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

时间:2024-07-19 09:48: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词话读后感15篇(热)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词话读后感15篇(热)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这本书中,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自然地融入了新的观念和方法,结构严谨,内容新颖。

  可能听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知道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必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终将碌碌无为。第二阶段,我们拥有了理想之后,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阶段是说在我们辛勤努力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够找到自己应得的东西。

  看了这本书,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那种深刻的批判思维,以及书中所体现那种情怀,那种境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得到那种境界,从而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

人间词话读后感2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人间词话读后感3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一部佳作。初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未能读出其中的意味;二读,似乎能够粗略的觉察到诗词中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想;再读之,其带给我的便是震撼。词话来自人间,是经由人所抒发,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蕴藏在词话里,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是每个诗人内心的自我独白。

  王国维先生将词话分为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此乃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此乃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当然,读完《人间词话》,我发现不仅词话分为这三境,我们的人生也需经历这三种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论词而作,但是《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评价批评,还富有艺术与美感。先生在评价屈原《九章·涉江》中写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评价诗词,好似将诗词看作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如何算作优雅,在于其气质的突显而不在于外貌的张扬。而先生又在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时,说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言语间将情感融入,传达出的那种美的质感十分真挚强烈,并且显得十分朴实自然,极具亲切感。

  而先生评论大家之作,如苏东坡、辛弃疾,则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即使没有读过《人间词话》,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都耳熟能详,他俩的诗词在我学习生涯中时常出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位大儒词创功能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苏东坡”的呼声,只为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而辛弃疾雄壮豪迈的写作风格也让我们感叹老将的雄心大志难酬。当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具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以及渊博的学识,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轻易就能获得,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去发现、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战、敢于批判,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了。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先生如是说。情语不能当面表达,那么景语成了最好的传情方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样写道,到底是“晴”还是“情”呢,怕是只有当时的刘禹锡才能体会吧。景中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寻的新事物,它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情感,这点在诗词中体现挺多。一说及春夏,便感到生机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肃杀之境,可见词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景是他们情感独白的载体。

  真所谓“人间词话,词话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4

  作为晚晴大儒的王国维在汲取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后,开始改变旧有的观念,以崭新的眼光评判中国旧文学。他以新颖的见解将中西方的文学艺术思想融为一体,在中国的旧文学艺术门派中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他在晚晴的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在文化领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初读《人间词话》,犹如踏入了一个新鲜的领域。虽然自小学开始,我们都已经接触过诗词歌赋,也具备一定的诗词赏析能力。但对于王国维先生这种独到而高深的评析,还真是有点“雾里看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表面上看,它的格式与之前我们所学到的诗词大同小异,甚至有人误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诗词著作。其实不然,他以传统的词话形式、概念和术语,自然地融入新观点,对中国的旧文学进行批评。我认为,他的做法跟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有相似之处,借助封建传统的外衣,让世人更好的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思想。夏承焘认为《人间词话》“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王国维对诗词研究之深,《人间词话》在诗词方面涉及面之广,致使我们难以全面地认知《人间词话》这本书。但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像摸象的盲人一般,描述自己所能够认识到的部分。

  人生的三大境界大多数人最初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开始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⑤这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的大事业家、大学问家的深刻反思而做出的高度概括。学历史的`我们都能够认识到历史是存在它的必然关联的。而王国维也发现了伟人成功的共同逻辑,并且生动形象地用三句词话来表达。

  第一境界,“西风凋碧树”描述了一夜间,树上碧绿的树叶片片凋落。时间在变化,事物在变化,世事也在变化,影响着人的心态也不断的变化。但是人的路在何方呢?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从这句诗词当中,我感受到的是迷茫,“望尽天涯路”,无限的迷惘心底。在这样的迷失自我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立志”,找到自己的目标。任何事情,无论是学问还是事业,没有明确的方向,我们都会无从下手,更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王国维先生所表述的第一境界是“立志”,摆脱自己目前的迷茫。

  第二境界,有了坚定的目标,我们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即使痛苦艰难也要“不悔”,甚至甘愿为之“憔悴”。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压力,你都能够为了这个目标而抵御下来。其实一旦有了目标和寄托就会奋力拼搏,因为那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如同我们说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对你而言,工作就不是劳累而是乐趣。如果你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说明你距离成功已经更近一步了。

