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时间:2024-01-30 10:45:43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经典】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个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哈罗德,一个65岁的退休老人,一个人,87天,627英里,从英国最西南走到了最东北去探望患癌症老朋友的故事。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迈开脚步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刚开始以为这是一个西藏之行的故事,直到读完才发现这是一场逃离压抑,面对自己、剖析自我的旅程,这是一个平凡人无关宗教、无关信仰的自我救赎。

  从起点至终点,哈罗德一路走来,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和信念,一路上从孤独变为“网红”最终还是孤独。使哈罗德内心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同时激发他对过去尘封已久的回忆,穿插起自己对母亲的不理解、叛逆;与妻子从最初的的美好到现在的隔阂;对儿子的爱不会表达,最终看着儿子溺亡时自己的无助和同事奎妮替他承担错误而被解雇时自己不敢告别的曾经。现实与过去交错,信念与内疚交融等一系列心理独白。一路聆听,一路反省。最终妻子开车与他汇合,在妻子的陪伴下终于释怀,完成了自我救赎。

  退休后的'哈罗德远离了尘世的功名与繁嚣,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日落日出、树木花草、虫鸣鸟叫,这些自然的事物让他倍感放松,让他有了自我思考、剖析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正处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没有哈罗德那么多的闲暇时间,也没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经济基础与豁达。但也该挤出时间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许是独处一室的冥想,也许是独坐公园长凳的发呆,也许是闭眼听落叶的安然与恬静。那一刻没有时间,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是感受着当下。与心灵对话,找准初心,让自己从繁忙中疏离出来,最终丢掉那些让自己负累的枷锁,轻装上阵。

  对多数人而言生活就像哈罗德一样是平凡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越是凡人,越要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把那闪闪发光,生机勃勃的爱与温暖找出来。带着爱与温暖能量满满的向阳而生。因为人生终究不过是一场旅行,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增加生命的厚度。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2

  面对困难,我们往往是望而却步。人们往往被一句以后该怎么办吓住了,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近日,读了一本名为《一个人的朝圣》的书,我感受到了一切事情皆有可能,只有长时后才有发表言论的权利。书中讲述了一个老者退休以后郁郁寡欢,在得知老友病重,命不久矣的消息后,他决定徒步去老友所在的城市贝里克,以带给她信念与病魔做斗争。他白天赶路,晚上在旅店住下,包扎自己因为过度行走而受伤的脚。后来他捡了一个睡袋,干脆在街上过夜,吃野菜,喝泉水。最终,因为他的不放弃和努力,终于走到了贝里克,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为的.就是让老友活下去。而老友也活着等到了他。

  书中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从一个城市徒步到另一个城市,听起来根本不可能的,可是书中的主人公却做到了。这也告诉了我们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看起来很难,预想似乎做不到,但只要我们肯努力尝试就一定能做到。毛主席曾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勇于尝试,不被困难吓倒,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煤油灯,蜡烛更明亮的照明物,正是因为爱迪生的努力,最终发明了电灯。成功来源于不可能。只要有信念,勇于尝试,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应该向书中的老者学习,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勇往直前。

  近日,单位开展了“发卡零差错”活动,要实现“零差错”就得需要我们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知车型的划分标准,仔细核对每一辆车的信息,确保正确后才能将通行卡递给司机,这是一种责任,对司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我们在做一件比较难的事的时候,不能自己先否定自己,做不到,不成功。应该相信自己,面对困难努力去克服,脚踏实地,总有成功的一天。

  在工作中,我们要向脚踏实地,努力奋进,遇到困难努力克服,不气馁,不退缩,努力成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职工。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3

  第一次读《一个人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经常坐轻轨,碎片化的时间就用来阅读。最初被吸引的是作者把Harold的“出走”称为一个脚放在另一个脚之前(place one foot in front of another)。

  那时候每个周末也会背着双肩包去探索周边的小镇,公共交通之外也就是走路,看不同的风景和路边花花草草。和汽车的急疾而过相比,走路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生活细节。

  故事要从Harold收到一位二十年未联系的友人Queenie的信说起,她也是之前Harold工作的酿酒厂的同事,信中说她自己得了癌症。于是Harold陷入了过往的回忆,并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想要寄给Queenie。

  最初只是一个单纯的寄信的想法,Harold刚从酿酒厂退休半年,平常开车上班,空的时候也就在家忙割草等事,很少走路欣赏周边的风景。

  每次遇到一个邮筒他总想再走一会,和他在家沉闷的生活相比,他似乎想多走一会来回忆过往。直到下午一点左右,他在一家加油站吃汉堡时和女售货员谈起朋友Queenie的癌症,而这个年轻女孩安慰他,如果有信念,癌症病人就可以活得更久,她的阿姨就是很好的例子。

  Harold因为听到“信念”二字倍受鼓舞便致电Queenie所在医院,说自己将从英格兰最南端的Kingsbridge走到北部Berwick—upon—Tweed,其间有600多英里,让Queenie等他。

  其实在打电话说出他的决定时,Harold自己都不确定能否走完全程。他那时的想法便是向北走。他的行走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白天走路,晚上去旅馆睡觉;摒弃不需要的东西,开始在野外露营,向路人寻求食物或是自己寻找食物,本以为会睡得不好,结果反而获得了许久的内心平静;先是与Wilf和一只小狗同行,然后又有了Rich,Kate和其他等人的加入,于是个人的行为变成了一个以“朝圣”命名的团队,这不是Harold的初衷,最后也因为大家的初心不同,Harold又开始了一个人的行走。

