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桃姐》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姐》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桃姐》观后感1
周末,小记者团组织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桃姐》。
影片讲述在梁家侍候了六十年的老佣人桃姐在中风住入老人院后,自幼被桃姐照顾的梁家少爷罗杰尽心尽力地照顾她,陪她百年归老的故事。
其实我看得出,桃姐很爱罗杰。
她虽然嘴上念叨着不能吃牛舌,但当罗杰说想吃时,她还是隔天就做好了牛舌放到厨房;她为罗杰找女佣,挑了又挑,选了又选,还提出了一堆千奇百怪的问题……
桃姐不求回报的爱,得到了罗杰的回报。
桃姐中风住进老人院后,他常常来看望她,为她收拾出一套房子,让她安逸地度过晚年生活,还把小猫卡卡送到她身边陪她过年……
感动之余我也不禁反思:桃姐的晚年尚有罗杰的照顾和陪伴,老人院里的'其它老人们呢
过年时,他们是不是也渴望亲人子女的陪伴呢,是否在老人院里一天一天等待着子女来看望她们呢?……
桃姐也是一样,一样的倔强。总念叨着“我很好啊,什么都不缺,忙就不用来看我了”,却也总在罗杰来之前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等着,直到所有的椅子空无一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国庆放假,我和妈妈回了老家。正在田间劳作的外公外婆看到我们的到来,感到又惊诧又惊喜。外公忙从篮子里拿出一大把生菜:“快拿着。”
妈妈连忙说:“不用了不用了,家里的还没吃完呢。”拗不过他们,我们还是拿了一小把。
摘完豆角,外公留在田里摘菜;妈妈带着弟弟坐车回家,我和外婆走在乡间小道上。“外婆,妈妈给你买了新衣服,回去给你试试。”我悄悄告诉外婆。外婆不言语,我侧过头去看她,却发现她的嘴角,悄悄地扯开了一个弧度。
路过的两个熟识的婆婆,惊讶地说道:“这是燕子的娃吗?长高好多!”
“是呀,不知不觉就长高了。”外婆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看着外婆的笑,却忽然有点心酸。
想想外婆外公从来没有说过“要多来看看我们”什么的,但我们一来,他们却也很开心,尽管嘴上不说,不想让我们担心,可心里还是期盼着我们来的吧。
这时我才发现,我以前忽略了外公外婆的感情和内心,以后,我会多陪陪他们,因为,爱是陪伴啊。
《桃姐》观后感2
叶德娴饰演的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电影的海报中,桃姐像孩子般开怀大笑,有人也许会差异,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高兴?在体味中,我想大概就是亲情的力量。罗杰并非桃姐的亲生儿子,桃姐也只不过是李家的一个佣人,可导演却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这世界上还有超越血缘的感情。我总在想,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最幸福、最和谐的.?也许桃姐告诉我们,是一种叫做无私的东西,无私,才会心中有对方,也才会事事为对方考略,也甘愿奉献自我。当你奉献了自我,对方在你的真情中,才会被感化,才能用心体会,也才能够用模仿直至发自真心的对你付出。很多时候,为什么很多家庭不幸福,也许正因为没有教会孩子付出与回报。很多父母也如同桃姐一般,把好的东西分与孩子,可最后呢,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供奉老人,在那些老泪纵横的脸上,也许写着这样的故事,父母奉献时,也要教会孩子回报,这种回报是指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而不是把困难自己吞食,把成果全部拿出。也许在你拿出美食的那一刻,你可以和孩子一同享用,告诉他:妈妈也很爱吃。
《桃姐》观后感3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位常养老院跟妈妈吵嘴的女儿,在妈妈过世之后,拎着妈妈的遗物,站在大厅哭。这是一个不新鲜的情节,但是许鞍华没有用近景,没有用特写,甚至没有用正面,只是一个中远的背影。而且只占了画面的近二分之一。左边的二分之一画面,是两个老头在悠闲地下象棋,一个中年女护工悠闲地嗑瓜子。
这样对比感强烈的画面,导演想表达什么?亲情的逝不可留?社会对老人的淡漠?还是生命的残酷?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指向什么社会现状,而单纯是因为她自己也已经六十五岁,是一个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导演所说,电影的本质是记录。许鞍华正是用一种淡淡不着痕迹的手法,在记录自己的老年。跟《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不同的是,《子弹》记录的是老骥伏枥,是姜文在记录三位主演四五十岁依然很牛的这么一种状态,而《桃姐》则是记录一种洗尽铅华,淡泊如水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如同最简单的白开水,非但从头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样的,就连吞咽的节奏都一样。最开始看了海报和宣传,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催泪弹,但它不是;后来看到桃姐住进养老院之后的种种,我又觉得它会批判凉薄,但它没有。《桃姐》所拿出来给观众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画面,碎片式的画面,甚至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叙事线索。电影本身没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观众的心绪。全片甚至连配乐都很少用,只在罗杰接桃姐回家,两人一起收拾旧物那一场,起了淡淡的配乐,依然是像电影的.口感那样,摒弃煽情,但求温情。