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
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平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
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我很高兴认识了我的方位……”。
梭罗的散文清新雅致,如春风吹绿了我们干渴的心。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渔夫、猎人还有其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湖”时这样写到:“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水中生长的树木像纤细的睫毛,是湖边的装饰品。他周围郁郁葱葱的群山和峭壁是他的眉毛。
”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登湖。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直是他写作的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把滋养和抚育我们的农事当做一门艺术来雕琢,对梭罗来说,这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吗?
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梭罗仍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
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赤贫。我们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
读读梭罗吧。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我们所抛弃而对我们来说又异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学学梭罗吧:
崇尚简单,发掘人性。接受梭罗的建议: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
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2
轻轻地合上《瓦尔登湖》那厚重朴素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本书正如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有时会将信将疑,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我衷肠”。当你用心品味这本书时,你就能理解这段文字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瓦尔登湖隐居,与大自然的水混合,感受大自然在乡村生活中重塑自我的奇特经历。阅读它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清晰、和平、优雅的世界。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梭罗与三只蚂蚁的'战争。有两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黑蚂蚁是红蚂蚁的两倍大。红蚂蚁虚弱,黑蚂蚁强壮。但红蚁为了不让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发誓要保卫家园,最后惨死在黑蚁的手中。在它们倒下的那一刻,它们的眼睛是坚定的,它们宁死也不投降。
作者对这一幕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一定做了非常细致、耐心的观察,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俗境界。
事实上,梭罗原来也想要在人世有所作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需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
如今,城市生活越来越方便优雅。谁向往自然?随着土地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有这个梦想的人在**能实现?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安全美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干净整洁的马路,但与此同时环境也遭受着破坏,地下水严重污染,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但我们面对恩赐的同时又做了些什么?
人们的心变得浮躁、贪婪、急功近利。他们贪图利益,肆无忌惮,一次次背叛道德底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让心灵回归自然吗?梭罗相信:
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是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从来没有想过和平生活?梭罗如此热情地热爱自然,用孩子气的想象力漫游和描绘自然。
他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了自然的原始生态。这样的心态难道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吗?
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宁静淡泊地生活,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3
我找了一个优美的朗读版本,在独处的时光中听了几天,听完了沁人心肺的语言。《瓦尔登湖》从词句上说,清晰脱俗,闪烁着雨露光芒。看了些对此书的评论,如同针对一个网红店,有褒有贬。褒的人中不乏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贬的人中不缺搞不清状况,因看不懂而随意批评的。就把此书先看成是篇普通的散文来说,语言简练有力,朴实自然,绝对可算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状态下写出这样的作品呢?
作者梭罗,因为《瓦尔登湖》而闻名世界,但他是个“过世后”名人,活着的时候并不那么出名。死后很久,因为一些大咖对他作品,特别是《瓦尔登湖》的推崇,使得他有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少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他活了45岁,活着的时候据说他没有从事过什么职业,日子过的特别简单,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从来不去教堂,从来不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看起来就是个孤僻、离世的人。但他也有政治观点,比如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还不能算一个逃避现实的人,相似于我们熟悉的陶渊明。他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是个基本素质较强的人。他与思想家爱默生关系密切,一样是个“自然学派”人。
28岁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两个月,《瓦尔登湖》是他这两年多时间林中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悟,内容涉及了饮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农贸渔猎等。很典型的属于从平常中找生活的真谛的写法,感悟均来自普通生活。许多哲理,确实都可以从普通的生活中归纳,这一点我挺认同。我也偶尔有想短暂“隐世”的想法,好有环境背手踱步,静心思考。很多人读不了这种书,觉得《瓦尔登湖》太寂寞了,我想是因为他们无法脱离开聒噪的生活状态,自己太浓烈了,太丰富了,更主要的不敢“简单”。对的,大多数人客观上都不敢这样,但内心却也有所向往。所以《瓦尔登湖》给能理解它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去欣赏梭罗的生活状态。可能不用特别在意作者具体在写什么,因为那都是日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梭罗那种具备了隐世的愿望,又有归纳哲理的能力,还敢于付诸于实践。在他的情绪中,可能对物质生活无大求,而享受于他自己的寂寞精神世界。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学不来这种生活方式的。但有两点我觉得可以从《瓦尔登湖》获得,一是神往恬静自然,并在隔一段时间后抛开世事去“寂寞”几日,二是记录好普通生活,并从中凝练出生活哲理、处事哲学。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4
