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和发现是小汽车移动的方法,并了解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2、能友好的与他人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3、通过动手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磁铁、尺子、书、木块、金属丝、金属玩具的小汽车。
2、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今天又一个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出示一辆金属玩具汽车,要求他们不直接接触小汽车,怎样才能使汽车开动?
2、请幼儿动脑筋,同时鼓励幼儿用各种辅助材料使小汽车在桌子上开动起来,请幼儿猜想一下,并把自己的设计画出或列出能使小汽车移动的方法和效果。
3、当幼儿尝试后,请幼儿说出是用什么材料使汽车开动起来的'?说出其方法,如果有不同的方法,也鼓励幼儿大胆讲出。
4、请幼儿与同伴互相协商合作想办法,如何使小汽车开的快?同时也可采用一种材料多种用法(如用木块推汽车、用木块搭成斜坡等)
5、下面咱们来一个汽车竞赛游戏好不好?要求不准用手碰汽车,比一比哪个小司机把汽车开的最快、最远。
6、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利用哪些辅助材料使小汽车动起来,并且知道利用哪些辅助材料使小汽车开的快。
重点:能发现小汽车移动的方法
难点:能采用一种材料多种用法
【活动结束】
为提高活动效果及美感,可是现在墙面上张贴相关的情景花活在一个角落不止一个情景,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提高其质量效果。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科学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 1 )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 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 3 )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 (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 5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6 )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8 )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会逐渐发生的?
3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 1 )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 3 )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 4 )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提问: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3 )一天 24 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了多少周?
( 5 )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里,小年纪孩子拥有强烈的效仿大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控制不住地想参加形形色色的劳动,例如切菜、刷碗、扫地等,因此,我依照孩子的学习特点,选取了孩子最熟识的些许食品(如黄瓜、小青菜、胡萝卜(又称甘荀)、苹果等),启发孩子使用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的大小,并试着采用熟知的工具变更物品的大小,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孩子参加劳动的心愿。我还协助孩子将自个儿的动手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以培育孩子的记性、口语综合表述的能力。因为教学中孩子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所以应预先预备些许苯扎氯铵贴、消毒药水等,并向爸爸妈妈们完成宣传工作,切实保证孩子的探究教学顺顺利利的开展。
教学目标:
1、认知些许熟知工具,培育初步的自我保卫观念。
2、通过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间显然的大小差别,试着采用些许工具变更种种食品的大小,并乐意表述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预备:
1、种种食品:黄瓜、方肉、豆干、小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水瓜(就是:西瓜)等。
2、种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1、认知种种食品。
师:你们明白它们的名字吗?小孩们认知大多数的食品,他们跃跃欲试地讲出名字。讲到大蒜时,有个小孩讲:“这就是馒头。”因此,幼儿教师就启发孩子剥一剥,闻闻,尝一下,激发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这就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论断。
2、预测“大变小”的概率。
师:我们能将此些食品放入瓶子里去吗?
启发孩子勇敢地将自个儿的观点表述出来。例如有些孩子不会表述,只是个劲儿地点头,幼儿教师就有目的地启发他用语言表达;有些孩子已能清晰明了地讲出“能” 或者“不可以”,幼儿教师就进而启发他说一说“为何”;个别孩子在幼儿教师的协助下能讲出:“瓶子过于小,物品过于大。”
师:怎么样方可把物品放入去哩?
幼儿教师可依照孩子的反应相应恰当地使用些许动作提示,以启发孩子试着使用工具。当孩子看见幼儿教师将食品剪小时,激动地拍起手来:“变小啦!变小啦!”
