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时间:2024-05-23 14:03:55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锦集【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锦集【15篇】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Educated,作者Tera在最后说:你们称之为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但我称之为教育。

  这是一位17岁前从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却最终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剑桥哲学硕士和哈佛历史博士女孩的处女作。这本书成为比尔盖茨年度推选榜单第一名。它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很诗意,这本书的文字虽然没有书名这么文艺,也没有像励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实的语言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挣脱原生家庭的纠结与矛盾。

  从小生活在废铜烂铁的废料厂,不接受教育和医疗是躁郁症父亲传递给她们的坚持与真理,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思想被禁锢着,直到泰勒离家求学,她也和她的父亲和哥哥一样认为这是背叛,即便是他在遭受狂躁的哥哥非人的折磨时,她能缓解痛苦的方式依然是用自己的想象。后来,当她进入杨百翰大学,从此命运为她开启了另一扇窗,在担心自己被当做异类看待时,她学着别人的样子正常的说话举止。后来,她在剑桥大学的教授克里博士告诉她: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卖花女》,想想那个故事吧,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我记得曾经,我也是一个不知道怎样才算得体的女孩,只是根据自己的感知去模仿别人,通过阅读和时间的洗礼,我开始从这个怪圈跳出来,我不在关心怎样成为别人,我开始关注怎样成为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而走到这个转角我用了29年的`时间。

  她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内心从怯懦、崩溃到自我怀疑,个中滋味未曾经历不会懂得。从小到大,我的经历让我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够自信,我会不由自主的自卑,而这种自卑情结带给我的永远是负面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直到我正视并理性对待自己的自卑时,我才开始感受到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

  她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学校教授,正视自己的家庭问题,确定父亲和哥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当她开始直面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在自我救赎。就像我们在挣脱原生家庭环境,却不得不在这种束缚中挣扎时,我们需要去正视原生家庭,去理解然后走向自我救赎。这种束缚往往最主要的是思想束缚,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何其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她说我们可以在爱一个人的同时远离这个人。

  她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知道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直到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让我充满怯懦和怀疑的过去,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以为我不会被过去影响,可是过去形成的自卑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但庆幸的是,我终于开始直面过去,直面我的经历,终于理性的开始认识自己,我开始走在一条阳光照耀的路上,虽然这条路上仍有风雨,但我已经明白我应该像鸟一样飞往我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反观自己,和作者同一年出生,虽不在富裕家庭长大,却也不愁吃穿,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规教育,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好好珍惜过如此良好的环境。"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和作者悲惨的童年及青年时期比起来,自己是否对得起这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否有像作者一样努力,尽力在摆脱社会家庭强加的在外身份?越是有这些疑问,越是觉得羞愧万分。中国有句俗话,未吃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想想自己也会轻易地对别人的生活给出意见,也会指责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活该等等,才越发觉得惭愧,原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并不是如此理所当然。

  塔拉在面对家人的否认和质疑以及决裂的威胁时,也曾经疑惑过怀疑过自己是否正在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自由的代价是远离家庭和亲人,是否是值得的?就像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自明诚,谓之教”,由明晓道理达到内心真诚就是教化。

  实际上,我理解的内心的真诚,是对自己的真诚,对自己真诚后,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标,明白应当如何做出选择。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自己”,指明了清除这些疑惑的方式,认识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教化,读后感m就是使自己认识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英文的书名就是大大的Educated。教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提供不断怀疑自身的要素,自身通过怀疑——消除怀疑的过程而使主体显现出来。教化,是消除偏见,减少我执的修身方式。主体不再是被他人,社会,权力构成的,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

  本书的中文翻译者任爱红老师引用《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为本书的中文书名,而教育,就是那双翅膀,让你可以摆脱禁锢,振翅高飞,通向自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

