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 篇1
这个学期数学组共读曹培英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一书。本书内容围绕“课标”核心词展开,而这也是20xx年版“课标”重要的亮点之一,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本书对核心词的解读,应该是国内较全面、较深入、较资深的解读,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作为教师研读“课标”的案头书。本书作者曹培英老师系上海小学数学教育的领军人物,亦是国内著名的特级教师,在小学数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曹老师参与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审查,参与过教材的编写,同时具有多年的教学、教研经历,其对核心词的解读深入浅出,关注实践层面,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共读一本书的好处,是可以与老师们一起分享书中的点滴收获。虽然这学期受新冠的影响,大家没能坐在一起分享,但是,闲暇之余,翻阅篇章,收获颇多。
坊间有人调侃,核心词居然有10个之多,还有核心吗?从教那么多年,你是否能马上说出数学的十大核心词,很多人可能会愣住,何为数学十大核心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提出了10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但“课标”仅仅给出了这10个核心词的简单介绍,并未具体展开,这给教师领会核心词的意义,以及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带来了很多困惑。曹培英老师基于多年来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的经验和心得,特别是大量丰富的一线教学、教研经验,对这10个核心词做了细致的剖析,不仅引领教师从理论上理解核心词的概念和意义,更是对核心词如何浸润课堂给出了实践性的操作建议。可以说,本书是国内对“课标”10个核心词较全面、较资深的解读,对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极具参考价值。以下几点给我一些启发。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3、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达到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实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理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书分十二章,每一章都给人印象深刻。第一章,数感的描述,让人焕然一新。我们一直在说数感,其实我们更关心的是数感如何培养,虽然很多书都在说,但是存在很多。例如,“先估再数”一度成为引入数概念教学的“标配”,但是我们首先解读数感的概念,并且剖析误区之所在,会发现标配也是有问题的。数感是数出来的,数感是读出来的,数感是看出来的,数感是推出来的,那么多层层递进的学习模式,值得我细细推敲。这其中的“数”出数感和“估”出数感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数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数”出数感,曹老师举了个例子,借助《千字文》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出示一篇古文,让学生数数一共多少字。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乐谐美。本来只是4字一句,无所谓“行”“段”,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意识地把它排列成5句一行,5行一段,以诱导学生“四五二十”,然后20、20地数,再自动100、100地数。用时不多,过程却很明了,数完,1000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来了。
近段时间,自己对推理深感兴趣。推理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历来是逻辑学、心理学以及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读完以后,我知道对于推理,鼓励学生猜想,俗话说“童言无忌”,一方面,儿童天生敢想,敢说,喜欢问问题,这是有利于数学猜想的心理优势,另一方面,儿童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随心所欲,脱离数学事实提出想法。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事实,经验为基础,从个别到一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最近在教找次品,找次品对我们而言,推理过程比较简单,3个的推理如果清楚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从3个到更多,这个规律的发现,需要同学们细细思考,认真观察,并不是水到渠成。读了此书,我小有收获。
读一本书,应当细细推敲,结合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思多想,这本书值得我再仔细多翻阅。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 篇2
我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的著作,认真阅读使我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今后我将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我就学习中的一点体会谈谈对小学生数感的感悟。数感就是最朴实的数学素养,是关于数的感觉与理解,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培养数感呢?
一、数出数感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学生可以说出:1本书、1 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捆小棒、1个萝卜、1筐萝卜……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根小棒是一捆?数出几个萝卜是一筐?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就体会了数的含义,就数出数感来了。
二、读出数感来
有人说,学生的数感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是的,所谓读中感悟、写中感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例如,教师出示72387238,让学生读出这数。提出问题:怎样读72387238这个数?读万时和读个时有什么不同?(读了万级的数后再读万)为什么要加读“万”?万级上7个千万,2个百万,3个十万,8个万,即7238个万,个位上是7238个一,这个数是由7238个万与7238个一合起来,所以读了万级的数后就要加读万。
三、估出数感来
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曹培英老师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中指出“培养数感,不宜过于依赖量,尤其是不能选择特殊的量。”比如,估一估抓一把有多少粒豆,估一估一叠纸有几张,小小的豆,薄薄的纸都是特殊的'量。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但不过分依赖,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四、算出数感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的敏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当学生只会埋头苦算时,思维也得不到发展。那么这时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比如50×4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学生看到这道题不会想到25×4得数是100,还是一步步在计算,于是我会问学生:这道题你是怎么算的呀?一提醒,学生就想起来了。再比如,99×7这样的学生往往只会老老实实地算。我会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经过再次提醒,学生想到了其实这道题可以想700-7。这样,学生豁然开朗,自然觉得计算题也有趣了。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在备课中要考虑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方法,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发展数感。而“数感”只是曹老师报告中的一点,曹老师的报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们看到数学本质,看到数学文化,启发我们放缓脚步去俯视我们的教学,审视我们的教学。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 篇3
