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选]兰亭集序读后感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读后感1
《兰亭集序》一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著,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兰亭集序读后感2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昭明文选里没有登录,古文观止里却赫然在目,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说新语》里虽有录入,却比现在的《兰亭集序》少了二百多个字,也留下一个大疑问。所以,在郭沫若先生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之后,我们确实很难在文章内容上作什么评价。
“死生亦大矣”,是对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老庄清谈的无情挞伐,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会,我们也可以记到王右军的头上,因为凭右军的性情和作为,是完全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的。
可惜的'是孙绰、谢安等诸多高明之辈,他们在兰亭上写的诗,却被一纸序文遮蔽到毫无光彩,连陪衬都很勉强,这真让我们扼腕叹息。所以,我有时不免想,如果遇见子安或逸少这样的人,尽量还是少说话,留个名头,甘心情愿地做一片绿叶也算是幸运的了。
兰亭集序读后感3
“十一”国庆,风和日丽、丹桂飘香,爷爷带着我重游兰亭,兰亭虽和以往一样,但我又有了新的感受。
我们首先来到了鹅池碑旁,“鹅池”二字又庄重又和谐、漂亮。恰好一个导游带着一个团队来到这里,她讲解了一个小故事:“这块鹅池碑的字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合写的。王羲之很喜欢写鹅池二字,王羲之刚写完鹅字,就来了一客人,王羲之不得不去招待客人,不料,在一旁看着的8岁儿子—王献之把还有一个池字给写好了,因为父亲王羲之把鹅字写的瘦而长,所以王献之故意把池字写的肥而短。父亲看了很喜欢,保存的很好,才流传至今的。”我们又来到了御碑亭,御碑正反两面的'文章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与他的儿子游兰亭时所写的。那里面有七个“一”字,每个一的风格都不一样。我们还去了满是书法的屋子,里面全是王羲之以来祖祖辈辈写的字,《兰亭集序》里每个字都写的钢劲有力,非常完美。
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他引来了乾隆皇帝与他的子孙来参观,可想而知,他的字是多么的好,联想起我的字来,那真是差极了,我一定要向王羲之学习,把字练好!
【兰亭集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05-11
兰亭集序教案优秀05-31
兰亭集序读后感04-27
兰亭集序读后感05-01
《兰亭集序》语文教学反思10-12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