  最后那段旅程对Harold来说却充满了痛苦和不确定性,他几度迷失并想放弃自己的行程,一方面是因为陪伴的消失导致的内心空虚,另一方面是回忆触及了他内心最痛苦的部分—他儿子David的死亡。

  在这个阶段他的妻子Maureen却成了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从刚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支持,她的内心世界也经历了痛苦的蜕变。

  在外人看来Harold和Maureen是一对恩爱夫妻,尽管Harold有一个难以愈合的童年,父亲有战后综合症,母亲不辞而别,但他幸运地遇到了Maureen,结婚生子。孩子David也是聪明、优秀,但这个孩子却有他本人无法克服的心理疾病,哪怕他进了令人羡慕的高等学府剑桥大学,他还是因为心理疾病选择了自杀。

  Maureen因儿子离世而对丈夫充满怨恨,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父亲,而他的家族的基因(Harold父亲酗酒)也是导致儿子酗酒的原因。而Harold不争辩不表达,自卑而又怯弱。

  而Queenie是Harold的一道光,让他体会了自己被需要的感觉。另外就是丧子之痛让他打碎了老板的心爱之物,而此时Queenie承担了后果,但Harold却没勇气承认。

  于是走向Queenie所在的医院成了Harold的救赎之路。而他一次次将一只脚放于另一只脚之前的动作随着他内心的变化而有了不同的意义。

  他这一路遇到的人和经过的地方都构成他旅程的一部分。他本以为自己的经历足够特殊,但与他人交流后发现每个看似普通、平凡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隐痛。那个体面的白发坤士的隐密男友,斯拉夫女子等待的伴侣,和自己儿子有点相似的Wilf等。如果没有这次出行,他是无法遇上这些人也无法借着与他人的相处来救赎自己的`内心。

  与其说这路为Queenie而走,不如说为自己而走。不但Harold与过去和解,Maureen也主动承认自己的问题,两人的关系得到了修复。

  小说使用了倒叙的手法,让Harold在整个旅程中不断地回忆自己的生活,与原生家庭、妻子、儿子及Queenie生活的点滴来让读者判断他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而刚开始关于与孩子相处的片段和他妻子在家与孩子的互动让我有种错觉,以为他俩的孩子只是有点心理问题问题,直到他最后写信给那个加油站女孩承认自己孩子已经自杀的事实才让我恍然大悟。以写孩子来说明夫妻之间的猜疑、憎恨和伤害,其实问题不单是孩子引起的,而是他俩已不再愿意沟通,以折磨作为了相处的方式。

  如果没有这次出行,两个人可能一辈子幽怨地生活在一起,直至终老。而这个远行,让两人都能跳出来固有的生活模式重新审视双方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到和解。

  Harold终于见到病床上奄奄一息的Queenie时并没有刚出发时想像到达时的场景那么激动和振奋人心,而是他可以去平静回忆那些让他最痛苦的片段并更理解妻子的感受。

  之前他选择封存这些回忆是他根本无法承受这种巨痛,而现在他可以与自己和解,那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妻子的错,而是生活有着他无法言说的宿命。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4

  作者: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60岁,87天,627英里,穿越苏格兰。他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这件事,当他在路上,他的妻子也在心里进行着情感的穿越,那些疏离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复苏,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点点揭开。我们有时候需要逃离才能看清,而最终我们都将把过去的一切放下重新生活。

  这是一个简单朴素但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哈罗德从收到信的那一刻开始,心就已经在路上了,直到加油站女孩无意的`启发,朝圣拯救的路途便正式上路。于大众看来,这是信仰与朝圣;于奎尼看来,这是多一刻弥留的支柱;于莫琳看来,这是多一份不安的插曲。其实最终他们都是美好的,延长了生命,寻回了感情,弥补了伤痕,挽回了家庭。87个日夜,600多公里的徒步旅程,像是春风雨露般滋养了事物和心灵。对于哈德罗自己来说,这仅仅是年青时未能开口的一声谢谢,以及颓废人生的一次搏击,不论成功与否,都是逆转。何况,他坚信只要走下去,就有希望,因为前方有期盼的眼神。这就是他的朝圣之路。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很注重景色环境的描写,在旅程中,哈罗德看着似曾相识的场景,回忆过去,发现了许许多多他没有注意过的景色,这些景色都不绚丽,却象徒步老人哈罗德的心情,时而清新明亮,时而黯淡颓丧。而书里人物情景的安排也很独特,在哈罗德和妻子分开的87天中,原本形同陌路、貌合神离的夫妻各自回忆着痛苦哀伤的过往,哈罗德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让他检视自己残破的人生,在经历了自然和行走带来的痛和畅快,心境渐渐宽广,开始慢慢坦然接受不堪回首的过去;莫琳也逐渐适应哈罗德不在的日子,但是对于莫琳而言,不管和哈罗德在一起有多寂寞,没有他的世界却是更为荒凉。唯有互相包容,方能走得更深更远。最终,哈罗德和妻子莫琳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亦或是工作中都要有一定的信仰和坚持。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5

  困囿于家的日子,时间仿佛变得格外漫长。2月的初春时节,春梅初绽,绿树吐蕊,世界本应是生机勃然的。

  隔窗远眺,看不到什么人,偶尔,马路上开过一两台车。按下暂停键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缓慢而安静。

  读书吧,趁时光正好,趁阳光不燥,我告诉自己。于是,《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又一次拿在手中。

  这是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女士的作品,入围20xx年布克文学奖,感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买回这本书是在三年前,再一次阅读,跟随哈罗德的脚步千里跋涉,在哈罗德的世界里,随他经历身体和心灵的磨难,穿过很多城市和村庄,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种种经历后,读懂人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弥补一些生命中的缺憾,完成自我救赎。