  第三个境界,这句诗词描述的是一个很欣喜的场面。从第一二境界的艰苦卓绝地“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终于寻得成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波折,百折不饶,经过一番奋斗才会取得成功。当你成功以后,你又会感到意外,因为它一直在我们不经意的地方等着。因为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又会感叹成功似乎很简单,似乎就在眼前。

  除此之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文学艺术在时代承上启下的过渡,对现代诗歌的写作也是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现代诗歌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来创作的,形式自由,内容也是开放的。按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诗歌所提出的要求,那在现代诗歌的创作方面我们就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是诗歌要有意境。在书中,王国维开篇就提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见境界的重要性。其后又详细地说明了“境界”,认为境界有“造景”和“写景”之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等等。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找出了名篇佳作的主要共通点。他认为那些传唱不衰的诗歌和名句都是在“有境界”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是诗歌要寓情于景,情境交融。《人间词话》对“情”和“景”的关系也有很深入的探讨。他说“昔人论诗词,有语境、情境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等等。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但每一个人对同一景物的感觉都是有区别的。诗歌都是加上了个人情感的,因此王国维也总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诗歌写景也脱离不了个人感情因素,但要创作出一首好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感情,还需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人间词话读后感5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词,感受千年的风雨,让心在繁华过尽依然温润如初。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后,改变的不仅仅是对诗词的认识,更是对生活的态度。

  书中提出著名的“境界说”,并指出“理想家”与“写实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想家亦写实家,写实家亦理想家。无论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都需要客观现实的参与、思想情感的调和。书中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的气氛,实际上是内心情感的折射与外化。如同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同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启示我们,只要有乐观的心态,对生活保持热爱,就能看到世间美景如画。

  书中对许多著名词人的词都做了评析。从李煜后,词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南唐灭亡前,李煜生活富足,故词风浮夸华丽;南唐灭亡后,李煜被软禁,故词风凄婉,多感怀命运、伤春悲秋。可见,人生的经历会影响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同时,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三吏”“三别”情真意切;晚唐的残阳余晖下,李商隐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令人动容;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李清照才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限忧愁;南宋偏安江南,岳飞才写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壮志。

  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结晶。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领悟先秦时期民间的情愫,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陶渊明志趣的高洁,在“稻米硫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中感受盛唐气象,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慨叹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在“红军不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汲取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因为有了诗词,历史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片段,而被一根无形的丝线连接在一起,交织出中国历史的壮美诗篇。

  意在被铭记的,都在被忘记——古老的城市被时间和战争无情地摧毁,宫殿倾颓,盛名与功绩都化为尘埃。但诗词的美,漫过时间的河,抚过久闭的心。有一群人,在时光斑驳深处,聆听花开的声音,独自守候着千年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这一群人,因为内心深处的同一种热爱相遇,而《人间词话》让我有幸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若说研究诗词是了解,鼓舞更多人去读诗词是发扬,那么爱上诗词则是传承。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浮夸的流行音乐多是陈词滥调,少有人愿意寻一处清幽,唱响千年光阴的美。

  《人间词话》,让一部分陌生人交付陌生人的灵魂。这本就是一个奇迹。但在诗词传承的漫漫征途上,这个奇迹并不少见。我相信未来也一定如此。

人间词话读后感6

  《人间词话》,说它是目前所有词话诗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本恐怕是不为过的。以前总是听说,也有略读过。现在终于在兔叔的“豆瓣压力”下重拾起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并完整地读了一遍。我必须要说,我以前看的是现代排版的简体字版,而现在看的这本是竖排版,从后往前翻,从右往左看,更主要的'是繁体字!(说来汗颜,我真不认识几个繁体字,丢中文系的脸了)还好它没有完全和现代相反,毕竟还是从上往下看的。突然想到一条对联儿: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楼上楼下看左传,页往右翻。挺有趣的。其实吧,我是比较喜欢古典文学的。但是太懒,所以看过的书并不多。寒假时候买的一本《世说新语》现在还没读多少。(捂脸……)可能还是没人督促的缘故吧。自制力啊,真没太大信心。

