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荐]《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
很早之前就有人向我推荐马伯庸的作品《长安的荔枝》,看到名字的那一刻,我以为这本书是单纯介绍荔枝的,也就没太在意,偶然翻开,谁知一看就没停下来。
《长安的荔枝》以一种鲜荔枝的运输历程为线索,深入挖掘了大唐时代的政治、社会、人民生活等多方面元素。作者以精妙的笔法,将一段历史故事融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让人在感叹历史的同时,也领略了生活的`智慧。
书中讲,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任务:要在贵妃寿诞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在胡商等人的帮助下,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是官场。李善德还是运来了鲜荔枝,为此,他失去了朋友,又险些丢掉性命,却始终没有失去为人为官的本心。官场诡谲,而初心未改,反使得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
这部小说的主题在于揭示了权力、利益、人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交织与碰撞。通过荔枝的运输过程,我们看到了官员的腐败、商人的狡诈、百姓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同时也映射了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
故事引人入胜,情节环环相扣,尤其在运送荔枝的过程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应接不暇。我只能顺着文字往下读,非要看到结尾不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起这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都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批判讽刺意味,也知道在那个年代,运输荔枝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却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怎样不容易。作者从小人物李善德入手,让他明知难为而不得不为,向我们展开了一场运输岭南荔枝之旅。
作者传递的思想是深刻的。他通过故事告诉我们,权力与利益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力量,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到表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难处,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长安的荔枝》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生活,也传递了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善良和勇敢,去寻找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
近日读了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书中讲的是皇帝为讨贵妃欢心,想在贵妃生日那天献上新鲜的荔枝。为此,朝廷任命“荔枝使”,事成则加官进爵,事败则掉脑袋。荔枝生自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快马加鞭需十一日,有着“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难题。倒霉的李善德误接了“荔枝使”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别无选择的境地下,他向死而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善德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力量,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穷尽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盯紧目标,决不轻言放弃。故事中的李善德开始也认为自己面临死路一条,没有丝毫斗志,但朋友劝他“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于是他听从朋友的劝解,决定努力一试,接受这巨大的挑战,也就是立下了将新鲜荔枝运送至长安的`目标。我们在面对完成难度大的工作任务时,首先要树立强大的信念,坚信目标是能实现的、是必须实现的;其次,目标不能动摇,不能先找退路,要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最后,要牢记目标,所有的行动都围绕实现目标展开。
穷尽办法,努力到极致。单就试验原理来说,把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只有两个努力方向——“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或者提高转运速度”。于是,他制定了第一次行动方案,但最出色的队伍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随后,他不断总结经验,又接连制定出第二次、第三次行动方案,最终成功实现目标。面对困难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是先想怎么做,而是找不受控因素,强调完不成不是我的责任。这是缺少责任担当的表现,还没开始就打退堂鼓,为失败埋下伏笔。首先要行动起来,开始行动就成功了一半。
再完美的计划方案,没有执行也是一纸空文。李善德制定的方案技术上已无障碍,但是他深知如果执行不到位,必将功亏一篑,因此,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有丝毫差池。李善德遭遇运送失败、友情破裂、恩人情断、遭人暗算等各种挫折,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做好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时调整计划方案,坚定地按照方案执行。
