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1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这几天,妈妈说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明白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并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异常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头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能够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能够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头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头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母亲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辛的。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不过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巴适睡上一觉。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在25岁的年纪,比物是人非更能让我觉得悲凉的词念做背井离乡。苗族的女孩哭着说,我知道他们马上就要离开了,可我什么都不能做。我最爱的老人也曾哭着对我说,你怎么一年才回来一次,你为什么不留在家里。
我关于美食最深的记忆,都来自于我的外婆,她长于西北,擅长面食,会用自家种的蔬菜做各种各样的酱料,腌菜,会创新出大受欢迎的菜式,她清楚家里每位成员的偏爱。看这样一部记录片,让我脑中的回忆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外婆从菜圃里摘下几个番茄,碎碎剁酱,慢慢熬制,再从腌菜坛子里舀出黄黄的胡萝卜,青青的黄瓜摆在碟子中,然后把与好的面切条,只等水开煮下。这样的情景像是纪录片一样彩色,清晰,甚至一举一动都在放慢动作。再没有比中国人更注重口腹之欲的了,每次回家,离家必伴着各样的家乡小食,水果,家是我的铠甲,是我的软肋,家乡的`食物,用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告诉我,那是我永远无法抛下的地方。总有一天,我要回去,用我所有的努力。
这样一部唤醒情感,用心去做的纪录片,比一千部投资巨大的烂片都来的有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中国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习俗还是食物。如今,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活中充满了科技之气。也许,我们会感觉很幸福,但这样真的好吗?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就连美食,也没有从这悲惨的命运中逃脱。原本故乡亲切、熟悉的味道,转化为了陌生而高贵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发疯似的品尝着这些华而不实的“人间珍品”,而不起眼儿的'家乡菜,却被人们渐渐遗忘。只是因为家乡菜的样子并不华丽、美观。但他们哪里知道,越是珍贵的美味,看起来越是平常无奇。也许,当人们终于醒悟时,当他们再想品味家乡的味道时,那亲切、熟悉的香气早已随着时间,消失在这人世上。孩子的不舍,老人的落寞。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他们要的不是富贵,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吃着团圆饭。但这真的是太难太难。这个愿望是多么地朴素,但朴素,却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美味、习俗、文化……难道真的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葬身海底”吗?五千年啊,也同样经受不住风风雨雨的考验吗?
无论怎样,昨天已记入历史,散发着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与非,对与错,全都要靠自己去编写。
但我们必须明白: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20年前,养蜂人老谭向未婚妻许诺,结婚后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出去养蜂,到处旅游,既容易又浪漫。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四处漂泊的日子让他们变得劳累。清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独特风味的泡菜,融入香浓的豆花当中,每当他们吃起家乡的美食,所有的一切争议都烟消云散,家乡的味道让他们忘却旅途的疲惫。
麦收季节,麦客们背起家什外出干活,一杆杆麦子割入篮中。风箱大柴,一堆旺火,没有谁能比老婆婆更能让这碗面条美味精彩,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是招待麦客们绝佳菜肴。
海洋钞票难挣,没有牛马力气难享海洋衣食,夫妻俩一夜辛勤换来一网鱼蟹。跳跳鱼的抓取异常艰难,只因女儿爱吃,父亲勤练五年,造就一身抓鱼好本领,几尾跳跳鱼,就能成就一锅靓汤,一家三口欢笑的围坐在一起吃饭是最美好的'时刻。
兄妹俩早早的抓好鱼做好鱼酱等待外出务工的父母归来,孤身的老人也上山寻好野菌菇晾干后留给儿女……半生闯荡,无论脚步多么匆忙,总有那么一种味道锁定记忆,牵绊故乡。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节目,讲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馈赠”,讲的是我国云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种精灵怀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类中的贵族,营养丰富,价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饭店里,一盘碳烤松茸能卖1600元。还讲了浙江的冬笋和湖北的`莲藕,如果配上肉会特别好吃,一点儿也不油腻。还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人们自己利用天然的盐井又自己加工诺邓火腿,看着很有食欲。还有吉林查干湖的渔民冬季凌晨四点就要到湖面上捕鱼,他们走在厚厚的冰面上,还有随时警惕有裂缝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渔民捕到的鱼都是四五斤的大鱼,没有小鱼,因为他们织的网都要是大网孔,所以小鱼是他们故意让漏掉的,等来年再放些鱼苗。这部电视节目让我增长了不少地理知识,了解了中国的美食以及美食制作过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电视节目应该在我吃饭时看,能够让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会觉得饿。哈哈,同学们,你们看了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自己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了各种主食。虽然主食的来源很少,但中国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来改进他们的生产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无数美味的食物。中国人的主食取决于天气,这增强了他们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活。“一个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说的是中国人骨子里最相信的道理。其实中国人最喜欢抱怨,也最不关心抱怨,因为为了生存,还是要振作起来,安慰自己,然后继续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改良和创造一切对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没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自然共存的过程中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智慧,为的是把大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为了把火代代相传,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给后人,然后像季节的莜麦和大米一样快乐地看着自己的子孙后代。
