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时间:2024-07-27 17:37: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精品【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阿勒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精品【15篇】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

  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着。有人说,生活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说,生活是在世上舒舒服服地活着。我认为生活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物质生活而活着,更是要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虽然人生苦短,但是这样也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了。

  热爱生活的事例倒不少,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心灵的眼睛。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多时因患病而失聪、失明。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在老师的帮助和教导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识字,学会了说话,并逐步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她利用自己所学,写了《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一系列名著,到世界各地演讲做报告。她建立了慈善机构,帮助和她一样的残疾人士。她的爱心行动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同,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她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还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享受到一个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她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舒服安逸的生活,虽然身残,但志不残,她一心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如何为贫穷的人做更多的贡献,这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活着。

  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一文,是作者热爱故土的真实写照,是用她在新疆一点一滴的生活故事编写了这本书。李娟从小在新疆长大,那时候的新疆非常落后,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公路,出去乘车不方便,用的电话也只有卫星电话,这种电话不但贵,而且语音效果差,一到阴雨刮风天就卡壳。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不下雨时闹旱灾,雨下得多时就闹洪灾。夏天有冰雹,冬天天冷时闹雪灾,还时常闹蝗灾。可尽管这样,李娟仍然选择生活在这儿,主要是她热爱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塞涅卡曾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活,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时间来衡量生活”。

  生活如水,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内心宁静,清澈透明;人生如茶,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你既想真正热爱生活,就得参悟出这生活的滋味。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2

  阳光透过窗,照射在桌子上,一切静谧又安详,最好的能在这时看一本书,来一场仿佛早已准备的美丽邂逅。

  夏天,我来到了新疆阿勒泰,这边风景不似内地的单色,就连天空都有四五种颜色。这边有许多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但都和谐共处,在路上不认识的都会打招呼,遇到困难都会互相帮忙。

  这本书描绘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故事。李娟不是一位专业的作家,只是一名杂货铺的女孩,但写出的文章又让人情不自禁的喜欢,引诱人看下去。她笔下鲜活的.文字,透露出朴实与爽朗。

  在她的书里,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诉说了自然的危险与人心险恶,使人了解到了人性与性情,如何相处的方法。还有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一些民族的特色。

  著名主持人柴静点评到:“李娟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童话,就是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的出来这样的文字。”

  是啊,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的出来这样鲜活的文字!仿佛像一股清香动心恍悟。

  李娟写的诗,虽然感觉通俗易懂但又代入了许多许多。

  “有一块苹果永远噎在喉咙,”

  “有一个人一生都想要吐出它。”

  “谁都知道苹果红的那面有毒,”

  “却不知青的那面难吃。”

  这本书不值得错过。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3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4

  初次翻开《我的阿勒泰》,我本想领略北疆风光,从空旷寡淡的日常短暂抽离;没承想,通过文字,发现了如此清澈高远的世界,慢生活中无不透着人间至味清欢……

  这本由作家李娟所著的散文集,讲述了她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生活点滴。全书没有浮华辞藻,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作者通过平实而又鲜活的文字,将阿勒泰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细微的日常生活变得甜美而又温暖。

  打开这本书,你会认识一个混住在哈萨克族牧民中的十八九岁的汉族姑娘,不知疲倦地向你讲述着她的生活,讲天空、草原,讲她家的小杂货铺,讲周围的人和事。她自然率性,有着年轻女孩的天真。采木耳、放烟花、乡村舞会……这些琐碎小事她都津津乐道。初到新疆乌鲁木齐,她欢快地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妈妈在汉语和方言之间胡乱翻译,她说着可气,却忍俊不禁;外婆看着小耗子时,她突然悲伤,“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她纯粹坦诚,不夸张、不扭捏,任由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把自己的感受讲给你听。在她的故事中,我走过她走的路,看过她看的风景。同时,我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过往,那些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所有甜蜜与苦涩的`回忆在眼前一幕幕交替。正如苏轼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从李娟的文字中我读到的正是生活本身的明朗。

  关于自然,书中的纯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娟仿佛天生具有与自然、土地、天空、动物等和谐相处的能力。她写阳光,“冬天的阳光,更像是一件银器散发出来的光,没有一点热气”;她写天空,“阴天里,世界的白是纯然深厚的白”;她写白云,“云的白不是简单的颜色的白,而是灵魂的白……”这种对纯真自然的本色描绘,让阿勒泰处处充满野性坚韧的美。一篇结束再读下一篇的时候,我总觉得,她的心是敞开的,这些风、云、雾、山河、动物,都可以自由出入她的心;她的心是自由的,在文字中自由翻涌。

  关于成长,我很少见到她抱怨与苦叹。“似乎一生都处在即将长大又什么都没能准备好的状态中。突然又为感觉到衰老而惊骇”,她的文字中流淌着深深的孤独感。生活在北疆荒野之地的年轻女孩子,生活怎么都谈不上恣意。她自娱自乐,笔下“阿勒泰角落里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都浑然天成。简单的快乐、纯粹的悲伤都用平白朴实的文字记录着、描绘着。好像她的生活永远是热气腾腾的。“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读完此书,我的心境复杂又开阔,折服于李娟的生活领悟,折服于文字的魅力,更折服于李娟本人的魅力。她文字里尽是舒展与通透,笔下流淌的尽是自然的童趣与大美、生命的豁达与敬畏。与人烟稀少的阿勒泰相比,生活在车马喧嚣中的我们,应该有更多有趣的故事与风景,置身其中的我们又为何不为所动?

