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8-16 06:55:3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合集15篇)

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初步了解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橘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干净的盘子、抹布、筐子若干。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摘橘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出示教学挂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一起摘橘子。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

  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每个幼儿从筐子里拿出一个橘子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

  教师: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闻一闻,什么味?

  引导幼儿学习剥橘子,观察、品尝橘肉。

  引导幼儿自己剥橘子。

  教师:想吃橘子怎么办?怎么剥?

  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一片地剥开橘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橘肉。

  教师:哇!橘肉露出来了。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能吃吗?

  教师鼓励幼儿将一瓣瓣的橘肉剥在盘子里。

  幼儿品尝橘肉(鼓励幼儿连橘皮上的橘络一起吃),说说橘肉的味道。

  教师:你吃的橘肉是什么味道的?

  引导幼儿了解橘皮、橘肉的作用。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教师:橘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橘皮茶,橘肉可以榨橘子汁、做橘子酱。

  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橘子成分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橘子味道?

  《好吃的橘子》教学反思

  橘子是秋天最易见到的水果,不但能够润肺化痰,还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剥橘子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力量,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提问:“小朋友,你看看老师的'橘瓣像什么?”“像香蕉……”“像香蕉……”小班的宝宝总是这样喜欢说别人说过的答案,单一的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不是问题预设不恰当?于是在进行展示活动之前在本班进行知识铺垫,当老师拿起橘瓣提问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说“像月亮”“像小船”“像蒜瓣……”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的心里无限安慰,活动前后进行反思,幼儿的知识经验尤为重要,问题的预设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第三个大环节是请幼儿尝一尝橘子的滋味,有的说酸,有的说甜。然后请宝宝们互相尝一尝自己的橘子,学会分享变得大方、友爱。在展示时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就是请小朋友把橘子放在我的嘴巴里,我来帮小朋友尝一尝是酸的还是甜的。这样消除了孩子与教师的距离。“嗯,原来你的橘子真的是酸的呀”一次品尝一句回应温暖孩子的心也温暖老师的心。

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小区断断续续传来狗叫声,小朋友亦谈论小狗,有些说怕,有些说不怕。既然小朋友对狗感兴趣,那就以《狗》来设计活动方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狗的外形特征。

  2、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

  3、懂得怎样和小狗相处,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观察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小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难点: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小狗挂图一张。

  2、 小狗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狗外形特征。

  2、 出示小狗,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小狗,胆子大的可以抚摸小狗。

  3、 教师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

  4、 教师提问:

  ① 小狗的.外形特征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② 小狗的生活习性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③ 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个别提问)

  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心里所想。

  5、引导幼儿用简单动作表现小狗的形状和叫声。

  6、 让幼儿画小狗形状。

  7、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幼儿对小狗的外形特征基本上能理解。

  2、 幼儿对小狗的生活习性不是很理解。师幼互动不大协调。

  3、 课堂气氛较活跃。材料准备充分。

  4、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5、 望辅导老师提出意见,今后有所提升。

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科目:

  科学

  活动内容:

  声音处处都有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之间碰撞会发出声音,尝试着听辨几种不同的声音。

  2.学说“这是……发出的声音”。

  3.培养幼儿对事物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之间碰撞会发出声音,尝试着听辨几种不同的声音。

  难点:学说“这是……发出的`声音”。

  活动准备:

  小鼓一面、ppt课件、苹果若干、水壶、水杯、清水、自制教具(豆豆瓶)、塑料袋一个。

  活动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ppt课件第一张图片,提问幼儿:这是什么?

  教师提问:耳朵可以干什么?他有什么作用?

新科讲授:

  教师:那我们一起去听一下,看看赵老师带来了哪些好听的声音。

  播放ppt中的第一个音频,提问幼儿:你听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教师讲述:打雷是自然界中发出的声音,你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声音吗?

  播放ppt中的第二个音频,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你还知道那些乐器可以发出声音?

