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8 10:38:34 春鹏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通用1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教学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的3、4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4、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代阿长的来历;

  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

  C、她懂得许多规矩;

  D、讲长毛的故事;

  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教师补充: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五、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一、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熟悉,讲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

  1 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 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学生体会并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着重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

  一、由开始教学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作品的教学单元,引出《皇帝的新装》。

  二、简介作者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简介童话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正字音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 钦差qīn 更衣gēng (改换)

  随声附和hè(“跟着唱”、“跟着说”)和好hé 自称chēng(“说”)相称chēn(“适合”、“配得上)

  圈定quān,(“画圆形”讲)猪圈juàn,(养猪的栅栏)

  五、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或听朗读录音)。

  根据“思考和练习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二)分析段落,概述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喜欢穿新衣服,(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2至4段)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5至22段)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段至末尾)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三)口头复述故事。

  ——要求:

  (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

  (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

  (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四)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五)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六)分析皇帝是个怎么样的人?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用夸张手法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笔。他还喜欢“显耀一下他的新装”,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预作了伏笔。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第二部分: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揭露了皇帝的愚蠢、懒惰、虚荣心十足。

  3、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新衣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最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想,这样比较稳妥。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

  4、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头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进一步揭露了皇帝的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

  5、分析皇帝在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

  ——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6、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皇帝为什么在被揭穿他并没有穿衣服的时候,有点儿“发抖”,但他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恐慌。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7、小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六、作业

  第二课时

  要点:分析其他人物性格特点。

  一、复习:分别列举皇帝的可笑举止。

  二、分析大臣们的言行,大臣们要不要在这场闹剧中负责任呢?他们是些怎么样的人?

  1、先去看布料的两位大臣,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2、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皇帝去看布料时两位大臣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出事实真相,要瞒和骗?

  ——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两个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都不敢讲真话。可见,所谓称职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其实是最不称职和最不诚实的人。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他们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跟随皇帝去看布料的全体随员呢?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点布丝都没有看见,也都随声附和:“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所有随员都力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

  4、还有哪些地方写出这帮大臣们的虚伪丑态?

  ——在皇帝穿新装时阿谀逢迎并装模作样地帮忙,展新装时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5、小结大臣们的性格特点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三、分析百姓:

  1、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2、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老实话?

  ——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表现了老百姓的胆小怕事。

  3、哪些地方写出百姓的胆小怕事?

  ——从“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表明百姓的胆小怕事。

  四、分析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所以敢于说真话。小孩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五、分析骗子为什么能得逞?

  ——狡猾阴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用“箝口术”——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六、本文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理解童话的艺术特点。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七、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八、情节特点。

  ——童话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反映生活。夸张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两个骗子在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布的美丽花纹,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这些情节当然是夸张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据安徒生自己说,这个童话的题材来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间故事,经改写后,更符合丹麦的生活实际。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上当,群臣又怎样瞒骗,写得合情合理。“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我们在这篇童话里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当年丹麦封建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么?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说出的一切,隐藏在夸张、诙谐的故事里,引起读者深思。夸张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装》的情节特点,也是安徒生童话的情节特点。

  九、语言特色。

  ——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安徒生童话的语言通俗、流畅,保持着口语化的特色。故事叙述就像技家常一样:“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天,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安徒生重视提炼语言,所以他写的童话,语言既简洁又生动形象。例如描写皇帝在镜子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大家赞美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资重的衣服!”把皇帝和周围的人的神态夸张地描写得活灵活现,十分生动。

  十、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想象、大胆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扭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十一、想象训练:

  1、想象皇帝如何爱新装?给文章加个开头。

  2、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3想象皇帝在游行结束后会怎么样?给文章加个结局。

  ——也可布置成预习作业,指导学生猜读每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自己先来想象想象: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你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检查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象的情节。

  十二、板书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故事情节: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缘由) (发生) (发展) (高潮、结局)

  (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大臣(虚伪自私,阿谀逢迎)

  ↓↓助骗

  骗子行骗(阴险狡猾 ↓↓

  投其所好 皇帝受骗→→→→ 骗←←←←百姓传骗(胆小怕事)

  击中要害) (虚荣昏庸愚蠢) ↑↑

  ↑↑揭骗

  小孩

  (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主题: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愚蠢、虚伪自私的本质。