反复复盘,改进改善逼近目标。李善德为了将荔枝在6月1日送抵长安,从3月份开始试验,反复尝试,总结利弊,不断改进,每次都更接近目标。复盘是还原事件经过,定义关键环节,提炼事物规律,进行优化改良的过程。通过复盘,可以认识事物本质,发现风险,检视问题,以风险为导向,用问题牵引,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减少重复犯错,提升成功概率。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只要全情投入、勇往直前,就能不留遗憾,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成长。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3
因杨贵妃的一两句话,无数人为其跑断腿,朝廷官员李善德自接了岭南荔枝使这一职务后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得终日,生怕自己既因这职务还不了刚刚购买房屋贷的功德与福报,更害怕就此拖累一家老小,丧命于此,最终在好友杜子美的一个老兵故事鼓舞下,破釜沉舟,前往岭南,面对各种困难险苦,最终把荔枝于六月一日送回长安城,可其中也损失巨大,是友谊与信任的危机,更是身处其位不能谋其事的悲哀,转头来李善德竟是陷入宫中争宠的圈圈绕绕里头去了,可悲,李善德最终遵从心中信念义愤填膺抒发心中所想,惹怒右相,流放岭南,虽是被流放,却也是落回心宁之地。
这本书令我感慨最深的是李善德在明知此事不可为后经过自己多方努力寻找到一点机缘,他大胆尝试,令我心生向往,他说“哪怕失败,也要知道距离终点有多远”,在努力到一定程度后,这就是一种境界,忘我,无畏,事在人为。于我来说,只有努力过后才能知道自己能走到多远,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过一日算一日,少了少年人的意气风发;于国于家而言,只有这样,国才能进步富强,家才为家,平安幸福,团结友爱,永远充满青春活力。
其次,这本书以一个小吏的`角度向我真实的呈现了唐天宝年间荒淫无度,区区一个荔枝就要设置荔枝使,区区一个右相便身兼四十多个转运使职务,更甚是在右相知道运送荔枝耗资巨大、损失巨多后,仍想要年年运送,不顾民生疾苦,只是想为了与贵妃有更好的亲缘关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亡国的命运不会改变了。孟子曾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上者应在其位谋其事,忧国忧民,如此,国之大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4
花了几天时间慢慢读完这本古代职场小说,有很多的职场共鸣,但我却想认真捋一捋李善德这一生。
李善德,开元二十五年明算科名身,九品官员,在大安城谋生十八年,为人老实忠厚,不懂官场之术,不谙修辞之道,直到四十二罄尽多年积蓄加货款才买下较偏僻的一处宅子,但他仍是开心的,毕竟自己再也不是风尘尘仆仆的打工人,在偌大的长安城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一家人可以高枕无忧了。
他的心里装着美好的憧憬,从没想过职场的黑暗,就这样被领导和同事密谋、连哄带骗接下了不可能完成且还要送命的运送鲜荔枝的差事,他无比绝望。最后好友劝解,想通了也决定: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李善德也就踏上了运送鲜荔枝之路。他运用自己一生熟悉的数字,计算运送的距离,缩短运输时间,研究延长保解的方法,不停地试验。耐何他人微言轻,无钱无资源,只能笨拙地周旋于老胡商与当地官员之间,对于多次测试的过程和结果,无数次近于崩溃,但他还是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了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靠着这股狠劲,六月一日,在贵妃生辰当日终于完成运送鲜荔枝的任务,博得美人一笑,前途也即一片光明。但在他这一路跑来,被迫无奈伤害了朋友老胡商和阿僮,甚至失去自己一条健康的腿,更是见到了上层官员无情剥削让老百姓承受的艰难,没有人在乎动用了多人力物力,跑死了多少匹马,多少人为此弹精竭力,更不会在乎老百姓种植一颗荔枝树需要多少年。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运送一颗鲜荔枝的成本……
所以当李善德成功那一刻,他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开心,甚至满心的厌恶,他放弃本可以的飞黄腾达,用自已引以为傲的`精密数字去揭穿和顶撞可以左右他性命的相国公,他做好承受任何结果的准备,并勇敢去做了。
最后全家被流放岭南,在他人看来很傻很可怜很不值得,但对他而这却是最好的归宿,他再也不担心自己的性命拿捏在他人手上,终于可以和家人有闲暇欣赏美景,踏实过生活。
用他妻子的话,李善德他笨拙、胆小,窝囊,确实是工作十八年还是一个小小九品官,这何尝又不是我们平凡的大多数人的人生缩影,肯干、有才年,但是在职场里有时候比不过他人一张嘴。但他又一点也不窝囊,又有几个人敢说豁出性命去守护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呢。李善德经历生活奔波的无奈与心酸、面对困苦的坚强与奋斗前进,取得成功时的思考与取舍,都是市井小人物需要经历的,但他心里的善却从未丢弃,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5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由一首诗写就一篇小说,由一段历史展开文学创作,用放大镜追溯古代最快的“美团外卖”路线,这可不就是化诗为文的典范之作吗?如果将古代背景、人物再与现代人际关系相融合,那历史故事的经世致用价值也出来了,所以语文(文学),历史从来都在我们身边。
老实人李善德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像现代人一样,普普通通干了20多年平平凡凡的工作,只想买一套房与家人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多么朴素的愿望!然而还有贷款。一场聚会改变了他的命运,官员们将无人能胜任的“荔枝使”一职踢皮球踢给了醉酒的他,等他缓过来,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拼死一搏。
于是他踏上了从长安去岭南的路,联系荔枝,研究路线,研究保鲜技巧,哪件事都很难,哪件事都因一个叫“生”的愿望而努力到极致,最终他通过四路骑手的试验,研究出11天的最佳路线。拿着图纸回到长安,烫手的山芋无人来接,邀功的果实众人皆抢,这就是人性。可惜他们都看不懂这份血泪之作,只得归还。辗转波折,机缘巧合,杨国忠帮助了他,重走荔枝路,才发现权力真是个好东西。
最终耗费了一万多贯钱,荔枝来到长安。个中惊险,波折只有李善德知道,感受了权力的.便利,一路上却失去了僮女的信任,失去了苏谅的友情,看到了百姓的流离失所,他不开心,这到底值吗?百姓重税!贵妃一笑?他一涌而出!于是本该受赏的他,本该学会将官场之道应用自如的他,却顺从本心,被杨国忠以莫须有的贪污罪贬到了岭南。