  在他开始行走之前,哈罗德是什么样的呢?六十多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与妻子生活在乡间,夫妻疏离二十年,日复一日,过着似乎可以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他笨拙、自卑、木讷、敏感、内向,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人物。这真是一种糟糕的状态,就像芸芸众生中的我们。直到有一天清晨,他收到二十年不见的老友奎妮的信,奎妮患了癌症,写信来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在加油站女孩无意识的鼓励下,他的心头似乎生长出一种执着的信念,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不断的行走中,他坚信只要自己能够坚持走到贝里克郡,癌症晚期的奎妮就一定能活下来。

  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哈罗德没有装备,没带行李,也没带钱。然而,87天,627英里,他坚持了下来,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一场心灵孤旅。

  一路上,哈罗德发现了以前不曾注意过的生活美景,也忆起了曾经的爱与美好。童年的不幸让他似乎缺少了一种表达爱的能力,他年轻的儿子戴维头脑聪明却思想混乱,最终因抑郁症自杀;由于儿子的离世,以及生活种种,他与妻子越发疏离,虽处于同一屋檐下,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而在这一段87天的旅途中,哈罗德想起了与奎妮的友情,与妻子的.相见、热恋、婚姻,再一次唤起曾经的爱与热情。他痛悔自己没有承担好父亲的责任,从而对与儿子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心生怜悯,一路照顾。故事的最后,他的老友奎妮用87天的坚守等到哈罗德,带着一滴泪离开这个世界,内心应该是满足和平静的。哈罗德和他的妻子再次牵起对方的手,“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记得书中这样说:“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哈罗德原本并不是一个有勇气、有毅力的人,他不过就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一路上他有过沮丧、怀疑、退缩,然而他最终完成这上千里的旅途,他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渴望,来自于对朋友的承诺,来自于好心人的善意,或许也来自于对几十年蹉跎岁月平淡无奇的生活堆积的不满。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87天的旅途,于哈罗德是一场朝圣之旅,于他的妻子莫琳,又何尝不是。莫琳独处的日子里,她一点点再次了解自己的丈夫,再次打开心门,找回曾经的爱意,给哈罗德坚持下去的力量,弥补了夫妻间的裂痕,她交了朋友,修整了花园,敞开窗户接纳阳光,将那些阴暗与悲伤慢慢放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

  跟随哈罗德的脚步,能够真实感受到他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这一段行走的旅途,哈罗德从内向、保守、不自信,到后来的阳光、真实、勇敢面对自己,这个过程复杂,却也简单,从中,我们能够看到隐隐约约的自己。这段朝圣之路,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在心里。

  想起一句话:“当你知道自己要去何方,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合上书,许久不能走出哈罗德的世界。我回想着自己的生活,沉默不语。当有山压下来时,我便低了头,的确是这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或早或晚,或许终要经历这样的一段路。哈罗德在行走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内心迷茫时,独自一人,静下来,问问自己要去哪里,然后付诸于行动。当我们怀抱执念和勇气,让身体与思想都行走在同一条路上,一定能够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6

  无论多么平凡甚至平庸的人,其实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诗意美好的追求,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相信大家阅读《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时,都会对哈罗德老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而我在敬佩之余,想到的却是他在义无反顾奔赴远方时,身上竟有一股中国古代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的优雅。

  平淡的生活中,人们容易错过很多东西,诸如美丽的风景,善良的人们,难得的缘分等,一旦错过,就很难弥补,这些只能成为美丽的遗憾。所以要学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不论是机遇、情感,还是生命本身。哈罗德先生正是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开始了一个人的朝圣,虽经历了诸多苦难波折,却收获了心灵的救赎,不但超越了自己,还影响了他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的成长!

  成长:需要孤独与反省

  忍受孤独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将会赋予成长新的含义。当哈罗德踏上一个人的朝圣之旅,“旅店已抛在身后,零星的车辆从身边呼啸而过,哈罗德,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孤零零一个人连手机都没有带,如果不小心摔倒,如果有人袭击他,谁会听见他呼救……英格兰的土地在脚下铺展开,那种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感觉振奋人心,让他忍不住漾起一丝笑意,但觉苍茫世界我独行,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让他回到小花园里除草去。”

  一个人的力量确实有些渺小,一个人的行走确实有些孤单,但一个人的旅途却是自由惬意的,充满趣味的,能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勇气和自信,尽管前面有太多的未知让人心生忐忑,而正是前方的未知,让人心怀憧憬。65岁的哈罗德开始向远方的目标迈进……

  他在旅途中接触到了很多陌生人,并有了自己的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栖息地,或美丽动人,或不堪回首。奇怪的是,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想向陌生人倾诉的渴望,那应该是一种无所顾忌的释放,正如银发绅士。而有时,我们会作为一个倾听者,不断地从中受到启示,还会反省自己,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成长方式。

  哈罗德终于开始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一生在不幸中度过,童年时,妈妈离家出走不负责任,爸爸酗酒成性不务正业,儿时的他寂寞无助;成年后,儿子瞧不起他,妻子也恨他,成年的他平凡卑微;到老年,婚姻名存实亡,亲情渐行渐远,老年的他失败孤独。用回忆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这就是哈罗德独特的行走方式。或许这次能让他有“峰回路转”的改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处,所以现在终于可以说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人把它看作一项重复的工作,时间久了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于是时常听到他们“无趣,无聊”的抱怨声;有的.人会把每天都看做一个新的起点,要超越昨天的自己,因为面对的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讲出不一样的精彩,这才是真正踏上了成长的旅程。