  在通往生活的途中,边找寻、边成长,希望你我都如李娟一般,内心平静且自由,眼里干净且坦诚,生活有趣又美好。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5

  初识李娟是在文轩书店闲逛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一本她的《羊道》,那时的我还沉浸在十余年前读姜戎《狼图腾》的狼道里没有出来,那气势恢宏、壮怀激烈、如史诗一般的狼道!那独自作战时的观察、踩点、埋伏、等待、进攻,那团体作战时对天气、风向、目标的精确判断,和进攻时机的精确把握,和分工打围时犀利的行云流水的攻击和放走羊群中强悍公羊的机智,以少胜多的勃勃野心,和围攻马群时那带着愤怒与激情的惨烈,和受伤时自断其腿的悲壮,和在月夜里嚎叫的苍凉……让我至今都没有碰到一本书能有超越它。不曾想有人写“羊道”。那小绵羊有什么好写的——一群懦弱的、吃草的、性情温驯的、愚钝的、吃了睡睡了吃的、被人宰来吃肉的……

  狼在牧民眼中是神,是永远不被驯服的高贵的物种,是成吉思汗的老师是几千年牧民生存智慧的老师,是腾格里派来维护整个草原平衡的神奇生灵,是他们的图腾……

  羊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是牧民的物质基础,是牧民的朴实的维系生存的生命线……

  若非感受过战争的残酷,就不能很好的理解那淳朴而琐碎生活的静美吧,我这么想。那么美!却是那静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蕴蓄着战争的种子,关于文明的战争。读来那么愉悦,又是那么悲伤。

  那么美!却是那静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蕴蓄着战争的种子,关于文明的战争。读来那么愉悦,又是那么悲伤。

  那片大地是那么美!

  那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那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媒。在那里,物资极其简单匮乏。在那里,牧民生活得寂静而美好。滴水泉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的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后来,那个女人跟着一个年轻的司机走了,那个男人也没有等待,不久后也走了。滴水泉又恢复了深沉的寂静。

  那里的人也是那么美!

  雪化完后,一个年轻人坐在高高的庄子上拉风琴。他坐得那么高,身后全是蓝天。

  洗澡的时候,有一个刚刚开始发育的女孩,水淋淋的皮肤光滑黝黑,身子颀长柔弱,每一处起伏,都是水波静止后唯一不肯停息的一道涟漪……鸟起飞之前瞬间的凝息。

  胖医生的小孙子漂亮得不得了,我在村里走,只要一看到这小东西,就忍不住一把逮过来。捏他的脸,拧他的小鼻子,再拽着他的小胳膊拉了又拉,看看到底是不是假的……怎么会生得这么漂亮呢?那十五岁的破小孩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喜难自禁、左脚搓右脚、右脚搓左脚的给姑娘打电话。

  比加玛丽哪里是个妇人?分明也是个青春遥遥无期的小姑娘啊。

  麦西拉就像个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净的心,还有一双艺术的手。

  那里的生活也是那么简单而美!

  在那里,牧人们的食物似乎永远都只是牛羊肉、奶制品、面粉、盐和茶叶。简单,足够满足需要,并且永远没有浪费。吃着这样的食物长大的孩子,健康,喜悦,害羞,眼睛闪闪发光。

  江阿古丽勤劳细心,整天沉浮在家务活的海洋里,闲暇时间绣花,去河边捡石头,生活寂静而心满意足。

  在喀吾图,除了泡泡糖和小饼干,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更招小孩子喜欢。那泡泡糖大概是从薄荷草上面长出来的。

  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小孩子会帮你拧,话不投机时他又会跳起来,把你刚晾好的衣服一件一件拽下来丢到水里。

  在玩“姑娘追”的时候,一声令下,男男女女一大群的青年骑手“轰”地从起跑线涌出,策马奔腾在草原上。

  牧民转场的时候小杂货店每天一大早就挤满了人,积压了一百年的商品都有办法卖出去,无论卖什么都有人要。若是偏偏没有,则无论用别的什么都可以搪塞过去。比如有人要买西红柿酱,完全可以推荐辣椒酱;而若是要缝纫机油,就理直气壮告诉他只有缝纫机针。

  喀吾图这个地方嘛,不喝酒干啥?

  沙依横布拉克的日子好像全是在赶牛中度过的,倒也不是很乏味。

  过年的时候燃放烟花,连住在远远的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来村里买东西时感叹,“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你们家过年了吗?”

  一切都太美了。但是木耳出现了。

  文明。文明是什么呢?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吗?文明之于阿勒泰,就像走在乌鲁木齐的街上一样,让人惊喜吗?乌鲁木齐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文明。文明的到来又是什么样的?是血与火的战争吗?还是一种无声的渐渐的渗透和改变,甚至不亚于战争,比战争来得更为残酷吗?那一片净土也在经历着文明的.创痛!文明之路就如同锋利的刀口,笔直的切割在戈壁腹心,世界的重心沿无可名状也无可厚非的轴心平滑微妙地转移到了另一面的深渊。

  对付蝗虫灾害,有人用药,那比蝗虫更可怕的药,它实在太有效了,全盘毁灭的有效,很不公平的有效!