  播放ppt中的第三个音频,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会发出叫声?我们一起学一下。

  播放ppt中的第四个音频,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们学习一下怎么炒菜。

  播放ppt中的第五个音频,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们小朋友还可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教师出示苹果,提问幼儿:这是什么?你吃过吗?我们一起来分享它。

  教师提问:刚才吃苹果,你们听到什么了?

  10.教师:老师口渴了想喝水,你们等我一下,好吗?(教师从水壶中把清水倒进水杯,然后喝水。)你们刚才看见老师干什么了?那你们听到什么了没有?

  11.教师小结:两个东西之间碰到一起会发出声音,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12.教师出示自制教具豆豆瓶,并摇一摇,请幼儿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它们碰到一起了没有?

  13.教师出示塑料袋并揉捏,请幼儿听一下: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它们碰到一起了没有?

  14.教师再次小结:两个东西之间碰到一起会发出声音:

  新课结束。

  教师出示ppt最后一个图片,请幼儿座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去旅行,一起去听一下:还有什么好听声音。

科学活动教案4

  教材分析

  幼儿平时在吃饭后,或者脸上有东西的时候会去照照镜子,但是他们不明白这里面的科学原理。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以及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感知镜面反射原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

  3、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两面。

  2、写有幼儿自己名字的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镜面反射现象。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

  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块小镜子,你可以用它来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一边照要一边动脑筋,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你看到这些东西时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请小朋友回到位子后和小组里的好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当时你是怎么看的,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3、小朋友用镜子看到了在我们身后和旁边本来我们只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这是镜子的反射现象。

  二、探索镜子内外影像的关系。

  1、讨论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镜子的这项本领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人类解决很多问题。请你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的反射原理。

  2、材料,幼儿操作。

  老师把你们的名字都写在了纸上,现在请你将纸放在桌上然后用小镜子在旁边照一照,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3、小组交流。

  将你的发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集体交流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

  5、

  原来镜子里的东西和镜子外的东西方向是相反的。有趣吧。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三、多面镜子尝试。

  1、小组操作。

  刚才小朋友只用了一面镜子就发现了镜子的小秘密。老师这里还有很多镜子,你试一试用两面镜子一起照名字,看看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

  一边照一边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看你们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2、集体交流发现。

  四、延伸。

  镜子的秘密真多,看来我们光靠上课的时间是发现不完的。老师会把小镜子放在区角里,你们可以去继续探索观察,发现它的更多的秘密。

  那如果同时用很多面镜子一起照,又会看到什么呢?你可以和小小朋友试一试。

科学活动教案5

  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交集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

  2、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和推理能力

  准备:两套不同颜色的图形,一张大的交集图,各组一套操作材料

  过程:

  一.(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小朋友们,今天图形王国的国王给我们小朋友带礼物了,你们来看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用两个词来说,如红色的三角形等)

  二.游戏“图形分类”。

  1、现在这些图形宝宝想回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家吧!

  2. (出示圈)这就是它们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宝宝的特征,请个别幼儿给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3.集体讨论:这样分对吗?有不同的`分法吗?(引导幼儿发现两个圈中图形的共同点)

  4.教师示范将两圈摆放出现交集,将红色三角形放在交集处。

  5.教师再次出示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幼儿集体进行图形分类,并验证。

  6.小结:两个家中都有着它的共同点,而两个圆圈集合的地方交集,也就是它们共同的家。

  三、送图形宝宝回家

  1.幼儿分组,每组一张交集图,各成员合作完成图形回家的任务。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检验,校对。

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近几年,幼儿因为玩电造成的伤害事件也屡有发生,给幼儿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让幼儿了解电的产生,知道玩电会带来伤害,学会保护自己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加之,4—5岁的幼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也对生活周围的电现象充满了好奇,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因此,本节活动主要通过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意外伤害事件引发幼儿对用电安全的关注,通过观看视频、共同讨论、动手操作、学习儿歌等环节,让幼儿知道电的产生,在了解电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重点掌握危险用电将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电的用途,知道安全用电不会发生危险,随意玩电有危险。

  2、技能目标:识别“电”的标志,学会如何安全用电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3、情感目标: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如何安全用电,丰富幼儿的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电有一定认知和了解。

  2、教具准备:危险电源标志图、画纸、油画棒、彩笔、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播放视频,引发幼儿对于危险用电会造成伤害的关注)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通过提问,让幼儿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跟用电有关系)

  二、学习新知

  (一)知道电的产生和用途

  1、看一看:电是怎么产生的?

