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6 09:02:2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数学教案5

  1.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圆柱的特征研究)ppt展示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应用原理

  如果给圆柱形笔筒侧面裹一层彩纸,笔筒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那么想想得准备多少彩纸?

  课堂小结

  师:今天收获了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常用的学习用品?能否设计一个笔筒?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

  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

  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__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引导探究:

  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

  (1)如何找到电影标上所指的位置?(以6排3号为例,指名说,再用课件展示),

  (2)如果是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座位吗?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3排6号该怎样表示?

  (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

  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

  (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

  (2)在这张地图上你能找到位于东经1130、北纬400的城市吗?你能描述大连的大致位置位置吗?哈尔滨呢?

  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5、除了刚才谈到的方法以外,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6、示例1:(多媒体展示舰艇图)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交流;

  (2)补充问题:你能说出我方战舰2号的位置吗?我方战舰1号呢?你能描述我方潜艇相对于敌方战舰C的位置吗?

  (3)小结: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一般也需要几个数据?哪几个?(距离和方位角)

  7、出示广州市地图: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吗?广州火车站呢?

  三、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2.初步学会较容易的除法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列式计算: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教师板书:500×3=1500(克)

  (二)变式:

  1.3筒奶粉1500克,一筒奶粉多少克?

  2.一筒奶粉500克,几筒奶粉1500克?

  教师板书:1500÷3=500(克)

  1500÷500=3(筒)

  (三)小结:整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

  1.课件演示:

  2.小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练习:根据,写出下面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1。8×0。5=0。9

  0。9÷0。5= 0。9÷1。8=

  (二)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1.理解题意,并列式:21。45÷15

  2.小组讨论,理解算理,尝试计算.

  3.课件演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1)

  4.练习:68。8÷4 85。44÷16

  5.总结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42。84÷7 67。5÷15 289。8÷18

  (二)只列式不计算.

  1.两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三)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101。7÷9 79。2÷6 716。8÷7

  (二)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5。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案9

  从教材的角度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的计算以后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突破难点很有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的整体要求,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围绕理解倍的含义展开教学。

  3、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4、组织有效的交流评价活动,使学生的交流成为资源。

  5、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的含义,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说教学过程: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活动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活动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活动五总结提升下面,我就分别来介绍一下我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提前祝你们节日快乐。

  有一所学校在六一节前夕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看花展,瞧这三个小朋友正围在花坛边看花呢!

  2、出示情景图,观察: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字信息?

  3、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主要是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

  4、小节:我们除了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板书:倍的认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老师喜欢蓝花,在黑板上贴上两朵蓝花。

  您们喜欢那种花呢?请喜欢黄花的一个同学到黑板前贴上六朵黄花。

  2、老师想把这些花分分组,2朵一组,示范圈一圈。

  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在这里通过贴花片、圈一圈,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倍的含义。]

  4、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说,教师总结。

  5、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

  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放手让学生分组研究蓝花与红花的倍数关系。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蓝花是红花的几倍?(圈一圈、摆一摆、连一连、用除法等等)

  3、让学生明确用除法计算,板书除法算式,并强调注意的事项。(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索中发现,在合作中研究,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拓宽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生分析:

  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PPT课件、自制图片。

  2、学生准备树叶、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绳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收获果实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一下它们的形状?

  二、探索什么是周长。

  1、感悟周长。(描一描、说一说)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描得对吗?嗯,表达的非常清楚。

  3、再指名学生说从哪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的?

  4、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5、再来看,(课件出示图形),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纸,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笔描出来。描完后同位的相互交流一下。(注意:检查时要注意学生描的是不是一周,课件显示错误和正确的描法,加深学生对一周的正确认识)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那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学生答)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真聪明!)

  三、联系实际,感知周长。(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1、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边线。(指导:地面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鞋底的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3、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是吗?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下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1、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45页,做第3题。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它们是否一样长呢?(课件演示课)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同位合作。(课本45页第2题,课件显示)

  3、描一描。独立完成。(课本45页第1题)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六、思维拓展。

  课件显示: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 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_ 。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观察的范围

小学数学教案12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看统计表时会进行一些简单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比较表中的百分数,知道我国农村总产值增长幅度较大,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补充所增加一栏的百分数,制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能够看表准确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合计一栏百分数计算,特别需要提醒学生;要用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为合计栏百分比,不要把三年的百分数加起来。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谈话法复习旧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

  2、通过计算复习旧知识

  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计算填好相应的空格内。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自然而亲切,而且复习层次性强,从说到算,逐层加深]

  3、引出新知识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抓住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统计表能够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由“总和”提出“百分数”,自然地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探讨]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表格右侧旁边

  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这正好回答了题中的问题,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进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随着问题的提出,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提出如何解决新问题,而是举重若轻地提出百分比的计算很容易,减轻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理压力,随后自然地提出百分比书写的位置,使学生自然地想到表格的“扩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知识也就迎刃而解]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教师把教学难点单独教学,采用了“两次”思考比较的方法突破了难点,即一次与“三年百分数总和”比较,另一次是与“三年百分数的平均数”比较,通过与学生理解上的两个“误区”进行比较,进一步从反面加深了“合计”项目计算方法的理解;学生提出的“很接近”,为学生从课上到课下,不断思考,不断深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请同学依据表格中数据,填完整课本59页统计表下的四个问题。

  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总收入是逐年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逐年增长

  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学生回答:很大

  教师适时讲述:仅通过1995年~1997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神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支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2、做一做(52页)

  三、巩固发展

  练习十一(53页)第一题

  [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填表巩固所学知识,重点需要强调的是怎样计算这些题中的百分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五、独立作业练习十一第2题,在课本上完成。

  六、板书设计

  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

  课后小记:此课通过学生自己、合作及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积极的互动的课堂气愤。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

  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

  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14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节约用水的!接下来,对于节约用水,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结合计算结果,联系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并了解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1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0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1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1-1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7-21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3篇07-16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