  那些猎人和鹰,和这片追逐狩猎的大地之间的古老感人的关系,到了今天,真的就什么也不曾留存下来吗?这世间更多的欲望远比猎人的狩猎行为更为黑暗贪婪,且更为狂妄。

  有人开始偷偷摸摸打野味下山卖了,还有人背了雷进山找野海子(高山湖泊)炸鱼。狩猎是违法的,粗暴地使用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进行无底线的掠夺,也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在达坂上看到的额河已由蔚蓝变成了灰绿。森林没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突兀的一座座立了起来,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满城的红砖房消失的干干净净。那条河呢,也被预制板封死了,作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着垃圾和剩饭残羹。庄严整齐的办公楼前的广场上贴着方方的两大块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还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

  因为木耳。桥头通路的那几天,背着面粉袋、锅碗和铺盖的人们接连不断的向北而去。彼此间有深隙巨壑似的,谁也不靠近谁,谁也不搭理谁。沉默而紧张。

  我们的汽车开过蝴蝶路,一片一片的碾过,仅有寥寥的几只忽闪忽闪地颤抖,痴迷而狂热,像迎接一个巨大的幸福那样去迎接巨大的灾难。

  那么愉悦,那么悲伤!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

  当我读《我的阿勒泰》中“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时,又一次被李娟内心的宏大深隧感动了,在她的视角下,一只回不了家的黄猫,竟能溯根怀古,抒发代际传承的乡愁。

  故事开头是讲家族每代都出一个赌徒,到了姥姥这一辈,姥爷的赌性不改,全家只剩吃饭的家什,已然家徒四壁,就连家里的大黄猫也难逃一劫,两次被带到集市被卖,卖掉跑几十里回家,最终在第三次永远回不来了,只剩那只盛水的石砵碗眼巴巴地等待它………

  那是怎样的一只猫呢?

  一只回不了家的猫。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

  写出了多少远离故乡的游子内心的痛楚,寻根的本能,血脉的传承,故乡的归属,时时在心头盘亘,最深层的呼唤,就这样打开了我们的心扉

  外婆终将携着一世的记忆死去,使我的“故乡”终究变成一处无凭无据的所在。在那里,外婆早已修好的坟窟依山傍水,年复一年地空着,渐渐坍塌;坟前空白的碑石花纹模糊,内部正在悄悄脆裂;老家旧瓦屋久无人住,恐怕已经塌了一间半套……而屋后曾经引来泉水的竹管残破不堪,寂寞地横搁在杂草之中。那泉眼四面围栏的石板早已经塌坏,泉水四处乱淌,荒草丛生。村中旧人过世,年轻人纷纷离家出走。家门口的小路盖满竹叶。这路所通向的木门上铁锁锈死,屋檐断裂。在这扇门背后,在黑暗的房间里,外婆早年间备下的,漆得乌黑明亮的寿棺早已寂静地朽坏。泥墙上悬挂的纺车挂满蛛丝……再也回不去了!

  读到这里,远离故乡的游子内心的痛楚,寻根的本能,血脉的传承,故乡的归属,时时在心头盘亘的思念,就这样打开了我们的心扉?

  也许,故乡在岁月蹉跎中塌坏,破损,断裂,朽坏,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然而既便是这样的故乡,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那条被外婆无数次提及的大黄猫,如被我从小养大一般,深深怜惜着它。当我得知它在远方迷失,难过得连梦里也在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往它的.石钵里注上清水了!

  还有那只猫,它的故事更为漫长。哪怕到了今天,它仍然在回家的路上继续走着。有时被乡间的顽童追赶过一条条陌生的沟渠;有时迷路了,在高高的坡崖上如婴孩一样凄厉厉地惨叫;有时走着走着突然浑身黄毛奓起,看到前面路中央盘起的一条花蛇……圆月当空,它找到一处隐蔽的草丛卧下。有时是冬月间的霜风露气,有时是盛夏的瓢泼大雨。

  总有一天,它绕过堰塘边的青青竹林,突然看到院子空地上那面熟悉的石磨,看到石磨后屋檐下的水缸——流浪的日子全部结束了!它飞快地窜进院子,径直去到自己往日饮水的石钵边,大口大口地痛饮起来,也不管这水是谁为它注入的。不管是谁,在这些年里正如它从不曾忘记过家一样,从不曾忘记过它。

  大黄猫的回家,不正是我们的回家路吗?

