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7 09:51:58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回忆水变冰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把水变成冰的。教师小结:水在0℃以下会结冰。

  2. 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① 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② 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水变成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3. 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③ 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让幼儿把冷的物体放在水蒸气上,观察蒸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

  ④ 小结:水冷了就会变成冰,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冷了又会变成水。

  4. 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用较扁的盆里放满水,置于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水的变化。(水变少了,水在常温下会蒸发成气体。)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2. 激发幼儿对水的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准备

  幼儿在家里冰箱做过结冰的实验;酒精炉、烧水的壶或其他容器每组一套。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晚饭时间突然停电了,冬天的北方外边已经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内刹那间漆黑一片·······大家开始准备照明的办法。蜡烛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让幼儿认识、了解蜡烛的种类与用途,激发幼儿对蜡烛的探索欲望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3、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活动准备

  香熏蜡、生日蜡烛、大小颜色不同的蜡烛若干、盘子、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1、区角活动

  设置观察角,摆放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蜡烛。引发小朋友们自主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一起了解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2、动手操作点燃蜡烛,发现现象。

  (1) 带领组织小朋友来到操作台旁边,观察操作台上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净透明的玻璃杯,小蜡烛和盘子……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2) 老师想请蜡烛宝宝站起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示范,有燃烧的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起动手操作,让自己的蜡烛宝宝站起来。

  (3)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

  (4) 请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烧着的'蜡烛扣住,仔细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幼儿发现蜡烛熄灭了,不再燃烧了,杯子变黑了,杯底还有点热,杯壁上还有一层“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5) 再次点燃蜡烛重复操作,请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时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新的现象呢?

  小杯子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后熄灭。

  3、有趣的蜡烛花游戏

  请小朋友们手拿点燃的大蜡烛和老师一起围绕在水盆边,蜡烛油滴落在水中变成漂亮的蜡烛活,有大有小,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缓慢的变大,变淡……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本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科学教案 篇4

  册数、单元:六上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概述】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热源中,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导热性能。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意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老师这里有3个材料,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材料不一样,长短、大小一样)

  猜一猜把它们放到热水中,谁能把热先传到顶端?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传热比赛,不过先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呢?

  二、实验验证

  为了更好的比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个实验盒。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一一出示)。还有温度传感器、MGA数据显示仪、热传导套装实验仪器、热水等。

  1、介绍实验步骤

  (1)把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放入同一个容器中并固定。

  (2)把传感器和MGA连接好,将传感器插入容器中相应测量物的孔中,启动MGA。

  (3)往容器注入适量热水。

  (4)观察MGA中3个不同材料的物体2分钟内温度的变化。

  2、推导结论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钢的传热速度最快。科学上我们把像钢那样传热速度快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传热速度慢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生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应用例子呢?

  四、巩固练习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分类:

  金 木材 棉花 银 铜 皮革 铁 铝 铅 塑料 油 水银 水 陶瓷

  热的良导体:金 银 铜 铁 铝 铅 水银

  热的不良导体:木材 棉花 皮革 塑料 油 水 陶瓷

  五、课后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钢的传热速度最快,哪谁最快凉呢?运用刚才所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做实验试试看,并根据你得出的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热门)07-22

科学教案【通用】07-22

[优]科学教案07-21

【优秀】科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