  成长:必经痛苦与磨难

  一个人的朝圣不但要有开启新旅程的自信,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决心。期间要忍受孤独、寂寞、困难、疾病等许多未知因素。正是这诸多的未知因素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遥远的600多里的路程,哈罗德决定徒步跋涉,他坚守着自己的承诺;路途中经历了脚受伤、腿受伤、生病晕倒等,他都一一咬牙坚持了下来;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挖苦,他也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而最痛苦的莫过于记忆侵蚀,幼时在家庭受到的伤害,还有对妻子和儿子的愧疚之情一直缠绕着他。身体上的疼痛可以忍受,挺一下就会过去,可心灵上的疼痛却无法逃避。“他弓起双肩,更加有力地迈步,仿佛不仅仅是为了赶到奎妮身边,更是为了逃避自己。”哈罗德坚定地走向远方,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救赎。而他的每一份“痛”和“苦”的经历,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或许,并非每一次努力都能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离不开努力。成功与苦难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一脉相承的。

  成长:应对喧嚣与平静

  哈罗德没想到,本是一个人的行走,却影响到了很多人,甚至惊动了媒体。“第四十七天,哈罗德的队伍加入了一个中年女人和两个孩子的父亲。……哈罗德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心底的希望,……哈罗德听着旅伴们的争吵,既感恩又觉得有趣,但也有一丝不自在。他已经一个人走了那么久,突然多了这么多同伴,其实挺累人。但既然他们选择了与他同行,支持他的计划,他就感觉应该对这个小小的团队负责,仿佛是他主动请他们加入的,一定要听取他们的要求,保证他们一路平安。”多人的加入与追随让哈罗德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他是这个团队的引领者。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困扰,因为经常听别人的故事,别人的建议,有时就会迷失自己。这时需要静下心来,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想要什么?我的方向是什么?而那些心血来潮的追随者在行走了一段时间,一段路程之后,发现他们和哈罗德的目标和想法并不尽相同,于是,他们又陆续地离开,最后,被“遗弃”的哈罗德又是一个人了,他终于可以平静地开始自己的最后一段旅程。此时的哈罗德“觉得自己既超然物外,又是眼前世界的一部分,既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不过是个匆匆过客。哈罗德开始明白这也是他旅程的真谛。他既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部分,又不属于这个伟大的事物。”这样的境界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事顺应了自然规律,就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走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成长:收获回归与美好

  哈罗德在行走途中和不同的人结下了友谊,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人和人之间的友谊有时真的很单纯,也许只是一番倾心的谈话,也许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也许只是一个理解的眼神,彼此的心中已经埋下了友谊的美好种子。哈罗德的出走和旅行不仅改变了他自己,拯救了他的心灵,而且影响到了他的妻子莫琳,她也开始了自己的改变,“莫琳给自己立了一个挑战:他不在的每一天,她都要尝试一件新事物。她把那堆未结的账单和支票本放到厨房桌子上,开始清理。她打电话给哈罗德的保险公司,确定他的健康险还未到期。她把车开到车房,检查了车胎的气压情况。她甚至在头发上绑了一条旧丝巾,像从前一样。”莫琳原本死气沉沉的生活突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历经艰辛和痛苦,既使自己获得了心灵的救赎,也使莫琳打开了封闭的心门,还给濒临生命终结的奎妮一份圆满的安慰。结局如此美好,生命走向欢笑……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7

  通勤路上看了一本《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汇总些文字,也是对这本书的回顾。

  本书主人公哈罗德,始终过着重复的人生。在某一天,由于一封信,却使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个念头——他迈开艰难的脚步,强忍住关节的疼痛,徒步很多天,横跨英格兰,完成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根本就无法完成的朝圣之旅。

  心中有方向,自己最初的目标会变得清晰可见

  有了目标,自己只需向这个方向努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独行,微小的细节,也会勾起无数回忆,获得反思与觉醒

  一路走来,一路思考:

  当你敞开心灵,开始关注身边各式各样的人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生活的不同色彩。生活在世上,如果你感到不幸与无助,不妨试着走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形形色色的不如意。生活总会让你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

  因为熟悉现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需要改变时,就会缺乏对未知探索的勇气。这个时候可以跳出这个圈,以旁观者来看待自己的遇到的事情,避免当局者迷。

  想要改变,最核心的是自己有改变的勇气和动力。

  由于沉没成本,但是已付出的变成损失。其实男人重在果敢、决断,生活的本质在于经历,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经历没有经历过的旅程。

  不能因为惧怕改变,就变成温水里渐渐煮着的青蛙。在某个环境中觉得安逸,不想离去,随着水温上升,会猛然发现自己所在的环境是水生火热的,但此时在没有离开的实力以及勇气!

  这本书也给自己不一样的启发:

  一、职业观

  当读到在一家公司呆了几十年,退休后没有一场欢送会,职场上也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时,感觉到的是深深的震撼!!!最近也别喜欢一句话“你所见即真我,不阿谀奉承,不见风使舵”。践行这句话时,必不可免会得罪人,但是职场上是否要惧怕得罪人呢?

