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时间:2022-06-10 09:54: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一代艺术巨匠,付诸一生的光阴,用高尚的灵魂为子女铺平人生的道路。傅雷的舐犊情深,为如何培养子女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舐犊情深,用无私的爱塑造国家栋梁。傅雷用严格的标准去培养傅聪,在信中,无处不渗透出他爱子教子的精神。傅聪远赴波兰留学,父亲化作一面“忠实的镜子”,给予儿子生活上、学习上真挚的忠告。他用另一种更加伟大的方式诠释了父爱,事无巨细的叮嘱后隐藏着不可抑制的思念。当儿子的生活趋于稳定时,他不忘在信中插入对儿子事业上的勉励及对艺术的不断追求。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力争做到最好,这就是傅雷对儿子的要求。当儿子远在英国成家立业后,尽管思念之情未曾断过,尽管自己的身体日趋衰老,但一切都无法阻挡对于游子谆谆不倦的教诲。

  舐犊情深,知识的传递遥隔千里。读完书发觉,这对父子更多时候是一对无话不谈的知己。“知子莫若父”,两人对于艺术、文学的共同热爱,让他们即使相隔遥远,心却紧紧相贴。在信中讨论音乐,交流旅游心得,邮寄书籍唱片……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俩的心灵得到了充实,精神得到了升华。傅雷对于知识永不停息的追求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傅聪,塑造出一位品德高尚的音乐家。

  舐犊情深,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傅雷的家庭受到了残酷的遭遇,但他的爱国之心不会改变。在给傅聪的信中,傅雷为了让他不要忘记祖国,常会提及国内的社会形势。即使在病魔缠身的`时候,傅雷也不忘告诫孩子,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为国家作出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也是他不断学习的结果。海外游子生活的艰辛无法想象,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父亲对国家的贡献,同时也激励了儿子,为了回报国家,为了回报社会,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用自己的力量建设祖国。

  轻轻合上书页,傅雷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子俩的确是这样做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当我最初翻开《傅雷家书》时,草草扫阅几眼,只觉枯燥无趣,乏味不堪,一时大失所望——它不具有同为八大推荐书目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甚至触目皆是夹杂着洋文的絮叨,皆是近代的知识分子们让人觉得一时晦涩难懂的思想。

  哪知一行行啃下去,竟愈品愈清香。它看似难懂,难懂是因字里行间藏真理;它看似啰嗦,啰嗦是因事无巨细含浓情。一开始,我被其诸事俱涉的特点所吸引,本以为只会是些知识分子间学术交流云云,不想他们会在书信中谈及音乐——谈莫扎特,谈李斯特,论诗词,谈李太白谈苏东坡。甚至于贵妃鸡之类菜式的做法、讲究、均有提及。而国家形势之类的大事,亦可在书信中见得他们对其上心。世事如珠,被笔墨作线一串,便串着了满腔细腻的关切与温暖。这样不论事涉哪一方面,都绕之畅谈,难道不恰似一家人用罢晚餐后一齐谈天论地、无所不言么?哪怕十几年的分隔,使一切只得寄于家书,但那亲情的味道,若细细品味,却是一分不减的。甚至乎含于字里行间,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作为心灵沟通的.桥梁的家书,几时不抵万金。而渐读渐深,让我流连于书中间,更是无处不在的哲思—傅雷先生留给孩子的如斯丰富的精神财富,我竟可稍得一二,此乃何等的幸事呐!尤其是书中对理性和感性的看法,实在颇为高明。一个有才的人也有另一个危机,就是容易自以为是地钻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正是如此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的深,沉浸得久,而只有通过人的头脑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等等的方法,把感受到的现象加以研究,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才可以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由此可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过多的感性会蒙蔽万物的真面目,过多的理性却又会叫生活少了几分味道,只有用理性过滤了感性,亦或在理性的棱角上包上感性,让两者得以平衡,才能了解万事本质,才能溯至上千个念头的根源,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自知自强。一封封尚含温暖的家书,藏了万千的关切,含了由衷的教导,忽而间,自云中,锦书来。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傅雷家书》这本书是傅雷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为主要内容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傅雷对孩子的关心与嘱咐,从而突出傅雷作为父亲的伟大形象。这本书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但我还是觉得书中大部分细节都来自于傅雷告诉自己孩子该如何一个人生活。

