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集合3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3.教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1)教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1)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2)教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教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教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教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教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教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教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x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
1、把物体放脚上;
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
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帮助小蚂蚁点点的过程中,有兴趣地探索使物体变长的方法。
2、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重点:
有兴趣地运用材料探索使物体变长的各种方法。
活动难点:
发现单种物体之间不能连接时,借用其它材料变长。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第一组:扭扭棒、鞋带、纸条(包括胶棒)第二组:夹子、吸管、回形针第三组:树枝、叶子、扭扭棒字:扣、扭、插、夹、粘、扎
环境创设:树形背景下为一条小河,小黑蚂蚁、点点蚂蚁。
活动过程:
一、寻找春天。
故事引子:听说春天来了,小黑和点点想一起爬到树上去找找春天。"嘿哟嘿哟"终于爬到了树上,春天真美呀!
二、寻求帮助。
故事引子:正看得真起劲呢,"啊呀!"点点一不小心脚一滑,跌到了下面的小河里。点点大声呼喊:"救命呀!救命呀!我不会游泳,谁来帮帮我!小黑快来救我呀!"小黑说:"点点别害怕,我来救你!"(师将小黑转了90度,头朝"河")
1、小黑赶紧把手伸下去,可它能救到点点吗?为什么?
幼:手太短了。师追问:够不着,怎么办?
预设一:用绳子。(师拿出短绳)师追问1:这样的绳子行吗?(不行,要长长的绳子)师追问2:除了绳子还有什么是长长的可以救点点?
预设二:叫爸爸妈妈。
师追问:可是点点是小蚂蚁啊,爸爸妈妈的身体也是那么小,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2、如果你是一只小蚂蚁你会用什么办法救点点呢?找找小河旁边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可以救点点?(师带领幼儿到操作区介绍各种材料)①这里有什么?②能不能救点点?可以吗?
预设:如果幼儿没跟着走。
师:快跟我一起找找看有些什么材料可以帮助点点爬上来。
小结:这些材料都太短了。
三、营救行动。
(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连接,教师巡回指导并提出要求,以小黑的口气回应,粗粗的声音)故事引子:时间不多了,点点不会游泳,我们要赶快要把这些短短的变成长长的,不仅长而且还要牢固噢,这样才好去救点点,小蚂蚁们赶快行动吧。
指导要点:
1、不仅要长而且要牢固噢。
2、小蚂蚁们别忘了和我一样,安慰一下点点,跟点点说些好听的话,让它别害怕。
3、第一种方法用好了的小蚂蚁,可以尝试第二种方法;你想到几种方法呢?
4、这里的材料宝宝没有帮到点点,你们快来试试吧。
四、交流方法。
故事引子:快点过来,点点的身体又沉下去了一点,我想我们想了这么多办法一定可以把点点救上来了。点点需要我们全体一起来帮忙,我们帮点点加加油吧!"嘿哟嘿哟"点点终于爬上来了。
点点:小黑,谢谢你。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小黑:不用谢我,办法不是我一个人想的,是我和这些小蚂蚁一起想的。
点点:小蚂蚁们,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救我的呀?(以点点的口气回应,细细的声音)点点:小蚂蚁们,你们真会动脑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我救出来。谢谢你们了!(全体幼儿说:不用谢)五、互相帮助: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呢?(幼儿自由回答,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提升)六、一起游戏:今天我又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玩吗?那我们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虽说这是一个科常活动,但用了一根情感的主线--营救点点,使整个活动充满了故事化的情节。因此自始自终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动脑,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情境的开展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推动着幼儿想了一个方法又一个方法,而把点点救上来更似一个幼儿看得见的目标,给了幼儿动手动脑和努力的方向,激励他们圆满地完成任务救起点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达到活动目标的过程。
本次活动就是在情境中,激发了幼儿的关爱情感和探索欲望。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老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这种由兴趣引发的自主探索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探索过程的成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宽松自由的环境,丰富的材料、极少的限制,能激起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欲望;宽大的背景更易于中班孩子敢于和乐于尝试,这就给我一个启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当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需要改进的有3点:
1、内化迁移过程中"落水现象"的发生与"由短变长"的目标好像联系不大,有些牵强,案例中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尝试与本主题接近的讨论。
2、自己融入角色的意识还不够。时常会忘记情境中的角色,当想起来时就会补充一句,
小黑说,点点说,这样大可不必,既然有情境,就用情境中的角色去提问回应效果更佳,需继续巩固自己本身对角色的认识。