  又扯远啦。说人间词话吧。

  王国维先生是很看重词的境界的。从开篇就可以看出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第二篇也是继续说造境和写境。第三篇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断更是千古名句了,被无数的人引用过,毋庸赘言。一直到第六篇依然是境界理论。第七篇具体赏析单字创造境界。第八篇又一转,说境界的大小,但无优劣。后面到第二十六篇最终上升到了人生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老实说,这段话早已耳熟能详,但至今仍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上面是说词的境界问题,下面简单说一下王国维先生对于词人或曰诗人优劣的评价。他在第六十篇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话说,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现代文学简直是垃圾,一代不如一代。对于这种说法,我想王国维先生如果还在世的话,应该是不会赞同的。他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人间词话》第五十四篇里也明确提出:“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暂时写到这里,日后再“寻章摘句”慢慢写来……

人间词话读后感7

  静默的时光,在你靠着书桌写字,坐在藤椅看书的时候,飘然远去。读着《人间词话七讲》,你总会感受到一种不知名的吸引力,让你继续读下去,轻松而不压迫。字里行间的共鸣,使人不禁觉得叶嘉莹先生与王国维大师是一对穿越了千年时空促膝而谈过的知己,意气相投。读一本好书亦是如此,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千年间对话,深刻久远……

  说到《人间词话七讲》,不得不提《人间词话》。想必大家对《人间词话》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著名的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已成为文学绝话。那么大家对词话和词都了解吗?

  所谓词话,就是谈论评说词的著作。评论诗的叫诗话,而评论词的就叫词话。清代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说过,词有与古诗"同义"、"同妙"者。词与诗有相似处,却也大异其趣。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璀璨文明中,诗一片灿烂辉煌,词并不耀眼,但它毫不气馁。唐诗宋词元曲,词上承于诗,下沿于曲,虽晚于诗出现近一千年,却积极积蓄着力量,并不断发展发光成熟,至宋代终于成为能与诗分庭抗礼的一颗亮星,和诗同为中国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间词话》在词学界中拥有极高的评价。很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它是王国维大师在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用崭新的独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由于解说方式比较抽象,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看懂这部经典著作。因而有《人间词话七讲》的诞生。叶嘉莹先生用深入浅出的演讲,使得我们一下子"靠近"了《人间词话》——我们知道了词的由来,了解了词的字面意思,甚至领悟到了词的'意境。更重要的,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写文章一定要有感情,用感情灌注于文字中,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升华——这也就是书中第一段词话中的"境界"二字!

  有人这么评价叶嘉莹先生——"专为诗词所生",她对诗词怀着饱满的热情。目前90多岁的她从60多岁就致力于古诗词的教育工作。作为《人间词话》的解读者,她对这部著作有独到的"添字注经"之法,不仅充分地解读了书中的词话,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很崇尚王国维大师的写作。"王国维先生他对于诗歌,对于文学的那种锐敏的感觉,不但超越了众人,而且是超越了时代"!但她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大师的观点。对于"境界"二字,她提出自己的见解:"诗词曲赋莫不讲求境界,以此指为词所特有,并不精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讨。书中的"创造性背离"是令我最为深刻的。这是叶先生利用中西方结合的思想对诗词进行赏析的一大技巧。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背离作者的意愿,有自己更丰富的创造性的联想,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也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视角碰撞融合,可以开拓出新事物来。

  假期在家常看一个"年轻"却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节目——《国家宝藏》。一眼千年,九大主角(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齐聚一堂,名家评说,27位明星"守护人"用创新演绎宝物背后的前世今生。"瓷器问不倒"的年轻志愿讲解员张甡怀着满满的敬畏和激情服务了故宫博物院整整五年。更有"故宫世家"梁家连续五代人守护着一件又一件文物,七年只做一件事……这是一个能够让身体的每个细胞为之跳跃不止的节目,一个让华夏儿女热血沸腾的节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国宝守护人,传承就在我们的热血之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国家宝藏,抑或是其他蕴含着千年历史气息的宝物,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着这些富含文化底蕴的国学经典,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与这些"活的传承"对话,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都有着那一份责任。用创新的适度的方式和新奇的角度去吸引大众眼光,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重要!更能够令人叹绝!有一口气,点一盏灯。相信,在我们的举灯照耀下,在我们的用心传播下,中华民族的根,定是生生不息!