  写作特点: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自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

  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

  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

  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

  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详

  二、(4)十年征战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 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 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xx,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一、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可以把全班同学先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然后由各小组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推荐或自我介绍。“模拟面试”,可以由几位同学或老师扮演考官,并事先准备一些与招聘内容有关的问题。

  2.本单元的三项活动同样是作自我介绍,但是目的却不尽相同。活动一,目的是让新同学尽快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此,介绍要尽可能地全面,说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活动二,是学生为了承担某项工作而作的自我介绍,所以要重点突出,就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优势作集中阐述。活动三,是让学生在假设的场景中作自我推荐,趣味性、目的性强,重在在双方的对话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文明得体地应答。

  3.综合性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次自主性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和组织,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过,鉴于本次活动是中学阶段的第一次,教师可以多一些监督和指导。

  4.无论进行哪一项活动,每位同学在自我介绍后都应留出一点听众提问的时间。这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

  5.可先布置口语交际要求,只准打腹稿或列提纲,不得写成书面文稿;在完成口语交际练习的基础上,再布置写作练习。

  6.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写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怎样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或多角度介绍自己等。务必强调要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7.建议在两周内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其中课内占4课时(2课时口语交际,2课时作文及讲评)。

  三、活动评价

  教师可根据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的具体本情况,给出分数。

  1.口语交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参与意识

  二、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2.本次作文可以从两点评价:

  一、语言表达是否通顺;

  二、文章是否有新意,是否写出了个性。第二点可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新意既可以是对全篇文章而言,也可以是对一句话、一个词语而言。

  3.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四、有关资料

  1.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练什么,怎么练呢?

  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练耳是基础。语言还是文字之事,所以在口耳训练的基础上还得练眼、练手。

  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

  练口,要从发音练起。要从小训练发音准确、清晰。发音含糊,拖泥带水,把词句中的某些音节“吃掉”之类的现象,必须纠正。要练读,大声地读。字读得对,句读清楚,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气神情,才算合格。要练说话,要求说话一字不苟,清楚完整。说稀里糊涂的话,说半截话,都应当纠正。“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嗯”“啊”之类的东西,应当避免。进一步要求说话爽朗流利,有条理。所答非所问,拖沓重复,漫无边际,语无伦次等等现象,都应当纠正。

  2.说话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准确、简明、流利、动听地说整段整篇的、连贯的话语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说话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收能力,活跃思想,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说话是运用有声语言通过口耳进行交际的语言形式,具有自然性和浓郁的生活色彩。一般讲,说话中,短句多,长句少;自然句多,严密句少;并常运用语音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来表情达意。进行说话教学,必须充分注意说话本身的本质特点。说话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语调受听;说话有实在的内容和明确的观点,意思集中,前后一贯,不散漫,不离题;用词妥帖,语句完整,句式灵活,无语法错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说话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先想再说,敏于表达,不讲粗话。说话教学可以分为独白体说话教学和会话体说话教学。独白体说话教学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转述、讲故事、口头作文、演讲等教学方式;会话体说话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对话、讨论、辩论等。说话教学还可以与读文教学、写作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随机进行。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天上的街市

  一.教案背景:

  现代诗歌难教,这恐怕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常常让我们难以抉择。

  二.教学课题:

  天上的街市

  三.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上街市”的绮丽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真实、美丽。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情趣。

  四.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朗读法、提问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常常会给予我们许多遐思幽想。也在一样灿烂星空下,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课前板书)

  2、简介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其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3、读出节奏美

  1.范读:引导学生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

  2.教师放音乐范读全诗,学生打开书听范读,注意听读要求:

  (1)、注意节奏;

  (2)、听准重音;

  (3)、初步感受诗中的情境。

  3.齐读。

  注意节奏,将这首诗一起朗读一遍,体会一下节奏的和谐之美。另外语音要轻柔一点,语速要舒缓一些。

  4、谁能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

  5、读出图画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明确每一节的内容)