  和想象中还挺不一样的一本书。整本读下来有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关于女性的史诗”。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震惊于父亲的顽固和偏执的次数倒是寥寥无几,在太多文学作品里见过太多隐秘而又顽固的执拗和不通情理后,我对于很外显的强迫倾向和控制欲的感觉反而会比拟轻松。

  这本书攫住我心脏的点在于女主从中逃离的过程。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设想中的逃离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难的地方应该在于认知的转变:不知逃之必要,不明离之方法,所以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本书作者的“逃离”之路推翻了我“觉察即自由”的设想。虽然觉察就是通往自由的开始,但开始之后路会如何开展却像无理数一样,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挣脱父亲的权威的开始。诚如作者所说她所有的奋斗,她多年来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让她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她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让步,丧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须得和这个家庭割裂。

  这是教育赋予人的意义。

  而割裂又何其难也?纵使那个充满着暴力、无知、血腥的世界再怎么不堪,那也是她成长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运的家人生活之处,是她钟爱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栖息之所。而一旦逃离,就是无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没有人能在没有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和一个具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惯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溃,一度想要屈服。最后拯救了她的还是来自同样修读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持与信任,是同样被自己家人驱逐了的家人的接纳。能战胜爱的,也只有爱。

  这本书里值得探讨的还有很多,比方爱的复杂性。我从没疑心过的一点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爱。只是当对爱的感悟和表现形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时,所有的以爱之名都变成了伤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亲的承诺与畏缩、哥哥的暴力与愧疚,这些交织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在畸形偏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人。世上伤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为理解,所以无法责怪,却也无法共存。“你知道我是爱你的”“我知道,那从来不是个问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4

  真的是一口气读下来这本书。很震撼,从头到尾,跟随着塔拉的成长经历走下来。大学之前的那半本,像是在看一部黑白电影,炙热的夏天,白雪皑皑的冬季,滂沱的大雨,没过膝盖的大雪,油腻的废料场,阴暗狭窄的屋子,患有躁郁症的父亲,永远一身精油味道的母亲......

  选这本书,最开始可能是受到了网站推荐的影响,还有比尔盖茨的影响,另外,就是原版书名:《Educated》。也许跟最近在写课件有关,很想去了解看看。

  读过之后,觉得没有选错。先是给女儿看,今天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会去跟她讨论书里的内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世界的自己,看到的角度和世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真正吸引我一口气读下来的是什么?

  一个有着躁郁症的父亲统治下的家庭,母亲永远和父亲一起,不论这种立场对孩子来说是否公平是否有足够的母爱。七个孩子,三个逃离,之后都拿到了博士学位,留下的四个,没有拿到高中的学历,在父母的事业里打工。

  不能想象的是,这七个孩子之前都是在家,由母亲教育,从来不去公立学校读书。导致不同的,就是教育带来的。

  就像作者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自己说的那样,教育让她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和历史。因为十六岁之前家里的经历,大学时期她会沉浸在哲人们的思想世界,想去找出迷茫的原因,走出她自己的迷宫。从大学到博士,她一次次的突破自己,涅槃重生。

  前半部分,心疼她的生活,遭受那些来自从内心到外面的不幸遭遇,后半部分,又感受她的哥哥带给她的温暖,让她在一次次的绝境中奋起反击。

  心情激动,舍不得睡觉,写下散碎的只言片语。又回过头去看了一下中文版书名的来历,塔拉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版书名。是的,她没有把书定位成一个来自边缘生活的贫穷女孩奋斗史,而是一个平凡女孩勇敢去寻找心中想要的答案的平凡故事。没有轻易的妥协,只有不停的去前进。

  同时,又可以看到,在一个家庭中,母亲,这个角色的重要。睿智的母亲,才能带给一个家庭足够的能量。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就像比尔盖茨自己在读后感中说的一样。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忍让可以选择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可以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塔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