人间词话读后感8

  《人间词话》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王氏标举“境界”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诗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指出: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情境相谐的“境界”所具有艺术感染力。

  《人间词话》艺术理论的造诣是将中西美学思想冶于一炉的产物,那么王国维的《人间词》则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相融合的结晶。王国维作数量不多,共115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小令和中调,长调仅有10首。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谈诗、论画,常常提到它。它本是佛教用语,以后又用于品评诗歌。但是,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来认识,又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的,当首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总结我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外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把创造“新学语”,作为自己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新学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新概念”吧。他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也。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

  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这种创造“新学语”的理论意图,实际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打破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思想牢笼,当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人间词话读后感9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与《人间词话》结缘,完全是为了这似懂非懂的三种境界和那深藏于心底的宋词情怀。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宋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虽然不会写词,但却非常喜欢那种似愁似恨的典雅,喜欢那种寓情于物的衷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之处。词,一语双关,欲说还休,几个精炼的词语,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这神奇之语,又怎能不叫人心醉?

  翻开《人间词话》,始为自己步入了高雅。可三分钟热血,便心有退缩之感,想一想,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何等境界,岂是吾辈之人所能企及?再说那通篇的文言文,真的让我感到头痛。可是,放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心不有甘,于是当做任务逼着自己读下去。

  渐渐地,就像吃一种食物,开始吃不习惯,后来竟离不开一样,我对《人间词话》竟然爱不释手。

  境界,是王国维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真如金石掷地也。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读《人间词话》,简直就是在品一道又一道美味。每一首词,都是一个道不尽人生,或失意,或怀念,或壮志未酬……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动荡不安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我的耳畔轻奏……

人间词话读后感10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洋美学洗礼之后以崭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诗词进行探究。全书贯穿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并且以此作为创造的原则、批判的标准。书以“词以境界为最上”的总观点开宗明义,接着探讨了“造镜”和“写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等境界说的问题。以分析了词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情与景之间的关系、“隔”与“不隔”的区别,境界大小的问题,强调真景物、真情感等等。王国维以具体的古代诗词作为例子,用的是传统的概念和逻辑思维来阐述其美学观点和文学评论,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包括不同词人作品的对比以及不同朝代作品风格特色的对比。指出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之处。并且纠正一些前人关于诗词创作的错误理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批判的代表作,融合了中西美学的思想,是近代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

  我的内容理解:

  ①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核心观点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即词的最高标准在于词能够营造出意蕴悠长的境界。境界是由若干个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它不仅仅能够呈现出词句所描绘的画面,而且能够展现一个韵味无穷、无限延伸的诗意空间。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融为一体般。所以人们又把境界称之为“作品中的世界”,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王国维认为像严沧浪所说的“兴趣”和阮亭所说的“神韵”,只是说出了词的表面,不如“境界”二字能够深探词的本质。像《天净沙·秋思》,王国维对其评价甚高,“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全文看似是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简单地缀连在一起,却以典型意象绝妙地描绘一幅萧萧凄凄的秋日黄昏景致,并且勾勒出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意境含蓄却深远,情和景交融。

  ②王国维所认为的“境界”并非仅限于作品的景物中,它更加倾向于“意境”一词。虽然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境界包括诗人之境界和常人之境界,前者指的是作品中呈现的抽象界域,后者指的是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但是王国维推崇的“境界”并非片面地强调作品中存在的世界,还肯定了情的重要性。体现出艺术辨证法的特征——这种更接近于“意境”的“境界”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于是书中载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认为创作诗词理应有真情实感,方可打动人心。像是欧阳修的“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便充分体现了情景交融,这两句传达出他对美好事物之爱恋和赞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而且虽是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但他却在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将内心的真挚情感抒发出来,所以王国维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③在谈到关于诗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也就是说诗人既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个体,拥有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诗词时赋予其神韵和境界。但是诗人又必须深入现实,了解万事万物并将之作为诗词的原材料。这一思想符合了“境界说”中“意”与“境”、“情”和“景”辩证统一的观点。

  ④由此诗人还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写境是指作者以词句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以之作为创作的原材料。而造境是作者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经过筛选、组合、改变、修饰等,营造出意境传达出情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艺术作品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拷贝,而应该掺入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指的就是如此。

  王国维还以“入世”和“出世”来进一步说明创作主体和现实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比如,像《红楼梦》的作者便是以当时的封建社会为参照以揭露制度弊端而写就大作,所以愈加深入世俗,愈加能够表现现实。而李后主虽然长久生活于宫闱之中,但是长于妇人之手,所以感性细腻,往往能抒发真情实感。可见作者既否定了“艺术纯粹为创作主体的想象活动”的观点,也否定了“艺术便是对现实的复制”的观点。“入世”深者可以洞察社会的方方面面,尊重了客观世界的现状和运行规律。所以此类词人写出来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深切思考。“出世”深者,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往往较小。所以此类词人写出来的作品更多反映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命运,虽非有宏大磅礴之感,但含细致真挚之情。