  (插入视频,了解电是怎么产生的)

  师:小朋友们,电是如何产生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谈一谈:日常生活中电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

  (用图片启发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电的用途)

  师:小朋友们,生活中电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呢?

  (二)认识危险用电的危害

  1、看一看:日常生活中哪些用电行为是有危险的?

  (出示相关图片,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危险用电行为)

  师:我们知道了电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哪些是危险用电的行为呢?

  2、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启发,让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危险用电,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3、听一听:听儿歌,学习儿歌中的内容(见附页)

  (教师朗诵儿歌,让幼儿掌握儿歌中描述的行为)

  4、玩一玩:判断对错

  (给幼儿出示若干用电行为的图片和记录表,让幼儿通过看图片判断对错)

  师:小朋友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危险用电的行为,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图片和一张记录表,请你们认真看看图片上小朋友的用电行为是否正确,并在记录表里做好记录?(教师分发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引导幼儿自主判断,操作结束后请幼儿进行分享)

  师:哪一位小朋友来说说你刚才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

  三、巩固迁移

  1、画一画:设计“小心用电”、“危险用电”等标志。

  (为幼儿准备画纸、油画棒等绘画材料,让幼儿设计标志)

  师: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里的标志,下面请小朋友们为教室里的电源设

  计一张“小心用电”、“危险用电”的标志。

  2、贴一贴:为教室里张贴用电标志,提醒其他幼儿要安全用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教室里贴上我们设计的“危险用电”标志图。

  四、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活动的重要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让幼儿学会“玩电请说NO”)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在表演区角进行儿歌表演,进一步巩固儿歌内容;在科学区投放电池、电灯、手电筒、电动玩具等材料,让幼儿探究电池的使用方法。

  2、引导幼儿回到家中,跟父母一起查看一下家中是否有危险用电的现象,并一同纠正错误的用电行为。

  儿歌

  ①电器插座别乱动,开关不能瞎摆弄。

  打雷天里闭开关,防止雷击一瞬间。

  大白天你别开灯,人离教室要关灯。

  电线断地勿乱动,及时报告给大人。

  下雨最怕树下躲,电线杆下怕雷击。

  小朋友们要注意,安全用电别忘记。

  ②电路不能超负荷,着火不能用水泼。

  穿好绝缘手套鞋,先断电源再救火。

  电风扇,洗衣机,小手不能放进去。

  微波炉,电熨斗,人走电停拔插头。

  开关插头和插座,湿手千万不能摸。

  微课反思

  中班微课《玩电请说N0》活动主要通过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意外伤害事件引发幼儿对用电安全的关注,通过观看视频、共同讨论、动手操作、学习儿歌等环节,让幼儿知道电的产生,在了解电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重点掌握危险用电将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一、微课的主要特点

  1、多感官的参与。本节微课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动手设计和制作图标、学习儿歌、张贴标志等方式,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累直接经验。

  2、趣味性的选材。在本微课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素材、图片素材,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3、互动性。在微课中,让幼儿通过判断正误的游戏参与活动,既能体验游戏的快乐,又能让幼儿在与多媒体课件互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巩固知识。

  二、不足之处

  1、在录制时使用的是手机设备,微课制作的效果还略显粗糙。

  2、作为高校的在校生,缺乏对教学的经验和对幼儿特点的把握,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还略显稚嫩,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豆子的生长过程,学习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2、仔细、耐心地进行观察,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3、通过种植观察活动,激发幼儿关爱植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观察豆子成长的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的时候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豆子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陈列幼儿种植的`豆子,引出观察兴趣。

  教师:小朋友,这就是你们种的豆子,它怎么样了?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以前的样子吗?