  自己七八年的职业时间,也遇到过烂人,而且是那种不可理喻的烂。起初自己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让其不高兴。后来释然了,没必要要求每个人都喜欢你,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多伸出手帮助他人就行。至于那些带给自己不便的烂人,不选择原谅,也不会记恨,只是她是谁?(忘记就好)

  二、好的家庭关系,是一切幸福的根源

  自己奋力工作的目的就是不亏于身后的家庭,而好的家庭关系又是自己奋力拼搏源源不断的动力。会在顾着自己身体的前提下,不惧挑战,勇于尝试新的机会。

  多体谅身边人,因为男性思维方式是奔着解决事情去的,而女性更多是寻求理解,寻求感同身受。作为一个倾听者即可,除非男性是思想大师,对方也信任你的建议。要不就还是多用两个耳朵听。

  三、怎样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角色?

  是否有了娃娃后,男性就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是否应该有一门课程来教育成年后的男性,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我想答案是需要的。很多时候男性心智成熟较晚,自己还是一个娃娃时,突然转换角色,会适应不了。也会自然而然仿效从小教养自己的父辈们方法,但时代变迁,方法是否通用?这种事又容不得拖延,只能多看多总结,带入自己的思考践行。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8

  《一个人的朝圣》故事的梗概是:哈罗德收到一封年轻时女同事奎妮的来信,得知其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哈罗德内心十分悲伤,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对话,让这个老人决定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步行跨越大半个英国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独自困难前行的过程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回忆了许多关于因抑郁而自杀的儿子戴维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时候的往事。在哈罗德独自走完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对于戴维的往事也放下了许多,两人最后能够鼓起勇气,理解孩子已经离去的`事实。

  朝圣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点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灵性好处。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明白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以前我一向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看完这本书,原先没有信仰也能够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关于爱与信念以及万物,作者用并不华丽的辞藻去表达和描绘,简单朴素却令人深深感动,人生的路只够一个人走,从一个人到两人,到声势浩大的朝圣团,最后世界只剩一人的宁静与超脱。

  我觉得生命当中有很多旁人不能理解的坚持,看似是固执、偏执,甚至毫无意义。但在当事人的眼中,那高于一切。所以,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面对一些我们不敢面对或不愿面对的凡尘俗世,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理解、获得幸福。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9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是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60岁,87天,627英里!一个叫哈罗德弗莱的花甲老头儿徒步穿越了整个英格兰,只为拯救一个多年未见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无关信仰,只为承诺。

  哈罗德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这件事。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其中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着自己的人生。小时候他被母亲抛弃,中年又遭遇失去儿子的痛苦,饱尝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时还仅仅是个酒厂的销售代表,无人送别……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败、凄凉的。这场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罗德用几近“疯狂”的演绎完成了心中的.救赎。

  当他在路上时,他与他的妻子疏离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复苏,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点点揭开。也许只有让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那些甜蜜还带着青涩的怀念,那些沾着悔恨和遗憾的羁绊,还有那些快乐而又唯美的曾经……那些一点一滴存在,在黑夜与孤独中无处躲避。

  在哈罗德蹒跚前行的背影中,那普通人身上的渺小和伟大,在蕾秋安静又细腻的文字里慢慢舒展开来,一点一点地撞击着灵魂深处的东西,那些蛰伏已久的思绪渐渐奔涌,那颗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以为是最简单的事情,开始之后原来是困难重重。以为是困难重重,到最后是轻而易举;以为可以在时间的冲刷下忘却,却发现无法逃避。以为痛苦再也不能够解脱,坚冰却已在不经意间慢慢融化……

  在故事的结尾,当奎妮那张畸形得只剩下半边的眼睛流下眼泪的那一刻,当哈罗德和莫琳两只手再次牵起时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觉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绝症,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时光的尽头,才能看清先前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谓的命运捕获之前,我们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与其一直纠结着,不如趁着现在,跟随着哈罗德的脚步,在笑泪交织之中,回过头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像这样走下去!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0

  米黄背景,两排栅栏勾勒出田野的轮廓,一条空旷的乡间大道延伸向远方,几朵并不明丽的云点缀暗调的天空,一个行走中的渺小的背影,被帽子、大衣、鞋子裹成人形,只露出一根指向地平线的拐杖。这是这本书的封面图,一个心灵鸡汤颜色、我不太喜欢的封面。

  外貌协会的我以为自己也不会喜欢这个剧作家编造的、开头不符合常理的故事。一个平常周二的清晨,一位六十岁刚退休的清闲老人,一封二十年未见的老友的来信,一个简短的因癌症晚期临终前的告别。哈罗德写下回信后跟妻子说:“我去一趟邮局,很快回来。”然而目的地邮局,先是变成了一个又一个下一街区的邮筒,到了晚上竟变成了六百多里外英格兰最北端的贝里克,老友奎妮的疗养院;“很快”最终成了历时近三个月的漫长旅程。他只是单纯地想再走走,却在加油站被陌生女孩善意的谎言启发,一位不信宗教的老人决定为了“信仰”走去看望老友,认定自己走下去对方就一定能活下去。哈罗德的出走没有任何准备的,他已年老到有些老年痴呆的征兆,平日走过的最长的路是取车,却妄想从英格兰南端徒步到北端;也没有考虑妻子的感受,就孤身去看望一个多年不见的女性朋友,这不得不让人揣测他的动机。在长途的孤独中,在与陌生人的心灵碰撞中,这位老人六十年来的生活片段一一清晰再现,拼凑出一个平凡却又特别的人生。

