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5 12:25: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设计理念。

  探索奥秘,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谜是推动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动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心中有谜,试图去解开这些谜,这本身就是一个孕育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力图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使之成为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怎样才能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呢?语文课有语文的方式,那就是:引导孩子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去敞亮,去点染。

  二、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统一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想象、资料交流、质疑等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同学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热爱科学和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五、教学难点。

  因为月球对于人类来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月球上久留,只能从月球上采集一些标本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有关月球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依据此点和对教材的分析,特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六、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方法有:

  1、创设情景法:

  《月球之谜》一课描写了月球奇异的景色。对于月球上面的神秘之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悠悠课堂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合作探究法:

  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3、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会拉近。

  《月球之谜》这一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及学习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同时,由课文第一段导入,既使学生重温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新课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两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向月球出发,好吗?(揭示题目,板书)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1、学习第二段和资料袋。

  (1)出示课件演示:

  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引导学生观看录象,整体感知。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月球景色的句子,想象月球上神秘的景象。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以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指名读)

  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正确、流利地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体验读书的快乐。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简直太不一样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们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出示课件)

  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怎样行走的呢?怎么会这样呢?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针对这一理念,这一环节我采用读→找→议→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6自然段。重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月球之谜。宇航员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做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发现了哪些未解之谜?

  (1)自己小声读一读3~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全班交流)

  (2)在这三个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实验?仔细读一读,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着眼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4)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5)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了没有揭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教学中以知谜、探谜为主线,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不断质疑的兴趣。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1、假如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同时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

  2、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丰富自己的积累,感受诗句的优美。

  3、课后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月球资料。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同学们和科学家们一样都对月球有很大的兴趣,有志气有决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会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齐读)

  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22、月球之谜

  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

语文教案 篇2

  论 美

  培根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论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 。

  检查字词:

  肃然起敬( ) 吝啬( )( ) 滑稽( )

  摄取( ) 谚语 ( ) 愧悔( )

  问题设置:

  1. 作者谈论了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 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品味语句:

  例:美言: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美言:

  赏析:

  拓展延伸:

  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美。

  作业布置: 以“论不美”为题写一篇小随笔。

  论美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

  教学难点:

  部分词语的理解。倡导自主识字,培养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这些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并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就要来到了。今天咱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美丽的景色,好吗?

  2、 看图,说说图上的秋景。

  3、 是呀,秋天的美景说不完,世上留下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二、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2、哪些词语是你认识,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

  这学期我们的课文不再是每个字都带拼音了,对要掌握的.生字课文在下面注音,你发现了吗?

  3、自学方法

  你准备怎样学会这些词语?

  认“树叶”中的字(怎么记住)——试读词语(想想词语的意思)——认“我会认”中的生字

  4、 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5、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6、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7、开火车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听到这些词,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 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3、 读一读,赛一赛,看看谁能把大家带进美丽的秋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秋天,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新词。

  1、 猜字谜:

  2、 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4、补充阅读带有本课生字的段落或短文(教师自编或改编)。

  二、在写中巩固识字

  1、 出示“我会写”的生字,观察分析字形。

  2、 交流:

  “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层”与“尽”部首是不相同的。尸——尺

  3、 观察生字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

  4、 请学生范写“丰”、“壮”。

  5、 教师范写“谷”、“色”。

  三、实践活动

  1、“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

  2、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

  3、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4、教师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读读,认认。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 立秋 中秋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语文教案 篇5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士兵与士兵的对话,将军与士兵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他们在什么地方对话呢?谈了些什么内容呢?

  请同学们注意本课的副标题(板书:——采自中国“东方第一哨”的时空信息),再看看课后的“学习链接”,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

  以分角色对话为主,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第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哨歌”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战士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同守护祖国疆土,都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

  ○在您的光辉沐浴下,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慈爱。(知恩之心,感恩之情。)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报答之心奉献之情。)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语文教案 篇6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沛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 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 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 默读第二自然段,考虑: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沛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需引导学生充沛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局部和自身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局部。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小组交流。

  7、 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只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 练习写作

  1、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 习作练习。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20、《司马光》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 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是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转述的意义,初步掌握转述的方法。

  2、清晰、流畅地转述别人的话,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在表达活动中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培养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增强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转述的意义。

  1、谈话引入。

  昨天放学的时候我说了一个通知,谁还记得我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小黑板通知内容)回家后你是怎么和家长说的,谁来给大家学一学?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话转达给别人的情况,这叫捎口信,也叫做转述。这就是我们这次表达的主题。(板书课题:转述)

  3、你在生活中转述过别人的话吗?说一说。有没有转述错误的时候。

  4、小结:看来转述不当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有时还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啊。

  二、弄清转述的目的,明晰转述的方法。

  1、转述就是要听他人说话,并能准确地转达言语的主要意思。

  2、那么要想把话准确地转达给别人,该注意什么呢?

  (1)出示小黑板,学生自读。

  (2)在小组内交流转述的方法。

  (3)集体交流归纳转述的方法。板书要点(听清楚、不打断)

  (4)当对方需要你转述的内容很多时,记不住怎么办?

  (请他再说一遍,抓住要点)

  (5)看课前通知的内容,比如这个例子当中我们都要记住什么内容呢?(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6)小结:我们只有正确掌握转述的方法,才能准确的进行转述。

  3、小游戏打电话。

  你打过电话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打电话的游戏。

  (1)宣布游戏规则。我把话只说给每组的一个同学听,然后先传给同桌,依次往后传。注意传话时只能说一次,而且不能让他人听见。最后一名同学快速的跑到前边来。比一比,哪个小组传得又快有准确。

  (2)游戏开始。

  (3)请最后的几名同学依次大声的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并出示相应的传话内容。

  (4)评议。说说哪个小组传的好?为什么?

  (5)小结:转述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听,还要把内容(说明白),做到清晰、准确、完整,这样才能确保转述的成功。知道了吗?

  三、巩固联系,落实目标。

  辅导员有一个重要的通知,让我传达给大家,请你认真听仔细了。

  1、师念通知。

  2、听清楚了吗?可是咱们班的.***请假了,没来上学,谁能把这个通知转告给他呢?

  3、先不要忙着举手,想一想,我刚才通知的内容,先在心;里说一遍。实在记不住的可以看一下小黑板上的内容。(出示通知内容)

  4、同桌互相扮演角色说一说。

  5、汇报交流。

  (1)请三组同学汇报。

  (2)评议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3)总结:我们在转述的时候,除了把通知说清楚外,还要有礼貌,注意场合和称呼。

  6、师扮演请假的同学,学生再说一说。

  四、总结:

  刚才同学们转述得非常的好,还帮助了同学。在生活中,除了转述通知外,转述的内容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掌握转述的方法,就能够很好的完成转述的任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语文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1.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老师为学服务的”,老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灿烂未来的向往。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口语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句导入。

  (二)认识作者

  请学生简单介绍课前对朱自清及其作品还有对散文的了解,然后老师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画像及简介做以补充。(这样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老师先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范读《匆匆》一文,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然后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试读这篇文章。最后再展示,让学生毛遂自荐。(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词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09-24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