而有的人的人生似乎只要几句话就够了。但并不不代表几句话的人生就简单也许更深刻。真诚的救赎总是让人感动!

群山回唱读后感8

  月色入户,轻抚着静谧的夜。清风徐徐,撩动着窗帘。静躺在床上,一件件往事映入心间,我细数着这些难忘的美好,顿觉温情缱绻。可突然,来自心底的一击让我忍不住哽咽——若是阿卜杜拉也能拥有美好的回忆,那该多好啊……

  在《群山回唱》中,阿卜杜拉和帕丽是一对要好的兄妹。他们的母亲去世后,因为思念,阿卜杜拉一直对继母抱有成见,而在他心里,只有帕丽永远不会伤害他,只有帕丽才是他唯一的、真正的亲人。

  但命运却要夺走阿卜杜拉的一切。因为贫困,在纳比舅舅的牵线下,帕丽被卖给了无法生育的妮拉,逐渐淡忘了哥哥,开始了新的生活,后来离开了阿富汗,去了巴黎。可阿卜杜拉因为年龄较大,已无法忘记兄妹分离的痛苦,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为她痛苦不已,并将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帕丽,以缓思念之情。近六十年过去了,帕丽终于知晓了她的身世,终于想起了阿卜杜拉并与他在美国重逢时,阿卜杜拉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完全忘记了妹妹。兄妹二人最终也没有相认。

  正如作者胡赛尼所说:“‘回忆’究竟是一种福气,保护着你珍爱的一切;还是一种诅咒,让你不断重现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经历过的艰辛、挣扎和悲痛。”

  其实,回忆并不总是幸福的。有事,回忆甚至会将快要愈合的伤口重新揭开,使它成为心上的'毒瘤。每次触碰,总会留下不灭的痛楚。可心怀希望与爱之人,不会惧怕痛苦的回忆,他们会将疼痛作为告诫,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要把生命活得有意义。是的,他们的幸福,是从血与泪中炼出的。

  小时候,拥有许多痛苦的回忆。因此,那时特别怕黑,仿佛那些黑暗里就藏着我的过去。直到长大了,看了很多励志的故事,才明白,一切早已过去,只有正视它们,我才能真正地成长。自那时起,我便不再惧怕黑暗,不在惧怕过去。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才能迎来黎明。只有经历过悲痛,才能收获幸福。

  所以,不要害怕回忆,不要害怕过去。尽情拥抱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吧!

群山回唱读后感9

  花了半个月时间,严格来讲是三个多小时,终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把这本书看完了。

  早些时候听说过一本《追风筝的人》,曾翻了几页,觉得内容还不错,写的还挺好,只是那时候对这种小说还不是特别感兴趣,也就只是翻翻看而已。

  偶然间,也忘了是怎么,瞧见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本新书——说是“新书”,其实也有三四年了。不知怎的,好似是被这书名还有书的封面吸引了罢,我竟不自禁地阅读起这本书来。

  当然,还有些原因,兴许是我喜欢中东这个地方、喜欢阿拉伯罢了。

  小说以一篇睡前故事开始。在一个叫马伊丹?萨卜兹的小村落里,有一位名叫巴巴?阿尤布的农夫。有一天,一个魔王来到了这个村子里,带走了阿尤布最心爱的小儿子卡伊斯。于是某天,不甘心的阿尤布踏上了寻找魔王报仇的征程。在到达了魔王的城堡之后,原本想与魔王斗个你死我活的阿尤布惊讶地发现,不仅是卡伊斯,所有的被魔王带走的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乐园里。孩子们不愁吃穿,过着与阿尤布一家截然不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看到这一切,原本想要把卡伊斯带回家的阿尤布犹豫了:如果带他回去,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农夫的生活,是穷苦的;如果不带他回去,虽然儿子会忘记自己,可是他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啊!最终,阿尤布选择了独自离开回到家中,打消了将魔王杀死、带回卡伊斯这一念头。

  从这个故事中得以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平凡在自己与旁人无异,都有着最普通也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心理上作为父亲不愿挺身而出的懦弱;可他也伟大在面对儿子的回归和他的幸福生活之间的抉择时,他思虑良久,最终做出的,我相信是大部分父亲都会做出的决定——让儿子继续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自己回到村庄里继续做一名普通的农夫。这即是父爱,平凡而又伟大,让人读着读着声泪俱下。