  (幼儿回答)

  2、幼儿拿出自己的记录,互相说一说观察结果。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相互介绍豆子的成长过程。

  教师:请你和同伴说说自己种的豆子是怎样慢慢长大的。

  3、集体交流,帮助幼儿归纳豆子的生长过程。

  请幼儿按照自己的记录介绍豆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豆子的生长过程。

  豆子——长出两瓣小芽——长出叶子——长高——开花。

  4、引导幼儿找出豆子生长情况不一样的原因,激发幼儿关爱植物的情感。

  引导幼儿发现豆子叶子长得不一样。

  教师:仔细看看,你们的豆子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幼儿回答)

  5、讨论原因。

  (1)教师:为什么有的豆子长得高而且叶子又多,还开花了,而且有的豆子却长得不高,有的甚至烂了呢?

  (2)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种的,为什么他们的豆子长得不一样?

  6、激发幼儿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照料它呢?

  (幼儿回答)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豆子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天都要来看它。发现它干了应该给它浇点水,但水不能太多,否则会淹死。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感知种子是各种各样的。

  2、初步了解种子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类有种子的植物、果实等。

  2、餐巾纸、水果刀若干。

  3、记录单。PPT

  活动过程

一、介绍果实、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的植物的果实,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的是什么果实?

  长得怎么样?

  (讲述名称及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你们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南瓜)

  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今年的南瓜吃了,明年想吃南瓜又该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教师:有小朋友说可以再等它长出来,那我们到哪里去找南瓜种子呢?

  3、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结果。

  二、探索记录、寻找种子。

  1、教师:老师带来的南瓜我们找到了种子,哪你们想不想找一找你们带来的果实种子藏在哪里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2、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教师帮助幼儿切开部分果实。

  3、提问:

  (1)你果实的种子是在什么里面找到的?

  (2)种子长得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4、小结:我们发现了这些果实都有种子,它们生长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长在果肉里,有的长在果壳里,有的长在果皮里。

  种子长得各不相同,种子颜色、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种子真有趣!

  三、幼儿模仿、种子排列。

  1、教师:你们会学一学植物的种子,学一学种子是怎样排列的吗?

  小组合作学一学,并让其他组的小朋友猜一猜你们扮演的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

  2、请幼儿模仿种子的排列。

  3、小结:我们发现不同的植物种子,其排列的也是各不一样,有的一颗挨一颗,有的对称排列,有的围成圆圈,还有的一排挨一排,像牙齿。

  四、观看图片、了解作用。

  1、教师:小朋友这些种子除了可以传播下一代,你知道种子还有哪些用途?

  2、教师:除了今天我们在果实中找到了种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果实他们的种子

  藏在哪里呢?希望小朋友也能去找一找,好吗?

科学活动教案9

  教材分析:

  小鸟有着自己特有的本领。本节活动力图让幼儿去发现小鸟会飞翔、会筑巢的共同本领,知道这些都是小鸟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明显的特点。同时,在观察交流中,发现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鸟的特殊本领,并了解鸟的特殊本领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萌发幼儿爱鸟、护鸟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了解鸟的共同本领和个别鸟的特殊本领,知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能说出啄木鸟、鹦鹉等鸟的特殊本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萌发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有特殊本领的鸟的相关信息。

  2、啄木鸟、信鸽、猫头鹰、鸬鹚、鹦鹉等有特殊本领的鸟的'图片。

  3、鸟飞行、筑巢的视频。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结合收集的图片,自由谈论自己认识的鸟:它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本领?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引起幼儿兴趣。

  2、播放鸟飞行、筑巢的视频,了解鸟特有的本领。

  (1)组织幼儿讨论交流,知道飞翔是鸟类最重要的本领。

  讨论:鸟都具有什么特点?鸟为什么会飞?飞翔给鸟朋友们带来什么好处?请幼儿模仿小鸟的样子飞来飞去,体验小鸟自由飞翔的快乐。

  小结:飞翔是鸟的一大本领。因为鸟有翅膀,身体轻,所以它能

  避开地面的障碍在空中飞翔。飞翔可以帮助鸟类躲避危險,保护自身的安全,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可以飞起来,比如:鸵鸟双翅已退化,不能飞翔;企鹅是退化了的海鸟,双翅变成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

  (2)幼儿看鸟筑巢的视频,了解鸟类筑巢的过程。提问:鸟的家是什么样的?它们怎样建造自己的窝?