3、科常活动知识点"连接"的两面性讨论不够。没有很好地诠释"不能连接"的问题,需加强深入探究,激发幼儿求知欲和扩展幼儿的知识面,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以上需改进之处为我完善和改进活动提供了帮助,将在下一次分组活动中去实施和组织,去观察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实施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我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和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纸;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善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探索过程中,懂得纸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积和支撑点有关。
3.学习记录并培养合作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书本每组6″10本(两人一组)
2.长方形似名信片的纸若干,硬纸板若干
∧∏M
3.双面胶若干、磁铁若干
4.记录纸每组一张(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我们见过有哪些纸?这些纸可以用来干什么?(写字、画画、擦窗、做纸工、看报纸……)
2.你们知道吗?有人说两张纸可以做桌子,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很多很多的书。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
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无论真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的一条腿,让腿能站稳。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折卷的方法让桌腿站起来。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教师用一张硬纸做桌面,检验纸桌是否能站立。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型,写在黑板上,并让幼儿取名更容易记——小山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折两折变成“门“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M”型——折扇型
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4.将这些典型方法以记录纸的格式画在黑板上
三、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1、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书本,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最多?并将纸桌承受的书本数记录在记录表上。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本书?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书本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3.教师示范并证实探索结果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桌子。
2、小朋友想出了各种方法来造各种形状的纸桌,发现圆柱体的桌腿比“∧型”、“门型”、“M型”的桌腿都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数量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得出结论:因为圆柱体围起来在上面形成了一个面,叫支撑面,有了这个支撑面就可以放很多东西了。
3、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上可以放许多书本呢?幼儿再次探索。
4、教师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证实朋友说的'话是可信的。
5、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并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把《纸儿力气大》 活动目标设定为:愿意积极想办法,让纸张站立起来;通过实验,了解纸的承载力;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纸具有承载力的这一科学现象;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参加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较厚一点的彩纸,用竞赛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用各种办法将纸站立起来。请你想办法让纸站立起来,比一比看谁让纸站立起来的办法多。孩子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我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常识、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孩子反复利用废旧挂历纸进行操作(活动前我经过反复实验,这种纸比较适合操作),既可以达到探索的目的,又不浪费资源,还帮助幼儿树立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识,一举三得。因此幼儿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纸站起来,请幼儿说说自己让纸站立起来的方法时,幼儿就有话敢大家和说,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解纸的承载力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幼儿猜测将书放在站立起来的纸上会怎样?有的说书会倒,有的说书不会倒,我并没有作答,而是让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幼儿了解了站立起来的纸能承载书本。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
整个活动环节紧凑、紧紧围绕目标。通过让孩子多次动手操作,一步步理解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集体交流,请你说说自己的发现,为什么有的书放在站起来的纸上纸会倒下,有的纸仍然站立着呢?孩子说的不是很明白,我的小结也没有说好。应该是: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承载力大,有的承载力小。
在游戏:“比比哪种站立方法承载力最大”中,由于材料太多,幼儿操作不方便,弄的桌子上的到处都是书,可改为几人一小组合作操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实验后让每组派一名幼儿在集体前交流自己一组的发现等等,这样效果会更好,这些细节在以后的活动中是我所需要注意的。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1-09
大班科学教案03-1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3
声音大班科学教案02-15
大班科学教案《鸡蛋》03-29
(通用)大班科学教案07-22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07-22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07-22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07-22
大班科学教案[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