  童年家庭的阴影让哈罗德难以把握父亲、丈夫这两个角色,本应更加美满的家庭反而因孩子的诞生开始出现裂痕。妻子莫琳是个几乎完美的母亲,儿子戴维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而他,对父亲责任充满恐惧感的哈罗德,在选择沉默和逃避中与这个家庭渐渐疏远。他在酿酒厂里工作也一如既往的平淡,只是某次下班无意间撞见躲在文具柜里啜泣的因被排挤新同事奎妮,一个矮矮胖胖却能干精明的女人。面对这个不太熟悉的`女人,他没有匆匆离开再次逃避,而是尝试着安慰她。在后来的工作中,他们成了搭档,他也渐渐对奎妮袒露心声,讲述自己的一切。拥有朋友本给生活带来一丝慰藉,然而儿子意外的自杀再次打击了哈罗德,他甚至在殡仪馆没有与儿子告别,面对妻子的悲痛、埋怨,他再次沉默,任由空酒瓶堆砌成颓废的日子。他最终在酒精作用下失去了理智,甚至闯入酿酒厂打坏了苛刻老板的珍藏品。酒精导致的兴奋还是败给了软弱,善良的奎妮替哈罗德顶罪,被解雇后离开,而他,连道别未曾有过。和妻子成日的吵架最终演变为二十年的冷漠相处,直到哈罗德收到了那封意外的信。

  读完小说合上书再次看到封面,这真是一个不合适的封面,书中的哈罗德没有帽子,没有大衣,没有拐杖,只有一件脏又臭的T恤,一双破旧的帆布鞋,一颗曾经迷茫却坚定下来的心。无意间打开了外包装页,里面呈现出单调的绿色,一双手绘帆布鞋,没有标题,鞋下一行小字:“那么,我是谁?”这个色调的内封面和那行字让我想起另一本书,《苏菲的世界》, 然而苏菲是在哲学中寻找自我,而这位老人显然不是,他并不需要寻找,一直以来他都知道自己的怯懦和失败,只是妻子承担了太多他在生活中的责任让他不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何角色。经历过这旅程,在野地中风餐露宿,他也并未感受到解放天性,找到自我的另一面,哈罗德还是哈罗德。不是外界传闻的一段过往罗曼史的浪漫延续,也不是媒体捏造的与命运对抗的壮举,那么,这里的“21世纪朝圣”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哈罗德所谓的信仰?但是他到达疗养院不久奎妮就离世了,不是有信仰就能有奇迹的。救赎?他并不是教徒,又何来赎罪?而且与奎妮最后面对面的告别,哈罗德没有道歉,没有道谢,也还是没有道别,走了这么多路他却没准备好最后的见面,看到虚弱的奎妮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默默离开。但在小说结尾,奎妮的葬礼后,莫琳和哈罗德解开了心结重新牵起手,显然是因为这次“朝圣”带给了他们一些改变。莫琳在哈罗德离开家后发现了自己曾忽视了他为家庭做过的努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软弱,经过二十年的隔阂能再次与他相爱,或许只是因为哈罗德回顾人生后多了份坦然吧。坚持这次不可能朝圣之旅,不是顽固想让他向莫琳证明自己的坚强,而是过去终于给了他一次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最终他做到了面对自我的弱点,接受自己的软弱。

  或许对于曾经的哈罗德来说,安慰文具柜里失落的奎妮而没有逃避是他做过的最勇敢的事,后来他愿意对奎妮敞开心扉其实是因为面对一个能干优秀的人,平庸的他却看到过对方的软弱一面,觉得爱逃避的自己能被理解、宽容吧。而他无法与妻子、儿子好好沟通,恰恰是因为了解、熟悉让家人深知并习惯了他的软弱,而他也习惯了显露出自己的软弱,但逃避也让他还未接受这样的自己。二十年后再次回忆往事,在即将到达终点时哈罗德反而因周围人态度的多次转变、回忆的逐渐深入而近乎崩溃、找不到方向,他在心里积压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行走在贝里克郡的街区里,冷静过后整理好自己,曾经未知的生活让他恐惧到不愿面对,而现在他走向疗养院去追寻一个未知的结局——看看奎妮是否依旧活着。面对病床上曾经倾听他心灵的老友,哈罗德终于接纳了软弱的自我,这也是一种勇敢。接纳自己的缺点,往往比妄图改变更难。

  朝圣之旅结束,他仍不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软弱的平凡人,只是多了些释然,多了些自我包容,但这已足矣。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1

  1个人,87天,627英里,这是本书《一个人的朝圣》腰封醒目的提示语句。

  一个人,男主人公哈罗德﹒福莱

  87天,从自己离开家的那天算起,超过二个月的时间,一直在行走,带着自己浮动却坚持到底的信念

  627英里,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男主人公工作和退休后居住的地方,距离英国北部苏格兰贝里克奎尼所住疗养院的距离。

  故事很平淡,吸引人的是字里行间的平静和细腻。很多人的一生也是很平淡的,没有惊奇,没有刺激和冒险,安安稳稳的过完生命的历程。哈罗德在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也在时光隧道里面泛起了从前生活的浪花。

  哈罗德﹒福莱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工作的时候默默无闻,独善其身,没有朋友,也无敌人;退休的时候都没有欢送仪式,只有销售部门的人聚集起来说了几句话。退休之后的生活寡而无味,和他的妻子莫琳关系也不太好,一封来自贝里克郡的信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一个遥远的身影慢慢变的清晰。奎尼﹒轩尼斯算是哈罗德为数不多的朋友,因为他的帮助两人熟悉,也是为了帮助哈罗德,奎尼离开了酿酒厂从此杳无音信。

  哈罗德在收到了奎尼的信之后,写了回信,在寄信的过程中,途径一个加油站,他遇到了一个女孩儿,他给那个女孩儿讲述了他和奎妮的故事。女孩儿告诉他:她的一个亲戚就是靠信念治好了癌症。“信念”让哈罗德决定徒步去奎妮所在的城市贝里克郡。给妻子打了电话,也给奎妮所在疗养院打了电话,让护士转告她,“我现在马上出发,只要我一天还在走,她一天就要活着,请告诉她这位次我不会让她失望。”

