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学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2.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2.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2.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3.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
2.分组辩论赛
3.: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 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 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幼儿操作尝试。
3. 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 得出结论:
(1)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 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 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 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 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 引导幼儿讨论。
(1)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
幼儿学说)
(2)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 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 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 幼儿玩哈哈镜。
3.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 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 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冬天到了,天气一天天变冷了,宝宝们都穿上了冬衣。可再玩娃娃家时,我发现有的宝宝会将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脱掉。宝宝们只热衷于他自身的动作发展,全然不顾娃娃的冷暖。设计本活动,想通过让宝宝自己帮小动物想办法:怎样过冬?怎样取暖?从而不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发他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初步萌发关心小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活动准备:
各种取暖的物品(手套、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师用冰凉的手与宝宝握手,引出主题:
比较谁的手冷?谁的手暖?
2、讨论:怎样让老师的手、身体变得暖暖的.?
3、师根据宝宝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取暖物品,让宝宝感知暖(个别、集体)。
4、以小动物哭声引起宝宝的注意,引发宝宝为小动物准备过冬的物品。
5、游戏:小动物过冬引导宝宝做妈妈,为小动物带上不同的取暖物品。学说:宝宝,现在还冷吗?
6、表扬“妈妈”们的积极表现。动物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 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探索 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 费总额为 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 ;(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 , n: 。 (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 ( ); 2、0.5106 ( );
3、30.3108 ( ); 4、10102 ( ).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 100=10( ) B: 320=3.2100=3.210( )
1000= 10( ) 4050=4.05 =
10000=10( ) 52000= =
如何确定n的值 (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 2、3705000= 3、57 2.5= .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 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 平方米,原数: ;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 位.
(三) 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 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 ,40亿= ;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 ,原数是 ;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 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 又可以表示为 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 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昆虫科学教案12-15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关于科学教案03-2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托班科学教案08-26
奇妙的声音科学教案09-12
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09-17
中班科学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