3、开展“大变小”的实验。
孩子试着使用种种工具使食品变小,并把食品放入瓶中。幼儿教师巡视来回指导,启发孩子边动手操作边表述实验过程,并协助孩子记录。剪刀可剪菜叶,可是剪不动菜梗,因此忙忙又去拿刀。史文始终用刀切胡萝卜(又称甘荀)。京海用勺予舀水瓜(就是: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一不留神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讲:“我非常大胆的,不哭鼻子!”幼儿教师边观测和察看孩子动手操作,边用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述动手操作过程。例如:“变变小,放入去。”因为小年纪孩子经常用语言指导动作,因此他们会边动手操作,边与幼儿教师一块儿反复,这有助于培育孩子的综合表述的能力,理解“大”“小”的观念。看见有些孩子用剪刀将菜叶剪小,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提问:“你用何把啥变小啦,有些孩子在工具选取上存在问题,例如他们用剪刀剪马铃薯,用汤匙切菜,幼儿教师便启发孩子试着采用其余工具,瞅瞅用何较易“变”。有个别孩子从头到尾使用一种工具,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启发他们勇敢试用其余工具。在动手操作过程内,幼儿教师非常留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孩子放回原处,要孩子用擦桌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
4、师幼一致讨论。
①探讨问题一:你是怎样把食品放入瓶里的?
有些孩子讲:“我将它变小啦。”幼儿教师便进而提问:“你是怎样将它变小的啊?”启发孩子回想动手操作过程,协助孩子讲出工具名字,较清晰明了地表述过程,幼儿教师以画画的模式为孩子记录。
②探讨问题二:刀是啥模样的?刀是小孩们生活中接触最少,亦是有危险性的工具。当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儿回想刀是啥模样时,些许小孩讲出“刀是非常快的”,有2个孩子用手指着刀最锐利的地方,显现出“非常恐怖”的模样。
幼儿教师通过画画(如图),着重重审刀有“非常锐利的一面”,叮嘱孩子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物品,可是不可以去碰。与此同时,启发小孩们观测和察看幼儿园内用的刀与家中用的.刀有何不一样,并告知小孩幼儿教师给予的刀是安全的,而家中切莱的刀有危险,不可以玩。幼儿教师还预备了份告爸爸妈妈们书,及时将教学讯息告诉爸爸妈妈们,以便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给予安全的工具,协作完成安全教学工作。
评论
使用工具,效仿大人的动作,是2岁半孩子十分喜欢的教学。幼儿教师依照孩子的年纪特征与“做中学”的思想设计了这一教学,并在教学中显现了教育目标。值得赞扬的是幼儿教师非常耐心地协助孩子使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模式做记录,这为孩子以后自个儿记录作了非常好的伏笔。幼儿教师另外还有观念地在教学过程内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协作思想,以切实保证孩子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环境里得到进一步提高。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在开展主题活动“糖果饼干真好吃”时,教师将孩子们非常熟悉又很喜欢的糖果作为活动素材,在孩子们吃吃玩玩的过程中渗透教育内容。
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与表达,并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寻找替代物。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外形可爱、色彩鲜艳的弹性糖,一次性纸盘等。
活动过程:
一、讲讲吃糖
1.出示一盘各种形状、颜色的糖,请孩子们说说自己想吃的糖像什么、什么颜色的。
2.让孩子们挑选喜欢的糖尝一尝,并说说味道。
二、点点数数依次出示五盘糖,分别放有:1颗大熊糖,2颗大圈圈糖,3颗蛋糕糖,4颗小圈圈糖,5颗小熊糖。提问:这些糖像什么?什么颜色?有几颗?再次品尝喜欢的糖。
三、拼拼搭搭
出示大纸盘,请孩子们尝试用合适的糖替代人的五官,拼成脸谱。
四、说明与思考
这个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教师提供的外形可爱、色彩鲜艳的糖果很容易激发孩子的想象和食欲。于是,在“讲讲吃吃”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有关外形、颜色、大小特征的'问题。如:“你想吃哪颗糖?这颗糖像什么?什么颜色?”“有两颗圆圆的糖,你想吃的是哪颗?大的还是小的?”等等。
在“点点数数”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五盘糖,除了外形明显不同以外,每盘糖的数量依次递增。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和教师一起点数糖的数量,大月份的孩子还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将五盘糖按多少排序。 当几个孩子把圈圈糖想象成了“嘴巴”“鼻孔”“眼睛”时,教师灵活地引导孩子“用糖果替代五官”。教师先出示空圆盘:“这个圆圆的盘子就像老师的脸,老师的脸上有些什么呢?”孩子每说出一个五官,教师便启发他找出可以替代这一五官的糖,并摆在圆盘的相应位置。如孩子说到“老师脸上有眼睛”,教师即请他找一种糖来替代眼睛,摆放在圆盘的相应位置上。就这样教师和孩子一边轻松地吃着糖,一边在大圆盘上摆出各种脸谱。教师还满足孩子进一步拼摆的需要,让孩子在延伸活动中大胆表现。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影子一向对幼儿有一种神秘感,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设计此活动,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掌握,同时发展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的欲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等。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等。
3、实现要让幼儿懂得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他究竟是怎样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操作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操作
1、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突发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让幼儿相互之间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说一下,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为什么有的乌龟不会跳舞?