  小结:大多数的鸟都是建筑师,它们能够自已选择材料建造出各种各样的鸟巢,筑巢也是它们的本领之一。筑巢让鸟类的繁殖更安全,鸟巢还能给鸟类一种归属感。

  3、观看啄木鸟、猫头鹰等鸟的图片,探索鸟的特殊本领。

  (1)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认识的鸟,它们有怎样的本领,与同伴分享已有经验。

  (2)游戏“连连看”,丰富鸟的特殊本领。

  图片的左面竖排依次出示啄木鸟、鹦鹉、信鸽、鸬鹚、猫头鹰的图片,右面竖排依次出示鱼、大树、信封、人说话、夜晚的图片,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将左右的图片进行连线,探索说出这些鸟类的特殊本领。

  小结:啄木鸟能为大树治病,鹦鹉会学舌,信鸽能传递消息,鸬鹚能捕鱼,猫头鹰有夜眼。

  (3)了解鸟的特殊本领与人类的关系。

  讨论交流:鸟的特殊本领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鸟朋友?

  小结:鸟类为我们消灭了很多的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鸟类朋友,让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鸟语花香吧!

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复习1—9的数字。

  2、在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学会一一对应。

  3、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张大图片,若干小图片(数字)

  2、自制电影票(比幼儿人数多一倍),场地布置成电影院(椅子若干并标有数 字记号)

  3、电脑课件、动画片

  活动过程:

一、布置情境,引入主题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它是谁?哦,原来是海绵宝宝。大家和他大声招呼吧。

  师:为了让海绵宝宝在中六班玩得开心,我们请他看电影,怎么样?

  师:可是海绵宝宝一到电影院,就哭了。这么多座位,哪个才是他坐的.?

  我们来帮帮他吧。

  二、学习看电影票找座位。

  1、集体找座位

  1)电影院里有几排座位。

  2)这是第几排?这呢?

  3)我现在在第几排,请个别幼儿回答。

  4)你是怎么看出来?

  2、学习看电影票的号码找座位

  1)每一排都有什么?(每一个座位都有数字)

  认识一下(数数)

  2)这些数字表示什么?

  这个第几座?(3次)这是第几排的第几座?(2次)

  3、请幼儿帮助海绵宝宝找座位。

  三、幼儿看电影。

  师:海绵宝宝觉得一个人看没有意思,他想请你们一起去看电影。王老师也给你们每人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上面有什么?(告诉我们位置了)请你们到后面的电影院对号入座。

  1、幼儿找位置入座。

  2、教师检查。

  师:我是电影院的检票员,我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都找对位置了。

  四、放电影。

  师:嘘,电影开始了。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电影先到这里结束,小朋友再见。

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认识陀螺的构造,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引发幼儿对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能尝试说出自己的发现。

  3、幼儿在了解陀螺构造的基础上自制陀螺,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陀螺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圆的中心点。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陀螺若干个;

  2、各种纸片、彩笔、剪刀、圆形瓶盖(供画圆用)、短尺、小木棒、火柴棍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玩具?(出示陀螺)你们玩过什么样的陀螺?

  幼儿争着说自己玩过的陀螺。

  (玩过木陀螺 、玩过铁陀螺 、玩过塑料陀螺和纸陀螺)

  二、基本环节

  1、幼儿分组玩转陀螺,教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陀螺的构造以及转动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讨论:陀螺是用一个纸片和一根小木棒制作成的,涂上颜色的陀螺转动起来后变成了一圈圈色环,很漂亮!

  3、幼儿动手制作陀螺(向幼儿介绍材料,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幼儿展示作品,玩自己制作的陀螺。(幼儿玩,教师细心观察)

  幼儿甲:咦,我的陀螺怎么转不起来?

  幼儿乙:我的怎么歪歪斜斜转几下就倒了?

