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7 08:26:1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锦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锦集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小蝌蚪的特征。

  2、乐意和教师一起表演,感知体验自由游动的小蝌蚪。

  【活动准备】课件:趣味练习--养蝌蚪

  【活动过程】

  1、出示趣味练习卡,幼儿观察小蝌蚪。

  师:画面上有什么?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2、认识小蝌蚪的特征

  小蝌蚪的头长得什么样?

  有几个黑油油的眼睛?

  小蝌蚪的后面有几条尾巴?

  小蝌蚪在水里是怎么游的?

  3、请幼儿模仿小蝌蚪在水里游的`动作。

  4、师:我们看看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观察图片

  了解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

  5、师: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我们来画很多的小蝌蚪,把它们放在池塘里好吗?

  6、幼儿画蝌蚪,用线条画出大大的脑袋,小小的尾巴。

  7、养蝌蚪,把幼儿的作品放在展板上(池塘)。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制定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2.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3.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和多媒体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内分别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用30分钟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是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二、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够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能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下课后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就要给予表扬。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等方法进行。

  4.鼓励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过程:

  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做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光线强弱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

  莲花: 上午8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

  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塑料瓶被回收后的处理方式。

  2、按顺序阅读并积极发表看法。

  活动准备:

  课件资源:《图片塑料瓶到哪里去了?》5张,图片《其他瓶罐变成什么?》1张,塑料瓶照片。

  活动过程:

  观看各种饮料瓶照片,引导幼儿讨论。

  ——你们喝过饮料吗?知道这些都是什么瓶子吗?

  ——这些瓶子属于什么垃圾呢?要扔到什么颜色的垃圾桶里?

  ——如果瓶子没扔掉,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鼓励幼儿思考,被回收的塑料瓶可以用来做什么。

  ——蓝色垃圾桶表示垃圾可以回收利用,那塑料瓶能用来做什么呢?

  ——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觉得这些塑料瓶还可以做成什么呢?

  ?帮助幼儿理解图片,让他们了解塑料瓶被回收处理的常规方式。

  1、请幼儿自主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塑料瓶回收后去哪里了呢?你一定也很想知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答案,再带领幼儿一起阅读。

  ——你们觉得塑料瓶被回收后经历了哪些步骤变成新的'东西?

  ——5个塑料瓶可以做成什么?12个塑料瓶呢?78个呢?

  幼儿分组阅读图片《其他瓶罐变成什么?》,集体讨论其他瓶子回收后是怎么被处理的。

  ——玻璃瓶被回收后怎么处理的?

  ——铁罐被回收后怎么处理的?

  附【故事】

  塑料瓶哪里去了?

  你知道,用完的塑料瓶到哪里去了吗?一起来发现吧!

  喝完的塑料瓶还可以回收,但是可以做成什么呢?

  也许可以做成新的瓶子?也许可以做成一件衣服?

  我们一起去看看塑料瓶到哪里去了吧!

  1、工人叔叔会把回收的塑料瓶按照瓶子的颜色整理分类。

  2、再把塑料瓶的盖、瓶圈和标签拆掉。

  3、接着,塑料瓶被机器压扁,变成一块一块的塑料瓶砖。

  4、机器又把塑料瓶砖切成好多塑料胶碎片,再把这些碎片清洗干净并烘干。

  5、塑料胶片加热融化以后,变成一颗颗的小塑胶粒。

  6、小塑胶粒经过机器处理后,可以变成各种再生的塑料制品。

  塑料瓶不只可以做成衣服,还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

  5个塑料瓶可以做成一个塑料袋;12个塑料瓶可以做成一件短袖衣服;78个塑料瓶可以做成一条毯子。

  生活中还有哪些瓶瓶罐罐可以被回收利用呢?其他瓶瓶罐罐经过加工后又可以变成什么呢?