  对于《傅雷家书》,这本书我最喜欢傅雷对儿子读书求学的一些建议,人这一生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懂得珍惜时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然无恙的情况下去求知,去学习。人们常说一生不停的学习,其实这句话很真实,真热爱学习的人,他对新知的渴望与解疑后的开朗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同时,作者傅雷也告诉自己的孩子,艺术的重要性,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艺术,去体会它的美,去喜欢艺术。而且这本书一提到艺术大部分都举一些艺术家的例子,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与舒伯特等等。作者举这些例子,还是为了让孩子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多一分感受,多一分经验。然后傅雷又重点提了一下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是最主要的。态度要端正,大家都会来让你做事,因为你一直有这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所以大家都愿意让你去做。

  勤学好问也是一种传统美德,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发问,从而来解开自己很多,对自己来说的疑惑,还有助于自身的进步,所以傅雷真是十分用心,把学习方面该注意的地方都提到了,说明傅雷对儿子期望很大,希望他变得更加优秀。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题记

  古镜以铜为材,制作精良,但无法较完整反映事物。现镜以玻璃为材,反映事物非常清晰。但要论最好的镜子,那就莫过于傅雷。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最重要是做一面忠实的“镜子”。而事实上傅雷确实做到这一点。

  他先通过对自己的写信习惯与傅聪的,让傅聪理解仅仅一件小事,一点细节在生活中是不可忽略的。

  不仅仅在生活,在人际交往,在读书求学,甚至在感情处理上,傅聪都会从傅雷那得到许多,也会以傅雷的所作所为与自己对比,发现许多需改进之处。傅雷这面忠实的镜子名副其实。

  对某种事物熟悉久了,便有特殊的情感,傅雷这面“镜子”也不例外。他对儿子的情感,却始终把舔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把做人和艺术永远摆在首位。每封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做人的问题,傅雷以自己为例,教导傅聪: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不气馁,获奖不骄傲……

  傅雷不但拿自己当例子,还列举其它各种名人,如莫扎特,萧邦,巴尔扎克等艺术家,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艺修养,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大奖,还是后来赴各地演出,傅雷如终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从什么事件上看,傅雷这面镜都尽职尽责,在傅聪的路上,傅为他打好了基础,并在其身后时时刻刻注视着他。

  以傅雷为鉴,可正傅聪之衣冠。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5

  傅雷家书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对待艺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生活;家庭等。这三个方面贯穿了傅雷的人生准则和教育子女的方法。

  《傅雷家书》的基本要点,还是强调“做人”这是家书的'核心问题。整本家书围绕做人问题,层层展开。他教育儿子要把道德的约束放在第一位。傅雷的这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最高尚,热烈,真诚的爱。对待他人要以城相待,诚恳直白。

  要时刻爱国。在傅聪钢琴比赛获机奖后,他要傅聪首先把这种荣誉看作是新中国的荣誉。

  要淡泊名利,名利是个人利益。傅雷要求傅聪要胸襟开阔,不为名利所累,身外之物只是社会一般要求,与个人的渺小和伟大无关。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6

  在父母的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孩童时他们将我们藏在身后,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阻挡,呵护我们成长。在成长中,父母有时很矛盾,把我们藏在身后怕阻碍我们的长大。把我们放在身前,还怕我们受伤。而傅雷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是一个博学、正直、聪明的学者,极富个性。他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等研究精深。而他的儿子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了伟大的钢琴家。

  读过《傅雷家书》后,我为傅雷先生对人生如此认真的态度,和对子女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所谈及到的,大到事业人生,小到日常生活,无不关怀备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好方法,学艺术的尤为学钢琴,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有点刻薄,他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家书,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道德传统及浓浓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诚实的文字,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毫无虚幻,思想在哪里,文字就在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他在子女前主动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傅雷家书》应该也有自己的影子吧。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也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拉近我们与父母之间距离的一本书,让我们更懂父母的世界,父母的想法。也让父母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想法。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7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这段文字深深打动。傅雷对傅聪的爱是无言的,是深沉的,是质朴的。可转念一想,天下哪位父亲对子女的爱不是这样的呢?