  ⑤王国维在书中还提到了诗词创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比如说,“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才是大家之作。他强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创作。一切为了进献,逢迎而作的诗词往往格调不高。过于追求辞藻华丽便会导致诗词华而不实,不够自然。像是《长恨歌》波澜壮阔也只是引用了“小玉双成”的典故,而吴伟业的《圆圆曲》却因用典过多而显得晦涩难明。王国维还指出“词忌用替代字”。王国维以《解语花》中的“桂华流瓦”为例。“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如果语句很精妙的话的,则没有必要使用这些替代字。而且如果意境足够的话,则没有多余空间容纳替代字。王国维所推崇的好诗好词是言简意深的。

  其实,无论是“造镜”与“写景”,还是“隔”与“不隔”,这些都包括在王国维“境界说”中,并且最终得出情景交融为最佳的结论。

  同时,值得注意的就是王国维还提出的“古今成大事者还必须经历过的三重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觉得这主要指的是诗人的人生境界。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第一重是所有初学者都必须要经历的。既要从无边无涯的学海当中求知,又要勇于攀登高峰,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升。而第二重则是指出了为了心中的理想即便要历经艰辛也无怨无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三重则是告诉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迷茫、失落、甚至痛苦。但是当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可以沉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瞬间,我们便可豁然开朗。当诗人能够抵达第三个境界的时候,必然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从而写就“景中有情,情寓于景”的大家之作。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作者简介: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王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其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人间词话读后感11

  最近,我开始读起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起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

  但我有一个烦恼,那就是我的三分热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坚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都背下来,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会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颗心。我一直在找办法改变,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转。有人说,三分钟热度未必是坏事,三分钟热度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之后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也相信。

  说会《人间词话》这本书,我才刚刚读,所以对后面的内容是怎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因为我读了她前面的几页我就觉得非常的不错。

  但我读到第一首,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几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泛滥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还有秦观的《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读来真的是让我心旷神怡啊。

人间词话读后感12

  “情理”是两个字,在“合情合理”、“不合情理”、“情理之中”这些词里,情理往往被当成同一种意思。在这之外,还存在着“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情”这种情与理分开讨论的情况,但这很不符合我们和稀泥的传统文化。我们强调“知行合一”,可现代脑神经科学发现,人是被情绪支配的,根本就不可能知行合一。不是说普通人做不到,所谓的圣贤同样做不到。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删稿中有一条:

  读《会真记》者,恶张生之薄倖而怒其奸非。读《水浒传》者,恕宋江之横暴而责其深险。此人人之所同也。故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龚定庵诗云:“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遂出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余辈读耆卿、伯可词,亦有此感。视永叔、希文小词如何耶?

  先不说王国维这个推论的逻辑对不对,只说他的结论:故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意思是艳词可以写,但不要写那些轻薄的话。王国维举了龚定庵的例子,龚定庵就是龚自珍。龚自珍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天高云淡诗兴大发出去闲逛,碰上一个美女问我干嘛去,我就说出去找春天专门为你又回来。王国维认为字里行间透着这人“凉薄无行”,如果我们单论后两句,简单从字面看,确实很轻佻,就像现在年轻人撩妹:“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这一类肉麻的小聪明。然而真是这样吗?