故事的结尾,李善德在田里侍弄荔枝,向僮女“赎罪”,偶然间才知长安已沦陷,所以有时候,什么才是福,什么才是祸呢?也许一切都是云烟。但对李善德来说,永远遵从本心,便永不后悔。
这本书里有亲情、友情、爱情,有最朴素的求生本能,人际交往的世故人情,有扣人心弦的路线。情节故事短小而精彩,让人感慨不愧是马伯庸,加之于庚哲教授作序,更感亲切。
“我这辈子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在一件毫无胜算的事情上。”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6
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们学习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时,老师会告诉我们:这首诗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唐国史补》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大意是说,杨贵妃喜欢吃南海(南方、岭南地区)的鲜荔枝,每年派飞骑快马加鞭运到长安。但是荔枝的成熟季节恰好是五月盛夏,摘下来一夜之间色香味就全变了。因此苏东坡考证说,杨贵妃吃的不是岭南荔枝,而是蜀中荔枝。(节自网络)不管是哪里的荔枝,按照当时的运输和保鲜条件很难把荔枝新鲜地运到长安。
故事开头是一个职场中人李善德在长安按揭买房子的故事,他在无心 之下中了同僚的圈套,把各个府衙都不愿接受的差事-----运送鲜荔枝到长安接了下来。这是一个死局,因为在当时没有什么手段能把荔枝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运送到长安,吐过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等待李善德的只有死。他和好友喝酒的时候得到点拨---跟老婆合离,给老婆孩子留好活路,然后历经千辛万苦地到达岭南。他在绝望之下决定放手一搏,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死。因为是算科进士出身,他很擅长计算,他先做了几次实验,把荔枝带着枝叶放入双层瓮中,中层注入凉水,中途换水,让快马分三路往长安运,他制作了一个表格记录每一路的行程以及荔枝坏掉的日期,然后再对运输和保鲜措施进行改进。最后学得一种方法,把荔枝连树枝劈下来,放入土里,虽然这种方法对荔枝树的伤害很大,但是是唯一一种能保证荔枝新鲜晕倒长安的方法。
节度使把一个昆仑奴给了李善德。昆仑奴身负监听职责,李善德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节度使所知道。在荔枝园里,李善德因为愁闷和岭南土著一起喝酒的时候,给了昆仑奴一碗酒,昆仑奴铭记在心。后来昆仑奴奉命追杀他们的时候,遇见老虎。李善德在形成紧张的情况下还是对他施以援手。昆仑奴从来没有被当人看待过,所以他在对自己的主子金钟的同时,又牺牲自身报答了李善德的善待之恩。可见人的自尊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善待竟能让他以命相救。
唐玄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可以随意设置官职,绕过所有的官场流程,让荔枝使直接为他办事,这直接导致一系列的腐败。荔枝使完全可以假公济私(虽然李善德并没有这么做),动用一切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宰相杨国忠的一个令牌,放到小兵李善德的手里也是很有用处的。后来岭南节度使看到李善德想出了运送荔枝的成功之法,竟然派人追杀他,节度使的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他怕李善德成功后自己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这从侧面反应了封建社会的弊端,人治至上,皇权至上,官大一级压死人体现的淋漓尽致,法度在很多情况下对特权阶级是没有用的,苦的只是像李善德这样的小吏和贫苦的'大众。
在书中体会最深的是小吏李善德的无助和悲苦。他在京城长安兢兢业业工作十几年,终于能按揭买一套房,让老婆孩子有个落脚之处。可是高兴劲儿还没过,他就陷入了运送鲜荔枝的差事。到达岭南之后,节度使只给他一张通关文书,没有实际的经济支援。后来他和胡商做交易,勉强完成任务。就在最后的运输过程中,他还遭到追杀,一路上更是经过了千辛万苦。完成任务后,他想对自己的疑问寻求答案,在和宰相杨国忠对答时得到了答案,最终却被发配岭南。或许,这对他来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不用去面对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了,不用面对权贵们的算计,和大自然融入一起,过普通农人的生活也是不错的。
李善德大概是很多职场人的缩影,但他的身上那种不服输的勇气和置之死地而后的破釜沉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人不管处于什么杨的逆境,都不应该放弃希望。只要努力寻求解决知道,办法总会有的.....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7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为了给杨贵妃祝寿,设置了荔枝使这一官职,下令在四个月内把新鲜荔枝从岭南送进长安。长安到岭南足足五千多里,而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新鲜荔枝该如何顺利送达长安呢?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就是从这个千古难题入手,刻画了一个笨拙、胆小、窝囊的九品小吏李善德向死而生的故事。李善德不幸接到了这份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任务,如果他没能完成,不仅自己必死无疑,就连他的妻子和女儿也要变卖为奴。
李善德本想与妻子和离,自己跳江寻死,杜甫却劝他先去岭南走一趟。于是,他决定放手一博。来到岭南后,他先与种植荔枝的果农相见,而岭南官府认定此事不可能完成,不愿出经费协助他。李善德只好与老胡商合作,设计了四条运输路线,用盐洗隔水的方法,派骑手初次运送试验。
经过不断尝试,他选出了最平、最近的运输路线,结合分枝植翁的方法,可以让荔枝保存十一天。他回到长安,向各路官员汇报自己的结果,并请求帮助。不料却屡遭阻拦,岭南官府试图追杀他,鱼朝恩想抢走他的功劳,其他官员则对他爱搭不理。
这时候,高力士因不想鱼朝恩继续升职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便帮助一筹莫展的李善德见到了右相杨国忠。有了杨国忠的支持,李善德轻松召集官府,下达命令,开始实行荔枝运输计划。