  玻璃瓶:

  1、先去掉废弃的玻璃瓶盖,再冲洗晾干,然后按照不同的颜色分别回收。

  2、有些装米酒、啤酒的瓶子,经过高温消毒就可以再重新包装使用。

  3、有些牛奶瓶会打碎,再熔制成新的瓶子。

  铁罐:

  1、我们吃的罐头、饮料的瓶子有的是用铁做的。

  2、回收后,需要对它们分类、压扁、再熔制。

  3、有的铁会再熔制成钢筋,用来盖房子、造车子。

  赶快去拿东西回收咯!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

  孩子们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两位小朋友在玩“钓鱼”的游戏。其中一位小朋友发现带有磁铁的鱼钩容易钓到小雨。那么,小雨为什么喜欢磁铁呢,磁铁有什么特点呢?由此引发本节活动。组织带领小朋友操作探索磁铁的特性。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愿意参与活动并主动完成操作。

  2、学习磁铁的特性区分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大嘴巴”手偶,各种味道的夹心饼干(塑料,木块,金属制品)盛有塑料,木块铁块等充足材料的盒子,磁铁若干。

  精神准备:磁铁内存在磁场可以吸引物体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吸引只有金属制品可以被吸引。

  【活动过程】

  (一)导入,大嘴巴饿了。

  律动:这是我的……

  这是我的眼睛(眼睛作出眨眨眨的动作)

  这是我的鼻子(哼哼哼的动作)

  这是我的嘴巴(嘴巴开合开合开合)

  (大嘴巴)手偶出场说:“谁在叫我,我就是大嘴巴。大嘴巴饿了有没有好吃的东西?(老师):赵老师为大嘴巴准备了好吃的东西,(出示各种颜色的饼干)请哪位小朋友喂大嘴巴呢。

  (二)喂大嘴巴吃饼干

  饼干的夹心分别是塑料木头铁块等制作的,而大嘴巴里面有一块磁铁。

  1、分组请小朋友喂大嘴巴吃饼干。(大嘴巴说:“我很挑剔的好吃的'我才吃,不好的就不吃)

  2、端出盘子呈现出各种饼干,提问小朋友老师准备的是什么。

  3、分组请小朋友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饼干,小朋友会发现有些饼干一下子就吞了进去,有的大嘴巴就不吃。(吃掉的放到一个盘子不喜欢的放到另一个盘子)

  (三)探索大嘴巴挑食的原因

  1、问小朋友是否挑食老师小时候挑食老师的妈妈就会说是因为肚子里有虫子,那大嘴巴为什么挑食呢是不是嘴巴里也有虫子。(激发好奇)

  2、先请小朋友观看嘴巴老师再找很费劲的找出一个小东西。

  3、原来真的有东西是什么呢请小朋友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

  4、揭示名字磁铁。

  (四)讨论讲解磁铁(简单说)

  (五)探索饼干的夹心

  1、原来大嘴巴里藏了块磁铁呀那么饼干是不是也有什么不对劲呀请小朋友看一看。

  2、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块饼干看一看夹心是什么。

  3、老师再拿磁铁去吸发现吸过来的都是金属制品。

  (六)试验示范法讲解磁铁

  老师用磁铁分别去吸各种材料发现能吸过来的只有金属制品同时展示吸的很牢固。

  (七)动手分类

  每组分别放置盛有多种材料的盒子,每人发一块磁铁自己动手分类把金属制品和其他物品分开。

  活动延伸:磁铁的用途如细小的东西掉在地上可用磁铁吸,夏天的纱门上按有磁铁等等。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磁带录音机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

  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师:平时,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天,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想。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介绍幼儿想法。

  (1)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想?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想?

  (3)师生共同讨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二、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1、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马上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3、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1)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后的`结果?

  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较。

  (2)师生再次讨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三、总结

  1、谁来告诉我,你发现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2、结束部分。

  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们能吹出泡泡吗?为什么?

  想知道它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么?我们一起到户外去试试看吧!

  在音乐《吹泡泡》中跳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用猜猜,摸摸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习惯。然后以浅显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通过感官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几种水果实物,几个布袋

  活动流程:

  一、猜水果,引起幼儿兴趣

  1、介绍苹果

  ——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请你们小眼睛闭起来,我们来摸摸看。让幼儿摸摸说说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

  2、介绍桂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宝宝,我们来看一看。(桂圆)

  3、介绍木瓜

  ——还想不想再请水果宝宝呀,好的,顾老师这里还有个水果宝宝,你们认识它吗?跟孩子一起说说木瓜。

  ——那木瓜宝宝的肚子有什么?好,顾老师把它切开来看一看,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没有小宝宝。请孩子们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许多的籽宝宝,给幼儿闻一闻木瓜的香味。想不想吃?