  沉默,我想起了我的“傅雷”。不知为何,我与父亲之间好像总有一层隔阂。或许,是他工作太忙,陪伴我的时间太少。也或许,是我们都过于沉默。

  “别总是给我打电话,也多打打电话给父亲,他总是念叨你不给他打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母亲不知讲过多少遍的话语。

  思绪回到儿时,我想起了父亲那严厉的面孔。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回家晚了点,一进屋就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黑着脸一声不吭,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空气似乎凝固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父亲终于开口了,我默不作声,“下次再这么晚回来就别回来了。”听完,我低着头,灰溜溜地回到房间。从此,每当我犯了点错误,脑海中便浮现父亲那严肃的面孔,畏惧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母亲却说父亲老是念叨我,不禁感到一丝惊讶。我思忖许久,重新拨打电话,缓缓按下那既熟悉又陌生的电话号码。

  “喂?”电话那头传来一声低沉的男声,显得有丝疲倦。“父亲。”我轻声呼唤。“哎!我宝贝女儿终于给我打电话了!怎么样?最近在学校过得开心吗?生活还适应吗?身体还好吧”一连串的问题扑头盖脸而来,问得我措手不及,我疑惑之下竟一时语塞,这还是那个不苟言笑的父亲吗?

  电话内容早已忘却,只是记得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多给父亲打电话!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跟父亲妈妈说”听完,内心泛起丝丝酸意,原来父亲也在默默关怀着我,他不善言语,他和傅雷一样,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的。

  月假回家,晚上十一点,我肚子突然饿了,“咕噜”地放出信号。父亲突然冲我笑笑,便走进厨房,做起了面条。

  “来咯!天下第一美味!”父亲端来面条,放在我面前。我一刻也等不了了,狼吞虎咽起来。父亲也在一旁享用着,时不时往我碗里添加几块肉,我边吃边和父亲分享着学校里的趣事。客厅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不知不觉间,我与父亲之间那层隔阂正在悄悄消失。

  在灯光的照耀下,突然我看见一丝细微的白发赫然飘在父亲的头顶上,晃得我有些恍惚,我这才意识到这个男人,在我成长过程中他正在老去。

  猛然想起,他也曾是少年,也曾幻想仗剑执笔走天涯,利落的黑发衬着他的英气,他曾有着“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倜傥,他曾有着“手可摘星辰”的豪气。可是他有了我后,便不再羡慕江湖,毅然隐退。从此,为四方食事而忙碌,为前途理想而奔波。他的青丝终是抵不过岁月的侵扰,白了,疏了。

  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波澜,电话里头“有事就打电话给我”的那声叮嘱又响在耳畔,原来,每一位父亲都如“傅雷”一样,牵挂着孩子。朝如青丝暮成雪,我不禁潸然泪下。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8

  风,轻摇着柳枝;天,洒下一抹残霞的殷红;云,领着余温悄悄离去,只剩下一片朦胧的夜幕。

  月光洒在《傅雷家书》的蔚蓝色封皮上,傅雷用他那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一张张信纸,传递出一份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当我从书中感受着父爱的力量,即使身陷痛苦之中,因虚无的名利而苦不堪言之时,我也能感受得到那多么温暖,多么神圣,我逐渐明白了,“那是爱的力量。”

  羡慕着傅聪得到的爱,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人。

  四年前,妈妈的离开并未带走我一滴眼泪。是绝情?不,是幼稚。懵懂的只被我弃之于野。渐渐的,外婆逐渐占据了妈妈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关心、疼爱、信任只是冰山一角,我曾无比幸运地度过我的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也曾一度认为,我是多么重要。我渐渐地明白了“被爱的感觉像棉花糖,柔软而又甜蜜。”噢,这不是《傅雷家书》中傅聪被爱的感觉吗?