二十位骑手日夜兼程,最终,只有一名骑手顺利抵达。看到新鲜的荔枝,玄宗和杨贵妃喜形于色,李善德却无法露出笑容。他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果农的果地全部毁坏;百姓的钱粮被抽走,家中穷得连一扇像样的`门都没有;驿户负债累累,不得不逃跑;无数骑手奔劳涉险、马匹累死、江船桨橹折断……而他自己也是惨遭命运的毒手,被摁在地上蹂躏,虽然努力抗争,硬生生在死亡边缘走出一条生路。但这一路,他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自己的良心……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唐玄宗从最初的拨乱反正,创造了开元盛世,后期却怠慢朝政,滥用奸臣,宠爱贵妃……这些政治失误使得盛唐时期的繁华在玄宗的骄奢淫逸中流逝,国泰民安、万朝来贡的景象更是不复存在。
历史中有无数这样的亡国之君荒淫误国,百姓民不聊生。商纣王为妲己建造豪华壮丽的鹿台和酒池肉林,这种奢侈无度的生活,最终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西戎打进中原,却无人再来救他。这真是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得也人心,失也人心啊!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我想象着唐玄宗亲昵地搂着“倾国娇容”的杨贵妃,沉醉在欢歌乐舞中,看着贵妃拿起一颗晶莹剔透的荔枝,笑颜浮现。我吞下一颗荔枝,甘香的汁水涌过口腔,不禁潸然泪下……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8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为了能让长安的杨贵妃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作者针对这场跨越五千余公里的传奇转运之旅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想象,不仅让我看到了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这本书也是很多同事推荐给我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读来很上头,毫不拖沓,酣畅淋漓,节奏连贯,逻辑严密,情节描述很有画面感,读完意犹未尽。整个小说围绕小小的荔枝展开,从历史小人物折射了大唐王朝的兴盛衰落。虽是历史小说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影子,大龄青年在城市生存买房安家、职场情商博弈。主人公李善德,人如其名,正直善良。在接下烫手山芋后,经过激烈思想角逐,迎难而上,经过不断实验改进转运荔枝的方法,优化转运路线,仿佛是我们当代社畜打工人的真实写照,面对职场上的各种“坑”,面对难以完成的kpi,这本书就像是职场上的生存指南。李善德身上“再多磨难也无惧”的锐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劲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依然逻辑清晰,拆解任务时分工严谨。
“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的职场合作之道对今人仍有启迪;胡商苏谅一直挂在嘴边的“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这样云淡风轻的生活感悟让我们可以从容面对一切得失;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那句“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重点多远的地方”说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虽然这本书有很多生僻字词,比如官署名、职务名、地名,但丝毫不影响读者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词藻精美、语言生动,在看房憧憬未来家人团聚时“一股淡淡的喜悦,像古井里莫名泛起的水泡,在李善德心中咕嘟咕嘟地浮起来”;在看到荔枝园时“这些荔枝树树干粗圆,枝冠蓬大,像一个圆幞头扣在幡竿之上。荔枝花几乎不成瓣,像一圈毛茸茸的尖刺插在杯状花萼之上”;剥开阿童姑娘种植的荔枝“温香软玉、晶莹剔透,手指一触,颤巍巍好似脂冻,他张开嘴,小心翼翼地一整个吞下去,那甘甜的汁水霎时如惊涛一般,拍过齿缝,漫过牙龈,渗入满是阴霾的心神之中,令精神为之一清”,这些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从这本书中也读出了很多自己的感悟:基层工作十分冗杂,面对复杂工作时要认真深入思考,实地考察研究,做足预案,把握细节;“智者,当借力而行”,遇到难以完成的工作要善于借势借力借智,才能让自己快速出圈;在复杂工作落实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无法预料的变数,这时我们要学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生存在世,一定要有立身之本,李善德依靠自己的算术能力,精准计算转运荔枝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和路程,最终才能确保新鲜荔枝按时送达。
人生处处是驿站,只要乐观以待,就如山花烂漫。虽然李善德历经周折成功将荔枝送达,本可以拥有大好前途,但最终他因良心上过不去当面向杨国忠揭露了现实最后被贬岭南,帮侗族女阿童种荔枝,我想,李善德的一生虽然布满荆棘,充满挑战,但他这一生值得、不遗憾。回归当代,我们青春正好,风华正茂,“躺”要做到不错过机遇,“卷”要做到不执着于结果,过程本身就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要始终做一个敬业者,当机会来临时才能自信满满地说“我值得”,即便结果不如所愿,也可以云淡风轻地说“不遗憾”。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9
无聊之中,在刷短视频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不禁翻开了《长安的荔枝》,走进了马伯庸所构造的“荔枝的世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从盛唐至今被无数人传诵,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可是,谁能想象当年运送荔枝的真实过程?谁能想到这首诗能够繁衍成一篇长篇小说?马伯庸用他精妙的文笔带我们穿梭时空,回到盛唐时代,领略了运送荔枝背后的脉络。这虽是历史小说,我们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大城市买房落脚、职场情商博弈、不得已的违规逾矩等,小人物的挣扎是那么相似。