  最近的日子真的忙到飞起,因此在新一期读书会报名的时候,我犹豫了,感觉自己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阅读以及读后感。但是当看到群里发的一张截图,一个从是从垃圾堆里面爬出来的无知女孩,却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样的头衔挂起了钩,不由得让我心生好奇,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时间不够,碎片来凑吧,多读书总是没错的,于是果断报名。

  读完第一部分之后,我基本上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我心里冒出的.一句话是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这个女孩出的生活环境,按常理推断,也正如她在书中所说,应该在十八九岁就结婚,生孩子,过着并不富裕的普通日子。她的人生之所以能够逆袭,是偶然,也是必然。

  1、她的母亲家庭条件不错,教育层次高,虽然嫁给了门不当户不对的父亲,但这并不妨碍她优秀才华的施展,从她做助产士这一行当的前后经历就可以判断一二。由于她的教育背景,家里的孩子,包括女主,虽然没有上学,却在家接受了“家庭教育”。

  2、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智商并不低。在女主心中,对父亲还是有一定的崇拜成分的。比如有一次她题目解不出来,但直觉告诉她父亲应该会解。果然,父亲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和公式,但是通过自己的方法也解答出了正确答案。父亲虽然有狂躁症,但内心深处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当女主跳舞表演的时候,他都会买票坐在第一排观看。

  3、女主的哥哥泰勒也给她很多的帮助。如果没有泰勒去读大学在先,以及劝说女主逃离家庭去改写人生,女主可能也没有这个勇气,也没有这个足迹可以追寻。

  4、女主自己也非等闲之辈。一个成天混迹于垃圾堆的姑娘,小小年纪就会自己去找工作,自己赚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别是自学参加入学考试那一段,让我特别钦佩,又让我想到那句话:当你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助你来实现的。最后她做到了,以28分的好成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她都有过正向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那样的一个她。其实,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是化了妆的福气。我们不欢迎苦难,但遇到苦难,也不要气馁,要用成长性的思维去看待它,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以某种形式滋养到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6

  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又再回顾了书中所写的内容。我的心里不能平静。刚开始读时书中一些句段会有些难懂,读完后再看那些片段,便明白了书名真正的含义。

  这是一个大山女孩的故事。故事源于美国爱达荷州的那座巴克峰上。作者的父亲自她年时就给她与兄弟姐妹们灌输他不同于常人的思想:我们不应去上学,生病不能去医院。那个家庭里,他们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塔拉(作者)在哥哥的暴力下,母亲对此的视而不见下长大。接受教育后,她开始试图逃离,经过无助与自我怀疑后,她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摆脱了那座山的'束缚。

  塔拉的童年与众不同到让我们无法想像,她所获得的成就也让我们所惊讶。我认为,是她自学考入杨百瀚大学后,她生命中的那个通往现在道路的大门开始一点点向她敞开,那个章节的题目为“鲜血和羽毛”。是塔拉自信地、毫不怀疑地飞往她的那座山的第一步。她在此期间有过困苦、自我怀疑,也是因为教育使她不再迷茫,相信自己。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塔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了那个怯懦、崩溃的自我,将身份看得很淡很淡,那时她的身份已经无关紧要了。

  每个我都应该相信自己是金子、不被自己所定位,去努力成为那个心目中的自我。将心中的“我属于谁”变成我属于我想成为的我。勇敢地像鸟飞往我的山,而非别人的。

  历史是由谁书写的呢,我想,是我。飞得离山越来越近的同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7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提到宗教与战争,让我不假思索的想到读过的另外三本书。它们分别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议长法齐娅.库菲写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灿烂千阳》,还有克利斯朵夫.雪莉邓恩在《天空的另一半》这本书中所提及的在亚非拉国家的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节等现象,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这本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xx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xx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xx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xx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xx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比尔·盖茨年度荐书 第一名 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 第一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读者票选超越米歇尔《成为》。当我读完后,让我脑海中立马想到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里那个生长在美国贫民窟的女孩丽兹。当我看到作者动辄就去图书馆借阅半打图书,熬夜啃书,我想这看起来轻松,实则需要天赋,更离不开吃苦和勤奋的意志力。这是一个穷苦人家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可以在任何艰难的环境里迎难而上。一个没有教育背景的人读取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除了一路有贵人相助外,更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很励志的一本书,读完很受用。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8