第一次读曹培英老师《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本书分成了十二章,几乎把所有数学核心元素都包含在里面。这里我着重说说对于“空间观念”这一章节的阅读感悟。
书中写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畴,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内容。所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核心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本书从空间观念的由来入手到如何把握空间观念最后到如何培养提升空间观念的教学水平,层层递进,让读者清楚明白空间观念的`本质,以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阅读本章后,我认为发展空间观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学生空间发展水平
小学六年级,学生就要开始接触立体图形,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要清楚学生的空间认知发展水平,例如能否指出实物或是图形的高。书中称为3各层次:实物识别、图形识别、剖面识别。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起点肯定是不同的,作为老师不可以一概而论,不然就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不会的情况。
2.教学时要注意直观感受
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在提升阶段,还不能在脑海中有效形成想象。所以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与“触”。“视”就是观察,观察实物、观察图形都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直观想象。从观察静态的物体,到观察动态的图形,层层深入,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触”就是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拼摆、折叠、划分、测量、割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丰富经验。书中指出,在小学阶段,触觉、运动觉与视觉的协同活动,是获得空间观念的有效支撑,当空间想象受阻时,提供操作材料动手实验,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3.教学时策略的使用
语言与形象的结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需要直观形象的语言来帮助他们。教师课堂上也需要由浅入深,从直观形象的语言到抽象的数学语言的衔接需要到位。
数与行的结合,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外在美,内在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情感,促进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书还有很多其他章节,都是十分有用的,细细品读,你将受益匪浅。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 篇4
有幸研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这本书,可谓是收获满满,感触甚多。
曹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的课堂观察与研究,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词(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我们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走出认知与教学的误区。通过细细的研读,让我对数学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明了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于数感
对核心词之首“数感”,数学老师最关心的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曹老师对数感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定义: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曹老师在书中指出,数感是数出来的,数感是读出来的,数感是“看”出来与“推”出来的,数感是“算”出来与“估”出来的,数感是用出来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数出数感”这一内容的解读。在文中,曹老师举了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示了一篇古文(如下图),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字?
这是以千字文为载体设计的数数情境,教师用心地将文章排列成5句一行,5行一段,以诱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然后20、20地数,再自动100、100地数。这样奇妙的设计,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轻松发现规律,既节约了时间,又自然地数出了1000的感觉。正如曹老师的赞叹:真是美妙至极的数学教学法加工!
关于符号意识
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近代数学,现代数学。可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对学好数学何其重要!
曹培英老师在讲解如何让学生理解运算符号时,用动态演示的方法揭示符号指代的运算含义。以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符号为例。
加号的演示:先出现一横,再移来一竖,以显示“合并并”“添上”“增加”的意思。
减号的演示:从“+”里拿走一竖,表示“去掉”“减少”的意思。
乘号的演示:将“+”转动45度成“×”表示特殊的加即同数连加。
曹老师用洗练的文字,形象的图示法清晰地解读了小学数学运算符号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轻松记住相应运算的含义。
关于创新意识
曹老师在书中提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读完此文,我深刻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逾越常规,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经历猜想、验证等探索的活动,从而获得经验与感悟。这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经过程。
正如曹老师在书中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思辨,敢于突破束缚,敢于向课本与老师发出挑战。
书中举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摆小棒的操作过程,总结了三种算法(如下):
有一位学生说出了第四种方法:先7-3=4,再10-4=6。教师一时吃不准这种算法是否巧合,于是回应道:嗯嗯,你的答案也是6,试着换两个数算算看。接下来,师生共同试算了一题,结果正确。但教师仍没想明白其中的算理,于是坦言,这种方法老师也没想到,让我再想想。待下课时,老师终于对学生别出心裁的算法做出了解释:
13-7=(13-3)-(7-3)=6
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减去一个数(这个数就是被减数中的个位数),差不变。
个别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全班同学欢欣鼓舞。教师的坦诚、谦虚是对学生挑战权威的最佳褒扬与鼓励。
一节课,一辈子;一句话,益一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与灵感。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感谢曹培英老师对十个核心词的精彩解读,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以此为方向,将今日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努力走出认知与教学的误区。以理论知识为引领,不断摸索,勤于实践,努力打造出更加灵动、出彩的数学课堂!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 篇5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本书从核心词的界定、当下教学的误区以及培养策略研究等方面娓娓道来。读了之后让我对“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仿佛重新邂逅了小学数学的前世今生,也期许书中的灵气能让我领悟数学的真谛,捡拾与它的一幕一帧重温书香的浸润。