  回到正题。

  小说以不同的视角来描绘这样几个断续的、互相之间有关联的故事。1952年,在阿富汗一个贫困的村庄沙德巴格,生活着一对普通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阿卜杜拉一直视帕丽为自己的珍宝。然而,在他十岁那年,迫于生计,父亲萨布尔将帕丽买给了阿卜杜拉舅舅纳比所服务的喀布尔的一个富人家庭。经历了这番难以忘怀的骨肉分离,阿卜杜拉的内心里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疮疤。但这也能看出,即使是在二十世纪,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有多么的大。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阿卜杜拉,你能任凭自己的妹妹就这样离去?父亲做出这样一番举动,实是无奈的。从中我们也得以一窥当时阿富汗贫苦百姓的生活与思想,沉浸在那种阅读的意境当中。

  帕丽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鸟类的羽毛,阿卜杜拉为了取悦妹妹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我看到帕丽被卖掉后的那个冬天阿卜杜拉捡到一片黄色的羽毛时,我不觉鼻头一酸。曾经的记忆是如此美好,可记忆中的人儿如今已不在身边,仅剩自己孤寂的身影,落寞地走在夕日散发出的余晖下,默默聆听群山间那空寂的回唱。

  小说里的其余人物也各有各的优缺点。那个买下帕丽的富人家庭的女主人妮拉是一位诗人,喜欢写一些与性有关的东西,还小有名气。这恐怕与其无法生育有关。妮拉渴望着性,幻想着性,只是因子宫被摘除,她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只好收养别的小孩。这种无法怀上孩子从而哺育后代的痛苦,只有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才能理解。于是她沉醉于烟酒之中,继续着她的`诗篇创作。当丈夫中风后,她弃下了他,带着帕丽远走并定居巴黎,终于1974年自杀身亡。妮拉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不完美女性,她确实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时尚诗意而又脆弱堕落。她既显得普通,又不普通。

  男主人瓦赫达提在中风之后,妮拉抛下他远走高飞,仅剩下厨子兼司机纳比对他的衣食住行百般照料。渐渐地,瓦赫达提爱上了纳比,而纳比虽然难以接受,可还是选择留了下来,陪伴着瓦赫达提先生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瓦赫达提死后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了纳比,纳比又遇见了来自希腊的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这才有了小说中的那封纳比写给马科斯阐述自己身世的长信。信中写到纳比曾经爱上了女主人妮拉,为了讨好妮拉,纳比特意设计了使萨布尔将帕丽卖给瓦赫达提家的事情。然而妮拉在拥有了帕丽之后却似乎把全部心意用在了“女儿”身上。纳比感到无奈与愧疚,于是在临终前写下这封信,求马科斯告知帕丽其身世之谜。

  而这位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其做一名整形科医生的梦想是缘于童年好友萨丽娅的一次意外事故。为了实现萨丽娅的心愿,他带着一架相机和一张萨丽娅的相片周游世界,为发展中地区做医疗志愿者,见识了太多太多的泪水与绝望。小说情节是在悲情中发生的,然而正是这悲情,让我们懂得了许多。

  这篇小说写了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互相背叛与彼此牺牲。贯穿全文的,也同样贯穿着这六十年岁月的,乃是永不磨灭的情啊!当我读到最后一章阿卜杜拉终与帕丽重逢时,不禁思如泉涌。战争与贫困主导着这个社会,可是没有什么能够跨越如此般浓厚的情感。美国亚马逊“最佳选书”评语说:“这本书穿越了战争、离别、生死、谎言以及爱情,向我们一再展示了人们的选择——即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这是大师的杰作。”的确,卡勒德?胡赛尼确实是一位深情的大师,将一个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阿富汗家庭六十年的往事描绘得如此精彩。不得不说,《群山回唱》真是我到现在以来读过的最为生动、惆怅而又具有魅力的一部小说。尤其是最后时刻,帕丽与阿卜杜拉重逢,但阿卜杜拉的记忆已伴随着风儿消逝在过往云烟里,已经认不出帕丽了。这就是人生。我们对曾经所爱之人,却不一定企盼着一场久别重逢;我们所爱之人,却并不一定还记得爱过的我们。