  我的思绪在那片黄土高原上飘荡,那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院子,以它独有的方式,在我心中烙下了不灭的印记。

  窑洞、泥土坯房、砖瓦房,还有那座见证了无数丰收与嬉戏时光的黄土山,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童年最珍贵的背景。

  每当秋风起,谷场上热闹非凡,大人们的劳作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的画面。

  而春天,杏花盛开如雪,点缀着整个院子,与伙伴们在花瓣雨中穿梭,那些简单纯真的快乐,至今仍能温暖我心。

  夏天的小河边,我和小伙伴带着一盆衣服床单到河边洗衣服,花花绿绿的衣物晒在青草上,石板上。清澈见底的小河里小鱼游来游去,唱着山歌东飘西荡,还有笑声永远留在记忆中……

  尽管他乡安身立命,尽管回家之路崎岖,当我们不顾一切回家,捧着母亲端来的一碗水喝下时,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一股久别故乡的甘甜,涌进喉咙涌入心田,方可安心于吾乡酣然入梦。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7

  李娟的文字真的很棒,朴实无华,没有生僻字,寥寥几笔就把她在城里和乡下的两种生活描写得妙趣横生。那些生活的艰辛和温暖,不着痕迹地跃然纸上。

  虽然福建那些繁茂的丘陵和阿勒泰的茫茫草原(也有原始森林)大相径庭,但我的很多童年经历和李娟极为相似,所以短短数篇已经唤起了我的许多回忆,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逐一浮现,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

  譬如开篇《我所能带给你的事物》提到从乌鲁木齐带了两只兔子回家,卖家说这两只兔子是袖珍兔,吃得少,也永远长不大,没想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兔子就蹭蹭地长到了好几公斤。想到这有趣的画面,在咖啡馆差点就笑出声来了,同时也想到童年的一件趣事。

  我家一直养鸡养鸭,鸡还好,满山跑,左边抓抓,右边刨刨,能吃到不少虫子,补充了蛋白质。当然也吃野草,荤素搭配身体好,鸡蛋产量还挺高。天一黑它们还会自己跑到鸡圈睡觉,就差给自己关门了。我们除了要防着天空偶尔盘旋的老鹰,还有间或出没的老鼠狼和狐狸以外,基本就不用怎么操心。

  鸭子就不一样了,每天一打开鸭圈,就会兴奋地扑打着翅膀奔跑到水缸下方的小水洼里洗漱,接着就浩浩荡荡地往我家(我家在半山腰,山脚就是绵延的稻田)下方的水稻田奔去,天黑也乐不思蜀,唤是唤不回来的。那时最怕的就是母亲让我去赶鸭子回家。那么一整片绵延的稻田,要定位它们真不是易事,特别是当水稻繁茂的时候,鸭子已隐没得毫无踪影了。只能一路呼喊,边仔细看水稻的晃动,边结合它们欢快的嘎嘎声来定位,然后用长长的竹杆扫动水稻的末梢,把它们赶到田埂上,一只连着一只摇摇摆摆排着队回家。万一领头的鸭子忽然受了惊吓,扑通地滑落到稻田里,整个鸭子军团就会尽数跟着落水,瞬间消失在稻田中。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耐着性子把它们引回田埂。常常天还亮着出门,等把它们带回家已经是一片漆黑了。

  等到水稻开始抽穗,麻烦事就来了,鸭子最爱啄食这时候的稻穗。父亲需要在稻田边缘用竹子扎实地围上篱笆,否则鸭子会把稻穗蹂躏地体无完肤,自然影响收成。只有等稻子收割完以后,才能让鸭子重新下水。失去了稻田的鸭子是忧郁的,每天只能在小水洼里扑腾。不能下水田的这段时间它们变得很烦躁,有时居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破坏某些位置的竹篱笆冲入稻田,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造成一些破坏。虽然稻田的主人就是本村乡亲,还是很不好意思的。

  某天来了一个挑着一担鸭子的人,说这些鸭子是新品种,虽然是鸭子,却长着鸡脚,叫做“鸡脚鸭”,不需要下水,长得很快。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可是解决用户痛点的新产品,父母很开心,买了一批,价格比一般的鸭子高不少。养着养着,呃,这些鸭子和平常的鸭子并没有区别,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这些鸭子在小的时候被剪去了蹼…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想必会被这本书唤起许多回忆;城里长大的读者,或许也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吧。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8

  读这本书,总觉得作为一个“新疆女孩”她真的好博学,好好学。她的话语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相反,有时候的华丽反倒显得真实。

  我很喜爱她写自己的外婆,她能刻画出那种有些刻薄,甚至鸡蛋里挑苦头的感觉,这是作为真正一家人能够体会出来的,也能够大大方方说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是她不爱外婆的表现,就在她对去世后的外婆的那段话里,我深深体会到这慈爱的外婆对李娟的爱,同样,也能够体会出这个深爱外婆的孩子:“外婆你不好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异曲同工的一句话“我们爱一个人,想一个人的是时候,总期望对方也一样爱我们,想我们。岂知爱的最高境界居然是忘了我,免得像我想你一样痛苦。”这种爱是无私的!

