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2-07-06 09:55: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读了《论语》,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总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学习他的优点。发现他们有缺点,就要赶快检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种不足,如果有,马上去改正,这样就会做得更加完美。孔子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我们班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体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乐于助人……他们的优点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也会越来越优秀。

  《论语》读后感200字4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习。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读后感2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揣摩此句哲言的含义,不难得出,对于古典文化经典的弘扬与传播者而言,不仅要对古典文化经典有深入研读,更要经过深度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得出经典的'性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奥秘。我们在深入了解古代经典文化的同时,应当积极调动身边的人去了解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全民知古论古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国古代经典继续延续传承,不断发展。让崇洋媚外成为过去,让爱古通今成为风尚。将这承载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精华的经典哲学带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

  我们应当将这优秀传统传承下去,不能让如此辉煌神圣的中华文化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互联网技术如此先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已很难放下手机去拿起纸质书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经典。当今大学生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灵巧地运用网络技术让国人对中华古代文化经典重拾兴趣,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弘扬中华传统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国人眼前。

《论语》读后感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开创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言论,论述了做人、治学、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宋朝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这部著作,对我们成人、成才有着很好的教益和帮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说,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出门在外要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对人要有爱心,要亲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这样,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爱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我们的`学习态度要端正,要谦虚谨慎、勤学好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上要讲究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思考,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论语》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我们经常阅读,受圣贤智慧的启迪,将会终身受益。大家都来读一读《论语》吧!

《论语》读后感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面不患乎?与朋友交而本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尽心竭力,按时上课不迟到,上课要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发言,不和旁边的同学们说话,回家写作业要认真,写字要工整,上操要认真,动作要规范,在学校要遵守规矩,老师分配的各项任务尽力去完成。

  和朋友往来方面,广交朋友,关心朋友,团结朋友,重要的是诚实地对待不要欺骗朋友,发现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帮助他,朋友之间要相互鼓励。

  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每天要复习,回家写完作业后要复习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巩固知识点,不会的问题及时要问老师,以前学过的知识也要复习,难的题要多做几遍。

  我们每天要上面的三点总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管什么事情要尽心竭力地去做,同朋友往来以诚相待,所学到的知识经常要复习。

《论语》读后感5

  今天上国学课,叶老师向我们讲解了《论语·为政》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完后,叶老师提了个问题:“你们的`行为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吗?”我想起了我的一次经历。

  记得有一次,准备去学围棋前,我才想起围棋作业还没做,于是我不敢去上课,最后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去了。围棋老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我没交,对我说:“你的作业呢?”我轻声说:“作业全都会做,但作业本忘记带来了。”“你会做?那就给大家做一遍。”老师一边说,一边在大棋盘上把第一道题摆了出来。我马上说:“这道题我在家里没有做出来。”这时候,我非常紧张,心想:该怎么办呢?千万不要再叫我做第二道题。“那就把第二道做一遍吧!”老师的话音刚落,已经在棋盘上把第二道题摆了出来。结果,我绞尽脑汁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来怎么做。这时,老师摸着我的头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随后,就把家庭作业的题仔仔细细给我讲了一遍。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说假话了,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论语》读后感6

  孔子还非常挑食。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论语》读后感7

  从3年级开始,我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刚开始听到沈老师说我们要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大家都懊丧地叹了口气,很是烦恼。因为对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多读一部经典就等于要了我们的命呀!同学们对《论语》的第一个态度十分明显,那就是一个字:烦!我们读了半年《论语》之后,对它的态度来了个90度大转弯。因为我们发现《论语》这本书真的非常好,它当中有许多有关做人的忠告,一个人只要多读就会十分聪明,也很会做人。也难怪古人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同学们也十分愿意读这本《论语》,不过还是有人对《论语》很烦。后来,我遇到了孙老师,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款论语书,这本论语书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还不会框死人的思想,因为它是没有注释的。当然,这种论语书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也买了一本,然后惊异地发现学起《论语》来非常轻松。

  我终于找到读书真经了,原来是这么简单:口念、心记、耳听。不过我觉得“读书真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啊!现在我在读五年级,才做到了“读书真经”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们也来读读这本《论语》,好吗?