  “开头是痛苦的分离,而结尾则是感人的重逢。”

群山回唱读后感10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本书也是以阿富汗为写作背景,讲述了阿卜杜拉和帕丽这对兄妹在贫穷和战争激荡的六十年里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在讲一个小故事,但是每个小故事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小故事也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叹息。

  其中,最让人拨动心弦的是阿卜杜拉和帕丽这对兄妹的故事。在战争四起和贫穷泛滥的国家,阿卜杜拉和帕丽都成为了时间流逝的受害者。妹妹在小时候就被送人,哥哥阿卜杜拉内心一直怀念着帕丽,在其漫长的一生里,妹妹的离开都是他内心无法触及的痛;年幼的妹妹却渐渐地将他淡忘。虽然故事最后,妹妹帕丽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并与他重逢。可是在漫长的思念中哥哥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将妹妹逐渐忘记。书的结尾兄妹俩重逢,此时妹妹记起了自己的哥哥,哥哥却忘记了苦苦思念多年的妹妹。兄妹俩像读者期盼的那样重逢,却未如读者期盼的那般相认。遗憾二字文章只字未提,胡塞尼却让它贯穿在故事的'从头至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撇开阿卜杜拉和帕丽的分别之痛,在书中我还感受到了战争之苦。这漫长的六十年岁月中,战火不断。主人公们被无情地卷入战争,被迫离开亲人,亲历生死离别,看着自己生活的地方被炮火夷为平地。在面对死亡和自身利益时,人性也显得如此脆弱。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承担责任;有人失去了一切,有人则从战争中获益。我期盼着世界上不再有战火;不再有人因战争而受伤害;不再有家庭被炮火分散。

  余华曾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我们是生活在时间里的人。”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很多人来了又有很多人走了,但是总有人在歌唱,因为群山听得见。

群山回唱读后感11

  暑假是个漫长而无聊的假期,除了我最爱的篮球课,剩下的就是各种补习班。还好有心爱的书能伴随我。偶尔在妈妈的床边发现了一本书《群山回唱》,作者:胡塞尼。看着封面真心没啥特别的,随手拿起来翻翻,就再也不忍心丢下,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后来又慢慢读了好多遍,再结合妈妈和我讲的阿富汗近几十年的历史,我慢慢体会到了很多我以前都没能接触到的生活。

  《群山回唱》开篇引用了寓言故事,讲到了一个父亲阿布龙,为了保全其他的孩子和全村的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从此之后他就浑浑噩噩,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最后他决定去找到魔王,找回自己的孩子。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魔王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充满了鲜花和笑语。虽然他好想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搂在怀里带他回家,可是贫困至极的生活让他理智的选择了转身离去。阿布龙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太贪婪。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

  这就将故事引入了开端。帕丽一家及其贫困,她的妈妈早已经去世。后妈生的第一个弟弟在冬天冻死了,现在又生了第二个。爸爸每天在和干旱,贫瘠做斗争。家里最爱她的人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阿卜杜拉,哥哥非常爱她,为了送给她一根漂亮的孔雀羽毛,把自己最心爱的新鞋子都卖了。生活异常的困苦,后来一家人为了活命,父亲不得不将帕丽卖给了大城市的富人。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了天涯海角。五十多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是哥哥已经记忆逐渐流失,而妹妹早已经不记得儿时。这次重逢对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小说的结尾再次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虽然我的生活经历还无法让我想象,生死离别这是一种什么的感觉。但是我每次看完都是心堵堵的,眼睛涩涩的。由于国家的战乱,世界上多少国家的人民经历了这样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就像我们的祖国六十多年前也是战争纷乱,多少人妻离子散,到处是一片废墟,满目残垣。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祖国强大而富强。生活简单而快乐,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可以暑假到处去旅游。偶尔妈妈也会带我们去吃好吃的。比起帕丽兄妹,我们真的生活在天堂里,可是我还常常抱怨,常常不想写作业,常常因为妈妈决绝我买玩具的要求而伤心失望,现在想想好幼稚啊!