  哈罗德穿着他的帆布鞋,一本书,计划没有其他的行李和装备,在旅途中通过告知别人自己的事情来坚定“信念”,很多陌生的人给予了他祝福,希望他一切顺利。平时疏于锻炼的他,起初的行程是艰辛而又充满磨难的。脚上满是水泡,整个小腿都走的发紫,有些时间甚至无法正常走路。依靠身上带的钱和沿途好心人的帮忙,他慢慢适应了这样的艰苦跋涉。有人为他提供了指南针,自己找到了垃圾车边上还可以使用的睡袋,他就不再投宿旅社或别人家,选择了在野外过夜。中途,他给奎妮所在的疗养院打了电话,护士说奎妮听到他要来看她的消息,病情已经好转,这更加增加了他的信心。

  在考文垂以南的巴金顿,一个随和的年轻人米克听了哈罗德的事情,称他为21世界的朝圣者,并请他吃了东西,拍了照片,不知不觉中哈罗德发现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陌生的人主动给予他帮助,哈罗德的行为上了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各路记者守候在他的家中或沿途的路上等待着报道。同时也有其他的“朝圣者”加入了他的队伍,一些商业性的机构也利用他的朝圣来谋取商业利益。然而没有人知道哈罗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爱情故事,或是奇迹,是善举,甚至是勇气?都只是凭空猜测,哈罗德自己认定的事实和他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

  哈罗德的家庭并不是和睦的,童年的记忆也充满惶恐,父亲参军之前是一个和善的人,退役之后脾气变得暴躁而且也开始酗酒,即使哈罗德想亲近他或者抱抱他都成为了一种奢望,直接影响了哈罗德成年之后有了儿子戴维,也对儿子没有多么的疼爱,成为了他父亲那样的人。母亲厌倦了这样的家庭生活,离家而去。哈罗德的妻子莫琳,起初很愤恨他不告而别去看奎尼,事实上自从儿子戴维的死亡后,她已经恨了哈罗德很多年,两个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分房而睡。随着哈罗德的突然离去,莫琳痛苦、迷惘、挣扎,转而支持他勇敢地走下去,站在哈罗德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了理解和如何更好地去爱。

  在跋涉的路途中,时光穿梭在现在和过去,将曾经的一幕幕拉回到哈罗德的脑海,他在回忆、思考少年时的经历,对儿子的悔恨,还有与妻子这二十年的.隔阂。莫琳在哈罗德离开日子里翻看旧时的照片,回忆他们相遇时的美好,对他的那份怨恨也慢慢化解。文中的最后他们再次相遇时,两只手再次牵起时,他们又回到了初恋时的美好时刻,他们狂笑不止,然而笑料仅仅是一件没什么可笑的事。

  终于,他到达了贝里克,见到了奎妮。此时的奎妮已经被癌症折磨的不成样子,瘦小的身躯跟小孩儿差不多,脸上的肿瘤已经导致她无法说话。此刻,他也明白了为什么电话中她始终没有跟他说话的原因。奎妮见到了她,从迷失的记忆中慢慢搜寻到他,然后她静静的走了。

  哈罗德获得了别人的食物和支持,也把自己的信念和携带的《野生植物百科全书》和《大不列颠旅游指南》送给了需要的人,把一些小礼物送给了帮助他的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他也学到了新的东西,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这一路,哈罗德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经历风雨,经历磨难,经历病痛,获得荣耀,又被人抛弃……他走出了原来生活的圈子,获得了一生不曾经有过的经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挽回了遗失很久的爱情。他是勇敢的,他也是平凡的,他只不过是用他那穿着帆船鞋的双脚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2

  友人的一本书,告知我很一般,翻到第三个章节就停滞不前了,结果第一页就让我惊艳,遂掠夺带走,一周的时间读完了。

  一切的开始源于一封二十年未见的朋友的信,我在想二十年后我是否还会写一封信给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我又是否能收到一位老朋友寄给我的粉红色的信(原著中特意强调了是一封粉色信笺)。

  主角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像极了很多人)。他跟一见钟情却因为一些隔阂疏离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一个安静的小镇,生活平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一天,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一个善意的谎言衍生出来的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哈罗德千里跋涉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人和事,很多人帮助了他,他也帮助了很多人,你总能从一些细节发现像极了自己的某个阶段,比如那个善意谎言的加油站女孩,是不是像极了那年的'自己。

  哈罗德六百多英里旅程,穿越时光隧道给了我一份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哈罗德以为的人生被一封信改变,我们的人生又会因为什么而改变呢,我在翘首以待,你呢?

  迅速买了一个人的朝圣第二部-奎妮的情歌,期待它带给我更多惊喜!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3

  利用上下班地铁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著名的《一个人的朝圣》。经典就是经典,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与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对谈,一点一滴都说到了你的心里,颇为激动,忍不住要表达自己的感动。

  其实所谓的朝圣,跟宗教信仰没有任何关系,直白得说就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看望和安慰身患癌症的朋友,从英格兰最南部的金斯布里奇,经历长达87天、627英里的徒步旅行,终于到达最北部的贝里克。除了走路,老人在独自一人的行走中回顾自己的童年、婚姻、儿子及这位身患癌症的朋友,故事一点点展开,这不是一部扣人心弦、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的小说,但她就像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情节一点点铺开,感受却是越来越浓烈。