关于这一故事的原始真实性,在正史《新唐书·杨贵妃传》中也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故事开头,作者以李善德借“积香贷”买房为故事楔子,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现状及性格,也为后续接下“任务”埋下伏笔。之后由于购房后的欣喜、房贷的压力,在这样心情的加持下,本就不通晓职场之道的他在醉酒后便飘飘然的掉入了上林署“贴黄”的阴谋中,让他成为砧上之鱼,板上之肉。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和我一样,想看看李善德究竟如何破解这看似无法可解的“死局”。
就在李善德以为自己濒临死期、灰心丧气、心若死灰、哀哀欲绝之时,遇到了自己的两位挚友——韩承和杜甫。韩承暗暗劝他以“和离”之法,保全家人,并好好享受这剩余几月之余的光阴。而杜甫则劝他“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他苦思冥想后,忽灵光乍现,听取了杜甫的建议,置之死地而后生。荔枝转运之法便如雨后春笋在他脑海里点点冒出。
在整个荔枝转运过程中,马伯庸用他所执的'丹青妙笔引领着我们在起承转合处感受李德善的殚精竭虑、悲喜交替与结局事违本心的无可奈何。
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仅把故事讲述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是扣人心弦之后的荡气回肠与回味无穷。
马伯庸做到了,透过《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不仅生动有趣的描摹了荔枝转运之法的艰难,更是以古喻今,将现实与古代虚拟的想象,巧妙的有机融合,韵味与哲理力透纸背、余味悠长。
总之,《长安的荔枝》让我们再次欣赏了马伯庸的天才创作,进一步了解到唐朝的许多知识,确实是一部精彩佳作!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0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主要是为了让杨贵妃能在生日那天吃上荔枝,朝廷命上林署的小吏李善德为荔枝使,让他从岭南运送荔枝来长安,只为博得妃子一笑。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从岭南运荔枝,并且保持新鲜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放在唐朝,岭南距离长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为了从遥远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李善德绞尽脑汁,做了很多次实验,他想怎么给荔枝保鲜,怎么让整个路程更加快,怎么能让荔枝以更短的时间和更短的路程运回长安,能够赶在六月一日贵妃生日那天送回长安。在古代能完成这个任务比登天还难,因为古代主要靠马运送,路途遥远,而且怎么保鲜荔枝也是一个难题,这些难题都是让人头发的问题。
刚开始看这本书还怕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怕太难看懂,没想到很容易就能够读进这个故事,主人公李善德在别人都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要飞黄腾达了,赶紧接下这个任务,没想到自己可能因为完不成这个任务送命。
他刚开始懵了,觉得自己就要没命了,他一蹶不振了,后来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我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转变心态以后,他去岭南研究荔枝,他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对待这项任务的认真程度,真的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他不停地实验,用什么路线才能把荔枝用更短的距离送到长安,为了让路途更加顺畅,他还最后自己上阵开路,只为了在十一天以内送到长安。
这本书最打动的后半部分,李德善说服杨国忠让他给自己一些帮助,一些权力,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件事,最后杨国忠被他说服,他不停地压榨自己,最后他亲自上阵,在前面带路,还受到了追杀,只因为他快要立功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他是一个小人物却有他的认真和追求,里面有一句话很感动我,就是他不停地压榨自己,不停地在路上奔跑,只是为了让荔枝更好地运到长安,从他身上我看了一种认真劲儿,拼劲儿,可能我就喜欢这种人。运送荔枝的成本在古代很高,不知多少人为了一点点新鲜荔枝跑断了腿,可能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事功成,万民皆头秃。为了运送荔枝,很多人在背后忙,代价真的很大!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1
“不寄梅花,千里寄红雪。”
——韩元吉《醉落魄·荔枝》
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无课,微风,多云转晴,我坐在樱花树下,南湖面前,捧读这本《长安的荔枝》。
书籍的封面绘图十分清新:底色纯白,一串荔枝垂下,果实饱满,最下方的那颗荔枝果皮脱落一半,露出晶莹剔透如软玉一般的果肉。而那红磷状的片片薄果皮,落至书页底侧,铺成了从岭南到长安的五千里路。
故事的开端引人发笑:李善德——长安城的一个小吏,正在买房。刚狠心贷款买下房,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他就被糊弄着接下了皇帝的旨意:跨越五千余里,从岭南转运新鲜荔枝,作为贵妃诞辰之礼,博美人一笑。可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怕是只有孙悟空来翻一个筋斗才能如期完成ddl,所以这并不是一份肥差,而是一趟“死缓”。蒙在鼓里的李善德偶然得知真相,悲痛欲绝,但在友人的劝诫下决定拼死一搏,故事就此展开。