  龚自珍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一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后两句是名句,通俗解释是“落花不忘养育之恩,宁愿化作春泥来回报滋养树根。”纯属扯淡,但很符合儒家伦理。也可以解释为“诗人以落花自喻,虽然仕途终止,但依然可以回乡教育下一代。”伟光正,比较接近诗人的意图。这两句诗其实包含着佛教随缘、无我的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达。龚自珍48岁辞官,如果“其人凉薄无行”,那为什么不在官场苟且,反而去追求“诗和远方”呢?体会到佛学对龚自珍的影响,再回过头来看被王国维瞧不起的那首诗,前三句有四个“偶”,强调了诗人安适随缘的状态,碰见一个美女问“干嘛去?”于是便说了一句恭维的话。这话说完之后发生了什么,诗人没说。王国维认为这人见色起意,太轻佻。他没有体会到诗人想表达的'核心思想。诗人偶然遇到美女相问,便说一句话让美女开心一下,诗人用四个“偶”说明自己的无所求。一句话就能让别人开心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让人联想到禅宗的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游方,遇到一条河,有一女子想过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着女子趟过河,然后放下女子,和小和尚继续赶路。路上小和尚想不通师父怎么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忍不住了,对老和尚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能背女人?”老和尚呵呵一笑:“我早把女人放下了,而你还背着。”龚自珍的那首诗中,就像这个老和尚一样,老和尚把女子背过河就放下,龚自珍说完那句恭维话就走开。这当然不是什么撩完就走的佛系撩妹,那龚自珍为什么要把这么一件事写在诗里呢?一句肉麻的小聪明当然不值得写进诗里。我们平时说那些违心的话要么是迫于某种压力,要么是有所图谋,总之我们不会无端的放低自己的身段去迎合别人。然而龚自珍有一天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在没有地位压力也没有任何企图的情况下放低姿态说了一句迎合别人的话,双方心知肚明事实绝非如此,但不管是佳人还是诗人,心情因此都很愉快。这才是龚自珍写诗的原因,也是他想要表达的情绪。

  王国维没看到这一点,为什么?王国维认为诗人说了一句假话,所以显得轻佻,诗没了品格。但作为当时学贯中西的大儒,怎么就体会不到龚自珍背后的深意呢?大胆推测,王国维是先看不上龚自珍这个人,看到龚自珍的诗也就不愿意往深了去理解。不光看不上,逮着机会还要损一损。至于为什么王国维看不上龚自珍,那就很难说得清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中还有一条:

  余友沈昕伯自巴黎寄余蝶恋花一阙云:“帘外东风随燕到。春色东来,循我来时道。一霎围场生绿草,归迟却怨春来早。锦绣一城春水绕。庭院笙歌,行乐多年少。著意来开孤客抱,不知名字闲花鸟。”此词当在晏氏父子间,南宋人不能道也。

  这么一首词,王国维认为水平介于晏殊和晏几道之间,并且说南宋的词人写不出来这样的。把这首词读十遍,也看不出来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离晏氏父子的水平差得太远了。王国维为什么会对这么一首词产生这么高的评价?原因大概有两点:一,作者是王国维的友人沈昕伯;二,词是从巴黎寄来的。在任何一个时代,像王国维这种有道德洁癖的人都是没什么朋友的,有一个朋友从巴黎给自己寄来一阙词,比我们现在收到海淘回来的快递不知道要激动多少。心情高兴,所以觉得这词也是非凡之作。这是典型的情绪控制了理性。

  “读《会真记》者,恶张生之薄倖而怒其奸非。读《水浒传》者,恕宋江之横暴而责其深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并不是都像王国维以为的大家都是一种观后感。即使是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古代社会,也会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现状,甚至是读者性别,对小说中的角色产生不同的好恶。

  现在流行对作品进行评论分析时不考虑作者,但不管考不考虑作者,人都是情绪的动物,都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理性。即使知道再多的理论也没有用,理性常常受到情绪的支配。只是有时候情绪多一些,有时候理性多一些。这就是为什么鲁迅是大师,即使再过500年,鲁迅也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的灯塔,因为鲁迅总是很冷静,作品强调以理服人。茅盾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因为他的作品中革命情绪盖过了理性,作品中的世界失真了。

人间词话读后感13

  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后,感受颇深,对诗词与人生哲理有所体会。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首先,《人间词话》着重论述的一个词是“境界”。王国维先生强调“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有无是他评词论词的主要依据。在我看来“境界”不只是对景物的细致描写,更重要的是有“心境”,并能将心境巧妙融入诗词,如此方可达到高深之境界。“有境界”的内涵是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融入所描绘或创设的意境中,使读者自然感知到作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诗词的.境界中,只几句便回味无穷。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词境界的高下反映的是作者思想的深度。

  “境界”是诗词,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而它却无法在单纯的语言磨炼下产生,这便是作者喜欢北宋词而不喜南宋词的原因。事实上,南宋的很多词作,语言优美精致,却不若北宋词有境界,有更深的意蕴,有真情实感。境界产生的前提是“真”,是将真实的感受写入作品中,唯此方可唤起共鸣。很多优秀诗词,仅通过一个字,便可传神,便可写出境界,但这样的巧言妙语不是仅靠雕琢便可写出的。