  “诗情”与“画意”常常是密不可分的,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首诗的画图美。(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这一节诗句工整,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和街市的繁华、美丽,想像丰富而自然。天上是那样繁华而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美好幸福。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定然”,表达一种绝对肯定的语气,坚定地相信那样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定存在的。这就暗含了一种反衬,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第三、四节,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这是全诗的重点。诗人由街市进一步联想到民间传说,写天上神仙的生活。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不幸福的,他们受着王母娘娘的管制,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才能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一次。而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反传统的说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令人向往。这两节诗中,诗人接第二节中两个“定然”,表达对牛郎织女天上生活的坚信不疑的态度,表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比执著。

  6、读出情感美(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情感)

  诗人用天上的街市的美丽,反衬人间的疮痍:用天上街市的繁荣,反衬人间的疾苦;用天上街市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反衬人间工农大众受压迫受剥削的血泪斑斑的生活。诗人控诉了黑暗社会,同情了劳苦大众,流露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挚情感。诗人通过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唤起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斗争。

  7、拓展练习: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天上飘过的白云,就想到草原上悠闲的羊群;听到枝头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就想到它们在高兴地唱歌,的确,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当你面对一轮皎洁的明夜时,你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请你用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8、作业: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者在诗中先由远处的街灯自然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自然想到了街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天上也有街市,而且是那样的美丽富庶。街市上还有牛郎织女,并且生活得幸福自由。诗人借助这样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光明自由的执着追求。(适时补全板书)

  八、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老师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

  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纸船——寄母亲

  冰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步骤:

  一、学习《沁园春·雪》

  (一)导入新课

  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塬,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品味全词

  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望”字领起下文,望到了什么呢?作者是怎样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的?

  4、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

  5、作者为什么以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梳理归纳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卜算子·咏梅》

  (一)由介绍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导入。

  (二)听范读,感知《咏梅》这首词。

  (三)诵读、点拨、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拨分析

  ①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梅是怎样开的?通过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梅花在冬季开得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又将会怎样呢?像《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吗?是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

  ③此词用的是什么手法?词的意境美在哪里?

  ④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A、疏通全词大意。

  B、看看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C、两首词的相同点在哪里?

  a、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b、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c、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D、两首词的不同点在哪里?

  (a、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b、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

  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三、交流探讨: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小结: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

  【学习目标】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学习】

  课前: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二、我心目中的巴金: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巴金资料。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以及《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用波浪线画出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3、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四、合作探究:

  1、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来到大海边,面对碧海蓝天,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呢?请你以“大海,你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写好后,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朗读作品。)

  六、布置作业:

  1、在夏天的夜晚,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画一幅画,并配上适当的文字进行说明。

  2、文章结尾看起来似乎不太完整,根据首尾照应的原则,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字数在20字左右)。

  3、课外收集阅读巴金的作品。

  [板书]:

  繁星

  巴金

  (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an,轻捷,油蛉líng,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u,书塾shú,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

  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

  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

  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1)郑人买履。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罢。

  (9)遂不得履。

  (10)何不试之以足。

  (11)宁信度。

  (12)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1、理解句意。

  2、讲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晏殊《浣溪沙》相关资料

  作者相关资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此后走上仕途,历经小风小浪,做到庆历中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有《珠玉词》传世。

  晏殊和儿子晏几道都是北宋的填词名家,合称“大小晏”。在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爱小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晏殊从十四岁中举神童开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这个所谓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压力小,仿佛天下好事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于是写起词来,形式多是四平八稳,内容多是富贵闲愁;晏几道却相反,性格单纯,在社会上只能屡屡碰壁。更为可贵的是,他虽然屡屡碰壁,但单纯的性格始终不改,于是写起词来总会深情流露,一发不可收拾。简要来说,晏殊词多理性,晏几道词多感性。

  晏殊死后,欧阳修有追悼之词说:“富贵优游五十年,泉终明哲保身全。”说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贵。的确,如果说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风波的话,主要也就是受牵连于民间流传为包公案之一则的“狸猫换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愈发填词成风。填词在当时尚属“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视的雕虫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词对于北宋的词坛发展实在有推波助澜,乃至引领风气之功。

  词牌故事:《浣溪沙》原本应该叫做《浣溪纱》,是唐代歌咏西施于若耶溪浣纱故事的教坊曲,后来讹传为《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简洁明快,是文人们很常用的词牌,上片三句都是单独成句,每句押韵。很多选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点成逗号,这是不对的。下片的头两句一般要写成对仗,使小令有一点律体诗的味道。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