从一开始的慕名而来,到读不下去,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再次阅读时,已是半年以后,在闷热的夏天,读亨利的瓦尔登湖,可以读出一丝清凉。1845年3月,作者开始在瓦尔登湖畔树林里伐木造屋,4月中旬,房子的框架已做好,7月4日,“我开始住进我的房子了”,相对于各种豪华居所,林中的小木屋,除了适合作者隐居思考,更让读者透过作者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不同于东方隐士的隐居生活。各式不同的人,按照自己追求和摸索的方式来生活,生活也许才更有意义!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去思考,得到的经验和理性的分析,会让自己有能力应对这无序的生活百态以及冷漠的社会。
1、对于生活的探索,我们必须学会自己苏醒,使自己保持清醒,不靠机械的帮助,而是寄厚望于黎明,就算我们在酣睡之际,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
2、对于阅读,古典作品乃是人类最高贵的记载,读好书,读实至名归的'理想的书,这是一种高尚的锻炼。
3、对于离群索居,“我正在冥思苦想之际,纷纷细雨飘落下来,我猛地意识到,与大自然默默地一来二往,没承望会如此甜美,如此友好,在每一滴淅沥的雨声中,在我屋子周围每一个声音和每一个景点,都有一种无穷无尽和难以表述的友情”细微的感受,让作者没想着逃离一开始适应中的隐居。
4、对于瓦尔登湖,在天然景色中,最美、最富有表情的就数它了。它是大地的眼睛;人们观湖,可以掂量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畔水生树木,仿佛是给它镶边的修长睫毛,而四周树木葱郁的群山和峭壁,则是它的悬挑浓眉了。大自然远离尘嚣,独自欣欣向荣。
5、更高的法则,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本能,想过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亦即所谓精神生活,对比大多数人都有同感;但我还有另一种本能,却想归入原始阶层,过一种野性的生活。我对这两种本能都很尊重。
6、对于春天,春天的美丽,是我们忽视的,一场细雨过后,草儿长得越发青翠欲滴。湖水解冻,各种草木开始生长,万物复苏,而吸引作者住到树林里来的,就是可以在闲暇,有机会看看春回大地的全部历程。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而灵魂的必需品,是用钱买不到的。如果你和我一样,有隐居的想法,确无力付诸于行动,就开始慢慢的阅读感受瓦尔登湖畔,作者的隐居感受和思考吧!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5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题记
《瓦尔登湖》写于美国的十九世纪。那时美国继政治独立之后,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脱离而真正实现独立,可那也是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大部分人过着沉默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绝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没有什么能阻止太阳升起。与此同时,瓦尔登湖也迎来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罗。
他纯粹而自由。两年又两月的独处生活,难道不会感到寂寞吗?梭罗不会,因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挚友。用文字描绘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热爱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载城市的喧嚣,安装原始的快乐——天作棋盘星为子,地作琵琶路为弦。独处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修炼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读生活的智慧。
“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迈。当人们竭力铸造着自己金钱的桎梏时,梭罗却在竭力丢弃物质。他反叛大胆地提出,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这不是要让我们粗茶淡饭、缩衣节食,而是试图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告诫我们——简化物质的欲望,重视精神的空乏,减少对同类温暖的追求,腾出时间和精神来深入生命。
这是他别具一格的“节俭”之道,“我宁可总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无穷的。”
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许多。终点即起点,四季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
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浮躁不安的时代。物质高速发展,欲望空前繁杂。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隶,一生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城墙。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无价值的浮躁,还灵魂一份澄澈。尽管无法像梭罗一般选择隐居,也给自己更多时间回归自然吧,它是令人宁静、安心的。
我不得不将梭罗比作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来理解这句话——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树般独立自由,生长壮大,最终枝繁叶茂,纯粹强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们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梭罗。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仿佛自那遥远的湖中引来了一泓清泉,它悄然汇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个小小的“神赐之滴”,它时刻让我的心灵得到淘涤,让心灵单纯。
正如何怀宏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我阅读得还很浅薄,我还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1-05
瓦尔登湖读后感01-23
《瓦尔登湖》读后感06-12
瓦尔登湖读后感05-28
《瓦尔登湖》读后感【推荐】03-12
【推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3-12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03-10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03-10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3-10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