  在看书的过程中,翻译的书名一直困扰着我,我意识到山应该是象征着原生家庭,我一直觉得应是“逃离”那座山,而书名却写着“飞往你的山”,我感觉很矛盾,后来看了书评才了解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这本书就是讲的“逃离”与“找到新的信仰”的故事。

  塔拉小的时候父亲是她唯一的信息来源,巴克峰也成为父亲的'帮凶,阻碍着她去认识外面世界,让她从小活在父亲构建的世界里。与家里人格格不入的泰勒成为了塔拉的启蒙,让她认识的书籍音乐的美好,也是在泰勒的帮助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育改变自己。文中多次出现塔拉父母、哥哥们以及自己受伤,父亲每次为了自己极端的信仰而拒绝去医院,塔拉多次面对受伤乃至死亡,终于意识到与父亲及家庭的渐行渐远,也最终促使她离开家庭。

  塔拉一直想要忽略掉原生家庭对她带来的影响,塔拉企图用回避的态度去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即使内心深深厌恶这一切,这些伤害在她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依然想要告诉她自己就是我,这一切伤害不到她,不会影响以后的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她的自我麻痹,她也意识到这一点,“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对我的影响”。最终她也学会妥协,让成为博士的她与在巴克峰长大的她和平相处。

  泰勒是让我很钦佩的人,在糟糕的家庭环境下,依然寻找自我,坚持自己的内心,并引导帮助自己的弟弟妹妹,最终改变了兄妹三人的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深刻,自我拯救才是王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原生家庭的泥潭中沉沦。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文中大多数的篇幅描写父亲思想的荒诞、行为的怪异以及他极端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塔拉将要去英国读书时,父亲的这一段话使我泪目,曾经父亲也说过世界末日的时候去接泰勒,父亲终究是父亲,不会因为他极端的信仰所改变。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9

  一开始被书名和封面所吸引来阅读,一支铅笔的轮廓勾勒出大山的样子。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顶飞去。像书名说的那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一种逃离,同时也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信仰。

  这本自传小说讲述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这本书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极度扭曲,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却一步步通过学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最终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塔拉的家庭中一共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现在社会,很多人都企图抱怨原生家庭,总觉得自己没得到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如果和塔拉比较,我们难道不是幸运的人吗?其实真正能阻碍你前进的,难道不就是你自己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从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塔拉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完成了她自我的救赎。看完这本书,我们回头再看看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在书的后记中,塔拉也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人类所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塔拉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勇气,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你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那句话“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受得了地面上的狂风,也能站得住高空的风,不同的是自己怎么想。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山,希望我们最终都能像鸟一样飞往我们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

  看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杂陈。这本书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个原生家庭。她有一个偏执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怯懦无能的姐姐奥黛丽,无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后来,她尝试去接受教育。她发现教育所传授的`东西与父亲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开始打破父亲口中的真理,探寻教育的真谛。

  我很佩服塔拉,她没读过初中还能凭自己的努力获得那么高的学术地位和成就。上帝关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亲所言――不能去上学,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霉素,因为那里面有撒旦的毒药;牙疼时不可以服用止痛药,因为疼痛可以让你清醒,与上帝交流……

  但是,我们请不要埋怨这种家庭。其实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就像塔拉,她从不会向生活屈服,从第一次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想要上学,到后来的逐渐改变,这种蜕变,就是教育。

  我们要学习塔拉,学习她的坚强,学习她的善良,学习她的勇敢,学习她的质朴,学习她的努力。其实,相较于塔拉,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美好幸福的环境里。因此,请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为,对于塔拉来说,我们是及其幸运的。