  二、籽儿吐吐

  ——说说自己的想法,看图听故事《籽儿吐吐》

  (1)图一:胖胖猪已经把木瓜都吃进肚子。

  重点提问: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的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师结:小胖猪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进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会让我们的肚子受伤的。

  (2)图二:小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重点提问:猜猜,小猪把木瓜籽吃进肚子,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头上长出一棵木瓜树会怎样?想想头上真的会长木瓜树吗?为什么?

  小结:小猪猜想自己的头上长出了一棵木瓜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3)图三:小猪大便里有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木瓜籽吃进肚子,最后会到哪里去?

  小结:最后小猪发现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小猪吃下去的籽最后从哪里出来啦?

  小结:原来小猪吃下去的籽会从大便里排出来,可不会从头上钻出来哦!

  三、说说尝尝

  ——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吗?那应该怎么办?

  小结:你们说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万不要吃进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别担心,它会从我们的便便里排出身体。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尝尝吧,但是先要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哦。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脐橙的特点。

  2、了解脐橙和橘子的异同,学习正确分辨它们。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脐橙,了解脐橙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能分别橘子和脐橙。

  活动准备:

  实物脐橙、橘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了解脐橙的外部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见果树上都结满了什么果子?(出示脐橙的丰收图片)(果树上结满了橘黄橘黄的脐橙)

  教师:你在什么地方看过?(在果园里看过)

  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在脐橙园里看过脐橙,脐橙是我们家乡的特产。秋天的时候,我们家乡的脐橙园熟了,果树上结满了脐橙,果农伯伯把脐橙摘下来了。

  二、出示实物脐橙,感知脐橙的特征

  1、观看脐橙

  教师:你们瞧,刘老师今天带来什么?(脐橙)

  教师:脐橙是什么颜色的?(桔黄色或橙色)

  教师:它长是什么样子的?(大大的、椭圆形的)上面有什么呀?(有蒂)下面是怎么样的?(有个圆圆的像小肚脐所以我们叫它脐橙)

  2、通过触觉感知脐橙

  教师:我们用小手摸摸脐橙有什么感觉?(硬硬的、粗糙的)

  3、通过嗅觉感知脐橙

  教师:我们用小鼻子闻一闻脐橙有什么气味?(香香的)

  教师:大家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脐橙,看看别人的脐橙的形状、颜色、闻一闻气味。(交换脐橙,继续感知脐橙的各种特征)

  4、感知脐橙与橘子的'不同。

  教师:瞧,这是什么?(橘子)橘子与脐橙有什么不同呢?(橘子是扁圆形的,脐橙大大的,椭圆形的;橘子摸起来软软的,脐橙硬硬的;脐橙的底部有个圆圆的像小肚脐)

  教师小结:脐橙的颜色是橘黄色,椭圆形的,表面有蒂,摸起来很粗糙,闻起来很香。那它的果肉有是什么样的呢?

  二、品尝脐橙

  1、剥开脐橙给幼儿看看

  教师:脐橙的果肉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有许多瓣。切开来让幼儿感知脐橙的横切面。

  教师:这脐橙水淋淋的好像看起来非常好吃!你们想吃吗?那你们知道脐橙怎么吃吗?(脐橙可以剥开一片一片的吃,可以榨成橙汁,也可以用刀切开来来吃。)

  2、请幼儿品尝脐橙。

  教师:我们来尝尝脐橙是什么味道?幼儿品尝,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尝到了什么味道?(甜甜的)

  教师:脐橙可以一瓣一瓣掰开吃,也可以用刀切开吃,也可以榨成果汁来喝。

  三、进一步认识脐橙

  教师:你们喜欢吃脐橙吗?(喜欢)脐橙不仅好吃,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呢!它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我们可以多吃脐橙,如果有客人来我们家乡做客,我们就可以请他们来品尝我们家乡的脐橙。

  效果分析:

  《小班科学教案:认识脐橙》摘要:征。 活动难点: 能分别橘子和脐橙。 活动准备: 实物脐橙、橘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了解脐橙的外部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见果树上都结满了什么果子?出示脐橙的丰收图片果树上结满了橘黄橘黄的...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6

昆虫科学教案12-15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关于科学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