《论语》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配的启蒙故事是“砍柴的学问”。讲的是古代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教学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想都没想,就埋头开始砍柴。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专门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把榆木烧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树枝当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虽然烧的大,但是浓烟很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读了这些,我觉得孔子说的真好,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学的东西记住了,但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记住,只有在学习认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还没有弄明白,及时向别人请教,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孙膑学习,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特别是在学习上努力地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论语》读后感9

  今天读到《论语》一条。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感悟颇深。

  想我们当教师的,平时有没有以言举人呢?想来想去,好像是没有。那么以人废言呢?肯定有。因为很多次,我们并不能将孩子们所有的行为看在眼里,所以在同学们有了纠纷,往往是孩子们报告的时候,才做调查。而很多时候口说无凭,有些心里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就会信口雌黄,而对方同学因为没有如簧的巧舌,往往陷于对方的`语境中出不来,这样就会遮掩事情的真相。有时候,去报告的学生只有受欺负的一方,他往往只强调自己受的伤害,而对自己的不好行为拈轻怕重,轻描淡写。如果老师不做调查,很容易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另一方,而另一方则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或者冲动之下就不听他说话。这样就容易造成人为的以人废言局面,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让自己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所以,教师要做君子,要不以言举人,更不能以人废言。遇到问题要调查取证。事实上,孩子的事无小事。孩子的教育就更无小事了!

《论语》读后感10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11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们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寒假里,妈妈要求我读他有关交友的论说,以便对我今后的交友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她又向我推荐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以帮助我理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这段话里,孔子教育我们两点,一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诚实和见多识广的'好朋友值得交往,对自身有益。二是不要交坏朋友,溜须拍马,不诚实和夸夸其谈的坏朋友千万不能交往,否则害处很大。

  怎样和朋友相处呢?孔子曰“侍君有三愆:言末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论语》的原文和于丹老师的心得后一致认为:朋友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和真诚,更要把握分寸,不能要求对方一定要怎么做。

  今后,我在交友时首先要注意礼仪,比如当我提醒同学脸上有点墨迹时,要很有礼貌地个别跟他说,不要说很多次,也不要冒失地去摸他(她)的脸,更不要讥笑他(她),这样,在一个友好和平的环境中,我会交到很多的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1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13

  一提到《论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了私学。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此外,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语》的教育思想可谓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如今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些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只有遵循这些理念与原则,才能促使教学的高效。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国学经典,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语录,是我们学习国学必读的书目。作为一个喜爱文学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国学这部分,而且我们还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论语中的很多句子大家都阅读过,例如学而时习之的学而篇,就是课文的一部分,被我们所熟知甚至背诵,但这只是《论语》这部著作中的冰山一角,通读整部著作,你一定会收益更多。

  在论语中,孔子的一些经典语录让我感悟颇深,例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含这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哲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就犯了这两个错误,有的学生善于思考,但对于学习却不勤奋,因此虽然很有天赋但学习的广度和厚度不够,因此也无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就是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而也有一些同学非常勤奋,但不善于思考,学习和阅读的东西很多,但都是粗读,浅尝辄止罢了,并没有深入思考到底读了写什么,让我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什么帮助,这些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了。

  上面仅仅从孔子语录学而篇中的'句子为例讲述论语的思想,虽然涉及内容很少,但足以说明论语的内涵之深刻、思想之博大,而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先贤的优秀思想和精神,论语就是代表优秀文化的经典国学著作之一。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坚持思考的过程,这是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以后的我会更加勤奋努力,也会多实践思考,让自己更加优秀。