  而麦西拉,他就应算是作者的第一份初恋了!虽然是以作者单恋的形式,但是却是一份最淳朴最简单的爱。正如每一个恋爱中得女孩,她想要将自己的全部的优点,她的美展示给他看,她期望这些能够获取这个男子的爱。而她不一样,她没有带有一种务必得到的欲望,这就是她性格的体现,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她只是怀有期望,对于这份感情,她从不好求他能够像她一样为对方付出,她就是一个质朴的女孩,怀揣一份质朴的爱。

  在作者的笔触中,少女的那种朦胧的爱的情愫写的如此逼真,见不到男子的相思,看到麦西拉的外套就想守护的淡淡欣喜,与他说话的那份悸动,那份迫切,让我仿佛也是目睹这爱恋的证明人。

  而对古丽贝里的描述中,则向我们展示了新疆女孩儿的真性情,不存在心机的简单,想笑便开怀大笑的豪爽,毫不掩饰的自然。仿佛这是那里的一种人情特产,就像作者在淋雨的时候说“反正身上已经湿透了,索性破罐破摔,不管那么多了。”

  那只两度被变卖却自己回来的大黄猫,也被赋予了太多的人的情感。本以为它的变卖是来衬托外婆外公的配角,却不曾料到它也是自己的主角。是它给“回家”这简简单单两个字灌输了情感,这两个字就是它表达“爱”与“家”的方式。在路上,它碰到了太多困难,甚至是下雨,饥饿,来来回回的'人都让它担惊受怕。然而,当它回到那个家的时候,却是物是人非了,只剩下千辛万苦最终回到家来的那份余留的安逸与温馨。不知道它会不会触景生情,想起那些年外婆对它的好,昔日在路途的艰难心酸,更不知它是否会淌下苦涩的泪水。它只是回来了,回到最初的起点,去守候最初的幸福。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的是另一面的新疆,绝非成天动乱的荒芜地带。那里充满人情味,充满世间所有的感情,或苦涩或甜蜜。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梦: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望无际的草原,手拿课本,坐在羊背的小男孩。或许我能够像作者一样,很洒脱的躺在一片绿荫下,睡梦中享受自然的气息。或许晚上,某处的毡房内,总是灯火通明,有一两个新疆的女孩拉起我,带我去感受她们特有的“拖依”舞会的快乐。

  我爱这本故事,爱这个梦,正因简单,正因真实!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9

  在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中,有一篇章节特别引人入胜,名为《我们这里的澡堂》。澡堂中描绘的场景既熟悉又陌生,有欢乐的合唱歌声,有生命的轮回更迭,还有生活琐事的深义。

  01洗澡时的欢乐歌声

  洗澡时唱歌的快乐,让人看了都会快乐。谁见过边洗边唱,不是一个人唱,而是合唱,还是男女合唱,那种快乐真实得让人产生幻觉,人世间真的有这快乐的澡堂子吗?

  这让我想起,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太阳能热水器还没有普。,我在煤矿工作,我们居住的小区院子里恰好就和家属区澡堂百步之遥。记得有一次,带三岁的女儿去洗澡,我边穿给她穿衣服,她边唱歌,把会唱的儿歌一首接一首唱了个遍,清澈婉转的童音在空旷的更衣室来回荡漾。她笑眯眯地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愉悦,我稍微有点不好意思,心想这毕竟是公共澡堂,但也没有打断她,让她唱了个尽兴。时光荏苒,再没有听到那歌声,只能从记忆里搜寻。

  在这段里,作者笔下澡堂里人们的欢歌,那无忧无虑的相互应和的歌唱,在热气腾腾的水流洗涤身体的同时,也是内在心灵的净化,澡堂外的烦忧和琐碎一定会被冲刷得荡然无存,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

  歌声穿透氤氲的水气,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中。无论生活多么沉重,总有一些瞬间,能让人们忘却烦恼,找到共同的语言,共享片刻的欢愉。

  02众生百态中的生存智慧

  在澡堂里,家庭主妇裸体洗着天大一堆的床单被罩,年轻妈妈的澡盆里飘着玩具,小孩子们不时会发出尖厉的哭声,陌生人会来找你互相搓澡……

  作者笔下的澡堂里众生百态,妙趣横生,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有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作者在字里行间,还透着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生存空间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没有隐私的公共场所,人们享用有限资源时要小心翼翼协调彼此的生理和心灵的距离,还要保留内心深处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恐惧和孤独。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的瞬间进行着不同角色的转换,或许有捷径,或许有其它门道,或许有不同路径,让人选择与成长?

  澡堂里总是热气腾腾、水汽缭绕。人多的时候,更是又闷又挤,有时得三个人共用一个龙头。人与人之间,最轻微的接触间有最黑暗的深渊……

  龙头和龙头之间没有隔挡,洗澡的人面对面站着,看过来的视线中途涣散……

  正在穿衣服的人肢体洁白,面目模糊。却有人端着一大盘热气腾腾的炒菜汤饭,笔直穿过更衣室,掏出钥匙,打开尽头的小门闪进去。等她再出来时,已经换了身衣服,拿着雨伞,挽着小包。她把门依旧锁上,穿过更衣室消失在另外一扇门后。这个更衣室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门?