随着马蹄掀起的一骑烟尘扎进长安城,我也将书一口气读完,抬头,夕阳斜至。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虽跌宕起伏,但并不诡谲费脑,语言诙谐幽默,虽稍显幼稚、人物刻画单薄,但也引人会心一笑,背后的道理虽不致振聋发聩,但在这样一个轻松的下午,读这样一本轻松的书,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放松之余,故事情节也引人深思。该书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探究乱世生存之道。人们往往只记得“万人之上”的皇帝和雍容华贵的贵妃,谈论“千里送荔枝”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趣事,却无人知晓皇城之下小官小吏、一兵一卒,或是黎民百姓的平凡人生。“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为将两坛新鲜荔枝运送至长安城,多少果树受斧斤之斫,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河桨橹折断……举全国之力,终于换来城楼之上美人的一声轻笑。我们终将成为历史浩渺烟尘中的轻轻一缕,因此能与主人公李善德共情。倘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繁华又动荡的时代,我们或许是石门山下种荔枝的峒人,或许是驿站附近负担徭役的农户,或许是花萼相辉楼下跪伏行礼的普通良民。我们不知五千里路究竟有多远,只知道荔枝树被尽数斩断,只知道朝廷下旨加重徭役,只知道圣人和贵妃伉俪情深……但至少,现在有人阅读了李善德的故事,有人开始深思朝代兴衰之下的历史规律,有人会记得迢迢千里路背后的苦楚艰辛。“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本书还把人性刻画得十分现实:从贷款买房时的欺诈到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再到位高权重者的.视人命如草芥……种种现象背后映射的人性墨点,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存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谙官场之道的李善德在数月的摸爬滚打后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就像阳光总能照进每一处裂隙,阴暗之外,故事也不乏热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主人公这份向死而生的勇气令人动容,即使接下了一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必死”任务,面对旁人的冷嘲热讽,他一磕到底,挣得头破血流,终于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倘若李善德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不可能完成任务,没有剪下岭南的第一束荔枝,或是在任何一个紧锣密鼓的环节松懈乃至放弃,又会如何?房产变卖,妻离子散,身首分离……结局之凄凉可想而知。面对人生最好的态度,就如三毛所言:“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抓住从时间缝隙里逃逸的每一寸光阴。
故事的结尾归于李善德的“退隐归园田”,在用尽毕生所学终于把一筐荔枝送进宫城后,他看淡了长安城的似锦繁华,带着家人平静地来到广州城的果园里叩石垦壤,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成想,祸兮福兮,李善德的这一“卸甲归田”刚好让他躲开了安禄山叛变,躲开了沦陷的长安城,百感交错之余,他一口气吃下三十多枚原作为贡品的上好荔枝,直吃到病倒在床。家人请来医生为他诊断,他只是侧头看向北方,摆摆手:“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我想,他应该是笑着说的。
合上书,我伸伸懒腰,扭着头四处看看:湖心亭人影绰绰,桥上有小狗跑过,柳树垂下的丝绦像给湖对岸打上了绿色的马赛克。芸芸众生,离苦得乐。
李善德,我也想吃荔枝了。
但我会自己去买。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2
《长安的荔枝》围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讲述了一个唐代九品小吏李善德转运荔枝的曲折经历。作者从个人微观角度出发,以细腻饱满的笔触叙事,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景象,以及那个时代小人物的顽强抗争。
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五千余里,山水迢迢,以当时的运力水平,运输荔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退两难之际,李善德最终选择听从好友杜甫的意见,退无可退时,拼死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心所至,行不止,在困难面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徒劳,而是为了不被命运裹挟所能做的全部努力。如果说阴差阳错落到李善德身上的“荔枝使”差事,对他来说是命运的挑战,在面对绝境时他所展现的坚毅和勇气,就是对抗“厄运”的最佳良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学习。
从荔枝品种选择到储存方式,从转运工具到运输路线,从气象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无数种组合。李善德通过对照试验,加上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成功将荔枝送达长安,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他的成功启示我们:“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只有通过认真思考规划,勤于实践,才能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知世故而不世故。”在岭南,李善德结识了阿僮、苏谅等人,正是他的真诚待人,才换得朋友的真心相助。面对右相剥削人民的做法,他敢于直言,最终被流放岭南,却也因祸得福,逃过一劫。荔枝会变质,但善良的心不会。李善德的善良,多次助他转危为机。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真诚待人,涵养品格,才能让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3
早前逛书店,偶尔看到《太白金星有点烦》这本书,被这个标题和书面封皮上像皮影一样的孙悟空吸引,顺手买回家看。当时还不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马伯庸的作品。
因为对《西游记》很是喜爱,看到主角是李长庚还有点失望,感觉和取经四人组没啥关系。看后觉得这是一部职场小说,李长庚和观音菩萨才是二人组的主角,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他们的安排部署,每个妖怪和出面解决的各路神仙菩萨包括玄奘和四位徒弟的背景都让人觉得是个行政机关在运作一个项目,很有意思,很好玩。