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1)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2)启发幼儿设计各种形象的.小动物并能让它跳起舞来。
(3)启发幼儿在让小动物跳舞时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因此小动物们就会变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告诉幼儿利用晚上的实践来多观察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可以使影子变得更加好看。
[效果分析]
此活动深得小朋友们喜欢,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比较成功。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效果良好。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识别常见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的尾巴对动物具有特殊的功用。
活动准备:动物图片;课件。
关键点:知道不同的动物尾巴的功用都不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主题
1、提问: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用?
2、小结:不同的动物尾巴的功用都不同。
二、出示图片,观察不同
1、出示动物图片,请幼儿在其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观察不同动物的尾巴分别长得什么样?
2、交流:你选的动物是什么?它的尾巴长得什么样?
3、小结:动物们的尾巴各式各样: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呀!
三、播放课件,拓展经验
1、播放课件:小动物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呢!让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吧!
2、你是怎么找到的?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呢?
4、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式各样,而且还有不同的用途。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有的动物尾巴能驱赶蚊虫,就像小马;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
活动反思:
1、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2、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编应用题。
教学难点:在教幼儿编应用题时,开始由教师示范编题然后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思考,启发幼儿从多角度思考编题,促进幼儿观察,分析。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实物的内容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2、学习列出相应算式,计算出未知数的答案。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一幅,数字卡片,动物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师:你们看看老师的卡片上分别有数字几呢?
(3、4)我们要把这两个数字合起来变成一个大数,小朋友想一想,这个大数是几呢?(7)。对了,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分合式,我们一起把这个分和式念一遍。
小结:这个分合式的两个小数加起来就成为一个大数。
师出示一张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数字有一个大的,有一个是小的,怎样算出另一个小数?
小结:把大的数字减去一个小的数字,就得出另一个小数字。
2.尝试编8以内的加减应用题
(1)师:刚才我们复习了7以内的组成,小朋友表现得都很棒,现在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新本领〈〈看实物编应用题〉〉
(2)师:你们看,小鸟飞来了,请你们仔细听,老师先给小朋友来编一题加法应用题吧!
天空中飞来了2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小鸟,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呢?我们可以怎么列这道题呢?(3+2=5)
小结:加法编题中,要用到又、一共。
(3)小朋友们你们会编吗?你们看现在小鸟有几只?又飞来了几只?请你们一起来编一道应用题,记得编加法应用题一定要用上:又、一共,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编应用题吧!