《论语》读后感15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座右铭11-10

《论语》教案02-11

《论语》的教案02-10

论语的心得04-14

论语的读后感02-27

论语读后感05-09

《论语》教学反思07-30

于丹论语心得02-11

于丹《论语》心得02-17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论语》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读了《论语》,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总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学习他的优点。发现他们有缺点,就要赶快检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种不足,如果有,马上去改正,这样就会做得更加完美。孔子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我们班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体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乐于助人……他们的优点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也会越来越优秀。

  《论语》读后感200字4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习。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读后感2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揣摩此句哲言的含义,不难得出,对于古典文化经典的弘扬与传播者而言,不仅要对古典文化经典有深入研读,更要经过深度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得出经典的'性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奥秘。我们在深入了解古代经典文化的同时,应当积极调动身边的人去了解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全民知古论古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国古代经典继续延续传承,不断发展。让崇洋媚外成为过去,让爱古通今成为风尚。将这承载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精华的经典哲学带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

  我们应当将这优秀传统传承下去,不能让如此辉煌神圣的中华文化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互联网技术如此先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已很难放下手机去拿起纸质书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经典。当今大学生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灵巧地运用网络技术让国人对中华古代文化经典重拾兴趣,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弘扬中华传统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国人眼前。

《论语》读后感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开创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言论,论述了做人、治学、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宋朝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这部著作,对我们成人、成才有着很好的教益和帮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说,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出门在外要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对人要有爱心,要亲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这样,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爱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我们的`学习态度要端正,要谦虚谨慎、勤学好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上要讲究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思考,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论语》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我们经常阅读,受圣贤智慧的启迪,将会终身受益。大家都来读一读《论语》吧!

《论语》读后感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面不患乎?与朋友交而本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尽心竭力,按时上课不迟到,上课要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发言,不和旁边的同学们说话,回家写作业要认真,写字要工整,上操要认真,动作要规范,在学校要遵守规矩,老师分配的各项任务尽力去完成。

  和朋友往来方面,广交朋友,关心朋友,团结朋友,重要的是诚实地对待不要欺骗朋友,发现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帮助他,朋友之间要相互鼓励。

  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每天要复习,回家写完作业后要复习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巩固知识点,不会的问题及时要问老师,以前学过的知识也要复习,难的题要多做几遍。

  我们每天要上面的三点总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管什么事情要尽心竭力地去做,同朋友往来以诚相待,所学到的知识经常要复习。

《论语》读后感5

  今天上国学课,叶老师向我们讲解了《论语·为政》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完后,叶老师提了个问题:“你们的`行为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吗?”我想起了我的一次经历。

  记得有一次,准备去学围棋前,我才想起围棋作业还没做,于是我不敢去上课,最后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去了。围棋老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我没交,对我说:“你的作业呢?”我轻声说:“作业全都会做,但作业本忘记带来了。”“你会做?那就给大家做一遍。”老师一边说,一边在大棋盘上把第一道题摆了出来。我马上说:“这道题我在家里没有做出来。”这时候,我非常紧张,心想:该怎么办呢?千万不要再叫我做第二道题。“那就把第二道做一遍吧!”老师的话音刚落,已经在棋盘上把第二道题摆了出来。结果,我绞尽脑汁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来怎么做。这时,老师摸着我的头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随后,就把家庭作业的题仔仔细细给我讲了一遍。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说假话了,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论语》读后感6

  孔子还非常挑食。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论语》读后感7

  从3年级开始,我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刚开始听到沈老师说我们要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大家都懊丧地叹了口气,很是烦恼。因为对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多读一部经典就等于要了我们的命呀!同学们对《论语》的第一个态度十分明显,那就是一个字:烦!我们读了半年《论语》之后,对它的态度来了个90度大转弯。因为我们发现《论语》这本书真的非常好,它当中有许多有关做人的忠告,一个人只要多读就会十分聪明,也很会做人。也难怪古人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同学们也十分愿意读这本《论语》,不过还是有人对《论语》很烦。后来,我遇到了孙老师,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款论语书,这本论语书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还不会框死人的思想,因为它是没有注释的。当然,这种论语书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也买了一本,然后惊异地发现学起《论语》来非常轻松。

  我终于找到读书真经了,原来是这么简单:口念、心记、耳听。不过我觉得“读书真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啊!现在我在读五年级,才做到了“读书真经”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们也来读读这本《论语》,好吗?