数学十大核心词之首的唯有数感,小学阶段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重视对数的数、读、看、算、估、用,而小学数学的实际问题大多涉及数,数感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自然而然得表现出来。书中提到估数,反思自己的课堂,在估算这方面似乎还不够,遇到“估一估,算一算”这类题时,总有学生先算再估;有些解决问题的题,能用估算解决的,照样计算。像够不够的题我们有总结计算格式,一算二比三答,其实有些题估算是能解决的。如:妈妈买衣服,上衣需要389元,裤子需要196元,妈妈带600元够吗?直接把上衣的价钱389估成400,裤子196估成200,400+200=600我们两者都多估了才到600,带600元是够得。估算对于小学生来说,用的较少,又常常被计算所替代,所以孩子们的估算意识较弱,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经常用到时,不用讲自然就会了。
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最为重要的表征,这一章节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等号,我们四下第一节课方程的认识就是从等号开始的,先通过等号和大于号小于号的区别揭示等号的意义:除了直接表示计算结果,还能表示量与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引出等式,进而学习方程;在认识正负数时要引入“+、-”号,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讲课时可以渗透符号的便捷,培养学生符号感和应用符号的意识。
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两个概念以前觉得好像是区别不大的。读过此书之后才只知道,它们两个大相径庭。空间观念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能描述图形的变化和位置关系,还能根据描述画出图形。几何直观是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就是说空间观念是数学概念,几何直观是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空间观念的主要依靠“视”与“触”双管齐下。教学时注重视觉直观和动作直观共同参与,因直观图形的教学能造成视觉上的误差需要学生多种感管协同活动做出正确判断。书中提到“画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常规手段,但在图形教学的实践中,画图常常处在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很多教师重视算式书写习惯的培养,等号对齐,写在算式的前面等,对画图的要求不那么苛刻。反思我的教学,确实这样,为了节省课堂时间,碰到画图解决的一般都是教师代笔,如我们正在学习的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有很多题学生自己画图,带着思考去观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有一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题,平行四边形的底长24厘米,底边缩短6厘米后面积缩小12平方厘米,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第一感觉这道题有难度,于是所以就自己在黑板上画了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原平行四边形于缩短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但总觉得学生没有动手只听学得不到家,下课后与刘老师交流这道题,她是让学生自己画的,效果非常好,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高一定,底边与面积正比例的关系。有了前车之鉴,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候也碰到了此类题,一个底是8厘米的三角形,底边增加1米,面积就增加1.5平方米,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自己画图,课堂上当有的学生画出新增的三角形之后,就发现两个三角形同高,学生解释是:都是从同一个点向底边做的垂直线段,看高都没有画出了就找出原来三角形的高就是增加的三角形的高,通过增加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能求出高,根据原来的底和求出的高即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就像书中所说,小学高年级学生完全能够独立进行探索性画图,这些画图活动其实就是初中数学视为“公理”的几何事实,所以小学阶段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略有所为,因为初中数学视为“公理”的几何命题都只是一带而过,能力强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填补认知空隙,学习困难的学生,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常常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造成初中几何的入门难,难入门这种无法跨越的断层。
培养空间观念是需要数形结合的,无论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还是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都需要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刻画。如长方体的特征,决定它们的一般形状,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形状以及大小,还需要通过长、宽、高来量化。华罗庚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数让形更入微,形让数更直观”,这这样说更突出了几何直观的作用。
几何直观能赋予空间观念,数学概念里刻板的东西鲜活的生命,如认识计数单位时的小棒,小正方体,十根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行程问题画的线段图能清晰展现题意;乘法分配律中的点子图中不断累加的一行一列的点子揭示字母表达定律的奥妙;认识分数的意义用到均分的长方形纸;分数乘分数时长方形分割图,能体现分了又分,取了又取的过程。这些都是研究数学的工具和方法,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四两拨千斤的势头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学生想学乐学数学的一捷径,它具有发现真理的功能。那么真理的证明和可靠则需要另一个核心词的推动——推理能力。
书中诠释的数据分析观念让我想到本册我们在画折线统计图时,需要确定单位长度:一个表示多少,我们在画统计图时要依据实际需要出发。书上有一个例子就是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p91),一个折线图一格表示1,这样画出的折线变化不明显,另一个统计图一格表示0.1这样折线变化非常明显,它通过两种不同的折线体现对于医护工作者扩大差异的必要。所以统计图的画法我们既要考虑数的特点还要结合生活实际选用适合的图,让数据“开口说话”。统计图教学关键在于统计了什么,分析了什么,想让大家看到什么一切皆因需要。
课标的这十个核心词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运算能力是小学生数感的生成渠道;几何直观在小学主要体现数学结合,并以空间观念为基础;模型思想内涵应用意识,建模需要符号意识并且能培养符号意识。它们共同促进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读美文如饮醇酒。酒,越酿越纯;文,愈久愈香。”掩卷思悟,让点滴的心得指引方向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有感】相关文章:
走出院子的母鸡读后感04-29
走出心灵的荒芜美文03-13
观《走出非洲》有感04-18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04-28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09-22
跳高跨越式教案02-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11-19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1-16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4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