  时至今日,妈妈抛弃了事业,没有一句怨言。当我叫出“妈妈”两个庄严而神圣的字时,我分明看到了她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当她用那黝黄粗糙、苟匀无力的双手整理行装时,我分明看见了几件穿来穿去,洗了快发白的T-恤衫和外套。我在心底呐喊:“妈妈!”长大了,也明白了:“爱,其实无须证明,真情其实就在我的身边,经过时间的沉淀,早已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

  爱的感觉,是一种享受,享受浴火涅槃的重生愉悦;

  爱的感觉,是一种诫勉,鞭策灵魂深处的懒散傲慢;

  爱的感觉,是一种震撼,震撼精神境界的酣畅淋漓。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9

  在异地的父子俩,给对方写信,两人的交往在艺术上,思想上,文化上产生了靓丽的火花。这本书最亮眼的地方就是父子俩之间的深情,但让我格外关注的就是他们身上具有的自我批判的精神。自我批判的精神,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吗?

  傅雷,脾气暴躁,常常因为两个兄弟的顽皮而动手。但在第一封信中,他强烈反思并批判了自己青壮年时代的`教育方法。最终迎来了,父子俩之间的谅解。傅聪,因为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不但努力改掉了演奏时身体抖动的坏毛病,而且迎来了父亲的赞赏。

  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便是曾子的自我批判。大家都在各自的路上行走,这一条路是不是弯的?是不是通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在忙碌当中,没办法知道。只有停下来,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批判,才可以及时调整,纠正自己以往的错误。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这种精神,那么,他将会一错再错,而这种人,恰恰也正是自满骄傲的人。

  自我批判不但要在个人上有所体现,而且要在一个集体,国家当中有所体现。在面对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中央进行了强烈的自我批判。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以后,把军队的掌管权,死死的握在了自己手上。文革以后,中共中央承认了文革的失败,不在于阶级为纲,将重心转移到抓生产,促改革身上,大胆的平反冤假错案,使人民团结一心,才有了今天中国繁荣昌盛的模样。

  批判与自我批判,所以能成为有力的武器,也就在于它能培养冷静的科学头脑,对己,对人,对事都一视同仁,做不偏不倚的检讨。而在当今社会,这种批判的精神,似乎也普遍缺乏。人们在被责怪的时候,第一时间并没有想到自己错了,而是大声喊着某某人怎么样?承认自己错了,就这么难吗?我们应该勇于自我批判,善于自我批判,让自我批判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0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封家书,凝聚多少诗人的情才,让他如此反复的“拆“封”?一纸纸留言又聚集多少深沉的爱,才让这零碎的傅雷家书编订成册?答案很简单:深似海,宽如天的深情。

  傅雷,一个伟大的翻译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这样深的印象不仅源于他对儿子傅聪成功欣喜的同时教导儿子谦虚为本,更表露在:儿子身处低潮,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去劝诫儿子在困难中学会坚强。当一封封家书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底中时,傅雷严父的形象便在脑海里种下种子,慢慢发芽,发芽的不是严父的“严”,而是严父的“慈”,严父的“情”。

  “父爱如山”,这句话用在傅雷身上,丝毫也不为过,傅雷的爱确是如山沉重。为什么?因为里面包含的太多,有期盼,有欣喜,有忧愁,而更多的则是对儿子永恒不变的“情”与“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是李清照抒发内心忧愁之句。但倘若将“愁”字替换成“情”字,用在傅聪身上,倒也押韵。但给傅聪的“情”却不似李清照的愁,而是厚望与自豪之感了。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若傅雷的家书不是凝于情,恐使我觉得乏而无味,有了情,自然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但是我还得说说。

  “情”一个简单的`笔画,却可以拟出很多词,“亲情”,“友情”,也包括当下最敏感的话题------“爱情”,但众情之中,惟“亲情”令我觉得可敬可佩。“血浓于水”,众所周知,其实是古人验证是否为亲生子女的一种方式,虽无科学依据,但这词确确实实体现出亲情的“浓,厚,重”了。