这次看的《长安的荔枝》光看介绍就知道,又是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烘托一个大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让小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上真实人物--唐玄宗、杨贵妃,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背后的真实事件联系起来。所以,当我看到主角李善德这个名字时并不意外。
和李长庚一样,李善德胆小、怕事、窝囊,同时又义气、诚实、善良。为了小说能够成立,为了将转运岭南荔枝到长安这个宏大叙事能装载到小小一本书里,作者的一番巧思满足了我这个读者对各种元素的观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桌丰盛的宴席,这桌特色宴席有这么几道美味的菜色:
一、什锦果盘
作者赋予了李善德一个过人的才能--数学好。我是文科生不太懂得怎么去计算,只知道这里不仅仅有钱的问题还有地形地貌、人力物力、交通运输、植物动物、行政机关责任分工、沿途百姓税收徭役、果农外商成本收益等问题。
二、糖醋里脊
除了调动资源、设计线路转运荔枝这件事,书中的精彩看点还有李善德与韩洄、杜甫的友情;与苏谅这位波斯商人从交易到朋友再到决裂的经历;与荔枝园主人少女阿僮的义气之交;包括林邑奴回报他把自己当个平等的“人”去对待,而为他献身的感人故事。书里这些人物与李善德的交集有酸有甜,总体上都是让人感动的好朋友们。
三、清蒸石斑鱼
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背景,长安城里的曲江、灞桥、韦曲、兴庆宫让我这个生活在西安的人很亲切。皇城之内的户部、兵部驾部、职方两司、上林署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这些公职部门的职能,要办成一件事到处碰壁,各个部门踢皮球的程序让我这个律师感同身受。要办成事连门口看门的`都要拿礼物贿赂的“人情”也让我这个成年人会心一笑。因为,这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法则。
四、清炖土鸡
岭南的五府经略使把李善德比作清远土鸡,意思是在官场里这么傻这么笨的人是活不长的。从位极人臣的杨国忠、高力士到地方官身旁的掌事、上林署的小官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小心思都让我觉得真的很有滋味。
通过李善德朋友之口总结了为官的口诀: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轿众人抬。通过杨国忠的口说出了“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虽然我是律师,不是官员,但是这些“道理”我都能想明白,类似的事情和这些人的心理我都亲身经历过。
五、荔枝
既然是为了几颗荔枝,当然也离不开荔枝这道菜。书中提到荔枝的几处是李善德在岭南荔枝园老板阿僮那里吃到的,再就是长途转运过程中的荔枝。书中描述的荔枝和我吃过的一样,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是人间美味,家里刚好也有一瓶100%的荔枝汁可以喝,对这个水果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以后吃的时候味道应该会更鲜美。
杜甫在故事里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就是他鼓励绝望中的主角振作起来,把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自己的努力去放手一搏!
李善德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退缩,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点放大100倍的同时付出自己所有的体力、精力、心力,不管成不成功都不给自己留遗憾。要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篇小文,纪念我在20xx年2月3日,西安读到的,发生在1269年前--大唐天宝十四载二月三日发生在长安的小故事《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4
《长安的荔枝》是我读的马伯庸的第二本小说,第一本是《太白金星有点烦》。就观感而言,我认为最好先读《长安的荔枝》,再看太白。因为荔枝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些单纯,有些世故,而在太白里,几乎人人都是“人精”。先读荔枝咂摸咂摸味,再遇太白可能更友好些。
《长安的荔枝》主要讲了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杨贵妃生日那天,把岭南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也很精彩,李善德因为对当朝宰相陈述了运送荔枝耗命伤财而得罪了权贵,全家被发配到了岭南,从而也躲过了之后安史之乱的浩劫。
文中李善德的角色转变、心路历程,以及小人物在整个局势当中的跌宕起伏,就如一根引线牵动着读者的心。你会很好奇这么一个不懂人情世故,没有权势、善良胆小的人,如何能够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回看李善德的遭遇,我想他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干实事的本事与坚毅的品质
李善德在算数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他充分发挥了这一才能,还通过各种管理工具很好的管控了运输过程,一心只为达成目标,为此不计搭上性命(此处不搭上,完不成任务照样得搭上),由此心思纯正。后面真的可以干出点了苗头,让其他之前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的人也不得不搭上这条船。
2. 好友相助
李善德在长安主要有两位好朋友,一位是懂得财权手段与人情世故的韩洄,还有一位心思单纯、满怀才气与理想的杜甫。这两个人就像长在李善德身上的两双翅膀,让他借助他们的提点和支持,能够坚定信念,化险为夷。如果没有韩洄,在这错综复杂的官场人事当中,善良单纯的李善德可能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如果没有杜甫,李善德也许不会放手一搏,博得一线生机。
3.善良的本性
李善德凭借自己善良实在的本性,卯足劲儿干事,赢得了岭南荔枝园的头领阿僮和老胡商苏谅的信任。这两人,一人提供品质上好的荔枝和种植的方法,一人提供运输的启用资金和运输的关键技术。在人生地不熟的岭南,李善德正是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冲出了一条生路。
同样是因为善良,曾经因为得到李善德善待的岭南仆人,愿意舍命报恩,拆穿了岭南官员的阴招,才换得李善德一行喘息的生机。
4.符合官场众人的利益