  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六年级的男孩子来说,我也知道我们的祖国由于崛起强大,而遭到周边以及美国的不停挑衅和打压。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我们要有骨气,要团结,要真正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国之不存,家何在?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日本的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和拼搏,不要做娇生惯养的小花朵。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战争远离所有的平民百姓,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

群山回唱读后感12

  在知乎上参加过一个回答——“如果只让你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哪本?”

  我的答案很清晰:《追风筝的人》。曾经怀疑过读书的有效性,可能和很多人不同,我很难记住书里具体的人名,作者的名字以及详细情节。就像现在画画一样.....临摹了四个月的画,临了还把画名记错了。也因为此很是纠结自己的脑容量。

  最近几年开始有了别的解读。长大过程也是反思学习的过程。那些想起来很模糊的书其实多多少少都成为现在的我自己的一部分。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阅读时带来的共情力。虽然这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很谨慎。

  触发这点认知的正是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有机会再单独为这本书写一篇吧。回到正题。

  在翻开《群山回唱》的时候,难免带了些固有思维——这大概会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两个人或者两个家庭之间。需要准备好面巾纸。

  然而和花了一个下午不间断读完的《追风筝的人》不同的是,差不多的字数,这本书用了三周断断续续读完。内容和我预判反差很大——核心可能确实两个人,但是这本书里描述的是一个群像。时间跨度六十年,有父子,有继母女儿,哥哥妹妹,主仆,兄弟.....章节的讲述人不同,时间也不同,很奇妙,和《渺小一生》采取的叙事方式很类似,这种阅读视角正好熟悉。并没有出现很多想象中的“感动”,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反思和疑惑。

  打比方的.话,写《追风筝的人》的胡塞尼是一个年青不加掩饰的少年人,对着爱人坦陈胸怀,高唱赞歌,一分一秒也不愿意让你的眼神离开他;而写《群山回唱》的胡塞尼,则是一位久经风霜看透事态的中年人,表达谨慎又冷酷,以旁观者的姿态告诉你最难以想象的信息,然后走开,没有任何安慰。

  感动仍然是有的,尤其在这位“疏离中年人”的带领下,最后的爆发显得平静得理所当然。我有点庆幸,自己是可以在读得懂的年纪下读了这本书。胡塞尼更老道了,他知道人性很多事情,不需要完整剖开才得以示人。

  我希望。我们总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缺失的是什么。这样寻找与否,补救与否,选择都在自己。

  阿卜杜拉你去水里了也没关系,你沉入水中之前心里所想的,帕丽都知道。

群山回唱读后感13

  《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他延续了《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的温情。

  《群山回唱》故事中讲述了父子,兄妹,亲戚,后母他们的生命长河。告诉我们生命本是一张拼图,很零碎,在我们身上总有缺失,但是最终都可以拼凑出一张完整的拼图。至今阿富汗依然深陷战乱之中,作者的心一直心系故乡,故事包含了很多感情在内。

  这部书主线就是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的亲情。故事从父亲萨布尔带着儿子阿卜杜拉和女儿帕丽,从贫穷的沙德巴格来到了繁华的喀布尔。他们见到了纳比舅舅和他的.老板瓦赫达提先生还有他的太太妮拉。阿卜杜拉看出这个太太身上藏着某种让人担心的东西,在内心深处碎裂的东西。他突然意识到父亲萨布尔和舅舅纳比把妹妹帕丽卖给了这位不能生育的太太妮拉。帕丽是阿卜杜拉一手带大,他的母亲死于大出血,他比帕丽大七岁,视他为珍宝,帕丽是他最亲最爱的人,十岁的阿卜杜拉知道在这个繁华的喀布尔一切都结束了,他的妹妹因为年纪小会忘记她的过往,开启新的人生。他也去了美国,有了自己的女儿,取名帕丽,试图减少他对妹妹的思念。