  汶川大地震,是汶川人永远抹不去的伤心记忆,其中感人的画面很多,很多。但我要说的是一个母亲的行为。大地愤怒地吼叫,不幸的她被掩埋在瓦砾下,但她却做了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姿势,她用那柔弱的脊背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最令人泪如雨下的是:当救援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已然归去,而熟睡的孩子的摇篮的手机中,有一封未发出的信息印在屏幕上--------宝贝,记住,妈妈爱你。正是这句简单的话语让我潸然泪下。这封信息是用母亲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爱换来的。它凝聚着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所以变得珍贵无比。短短数字的一封“家书”不亚于傅雷的《傅雷家书》,换而言之,同样是以“情”相聚,哪有好坏之分?

  无论是简单的几个字,还是苦心孤诣的长篇家书,只要是凝于情,就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他鼓掌欢呼,足以感动天地!这样伟大的爱不是深似海,宽如天,又是什么呢?这份爱,这份情,铭记于心!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1

  收到假期最好的礼物,和女儿共读《傅雷家书》。

  于是我开始慢慢品读起此书,看到了作者的博大的胸襟,开阔,善良,光明和纯洁等等。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的大人物,也有他的爱子之情。这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亲子桥梁书让孩子懂得了父母温情的爱,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

  信中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小到生活,大到事业,做人,有这样的'父母,真是让人很敬佩。

  书信的交流让彼此的距离更近了一层。儿子在远方父母对孩子的思念,“亲爱的孩子,你走了的第二天就想给你写信了。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醒来就是想起你童年一幕幕的形象。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真的,你在家里这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读到此外,我潸然泪下。是的,这一人这一辈子每个时刻都在成长,陪孩子长大。感受他给予的快乐和惊喜,陪伴是那么的珍贵和重要,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作者用自己的成长影响他的孩子,让他学会做人,做事,修养,感恩等等。告诫孩子,因为人生和生活不是你想象的那么规范齐整,它有另一面,所以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学的东西很多,我们都应该有虚心的态度去学习,去广泛阅读提升自己,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2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沉的爱。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有傅雷先生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这就如细雨款款相待;还有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这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

  在书中收录的第一封家信中,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梅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信里,傅雷表达了一个父亲真诚的愧疚之情。

  在整本书中,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体会、文化的感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他以亲身经历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读后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得意,更有失落。因此要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的诸多痛苦。这或许就是傅雷想告诉大家的,生活再苦,也要笑对。

  把自己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自己理想的人物的家庭教育相当危险,可傅雷成功了。

  跟楼适夷说的一样:“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我们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3

  这个寒假,我再次重温了《傅雷家书》,对于傅雷对傅聪深沉的爱,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可谓是众所皆知的。在文中,他反复强调着做人总是排在首位的,学会做人才是人所要做的根本,这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脚跟;若是不会做人,那么人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另外,傅雷也多次提出“理财”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他对待生活的严谨。他对儿子所要求做到的每一件事,自己也会去改正这方面的不足。所以从傅雷的身上,足以见得他对“言传身教”四个字的完美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千千万万的父亲也和傅雷一样,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便会越发显得焦急。傅雷对大儿子傅聪倾注了毕生所有的心血,因此对傅聪的管教也是极为严苛,不过这对傅聪以后走上的`音乐之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家长也开始步人后尘,在孩子不乖的时候用暴力解决问题,但这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毕竟有些家长并没有以身作则,所以这种做法只会加重父子之间的隔阂,让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

  在当下这个衣食无忧的社会,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父母开始无节制地溺爱孩子,把一切最好的都要留给孩子。这不仅仅是在无形中毁了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间使孩子有了“父母对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想法,到头来,这种孩子以后所碰见的问题都无法自主解决,最终成为一辈子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值得令人深思,最终两名儿子也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经大自然磨砺过的花朵,才能真正的绽放,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读傅雷家书有感】相关文章:

读傅雷家书心得03-20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8-16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29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2-06

傅雷家书感悟心得02-10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2-19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15

读《傅雷家书》的心得体会06-17

读《傅雷家书》有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