我想这跟许鞍华的人生态度也有关,六十五岁的她至今未婚,无儿无女,跟妈妈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业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自己创作阵地的导演,可是这不代表无依无靠的老人家就要摆出自己无助的一面来博取他人的泪水。文章开头那位过世的母亲,面对儿子的不孝,女儿的责难,尽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脸上依然坚强倔强。所以在阅读本片的时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触,便是年轻人也会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桃姐》观后感4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实无论长短,都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深圳的天气就像有些人那样变幻无常,说不定你刚跟朋友说过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过冬天!咳嗽从“两会”开幕那天就开始了,现在两会都闭幕了,我的感冒却还没好。突然觉得这所谓的“两会”竟然跟我与及身边的这些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网上看到《桃姐》的评价很高,虽然只是个文艺片,说是很值得一看。于是昨天下午奋然的决定不上班去看电影,买好票一个人头也不回的进了电影院!电影院的人数不多,或许在正常上班时间里能像我这样自由或者说闲的人太少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闲得要死!这样的人生我都不喜欢,觉得人生就要张闲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领,说一进了写字楼就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看《桃姐》真不是冲着刘德华去的,影片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敬老院里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没有煽情,也没有哭泣,影片用最简单的的拍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孤寡老人的无奈和悲凉。甚至到来的`死亡都显得那么的平常和宁静,而在那平常和宁静后面又是多么的无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又到底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请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更别忘我们身边的桃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自己。
陈弋弋 说:《桃姐》就是这样的电影。城市里太多我们这样的孩子,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故乡曾经是义无反顾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乡愁。父母曾经是必须叛逆的对象,如今却变做两个让人失语的苍老背影。
佛曾说:只有心中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桃姐》观后感5
桃姐,一个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先后照顾了梁家四代人的佣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却反映了生活中的温暖。
影片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诉了一对主仆之间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用最自然的生活来完成对人物的体现。桃姐抚养罗杰长大,一直在身边照顾着,那份关心早已超越了主仆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亲情。直到桃姐中风,为了不连累罗杰,选择了去老人院生活。在那里,她目睹着子女为负担养老费而争吵,目睹了年迈的老婆婆独自生活在养老院十多年却没人来看望。桃姐善良,可以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分享燕窝粥。可以说,桃姐是不幸的,因为她无儿无女,终身未嫁,可她又是幸运的,在她患病到死去时都有人陪伴。
正如这部片子的英文名《A simple life》,简单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日子。平常的日子,人人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看起来琐碎的情节恰好最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原貌与状态。影片没有大喜大悲的剧情,总是拿捏的很好,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直到影片的最后,桃姐病入膏肓,即使这时影片也没有过多的渲染悲伤的气氛,一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
当两个人在看完首映后,相携漫步在街头,一路上聊着有趣的话题,听到桃姐的笑声,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身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间所有的温暖都定格在这里。看完《桃姐》,总是被影片中的`生活细节画面感动,那么真实,又那么温暖。