  故事中一个关键人物纳比,阿卜杜拉的舅舅,是他安排的让瓦赫达提夫妇收养帕丽,但是当他被瓦赫达提雇佣之后他却爱上了妮拉。他一边忏悔一边干活一边渴望看到妮拉的出现。每周都有两次他要开车带着妮拉去买东西,如果知道是给妮拉开车,纳比都会洗漱干净穿戴整齐。纳比为了讨妮拉欢心说服妹夫把帕丽给妮拉当女儿。但是妮拉并不喜欢纳比,当瓦赫达提中风之后,妮拉带着帕丽去了法国。留下了一句话原来是你啊,纳比。这句话没头没脑知道纳比留下来照料瓦赫达提,发现了速画本,里面画的都是纳比,原来瓦赫达提先生暗恋着纳比,他知道这是个无疾而终的事情,纳比知道瓦赫达提先生对他的爱他无法回报,只有尽心尽力的照顾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瓦赫达提先生把遗产都给了纳比,纳比去世后也葬在了瓦赫达提先生的附近。

  去了法国的妮拉和帕丽和喀布尔再没有联系,帕丽很快适应新生活,他有一种缺失感但是又不知道是为什么,突然有一天他冒出来两个字哥哥。帕丽希望妮拉能够填补她的心理缺失,而妮拉也希望帕丽能够填补自己的缺失,两个人相爱相杀。

  妮拉从小才华横溢但是和父亲有很深的隔阂,幼时生病无法生育嫁给了同性恋的瓦赫达提。当帕丽和妮拉的情人于连在一起之后,妮拉觉得背叛了选择了自杀。这让帕丽终生悔恨,后来帕丽有了孩子,想起自己小时候得了肺炎,当时她八岁,妮拉不肯回家非要睡在她的床边椅子上,这让她对妮拉产生了一种迟来的亲情。她知道这种熟悉的亲情不是妮拉。

  纳比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给他很敬佩的整形医生马斯特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所有的故事,拜托他找到帕丽告诉她一切,来救赎自己,然后把遗产留给了帕丽。马斯特联系到帕丽告诉他的身世,帕丽知道她等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帕丽回到沙德巴格,知道哥哥去了美国,又鼓起勇气去美国找他。她先联系到阿卜杜拉的女儿,他说父亲经常和他提起妹妹的故事。在他患痴呆失忆之前。兄妹俩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见面已经无法相认了。群山终于回唱的不是呜咽,而是幸福之歌。真的是感人至深。

群山回唱读后感14

  人们经常会因为失去才懂得后悔;因为错过才懂得珍惜,对待自己本该守护的东西,会轻易地恶待与抛弃。当重归于平静,才会发现:人的一生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他人,一直在守护一个叫做爱的东西。

  故事的开始是在阿富汗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中。现在,阿富汗仿佛就意味着战乱、恐慌与杀戮。阿富汗的一切也因这一次次由利益驱使而来的战争而改变。

  先从“妒忌”二字说起。姐姐马苏玛和妹妹帕尔瓦娜同时喜欢上了萨布尔,虽说是姐妹,可容貌却相差极大——姐姐从小被人赞作美人胚子,而妹妹则是被人嘲笑的对象。一直以来,姐姐的美貌就像是一把枪,而枪口却对准了妹妹的额头。当帕尔瓦娜发现姐姐也喜欢萨布尔后,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好说什么。知道一次两人在树干上嬉闹时,帕尔瓦娜轻轻的将姐姐推下了树。从此,马苏玛瘫痪在床,妹妹不得不去照顾她。帕尔瓦娜吞下自己制成的苦果,将自己的人身自由束缚在姐姐的身边。妒忌二字,像一团火,烧焦了理智,不会留下美好。

  在任何岁月里,家人之间的爱都是最无私、最真挚的,无论家人做出何种决定,都是为了爱。萨布尔有三个孩子,迫于生计,也是为了使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决定将女儿帕丽送到舅舅纳比所工作的主人家。哥哥阿卜杜拉最爱妹妹帕丽,这一决定,也给他的一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庆幸的是,帕丽所在的人家真诚的对待她,使她在童年依然享受着美好。但爱,可以弥补,不可替代。

  提到阿富汗,不可避免地谈到战争。当战争开始,人的本性开始暴露,一方面是残忍,一方面是忠诚。当军阀在这片土地上肆意而为,无情的是,玷污了孩子们的心灵。

  纳比和他的主人瓦赫拉提先生依旧留在喀布尔的家中。当瓦赫拉提患上中风之后,纳比没有一走了之,而是承担起所有的琐事,一心在照顾他。曾经的主仆变为现在共患难的朋友,不单单是因为环境,更是因为人心独有的爱。来到阿富汗的救助者们,他们无私的奉献,以广博的胸怀去爱每一位伤者,每一位被战争深深刺痛的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性的光辉吧。