  第一课《春》学案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美段、佳句。第三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

  2、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文体知识(写景抒情散文)

  预习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yùn niàng:愿意指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

  烘托:本指画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衬托"的意思。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预习自测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

  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学生分组合作朗读课文(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A、(认知朗读)老师范读其中几段,解读朗读感受,学生仿读。

  B、(感知朗读)学生自选段落,解读朗读感受,同学评价。

  C、(默读)学生默读,小组讨论感受。

  D、(声情并茂朗读)小组比赛,师生共评。

  2、(以读求知,以读悟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文章大致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下一课时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四、课后训练:

  1、反复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字词两遍,摘抄课文中优美语段。

  第二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字词。

  嘹亮()涨起来()薄烟()捉迷藏()仿佛()名师原创作品

  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

  2、填空。《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

  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课内探究

  1、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春花图

  由高到底

  春风图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排比、比喻

  2、赏析优美语句。(小组分派任务逐段分析)。

  例子: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二、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小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学习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为下面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其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①水涨起来了()

  ②高梁涨红了脸()A.zhǎng③物价上涨()B.zhàng

  2、①捉迷藏()

  ②宝藏()A.zàng③矿藏()B.cáng

  3、①灯笼()

  ②全笼着一层薄烟()

  ③笼罩()A.lóng④鸟笼()B.lǒng

  4、①应和()

  ②随声附和()A.hé ③风和日丽()B.hè

  5、①也赶趟似的()

  ②好似()A.sì ③相似()B.shì

  二、辨字组词

  三、给加黑字注音,为拼音写出汉字。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nèn()nèn()的,绿绿的。

  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披()着suō()戴着lì()。

  四、把下面的每句话或词语概括为一个词。

  1、精神振作。()

  2、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3、声音清晰响亮。()

  4、殷切地想望。()

  5、声音相呼应。()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

  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最后一句“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回答问题

  春

  纪伯伦

  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让我们坐在那藏匿着紫罗兰的岩石下,相互在爱恋中亲吻。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

  11、春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

  酝酿(yùn niàng)宛转(wǎn)黄晕(yùn)应和(hè)蓑笠(suō lì)

  抖擞(sòu)笼罩(zhào)朗润(lǎng)落地(luò)烘托(hōng)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2、(一)盼春:急切、喜悦。

  (二)绘春:欢乐、舒服、喜爱

  (三)赞春:激动、赞美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反复)(拟人)

  (2)(拟人)

  (3)(比喻)(排比)

  (4)(比喻)(拟人)

  (5)(拟人)(排比)

  (6)(引用)(比喻)(拟人)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嘹亮(liáo)涨起来(zhǎng)薄烟(báo)捉迷藏(cáng)仿佛(fú)

  稀疏(shū)鸟巢(cháo)抚摸(fǔ)发酵(jiào)喉咙(hóu)

  2、写景抒情,对春天的赞美。(佩弦)。

  课内探究

  2、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侧面相结合

  拟人排比

  春花图

  花多、花艳、味甜

  由高到底

  虚实结合

  比喻、排比

  春风图

  和煦、温暖、轻柔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2、(1)“偷偷的”“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用“偷偷地”修饰“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早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欣喜的感情。

  (2)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或烘托出春花的五彩缤纷)

  (3)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鸟儿在春天里活跃、可爱的情态

  二、当堂检测:

  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质地:嫩嫩的,软绵绵色泽:绿绿的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1.①A ②B ③A

  2.①B ②A ③B

  3.①A ②B ③B ④A

  4.①B ②B ③A ④A

  5.①B ②A ③A

  三、1.zuān,嫩2.lǒng,bó 3.pī蓑,笠

  四、1.抖擞2.抚摸3.嘹亮4.盼望5.应和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新、美、有活力的特点。不能颠倒。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所以不能颠倒。

  3.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4、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复苏的那幅动人景象以及作者欢快的心情很巧妙自然的交融一起。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

  1、亲切地召唤人们到田野去、到山坡去,感受春天的脚步,欣赏春天的美丽。

  2、树木、溪水、鲜花

  3、召唤人们去尽享春天的美。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3-15

七年级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12-13

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信念》教案02-24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26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02-05

七年级上册语文《荷叶母亲》教案11-2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新编同步教案01-06

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教案03-19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