  幼儿丙:我的刚做好的时候就能转,现在有不能转了?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做的陀螺与老师带来的陀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与幼儿共同寻找原因、修改:制作陀螺的纸片太薄;圆孔不在纸片中心;小木棒转轴太长……。)

 三、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作品。

  四、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都懂得了怎样制作陀螺。下面请小朋友再去用其他材料制作陀螺,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得又稳又快,并选出转动得时间最长的一个准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转陀螺比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孩子们开动脑筋,自己的发现创造,他们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会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百科:陀螺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刚体。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

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螃蟹的特征和运动方式。

  2.幼儿敢于探索、乐于表现,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螃蟹若干,大螃蟹两只(一公一雌)、熟螃蟹一只。

  2.大澡盆一个、纸条、吸管、毛线若干。

  活动过程:

一、捉螃蟹。

  T:今天,我们班来了一群朋友。(教师出示放有小螃蟹的大盆)瞧,是谁呀?

  S:哇!螃蟹!

  T:想捉吗?

  S:想。

  T:行!去试试吧!

  幼儿捉螃蟹,教师观察并个别指导。

  T:哇!你真勇敢!你是怎样捉螃蟹的?捉螃蟹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启发幼儿根据自己捉的经验来讲述)把你的好办法告诉给你的好朋友吧!

  集体交流,小结捉螃蟹的方法。

  T:刚才,你们捉到螃蟹了吗?是怎么捉的.?

  怎样捉又快又安全?为什么?

  二、捉捉玩玩,观察螃蟹的特征及运动方式。

  1)T:螃蟹身上有些什么秘密呢?请小朋友把螃蟹捉在手上研究研究,并且把发现的秘密说给好朋友听。

  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要求幼儿将螃蟹放回大盆中。教师手捉一只大螃蟹,便于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

  S:它身上灰灰的。

  S:我发现螃蟹身上有两只大钳子。

  T:这两只大钳子也叫大螯。

  S:螃蟹有八只脚。

  T:是不是八只呢?我们来数一数。

  S:这是螃蟹的两只眼睛。

  T:(将另一只大螃蟹也捉到手上,让幼儿观察螃蟹的肚子。)这两只螃蟹有什么不同?(认识公螃蟹雌螃蟹)

  3)用材料和螃蟹玩一玩。

  T:瞧!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现在,请你们用这些材料和螃蟹玩一玩,看看还能发现什么秘密?

  幼儿自选材料和螃蟹玩一玩,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4)交流发现。

  T:你刚才发现了什么秘密?

  S:它走路的时候是横着的。

  T:咦,它为什么是横着走路呢?

  S:因为它的膝盖是往左右两边的。

  S:它的膝盖是这样往外的。(幼儿边说边做起来)

  T:我们一起来学学螃蟹走路。

  师生学螃蟹走路。

  S:我发现小螃蟹的钳子很厉害,我用一根吸管碰它的身体,它就张开钳子夹住不放。

  T: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S:它可能是想保护自己。

  S:我发现小螃蟹的眼睛碰到东西就会缩进去,如果不碰它了,等一会儿就又伸出来。

  S:我也发现了。

  T:为什么会这样呢?

  S:我觉得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

  S:它怕自己的眼睛被碰瞎了。

  S:我发现有好多螃蟹还会吹泡泡呢!

  T:螃蟹怎么会吹起了泡泡的呢?”

  S:我们弄它,它可能生气了。

  S:我觉得它们可能是生病了,呕吐了。

  T: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大家回家后,去找找这个答案好吗?

  三、出示两只螃蟹,一只是煮熟的,一只是活动螃蟹。

  T:这两只螃蟹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T:为什么煮熟的螃蟹会变成红色的呢?

  S:可能是它怕烫吧!

  S:我觉得那红颜色可能是它的血。

  T: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你们回去后,再找找资料,明天来告诉大家,好吗?

  四、师生跳螃蟹舞。

  活动延伸:

  1)将螃蟹放到养殖角,幼儿继续观察。

  2)在图书角投放有关螃蟹的图书、VCD、图片等,便于幼儿查找资料。

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

  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

  二、感知观察。

  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气吗?