这一条我是真不想写,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人看见,如果没有权势的支持,没有背后的靠山,李善德是无法动员这么多的资源和力量,从千里迢迢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的。由于有上面出马,下面也不得不配合,与其说荔枝使(李善德的职位)多么能耐,不如说是正好踏中了权力的步伐,得到了结构的保护。
这还不够,最后事情还得做成,资源给你了,其中的工作和配合到底如何,还得监管到底。如果事情没有做成,这一切就会如反扑的白虎一般将这个可怜的荔枝使吞没。凭什么之前没人做成,偏偏你做成?岂不是显得之前的人不尽心尽力?在好友的提醒下,李善德在呈上的目录中,写下了一路上各位官员的支持,由此这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毕竟,谁不喜见在逗得贵妃一笑的荔枝中分得一杯羹呢?好在李善德还有一丝丝官场的嗅觉,要么我真是为他的性命担忧啊。如果换做是我,大概连长安城的城门都出不了。
5.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李善德经历了这么一遭,真切看清楚了其中的门路与影响。拖着为了完成任务而残缺的腿,他再也无法忍受良心的折磨,当着当朝宰相的面,痛斥运送荔枝此举的罪业。他明明可以不说的,趁势而上获得更高的官衔,更好的待遇,更体面的生活,这样就不用落得离开长安、之前的付出一笔勾销的下场。家里人明明也可以阻止的。而李夫人说:“他这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他是真的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仅仅为了一个道理,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十八年了,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其实并不开心。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看到这些我非常感动,一位女性拥有这样的魄力与胸襟,实属难得。同样难能可贵的是那份理解与感同身受。李夫人真是消费主义的斩路人、心理健康的大师啊。
李善德和宰相反目之后,当初迫于权势对李善德点头哈腰的人开始纷纷上奏,参李善德的种种恶行。好在前面有皇上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在贵妃和皇上面前远远的点了李善德,嘉奖他运荔枝有功,这才扳回了一局(皇上刚刚嘉奖过的人,难道还能重惩不成?)。高层的一翻权力斗争,留得了李善德一家的.性命,他们被发配到了岭南。
如果从做实事的角度,这一整个运输荔枝的任务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实属可笑。可上面发话了,不干就是死,干不干?这真印证了一句话: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下面跑也罢了,可由上而下各种明里暗里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实在是居心叵测,如入深宫。虽是编纂的唐朝的故事,却说着现代职场里的事。《长安的荔枝》也让众多的职场人颇有感触。
身在复杂的职场,总有着种种限制和规矩,并不能如自己的本意。当权力的机器运转起来,很多事情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带上了独特的颜色,没有有色眼镜的人是看不出来的,看出来了恐怕要绝顶失望。正如李善德因为要完成任务,不得不违心的允许同僚的恶行,进而严重伤害了好朋友—岭南荔枝园的头领阿僮和老胡商苏谅的利益与尊严。这些有着革命情谊的朋友,败在了谁也控制不了的局面之下。李善德痛恨这样的自己,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出于自我保护,他已然变得麻木、变得刀枪不入,想通过紧张的运输、身体的痛苦来抵消良心的折磨。
对于这样一个人,荔枝树和田野何尝不是更好的归宿?何况身边还有友爱的家人,和想要弥补的拥有革命情谊的好朋友。
最后由于没有留在长安继续做荔枝使,李善德和家人逃过安史之乱一劫。被降罪来这偏僻的岭南,是对是错,是福是祸?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别太早下结论。世界之大,我们之小,控制不了其他,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长安的荔枝,尝一颗。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5
前两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叫《长安的荔枝》的小说,它的作者是马伯庸。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上林属的小官李善长接到了一个任务:在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前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可岭南距离长安有五六百千米,等荔枝送到长安早已腐烂。他明知有很大机率完不成,但为了妻女还是接下了这艰巨的任务。面对重重困难他绞尽脑汁地想出应对方法,最终成功在贵妃诞辰那日送上了新鲜荔枝。书中李善长说的一句话让我感悟颇深,“即使完不成,我也想知道我能坚持到哪一步。”
是啊,我们的人生就像李善长将荔枝从岭南运回长安,一路上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可面对困难我们还是要去试一试,毕竟谁也不知道我们会坚持到哪一步,只有你勇于尝试才能知道成功与否。而书中李善长的精神品质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甚至有些较真。
在发现黄草村的驿站发生逃驿事件后,回到长安第一件事是就是冒着被杀的.风险找到在幕后推波助澜的杨国公,当面对峙事件发生的原因,无论杨国公如何岔开话题李善长都只想得到一个回答,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所学习的精神品质。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6-09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1-09
《长安的荔枝》读书心得02-18
(经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篇01-02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合集(2篇)11-14
荔枝作文300字08-28
荔枝图序教案11-03
《荔枝图序》教案03-05
荔枝的作文300字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