  与其说是徒步旅行,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之旅。

  在行走的过程中,老人一点点开始反思过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包括他的妻子、儿子和患病的朋友,在回忆与思考中,他对自己、对已经离去的儿子和关系早已淡漠的妻子有了新的感受、对他和妻子的婚姻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完成徒步之旅后,老人的生活一定也会掀开全新的篇章。因为有过跑步的.经历,我理解老人在行走中思考、释怀的感受;我也理解从日复一日繁琐的重复中挣脱出来,呵护、安慰一下我们的心灵是何其美好和珍贵。所以,看完这本书,我真的忍不住拿出运动鞋,重新开始跑步、重新开始与我的心灵对话。

  每个人都受过伤,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疗伤,要学会面对,学会爱。

  书中断断续续得展开故事情节:主人公,也就是这位老人哈罗德,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缺爱的环境里:父亲参军从战场上返回家里后,仍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整日以酒为伴;年轻的母亲无法忍受这一切,选择离家出走。父亲更加肆无忌惮,除了继续嗜酒外,又开始忙着不停得换女朋友,唯独没有人去关心、爱护哈罗德。小小年纪的他只能整日生活在担心、恐惧中,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没有人爱的哈罗德,成为父亲后,依旧不懂得如何去爱,不懂如何表达爱,于是,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选择了远离,他小心翼翼却不知如何去爱。这又造成儿子戴维想要对生活的逃脱,后来尽管戴维考到了剑桥,但家庭生活的痛苦让他对生活无望、看不到未来,只能靠酗酒和药物来麻痹自己,最后只能痛苦得选择吊死在自家花园里。两代人的悲情故事不疾不徐得展开,让你背后发凉,也让你反思。可以抱怨战争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但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是否可以让自己勇敢一些,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靠酒精麻痹自己来逃避问题?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爱,是何其重要!

  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都有自主选择想要的生活的权利。

  当一个人没有自主意识,只是被动得一味淹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之中、没有了任何个人主动的追求之后,生活就是索然无味的寡淡,而当我们在生活中增加了自主意识,有了愿意为之努力的小目标,整个人都会神采奕奕,有一种希望就在前方的感觉,主人公哈罗德就是在确定了要徒步去看望朋友后,展示了内心的快乐和晚上睡觉的安宁。当然,度过了确定目标后的兴奋之后,就需要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过程中的枯燥、辛苦和劳累。

  一个已经六十五岁、在过往的工作、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的老人,终于在徒步中,克服了对未来的恐惧、克服了路人的质疑、克服了面对众人时的羞怯,在没有手机、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没有登山靴等的情况下,仍一往直前。在行走中,除了对意志力的考验外,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反思中,他学会了如何去爱。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继续前行。

  在哈罗德徒步的过程中,有人向他表达钦佩和鼓励,有人发自内心得关心他、为他疗治伤口,有人也是不相信、嘲讽的口味(这种人总是在自己做不到时就以为别人也做不到),有人在他出名后,为了追逐名利风光开始追随。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相信自己;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不忘初心。

  这是一个六十五岁老人心灵的救赎,这更是一本让你看到希望、给你带来勇气、让你成长的书,是一本教给你爱和如何去爱的书。对于老人来说,在行走中找到自己、找到爱,对于读者我来说,在读书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与君共勉。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4

  一开始非常困惑,他们的孩子戴维到底怎么了,一会儿觉得戴维好像去世了,一会儿戴维又跟他们对话,觉得自己想多了。但是随着哈罗德“朝圣”的路上,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做了各种各样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也看淡了许多。直到快要结局的时候,在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里,我才知道,哈罗德和莫琳的孩子戴维因抑郁症自杀了。只是莫琳无法接受,所以前期我看到的那些对话,都是莫琳的自我安慰与想象。

  虽然哈罗德与莫琳他们的故事我没经历过,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同身受,有些心酸,可能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吧。刚开始我还在想,就是去个贝克特,为什么说是“朝圣”呢?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服口服的'承认:这就是朝圣。有信仰不一定就是去信仰某种宗教,其实自己的内心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战胜自己,看清人生,珍惜眼前,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这样的朝圣是我向往的,我希望自己也能走出那个自己所谓的熟悉的世界,走进另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可以尽情地让自己的思想碰撞。我敬佩哈罗德!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5

  看完《一个人的朝圣》第一遍,看书的时候正处于迷茫期,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却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本书像一盏灯,让我从哈罗德的旅程中找到希望,找到目标。他告诉我,开始吧,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在那个念头冒出脑海的那一刻,坚定地迈出你的脚步,天知道,有多少想法被扼杀在计划、准备的过程中。如果哈罗德在第一个信箱前投进了回信,那什么都不会改变,在以后的日子,他仍旧会呆坐着院子里,和莫琳过着形同陌路的生活。幸运的是,哈罗德踏上了朝圣之路,这一路,是心灵的洗礼,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一路上,许多不好的、美好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哈罗德的脑海,他在行走中整理、回忆、反思自己的一生,在行走中发泄痛苦、找寻解脱、看到希望;哈罗德碰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在他们的故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和莫琳、戴维的关系,在行走的过程中,哈罗德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脚伤、迷路、很多人的'加入让哈罗德的旅程慢慢偏离他的初衷,但好在,他都一一克服,到最后,他还是最初出发时的那个保留初心的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从不善交谈到乐于分享,从接受帮助到帮助别人。

  哈罗德就是我们自己,这段旅程就是我们生命的缩影,坚持自我,忠于内心,应该就是哈罗德教会我的事。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相关文章: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03-05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04-29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04-29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04-19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04-01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06-05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05-10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09-13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