今年过年回家祭祖。当我在先人墓前把饺子和酒倒进烧过的`纸灰里时,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义也许在于对先人的感恩,而不在于他们所谓的阴灵的加持,而在于他们努力把活着的智慧和活着的智慧代代相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可以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持自己体内的温度,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面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马上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么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直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给我们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可以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可以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今天,我和妈妈在电视上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
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共有八集,我和妈妈看的是第二集,讲述的是中国美食的传承。片中通过播放榨油、挂面、糕点、中餐、海鲜等美食的制作过程,讲述了我国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主要传承方式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这部片子里播放了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还有美食的'神奇制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挂面,面在他们手中就像一根弹性超强的绳子,越拉越长、越拉越细,就算底下挂着石头居然也不会被拉断,我感觉好神奇啊!在片子当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一个师傅对他的徒弟们说的话。他收了二十个徒弟,但只有一个徒弟看到了他的绝技。因为这个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只要有剩余的材料,她都会用心地练习,所以师傅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她。这不就像我们学知识一样吗?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师教得再好,成绩也不会提高的。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义的纪录片。如果你喜欢美食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来源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几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为的只是把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事物发挥到最极致的状态;为的只是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薪火相传,留给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乐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孙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麦稻谷,连绵不绝。
今年过年我回家祭祖,当把将饺子和酒倒进祖先墓前燃尽的纸灰时,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祭祀祖先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们所谓的阴灵庇佑,而是他们将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二:舌尖上的中国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作为一个正宗的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的馋虫几乎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似简单却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季播出前看过预告。除了美食,似乎还有很多更简单的工人在感动我们。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似乎更加脚踏实地,表现出更多简单的工人食品,更多普通工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情感。第一集主要讲脚步声,从养蜂夫妻追逐花期,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迈克,在海风中捕鱼的渔民,趟过山川采集蘑菇的老人,以及在十几米外捉到只有五厘米长的跳鱼的父亲。这些都告诉我们,食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白马站队让我对素菜多了一点感动。为了给家里带一块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了40米的树……那种简单可口的蜂蜜,是白马一家对于食物的最高追求。
时代在变,我们吃的东西也在变,一切都会继续发展。希望这些简单美味的食物永远不要消失,永远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今天中午和may,Jin一起吃饭时,may问我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了吗?
我很奇怪她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我哪有时间看电视啊。尤其是国产的电视剧之类的,前一阵子Jin在吃饭的时候大谈什么甄嬛传,我很不客气要求她立刻停止,换个话题,实在要谈电视也得谈《downton Abbey》。
may说这是纪录片,拍的很好,陈晓卿拍的,据说筹备了十年。
陈晓卿啊,这么巧呢。昨天晚上我整理照片时还看到07年夏天我组织他和Heidi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法国的.照片。
我们从巴黎到卢瓦尔河谷,然后一直到瑞士边境的小镇chamonix。他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一路上都是他开车,我找路。很佩服他的记忆力,他不认识法文,竟然能记住路过的餐厅的名字。当我说东他说西时,往往是他对,然后他就说:“小陈啊,你真厉害啊。”
我的安排不是非常令他满意,我定不是三星的的酒店就是四花的城堡。他觉得我们可以在住的方面节省一点,省下的钱他需要给他当时的女友买包包,而我很不善解任意地把巴黎的购物时间缩短了,因为我自己没有购物的爱好。
回国以后,他请我们吃了饭,还把所有的照片冲洗了出来,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还装裱了一堆我们的照片。
我知道他是美食家,所以有时请客不知去哪里时,会给他发短信,他总是给出不错的推荐。
晒几张他拍的照片吧,很感谢他的照片,他辛苦的开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舌尖上的中国心得04-17
《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05-06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1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1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5-2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0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06-20
观舌尖上中国的有感03-1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04-07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