  03老人少女和我

  在众生像中,作者有两个特写镜头,一位是哈萨克老人,还有一位青春少女。

  哈萨克老人,衰老肥胖的身驱,低声沉默,依然保持着自尊和勇敢,作者心怀善意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生命的敬畏,像一道光照进来,温暖温馨。

  她低声唤我:“孩子,孩子……”又说道:“拉一拉吧……”她是一个哈萨克老人。我走过去,看到她的衬裙在背后拧成了一股绳。我伸手去拽,感觉到肌肤和衬裙间的巨大摩擦力。水很顽固,我帮着拽了好一会儿才将布料弄平展。然后我沉默着走,开,她也没有道谢。她很老很老了。老人不应该一个人出来洗澡。更衣室里有不祥的预兆。

  而那位少女,光滑,颀长,鸟羽,水晶,蓝天,光芒………生命之初的绽放是如此美好。

  另有一个刚刚开始发育的女孩,水淋淋的皮肤光滑黝黑,身子颀长柔弱,每一处起伏,都是水波静止后唯一不肯停息的一道涟漪……鸟起飞之前瞬间的凝息。鸟羽干净,翅子微张……还有水晶中自然形成的云雾——透过这块水晶,看向蓝天,那云雾轻微地旋转。而最美的是位于那旋转正中央静止不动的、纤细的轴心……那水花并不是触着她的身体才溅开去,而是触着了她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才溅开去。

  而“我”,平凡,不再年轻,在生长,在愈合伤口,在涤荡心灵中感受生命,在激流中体会生命的'意义。蓬勃生机的生命会慢慢走向衰老,生命的循环与传承永不停歇。在这澡堂的小小天地里,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无论是青春的闪耀还是老年的沉稳,我们的生命都是独特而宝贵的旅程。

  04我为什么总忘记一样东西?

  我去洗澡,不知为何总是会忘记带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常常会是梳子……可是,到了地方才发现还是忘带东西了,而且是最最重要的……钱,两块钱,洗一次澡的两块钱……

  于是我又在纸条上把“钱”这一项加上。

  可是等到再下一次时,出门之前却忘记了看纸条……

  再再下一次,干脆连纸条都找不到了。

  …………

  去澡堂洗澡,带必备的用品——这是很简单的事情。我却总是做不好。

  “我”总会忘带梳子,忘带毛巾,忘带香皂,忘带拖鞋,忘带洗澡用的两元钱。后来写了个纸条,也还是忘,最后连纸条也找不到了。

  人生旅途出发前何必万事俱备?出发前总希望带全所需之物,却迟迟不能出发。人生中总不得齐全,总留有遗憾。既便我们作了规划,我们走着走着就会迷失自己,忘了初心,依然在生活的惯性中找不到方向!

  我侧着身子,在拥挤的森林中行进,草丛深厚,灌木浓密,树木参天。我发现一只静静伏在布满翠绿色字母图案的蛛网上的,背部生有红色塑料纽扣般明亮的奇妙器官的六脚蜘蛛……我轻轻地扒开枝叶,俯身在那里,长久地看着。这时有人从我背后悄悄走开,永远走开……而在此之前,/我已在这森林里独自穿行了千百年,没有出口,没有遇到任何人。

  最终,当澡堂归于宁静,只剩下自己,生命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和那空旷与寒冷,平静与明亮。

  澡堂,成为了人生旅途中一个短暂却深刻的停留站,让我们在冲洗尘埃的同时,也洗涤心灵,重新认识自我,感受生活的平凡与伟大。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0

  一个新疆乌市的同学,在塔城挂职锻炼两年多的时间,最近告诉我她要回乌市了。闻听此言我对她说了一堆祝贺的话,比如热烈庆祝她渡劫成功啦,终于要回去坐办公室啦,还有马上有机会高升啦等等。微信里她好像停顿了下来,过了几分钟对我说,刚开始她来的时候也有这种想法,毕竟一大家子都在乌市,全家人都让他牵肠挂肚。但是经过这两年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她越发的喜欢了这个北疆之地。她给我发了一些照片,有生活工作的照片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照,告诉我这里不光是风景美丽,而且人非常的质朴,善良,勤劳,他觉得现在反而不想回去了,还想在这里继续挂职锻炼。甚至有把家人都接来的冲动。塔城和阿勒泰同属北疆,自然地我俩就聊到了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为家乡好好的自豪了一把。

  作为一个孩童阶段在新疆长大的人来说,很遗憾我没有去过阿勒泰,为了有所弥补,匆匆找到了这本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读一读。

  李娟的散文写的好,自不需要我这样的文学渣渣来评价。她的散文读起来就像是一泓甘泉,细细的流到你的心间,让你感觉到久违的宁静,平和,朴实无华。中学时老师总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我总是很难把握其中的奥义,我的.认知里散文就要往跑题里写,要天马行空,要不怎么叫形散呢!但每次散文习作之后老师总是在全班面同学面前问我:“你写的是实验作文吗?”我错愕表情的背景音乐,就是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李娟的散文我觉得应该选出一篇进入中学课本,让现在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散文的美。因为她就是写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人和事,借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这么近,那么美。”比很多现在入选的课文对于孩子来说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她的散文,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的描写,有这样的生活,有这样的体验才有这样的文章,清新自然,真情流露。

  高中的时候,我也尝试着写了很多关于新疆的散文,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老罗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创作冲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创作才能。语文老师给我的评语是“无病呻吟”外加一个白眼,这个中肯的评价让我彻底没有了写作的兴趣,但到了现在这个油腻年纪,有时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偷偷地想:他是不是扼杀了一个摇篮中的马尔克斯或是莫言?