天空中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呢?说得真不错,我们也给这道题列一道算式吧!(3+2=5)
(4)现在老师又要把小鸟给变走了,现在是1,4请你们来编一编。
请你们来列一道算式吧!(小朋友真棒)
3小朋友的加法应用题编的真好现在我们来编减法应用题,
(天空中原来有5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几只小鸟?我们一起来列一道算式吧!(5-2=3)对了,飞走了可以用减法来算就可以知道还剩只小鸟)
(1)现在请小朋友你们自己来编一道减法应用题(真棒小朋友编的真好。
(2)现在请小朋友轻轻拿出椅子下的卡片,请你们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来编应用题,编好的小朋友就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看下谁编的最好。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世界最高、最大、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
2、能主动探索、记录,和同伴交流。
3、对探究、了解动物世界的秘密感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动物世界最高、最大、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
活动难点:
按要求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能和同伴围绕问题认真讨论交流。
活动准备:
常见的动物图片(目标中提到的动物),笔、记录纸、粉笔、《十二生肖操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动物世界很奇妙,藏着很多秘密,动物们各有本领,在大自然中生存、躲避敌人、保护自己,今天,老师先做一次调查,考考大家对动物世界的'秘密知道多少:每个人记录出你认为的动物世界中最大、最高、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每人拿一份记录纸,在合适的格子里用自己熟悉的符号记录自己的答案。
2、教师每个小组个别询问,了解幼儿的基本认知情况。
3、带着问题请幼儿欣赏主题短片视频:到底什么是准确的答案,藏在视频里。
4、教师出示一份大的记录卡张贴在黑板上,请幼儿反馈专题片的答案,教师用简笔画记录。
5、请幼儿对照答案,看看之前自己的认知对不对?
6、教师小结:海洋里最大的动物;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陆地上最高的动物;陆地上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最大的鸟和它的蛋。
三、趣味活动
动物世界还有什么动物有独特的本领或特征呢?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完成《十二生肖操》。
1、随儿歌音频做十二生肖模仿操。
2、刚才我们模仿的动物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和特征呢?
四、结束部分
动物世界里动物们都有自己的特点,请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一下,动物世界里哪些动物身体有毒?哪些动物身体软?还有哪些使我们今天不知道的,请你画成一幅画带来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幼儿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认知不全,记录自己认知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对教师现场用简笔画记录的方式感兴趣。总体说来,教学内容对幼儿有吸引力,但是幼儿交流分享的习惯和方法需要培养。
科学教案 篇9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 篇10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转而变成一个科学活动之后,却让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一开始内容的选择,到后来目标的制定,再到环节的不断调整,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蜕变的过程。
首先是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如何从数学这个角度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成了活动的第一步,体积、空间、容积等知识点很多,但适合中班幼儿的可能就是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所以各种操作活动贯穿始终,孩子或借助个别操作的方式或通过小组合作形式不断地让孩子观察、感知、理解物体体积与所占空间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环节的设置与安排,试教时我让幼儿直接用果冻盒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然后制作记录表,总结规律,但是这样一来误差比较大,因为果冻盒是圆性的、板栗、冬枣之类的食物的形状也是不规则的,加大了测量的.难度,所以重新调整思路,将乌鸦喝水这一游戏前置,由乌鸦喝水这个现象引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在看一看、比一比、扔一扔的过程中,建构和整合已有的经验,并借助水这个载体,有效地减小了操作的误差,最后再通过给乌鸦送礼物这个游戏,将前面整合的经验迁移到过去中,实现由观察、到操作、到运用这样一个逐渐深入逐步递进的过程。
再次是科学活动语言的组织,因为科学活动的特点是严谨与缜密,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非常的精炼与简洁,但是试教下来,孩子的操作情况与预设有很大的差别,我的指令发不精确,所以孩子不能正确的去操作,后来仔细的斟酌每个环节中的每一句话,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让语言通俗、简练、明确,就像之后的操作活动,强调与突出了最快之后,孩子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可以说教案在不断的修正,思路也在不断地在开阔,活动虽然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但是取与舍之间很多东西都获得了提升,这是孩子能体验的,更是作为执教者的我所收获的!