主仆二人的感情就像是乌鸦反哺一般,桃姐照顾年幼的罗杰,罗杰照顾年迈的桃姐,两个人胜似亲情的情感始终温暖着心灵。看到桃姐,就像是看到了身边的老人,那样为子女付出的,不求回报,病倒了还怕连累家人。看看老人院里那些孤单的老人,为子女忙碌了一生,到最后连探望的人都没有。老人院里的生老病死,老人们的孤独,在影片里显得那样稀疏平常,就像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面对生死,顺其自然。
平淡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简单的生活,真正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就是生活。
《桃姐》观后感6
昨晚看完电影,回家后反省一下自己,以前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这真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年轻人都应该看看。以前老公经常说,等我们老了,就不操任何心,我带着你全世界旅游去,相伴到老的走不动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养老院,一直觉得这样的安排了挺不错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论长短,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都是父母给我们最宝贵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爱惜生命,珍惜好每一天,和我们最亲最爱的老人过最幸福的生活。老人心理最想要的幸福,不是漂亮衣服,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银行帐户里的那个数字,老人想要的幸福很简单,天天有孩子们的陪伴,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散步,我想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我俩努力的方向。
在这部电影里桃姐和罗杰之间的情感挺感人,有可能现在很多当孩子的都没有做到这些,同时这部电影也揭露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现状,这个社会丑陋的一面,中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人缺少孩子的关爱,甚至好多老人过年的时候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想这个时候老人的'心情一定非常的难过。
养老院——我以前的定义:挺好的,大家都是老人,有共同语言,有好的心态,养老院也可以是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些,看到的只是傻傻的,痴痴呆呆的老人,没有笑声,没有好的环境,只有简单又破旧的一些基本设施,老人们看着身边的老人朋友一个个的离开,心里应该有难过,同时有害怕,可能还有更多复杂的心理,我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对于我来说,死亡真的需要勇气去面对。我在想,我们的父母也会有老的那一天,我们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一定要努力,让我们双方的父母能真正的安享晚年,应该从现在做起,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要让父母来做,因为他们为我们做的已经够多了,爸爸妈妈的爱,我们没有做到同等的回应,最起码要尽心尽力做到更好。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要任何人对你失望,但千万不能让你的父母对你失望,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里,自己的宝贝永远是最棒的。
《桃姐》观后感7
《桃姐》整部剧表演最为细腻的当属叶德娴,也是整部戏的精华所在,可以说没有叶德娴就没有现在的《桃姐》,《桃姐》观后感。
《桃姐》在剧情上并没有多大突出表现,它所要表达的主旨也过于泛滥。尤其是华仔的表演,就一跑龙套,表演做作,缺乏必要的感情起伏转折。
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一直以一种独有的细腻、感性认知深入人心,相比于她以前的作品,个人感觉《桃姐》更像是一个人的电影,专属为叶德娴量身的电影,这也导致了叙事在群体中缺乏认知的张力。剧中,叶德娴的台词是简短甚至是重复的,这所体现出的`正是当代人生活的“失语”,不能说……不会说……不用说……总之只是不说!!!很多人是喜欢这种状态的,因为他们认为这里面有千言万语的深情,然而实际上却是人心底的互不了解。太宰治在他的《人间失格》里提到,彼此以为相互了解,其实谁都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到最后还不是在葬礼上痛哭又一个知己的去世。
看完《桃姐》,借着那股感情冲动,写下了久久的那些沉思:
死亡与衰老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正是由于时间的界限,生的意义才得以彰显,观后感《《桃姐》观后感》。荒谬与执着,正是所有人的命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就是所谓的“性格即命运”吧。看完《桃姐》,很想对你说,还是结婚吧,虽然男人靠不住,但总归有人可以依靠。
维特根斯坦曾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决绝说出"死亡不是生的一部分",那衰老呢?!《桃姐》中说"生有时,死有时",但衰老却无时不在。我还能说什么呢,或许我连说的时间都已没有了。其实,人甚至是没时间去后悔……
人生这个命题的证明,像极了反证法。先预设一个前提,然后用一生去证明,最后当生命结束时却得出一个与前提矛盾的结论,于是人知道了"哦,原来这是错的"然而可悲的是,人至死却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广义上讲,人生或许是没有对错的;但具体到活生生的生活,没有了对错,还会剩下什么呢?桃姐常说的一直都是“哦,不要,不要……”不要什么呢?不要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