  人生有限,战争总有一天会结束。当人性中的`优缺点被无限的放大,所谓的亲情、友情就显得弥足珍贵。磨难再多,只是还有希望存在。

  在故事的最后,帕丽在美国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她依然深爱着妹妹,留存着曾经送给妹妹的羽毛。只是因为疾病,他淡忘了曾经的记忆,可是,那已不再重要。

  故事是以一个梦境结束的,兄妹二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在一起嬉戏、打闹。在娓娓道来之中,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静,没有战争,没有一切一切的苦难、流离。仿佛湖面归于平静,落叶止于泥土,跨越了春去秋来,藏匿了不可挽回的时间,还好,我们还是我们。

  作者就好像作为旁观者一般,只是在简简单单的叙述一个故事,没有个人感情的掺杂。在缓缓而来的文字中,不仅带来了苦难,还有一些希望的光芒,爱的辉光。它在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命运如何,我们都必须守护那份值得的东西,守护那份简简单单的爱。

群山回唱读后感15

  这本书没有能够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整个阅读的过程很缓慢,人物错综复杂,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下一步想要说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所以才有了间歇式的阅读,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个人行走在这世上,无法割舍的还是深藏在内心的感情,挚爱亲情。

  《群山回唱》这本小说描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对兄妹因为战争时事,阴差阳错五十多年的悲伤离别,从小分别,时至哥哥记忆丧失后妹妹才几经辗转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却在寻找妹妹的半个多世纪中尝尽了想念之苦,战争之难,也是因为这段离合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家庭的跨时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复杂的政治时局在里面贯穿,同时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辗转,他书写的范围较之前的《追风筝的人》更加宽阔,跨越了三代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经历创痛后,脆弱澶变后更加让人珍视生命的可贵,人生也在这种分分合合中越发的彰显出幸福的珍贵。

  《群山回唱》在几个故事的穿插叙述中,特别感动其中一个小女孩罗诗的经历,一场意外在头上长出开放性伤口后,在对一个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诺失信后,凭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亲戚铁木儿的执着帮助下,治愈了伤病,重新站立了起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人生经历也成就了罗诗,让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签名售书活动中,意外的再次见到了卡卡,书的留言里就一句话:放心,别担心,里面没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为卡卡的失信让她划掉了曾经对他的种种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为这次见面,深深的重创了他的内心。生活不能失去对一个人的诺言,诺言无声,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重复的话: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伙计。是的,在那样的大时代下,在生命都无处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个美好,相比于现在的我们,幸福的已经一塌糊涂。这本书让人读的沉重,他更多带给人关于手足情深、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对于每个人,也终要面对世事无常,亲人的离去,人性的最本质面,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甚至于有时还会争执,埋怨,互相不满,而真正读了这本书,会对爱,对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点,这世上的风景无数,你翻山越岭遍寻风景,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可是走遍万水千山,人最终还是要走回家的怀抱,父母的一世牵挂,血浓于水的无尽牵绊……

  这本书是写人的,更是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阿富汗,每个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时代的气流夹裹,唯有此生此世的亲情维系生活。打开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小段中,都绘制了一个羽毛的图案,作为每小节的间隔,和封面的黄色羽毛遥相呼应,我想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对差他七岁的妹妹帕丽的一种思念信物外,还有一种暗喻,羽毛轻之又轻,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会如羽毛一样翩然离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对亲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铺述这个以阿富汗和巴黎为背景的故事,关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隐情:他一直牵挂着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说:“她是那么完美。”这句话也能用来评价此书。

  合上这本书,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亲情的可贵,感情的浓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间久久不肯散去……

【群山回唱读后感】相关文章:

唱脸谱教案06-12

唱脸谱教学反思02-17

唱红歌的活动总结06-22

《渔舟唱晚》教案06-27

唱红歌心得体会12-08

学唱红歌心得体会模板02-05

唱红歌心得体会范例最新01-26

中班音乐活动古诗新唱《望庐山瀑布》获奖教案12-12

回故乡作文300字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