  我认真的读完了《我的阿勒泰》,思绪万千,洋洋洒洒写下冗长的读后感。你读完是不是也一样呢?推荐一读!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1

  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自由的风。

  她的文字有种鲜活的生命力,干净又质朴,如荒野耕种出的烂漫花海。

  在她笔下的阿勒泰,北疆的辽阔大地,清苦荒凉,却处处都流露着生机。

  “从我站着的这个角度去看,大地的广阔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广阔,微微的倾斜着。”

  作者简介

  生活经历:

  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

  出版有散文集:

  《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记一忘三二》等,长篇散文《冬牧场》、《羊道》三部曲、《遥远的向日葵地》

  获奖情况:

  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创作背景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的自序中写到,选入该书的文字,其内容全都是与她在阿勒泰的乡居生活有关。

  她小时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族主要人口的小县城度过一大段童年,在她的少女时期,她又随着家庭辗转在阿尔泰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生活了好几年。

  内容简介

  该作品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记录了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画面;

  第二辑《角落之中》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野生木耳;

  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嚣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2

  茫茫荒野,朔朔烈风,静穆的戈壁,读着作者笔下那艰难困苦的生活,渐渐地,我便也沉入到那艰苦的岁月中去了。仿佛经受着不幸的人并非作者而是我,于是越读越忧伤,在困难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了,可每每这时作者总用她笔触间的欢乐将我一次又一次拉上来,那是无尽的黑暗中渗出的欢乐啊!

  那西域之景,在游人的眼中自是壮丽无比:冰河开裂的咔嚓声中,春天掀开她的面纱;斑斓而又清澈的天空之间,云雾来回缭绕;穿梭在云隙间的阳光,把一束明亮投射到大地上……而在牧民的眼中,这一片土地,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这里,泥土不熟悉粮食,道路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

  美丽的湖泊可可苏,对当地人来说只是一个出鱼的地方。它处于一棵树也没有的荒野中,作者就被这么一片纯粹美好的水域深深地打动了。她说,“所有的植物全生长在湖中央……那是一团一团的芦苇,整齐俊美,随风荡漾。音乐一般分布在湖中心,底端连着音乐一般的倒影。没有风的时候,芦苇同它们的倒影都是清扬的少女小合唱;而有风的时候,芦苇们是主旋律,倒影成了和弦。 作者在这毫无浪漫可言的丘陵和荒山之中,她感受到的是这湖泊的宁静,脆弱和诗情画意。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最方便且省钱的出行方式是摩托车,而且不比坐汽车会晕车。不过,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于是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还常常会出现各种原因所致的抛锚。有一次,在戈壁滩上迷路了,大地空旷无碍,黄昏来临,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作者弯腰从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竟是一块漂亮的透明玛瑙,走出绝境后,坐在摩托车后面的作者仍对那个迷路的地方恋恋不舍,想着此生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我想,在她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她是不是会想到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中,都不能绝望,也许正是绝境之中,才有着那渗着微红血丝的戈壁玛瑙。

  我爱作者笔下那不同于游人眼中的西域之景,困苦之中酝酿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我也爱作者笔下的人情温暖,最喜欢作者对外婆的描绘。作者的外婆,总是喜欢在做错事后吐一下舌头,而做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比如打碎了糖罐子,她就把剩下的糖换一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才吐吐舌头,笑眯眯坦白。这样的外婆怀念起来,总是让人多了几分笑意。作者念小学的时候,常常赌气不吃红苕稀饭和酸菜的早饭,等外婆追上学校六楼来送一只滚烫的红糖锅盔。她最后写道:“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在作者的`另一本书《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也有她怀念外婆的篇章,她说自己五岁时,第一次感觉到了焦灼和悲伤,那是因为外婆对她说,“我们没钱了。”于是她在吃苹果的时候对外婆说,“我一天只吃一个,要不然明天就没有了。”这生命中的悲伤就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以至长大后在流水线一连工作了几十个小时之后,她发现她一生有过的所有宏大的、强烈的愿望,和在楼梯拐角处稍微躺一会的这个小小的要求比起来,都是那么脆弱、可笑的。是的,只要躺一会会,躺在楼梯拐角处,就够了。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然而她一直提醒着自己,“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因为似乎永远都有自信、强大、善良的外婆陪伴着她,任何事情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这戈壁的玛瑙,深深地陷在那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里,可是你把它抠出来,擦干净,你就会发现它是多么漂亮的玛瑙呀!作者一家才到沙依恒布拉克时,生意惨淡,人们都被远方吸引走了,作者一家人却连搬家的钱都还没赚出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走,因为他们的衣服常常会被刮到沼泽里去,一家人便打算立木桩做晾衣架。一边往坑里砸木桩一边对着搬家的人们喊,“你们走吧——走吧!我要在沙依恒布拉克扎根了!”因这晾衣架可做马桩子,生意竟渐渐好了起来,不可谓不是这乐观的力量。而这木桩便让他们“展开新的人生”而“生根发芽”了。

  面对苦难,作者并非视其为珍宝,只是乐观,只是坦然,不论如何,都一直笑着面对遇到的不幸,因此便没有什么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绝境了。所遇都只当它清风拂山冈,这份在逆境中的欢乐,就如那戈壁中的玛瑙一般闪烁。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3