  这本书也突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会,而真正的融入生活。这本书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类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这本书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阅读完后,它让我豁然开朗。从前我总会抱怨生活的种种不适,认识塔拉之后,我才明白。幸与不幸是由自己取决的。

  所以,快去阅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吧,它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1

  人们都说,春生,夏长。夏天,兴许是个应该成长的季节。于是我检索了一下自己的计划,终于花了些许时间,看了一本,别人推荐了很久的书,译名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书名和译名,并无关系,原名应当是,教育自传吧,整本书也确系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经历,具体而详尽,只是其中的经历百折千回,极端又惊险,虽然女主最终在学业上获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想译者,大概是想鼓励我们,心怀美好,积极飞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书更像是塔拉的自传回顾,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大山深处的女孩,通过接受教育最终实现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负面的很典型,暴戾、无助、压抑并不可违背。塔拉的父母有七个孩子,童年一点也不轻松,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活,以减轻负担。因为父亲偏执而不可挑战,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经常在忙着储存食物----她的父亲总是相信会有突如其来的战争,只有储存好相应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为父亲,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断的置身于危险之中,但即便经历了两次同样的车祸,着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伤,甚至于父亲自己也经历爆炸烧伤,依旧不能让他觉醒。塔拉与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满着伤痛和不安全感;母亲懦弱但忠实追随父亲,每次孩子受伤,第一时间并不是去医院,而是交由母亲处理,母亲对于父亲的决断,从不反对。大哥肖恩有极端的暴力倾向,不止一次伤害她和姐姐,不仅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还用刚杀完狗沾满血的刀,威胁塔拉……种种经历,让塔拉17岁前,以为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样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学,给她带来了新的视野,让塔拉明白,世界远不止眼前的灰暗,于是塔拉踏上了求学之路,最终完成了蜕变。我想这本书被无数人推荐,大概就是因为塔拉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依旧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实现吧。

  也许塔拉写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现与原生家庭割裂的种种困惑和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不过我看这本书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带来的实质变化。现阶段的媒体特别发达,每天每个人交互和接受的信息不尽其数,甚至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一些自媒体的成功,于是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吹捧,读书无用。仅仅是出于机遇带来的获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会展示,好像成功就是获利,好像获利的成本,不必通过努力实现一样。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气愤。我们都知道,仅仅是小部分人,能够被幸运眷顾,成为特例,跳出原有的阶级,所以,才会让这小部分人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告诉我们,抓住机会,有多么难得。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对于贫下中农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仅仅还是读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机会与资本的力量实现资源对等。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国的高考体制,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贫二代与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机会了。

  如果我们只是贫穷,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就会显得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我们不仅是贫穷,还需要抵抗更多来自外界的困境,那么学习和受教育,依旧是我们脱离困难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通过教育,我们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终,塑造一个,最理想的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2

  初读第一部分时,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本书评分这么高。可当我坚持读到第二部分,便开始欲罢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后来的经历,读到连做梦都是书中的场景。越读心情越复杂,这不是一本治愈系的书,不是温暖的,是支离破碎的,是鲜活而残酷的。

  读来甚至不觉得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在并不闭塞的地方怎么会有如此愚昧困顿的家庭?在并不限制人身自由经济自由有着电脑电话汽车的地方,怎么会有中世纪般的思想禁锢?细细品味,能读到塔拉最开始对父母的崇拜与信赖,读到中期她的困惑与挣扎,读到最后她的解脱与释然。

  这本书讲了什么,原生家庭的影响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写这一本书来讲这些年的事情。我们谁又不是这样?一辈子都在与父母做着斗争,或轻或重而已。家里的事情,没有一个当局者可以说的清楚判得对错,又没有一个局外人有权置喙,当局者又很难像塔拉这样有机会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陈述。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们的家庭,父母爱着我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有益的。而我们,也将一生都在探寻与思考,从一个原生家庭中出来,再形成另一个原生家庭,我们依旧爱着父母,但不再会言听计从。