  《人间词话》中另一重要概念便是“出入说”,即“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其实不仅是诗人应追求的,而是世间所有人的生命目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自幼便开始探索周围的一切,充满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随着我们长大,对世界的认知不断细致深入,不断进入本源。当我们最终“入乎其内”时,便追求“出乎其外”,追求超脱世界人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因此,先了解世界、深入感知世界,再超脱世俗、跳出局限,以出乎宇宙人生之外的视角观入乎宇宙人生之内的万物,此乃诗词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诗词是表情达意的方式,而当其失去真正作用时,好诗好词便再难出现。南宋词没有北宋词妙,除了境界不足,另一重要原因是南宋词很大程度上沦为应酬的工具,便失去了诗词的真和美。这一点也在学习之路上给我们以警醒:刻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增长才能,探索世界,如果学习不再是为以上目的,那么它便失去了很多原有的意义。

  诗词即人生,《人间词话》的意义,即是对诗词的欣赏和分析,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还能引申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读此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味,更是对世间万物人生之道的领会。

人间词话读后感14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农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幕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同词话》中所说的,并且也阐述的十分详细。一个人要“众里寻他干百度”,必然要经验人生的许多历程,而要“蓦然回首”则需要种明觉,至于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原点,也许就是那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自我。只是那个“我”已经是一一个全新的自己了。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就说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五代北宋词所以独觉者在此。”王国维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所以会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观点。境界的高格是“高尚伟大之人格”与情、境相融合而来的,这样的结合自然就会有崇高的格调。先生还认为空有格调,无情乏韵也枉然。所以我们在读他人之词时定要理解词人表达的意境,只有当自己真正的融入此境界的时候才会对诗词有更好的理解的体会。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忘不了南唐后主李煜之词一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王国维先生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次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已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读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们会发现诗词别样的美,王国维先生对诗人和其诗词都分析的十分透彻,对我们所熟悉的诗词有了更深刻的阐释,让我们懂得境界的重要性。看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那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以及书中所体现的情怀与境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并获得那种境界,做有大格局者。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奔涌吧,后浪!

人间词话读后感15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自古以来,千秋数载,明月,一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相思情谊、离愁别绪、贬谪之苦、家国大义,都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一展现,至今仍未褪色。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今夜,你为何如此惆怅?你才华横溢,与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对璧人,天造地设,比翼连理。“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为你谱的曲啊!你忘了吗?即使他数尽世间皆无“亿”,就算他欲纳茂陵女为妾。但“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这样的情意却永远也不会改变。你与他两地相隔,只得独守空窗,来时芳华已变白头,可在朝堂上,他却是意气风发。纵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终却都化为万般无奈把郎怨。这一切,只能怪造化误算,因果错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楼送客,自是依依惜别,心情悲戚,却道酒不尽兴。寒江寂寂,惆怅如滚滚江水流不尽;明月高悬,友情似皎皎霁月照人心。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浓。友人远去,你遥望江北远山,孤寂之情必会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壶”,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浑然一体,于浓淡相间中倾诉着你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你从性灵咏物语,传神至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情。虽然你左迁黄州,孤苦难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体衰年迈,却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你才学、气度,与大家思想的体现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金陵的王气黯然已收,但缓缓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见证着兴衰成败,经历了沧海桑田。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国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华卖与皇家。怎料你登不上幽州黄金台,怎知你寻不着自己的伯乐!那大宝之下,流了多少无辜之士的血,寒了多少能人志士的心?不过是江山的是非角逐,却引来恩怨的各自报复。而如今,你却还能听到后庭花的歌声,不得不叹惋这繁华垂暮,花开花落不会太长久,落红满地归在寂寂中。

  容若曾道: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是啊!若明月有情,必将笑尽天下骚客们。

  一轮缺月,引起无数悲愤仇恨之人的共鸣,而从未改变的,是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的向往。在月圆之夜,斑驳的月光可以把从前的离恨化成欢笑,可以抚慰这黯淡星光、灯火昏黄。而我只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07-28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04-15

人间词话读后感04-24

人间词话读后感04-07

《人间词话》读后感05-01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04-20

《人间词话》读后感【常用8篇】11-09

【优秀】人间词话读后感15篇07-15

人间词话读后感15篇(合集)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