  去年陪儿子上课,老师推荐孩子们看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这位老师说,你们会喜欢她的说话方式。她用了“说话”两字,而不是文章,也不是写作。我便明白这是个温暖系的散文写手。

  一直没去翻看这本书,直到最近看了好几本外国小说散文,觉得那个译本,哪怕是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译本,读起来依然让我觉得不够优美动人。总觉得我和文字隔着一层薄薄的纱,或者说译本的文字让我觉得是眼前弥漫着淡淡的雾,虽能看清你的脸,却无法看懂你的表情和神韵。亦或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语序语感的不同,让我觉得译本的语言不够行云流水,不够明亮透彻,不能touch到你的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最近迫切需要看点纯本土人士写的文章。于是想到了李娟,想到了她的阿勒泰。

  书里你看不到太多华丽的词句,你可以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是所谓的什么名校中文系毕业,没有太多的卖弄文学,更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思想。你看不到孔乙己问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酸腐之气,也看不到冯友兰式的用词造句,当然也没梁文道的评论多方位,更没有张爱玲式的文学功底。你仿佛就是看到一个很普通的人,娓娓道来她的生活环境,她的生活记录,她的心情变幻。可是如果说你纯粹是在看一个人的博客日记,那么又觉得不仅仅是如此这般,你会被带进她描述的世界里,你会想象着那片戈壁的狂沙风暴,你会跟着她的思绪想象着她的生活,你会很想去看看那片离我好遥远的城市到底是怎样风情。

  她写得真好,我不由自主被带进她的生活。我会深深记得那个叫做阿勒泰的城市。并且我有着很想去阿勒泰的想法。

  至此,我想她是一个成功的散文作家。

  她所写的大多都是她对生活小事的感悟,那匹人家抵债还给她家的马儿,那辆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车,那年她养鸡,她去森林采木耳等等,以及她描写的在她家商店打电话回家的有趣的哈萨克的小人物,这些都非常的吸引人并且朴实。她的故事非常朴实,很一般的小故事,但是你读起来却感到那么的有意思和温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车没油了,但是却有过路人慷慨的倒油给他们,倒油的皮卡车主不见得有多富裕,那辆车极其年代久远且破烂,但是他们善心好心。我反复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个肯定我不如上海这般文明的城市,那里形形色色的人是善心的,温暖的。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急的地方但却有着最朴实最可爱的人民。用句很俗的形容词,正能量。是,让我的内心深深被温暖被感动。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李娟让我感受到有种作家是浑然天成的,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上帝赐予与生俱来的能力。正如我后来无意之间看到王安忆对她的评价——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干净纯粹质朴的文字,越发显得世界是那般美好。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4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再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收录《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在内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别提当时我多高兴了!哈!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5

  最近有一部由马伊琍出演的短剧《我的阿勒泰》挺火的,我来蹭蹭流量,我没有看剧,我担心剧情会破坏我的观感,而我半个多月前就看完这本书,但还没有写出读后感,到今天觉得可以写点什么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不深,不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样有更多对生命,生存层面的启发和激励。

  对我有感而发的是它呈现在眼前的是我不熟悉的广阔的阿勒泰地区广袤的地势和地貌的场景,伴随着景色的描写,更有那些个场景之下与之紧密联系的人文景观,即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牧民生活,以及作者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感受。

  同时我get到,尽管那里的生活在我们眼里并不舒适,环境的荒蛮,天气的恶劣,生存的不易…凡此种种的影响,却在作者笔下的大篇幅文字里并没有给我带来“不方便”,“苦难”,“逃离”的感受,传给出的是哈萨克牧民的快乐,自由,奔放的民族特色,以及作者李娟身处其中那种深深的,浓浓的生命体验感,而非沉重感。

  我最喜欢这篇《在荒野中睡觉》,反复看了好几遍,李娟对荒野里经历的风,雨,星空等描写太太太精彩了,用词准确细腻贴切,呈现真实境遇,触摸真实感受,让我叹为观止。

  观世界—观景—观己

  看到上面的这一行文字,让我想到“向往”这个词。都市里的人向往外面的世界,走出去看到越多美景,见过越多世面,可能在内心铸就越多的`“标准”,于是“追随”便成为一种动力(追随可以开阔眼界,享受美好,但可能限制人的灵性),而作者李娟在她的阿勒泰的世界里,无论徜徉浸润于大自然中,还是来往于人情世故中,她的现场“捕捉”感觉贯穿其中,捕捉景致,捕捉感受于当下,这是她的创作灵性所在。

  最后我有些疑惑和感慨,作者李娟高中没毕业,家庭缺失,于母亲生活在阿勒泰山区里,跟着牧民随季节冬夏牧场颠沛流离地转场,做点小生意…我就疑惑是什么滋养了她,浸润了她,是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生活环境?还是…?让她如此自由灵动,开阔奔放,文思泉涌,成就了今天的作家李娟呢?可能答案就藏在书里,也可能不需要答案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06-11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04-18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07-15

《我的阿勒泰》读书心得个人领悟02-18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04-30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04-24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合集]12-22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26篇)11-28

《我能管好我自己》读后感04-30

我能管好我自己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