  我长叹一口气,塔拉离开了巴克峰,但她永远立在塔拉心里。我们又什么时候可以离开我们的巴克峰,怀念却不执念,去坦然的讲述过去发生的种种,孰对孰错留给读者来体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3

  出身决定一个人起点,自己才能决定以后的路有多远。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这是在读完整本书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句话。作者在整本书中讲了自己的前半生,提到了很多直击心灵的东西,有教育、有女权,但留给我最深的感触还是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原生家庭是近几年很火的一个话题,人们都在讨论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我从来不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就如作者说的,是我的家庭塑造了我,但我们不应把这种力量无限夸大。我以前一直觉得,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父母的影响渗透了我们的'童年、青年,他们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了我们的身上,所以我会将我身上的缺点都归咎于家庭的影响。

  我的不够独立归咎于父母的关心太多,不够果断归咎于他们给了我退后的选择。慢慢的发现我的这种想法是畸形的,因为最后他们只是想尽他们的努力把他们的爱和温暖给我们,就像是塔拉的父母,他们只是用他们的认知去“爱”和“拯救”她,真正做出决定的是我们自己。愿可以像塔拉一般,坚强勇敢去找到真实的自我,做自己想做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4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觉沉重。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长经历、又如何从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从大山走向哈佛的经历固然励志,但认真看完这本书,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长经历后,我觉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听塔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应该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岁。我也以为这应该是特别贫穷落后的国家才有的事儿吧,然而这发生在听起来很富裕的美国。

  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国家,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县城和山区,类似塔拉的成长经历肯定不少,而他们能否有塔拉一样的运气走出大山,离开可能是重男轻女可能是专制冷漠的社会氛围、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与反对教育医疗,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传达的,改变这些和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怯懦的、无知的、被老旧思想观念紧紧捆绑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们如何给这些山里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感触。在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经历着和作者类似的事情。如重男轻女、如打击式教育、如有着一个虽不比躁郁症的塔拉父亲但一样过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极强的长辈等等。历经这些“山里的枷锁”并从中走出来之后,才发现最悲伤的不是经历过这些,而是当你走出来你发现你身上依然残留着那些“枷锁”给你带来的痕迹。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而这点,我想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最后,塔拉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至今也没能和父母亲和哥哥和解。虽有遗憾,但谁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为看到这本书而主动和好呢?但我想想还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话)。

  最后,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

  那份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买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所谓原生家庭之痛,不仅仅来自塔拉在巴克峰脚下那个近乎疯狂的家庭和有暴怒症的偏执狂父亲,而且还来自有那份存在于他们之间相互的爱——虽然已经扭曲变形但一直存在着的爱。

  父亲以为女儿被恶魔附身想用尽全力把她救回“上帝的手里”;塔拉因为对家人的爱,把自己的成长变化误认为“对巴克峰的背叛”,一遍一遍自我折磨,回到原来的地方渴望去争取得到根本不可能的认可支持。

  我原以为书的结尾会像一般小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不在执着于他的`上帝,会稍作妥协,所有相爱的人会因为爱再次相聚——会有一个即使不完美但至少能画上句号的结局。

  但事实是,这是一本回忆录。

  现实是没有句号的,时间总是不断的往前走,只能给某一段时间划上分界线。

  而这个分界线就是:塔拉终于能稍稍从以往不断的精神折磨中抽出身来,去选择自己新的家人,去拥抱自己新的“家庭”。相应的,她也不再回到那个她曾经一直想挽留的地方,也不再与想要控制自己的家人相见。

  这才是现实,不是故事。

  原生家庭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看到:

  让原生家庭问题变得如此严重可怕的,恰恰就是那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3-3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4-3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5-1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精华]05-16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汇编15篇]05-19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必备15篇】05-23

像极了你的温柔美文06-22

愿你像春天的祝福语12-23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