《论语》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配的启蒙故事是“砍柴的学问”。讲的是古代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教学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想都没想,就埋头开始砍柴。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专门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把榆木烧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树枝当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虽然烧的大,但是浓烟很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读了这些,我觉得孔子说的真好,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学的东西记住了,但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记住,只有在学习认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还没有弄明白,及时向别人请教,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孙膑学习,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特别是在学习上努力地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论语》读后感9

  今天读到《论语》一条。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感悟颇深。

  想我们当教师的,平时有没有以言举人呢?想来想去,好像是没有。那么以人废言呢?肯定有。因为很多次,我们并不能将孩子们所有的行为看在眼里,所以在同学们有了纠纷,往往是孩子们报告的时候,才做调查。而很多时候口说无凭,有些心里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就会信口雌黄,而对方同学因为没有如簧的巧舌,往往陷于对方的`语境中出不来,这样就会遮掩事情的真相。有时候,去报告的学生只有受欺负的一方,他往往只强调自己受的伤害,而对自己的不好行为拈轻怕重,轻描淡写。如果老师不做调查,很容易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另一方,而另一方则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或者冲动之下就不听他说话。这样就容易造成人为的以人废言局面,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让自己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所以,教师要做君子,要不以言举人,更不能以人废言。遇到问题要调查取证。事实上,孩子的事无小事。孩子的教育就更无小事了!

《论语》读后感10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11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们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寒假里,妈妈要求我读他有关交友的论说,以便对我今后的交友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她又向我推荐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以帮助我理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这段话里,孔子教育我们两点,一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诚实和见多识广的'好朋友值得交往,对自身有益。二是不要交坏朋友,溜须拍马,不诚实和夸夸其谈的坏朋友千万不能交往,否则害处很大。

  怎样和朋友相处呢?孔子曰“侍君有三愆:言末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论语》的原文和于丹老师的心得后一致认为:朋友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和真诚,更要把握分寸,不能要求对方一定要怎么做。

  今后,我在交友时首先要注意礼仪,比如当我提醒同学脸上有点墨迹时,要很有礼貌地个别跟他说,不要说很多次,也不要冒失地去摸他(她)的脸,更不要讥笑他(她),这样,在一个友好和平的环境中,我会交到很多的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1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13

  一提到《论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了私学。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此外,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语》的教育思想可谓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如今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些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只有遵循这些理念与原则,才能促使教学的高效。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国学经典,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语录,是我们学习国学必读的书目。作为一个喜爱文学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国学这部分,而且我们还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论语中的很多句子大家都阅读过,例如学而时习之的学而篇,就是课文的一部分,被我们所熟知甚至背诵,但这只是《论语》这部著作中的冰山一角,通读整部著作,你一定会收益更多。

  在论语中,孔子的一些经典语录让我感悟颇深,例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含这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哲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就犯了这两个错误,有的学生善于思考,但对于学习却不勤奋,因此虽然很有天赋但学习的广度和厚度不够,因此也无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就是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而也有一些同学非常勤奋,但不善于思考,学习和阅读的东西很多,但都是粗读,浅尝辄止罢了,并没有深入思考到底读了写什么,让我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什么帮助,这些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了。

  上面仅仅从孔子语录学而篇中的'句子为例讲述论语的思想,虽然涉及内容很少,但足以说明论语的内涵之深刻、思想之博大,而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先贤的优秀思想和精神,论语就是代表优秀文化的经典国学著作之一。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坚持思考的过程,这是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以后的我会更加勤奋努力,也会多实践思考,让自己更加优秀。

《论语》读后感15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座右铭11-10

《论语》教案02-11

《论语》的教案02-10

论语的心得04-14

论语的读后感02-27

论语读后感05-09

《论语》教学反思07-30

于丹论语心得02-11

于丹《论语》心得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