  观察:观察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气是怎么来的呢?

  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气的形成。

  三、玩玩画画。

  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气?

  2、今天水蒸气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四、拓展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气。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气进行后面的`游戏。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气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气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会发现水杯上的水蒸气又变成了水,教师在活动延伸中可以继续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活动后,也可以让幼儿继续探索露珠的形成及雨的形成。

科学活动教案14

  设计理念:

  西瓜是平湖的特产,幼儿很熟悉。而活动《数西瓜》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用西瓜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初步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重点: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了解10以内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准备:

  1-10数字每人一套,西瓜图片(小圆片)若干。

  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单、双数的的意义。

  1、小朋友,老师说几句话,说对了,你们就说“对”,说错了,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说?

  2、教师说:“奶奶有一只手”(双)“拿着一个篮子”(对)“上街买了一只鞋子”(双)“又买了一个西瓜”(对)“一个帽子”(对)等。

  总结:在生活中凡是两个两个成对出现的东西就叫它双,如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有的东西可以是一个一个成单的,如:一个西瓜、一个篮子,这些东西可以是单个的。

  二、区别单、双数。

  (一)认识单双数。

  1、幼儿拿出“西瓜”,两个两个配成对,请幼儿讲述摆放的情况(幼儿:我有5个西瓜,有一个没对儿,我有8个西瓜,都配成对了。)教师将幼儿的配对情况按顺序演示出来。

  2、总结:“象这样的数2、4、6、8、10表示的东西都是成双成对,这样的数叫双数,1、3、5、7、9叫单数。

  (二)感知单双数的间隔排序规律。

  1、幼儿把1——10数字按顺序排好。教师指令,幼儿翻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翻出卡片中单数,在翻出卡片中的双数。

  3、怎样才能翻得又快又对呢?(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感知积累1---10中单、双间隔排列规则的经验。)

  三、幼儿游戏,练习区别单数、双数。

  1、游戏“扮西瓜”。

  玩法:教师抽出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是双数,幼儿用手做小西瓜,如是单数,幼儿用身体做大西瓜。

  2、寻找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找找,你身上或周围的东西,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

  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为下一步作铺垫。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西瓜进行配对,幼儿在操作中,自由探索。教师再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幼儿容易理解单、双数。

  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爱玩的。通过游戏,使幼儿在快乐、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科学活动教案15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透光现象,发现光透过各种物品时会出现颜色和形状。

  2、喜欢玩光的游戏,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透光作用PPT,电脑、白板。

  2、手电筒人手一个,每组两块三角架白板,彩色玻璃纸、蜡光纸、铁盒盖、厚纸板、彩色布、塑料袋、木板、闪光纸、记录表、笔、各种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手电筒,感知电筒光,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手电筒:小朋友们,这是什么?照在白板上的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彩色的光,感知物体的透光现象。

  1、师:白板上手电筒的光能变成其它颜色吗?

  2、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自由探索,手电筒的白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纸会变成彩色的光。

  4、教师小结:虽然有东西挡在手电筒的前面,但还是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就叫透光。

  三、操作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有的物体能透光,有的物体不能透光。

  (一)操作探索,知道生活中有些物体能透光,有些物体不能透光。

  1、师:原来彩色玻璃纸能够透光,那你们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透光?

  2、教师介绍材料和记录表。

  3、幼儿探索,并进行记录。

  4、出示大记录表,组织幼儿交流,验证自己发现的`现象。

  5、教师小结:

  (二)操作讨论,知道有些物体镂空的地方能让手电筒的光透出。

  1、出示光盘。你们看,这是什么?

  2、教师操作,了解镂空的地方能透光。

  3、教师小结:原来像光盘这样有镂空的地方也是能透出光的。

  四、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手电筒的光透过物品后的形状。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儿探索。

  3、教师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各种物品,有的颜色会变,有的还会照出各种形状呢。

  五、观看PPT,了解透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师:刚才我们发现了透光的秘密,那么在生活中,透光有什么作用呢?

  2、播放PPT,了解透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游戏“猫捉老鼠”,感受玩光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6-1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6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9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