【二】乌鸦喝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示课题
1. 谈话。
小朋友见过好多的鸟,可你们注意观察了没有,有一种鸟叫乌鸦,是什么样的?你们别看它样子不美丽,可它喜欢动脑筋,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段有趣的故事。
2. 板书课题。
3. 教学“乌、鸦、喝”。
二. 范读课文
1. 乌鸦喝水是怎么一个故事呢?乌鸦喝水碰到了什么困难?它想了什么办法?乌鸦有没有喝着水?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思考问题。
2. 教师范读。
三. 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
1. 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 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
3.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乌鸦为什么找水喝?
引出“渴”与“喝”比较学习。
(2) 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怎么办?
引出“面”、“办”,指导写法。
(3) 乌鸦是怎样想办法的?
引出“围”,掌握笔顺。
(4) 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哪句话告诉我们?
引出“终于”,指导写法。
(5) 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
引出“叼来、一颗、渐渐”,指导读音。
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
四. 试读课文
1.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 指导读好长句。
五. 作业
1.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 按笔顺描红。
3. 抄写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口头组词。
乌()喝()于()冬()
鸟()渴()干()终()
二. 讲读课文
1. 讲读第一段。
(1) 指名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 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a.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到处”是什么意思?乌鸦口渴地难受,东找西找,找了好多地方,我们读第一句要把“到处”重读。(老师范读,学生练读)
b.乌鸦找到水了么?它喝了水没有?你从哪句话看出来?
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谁能想象一下,乌鸦会怎样喝瓶子里的谁?
乌鸦找到水时心情怎样?喝不到水时心情又会怎样?(感情读课文)
(3) 小结。
a.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b.小结板书。
2. 讲读第二段。
(1) 看图想象:乌鸦面对困难,会怎么想怎么做?
(2) 指名读。
(3) 乌鸦想出办法来了么?怎么想出来的?
(4) 比较句子。
哪中说法好?为什么?
a.它叼来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b.它叼来小石子,放到瓶子里。
a.瓶子里的水升高了。
b.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5) 指导朗读。
(6) 小结板书。
三. 作业
1. 口头扩词。
乌()()()办()()()
围()()()终()()()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开火车读生字。
2. 指名读课文。
二. 指导背诵
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弄清自然段中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练习背诵。
三. 总结课文
1. 齐读课文。
2. 想一句话夸夸乌鸦,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我们应该向它学习什么。
四. 课堂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Wu ya he shui kou ke ban fa wei zhe zhong yu
2.写笔顺,数笔画。
乌--------( )画 喝―――――( )画
办――――( )画 围——―――( )画
3.填空。
乌鸦口( )了,到处( )水( )。
乌鸦( )着瓶子边走边想,( )( )出了一个办法。
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寓言性质的课文,寓言通常能教给人发人深省的道理,一年级的学生在领悟方面的能力比较缺乏,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深层意思在我个人看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第一课时前,我先出示乌鸦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乌鸦的认识,这个时候很多有一定课外知识的学生就显得尤其兴奋,滔滔不绝的讲述起来,而其余的学生会带着一种钦佩的眼光去倾听,不论是讲述者还是倾听者都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接着范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在听的时
候不会觉得无所事事,当然要一年级的学生概括一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在汇报时我出示了一个关于概括整篇课文大意的填空题,学生可以把文章当中的重点词句填入,再连起来就能大致说出文章大意了,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学习生字方面,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生字的`规律,所以不需要每个字都说过去,只需要选择困难的讲一讲就可以过了,在教学生书写生字方面,仍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教,因为学生的写字能力还不稳定,所以还是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和指导。第二课时是一篇文章的关键,在课开始前,我先抽三至五分钟时间复习生字词,再引出课文,我先指名请学生朗读课文,这样可以抽查出复习和朗读的情况,再将问题摆下去,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例如:乌鸦找到水了么?它喝了水没有?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谁能想象一下,乌鸦会怎样喝瓶子里的水?乌鸦找到水时心情怎样?喝不到水时心情又会怎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课文,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体会乌鸦心情的同时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关于科学教案03-24
科学教案范文05-12
冬天科学教案02-14
昆虫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模板05-09
奇妙的声音科学教案04-07
大班科学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