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3 08:52:4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常用9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人体消化的过程。

  2.激发幼儿初步了解人体奥妙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下载课件、人体模型、呼吸系统拼图、蛋糕、浆。

  三、教学流程:

  初步感知→分段理解→表达消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蛋糕,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陈老师带来了蛋糕,小蛋糕告诉我,它姐姐去旅行了,它也想去。你们知道什么叫“旅行”吗?(解释旅行:旅游时经过的路线。)你到什么地方旅行过?经过了哪些地方?先到……再到……?

  过渡语:蛋糕姐姐去什么地方旅行了呢?让我们一起看看。

  二.观看课件并提问。

  1、看第一遍

  看前提问:蛋糕姐姐旅行时经过了哪些地方?

  看后提问:蛋糕姐姐旅行时经过了哪些地方?幼儿自由讲。口、食管、胃、小肠、大肠这些都是在哪里的呀?噢!是在我们的身体里的。

  小结:原来蛋糕姐姐在我们的身体里旅行。

  2、看第二遍

  看前提问:蛋糕姐姐在我们的身体里旅行时先到了什么地方?再到了什么地方?最后到了什么地方?让我们再来看一遍。

  3、提问并分段看

  1)(片段一)看后提问:蛋糕姐姐旅行时先到了哪里?在这里变得怎么样了?然后又经过了什么地方?这个地方象什么?(这是食物经过的管道,叫食管。)(片段二)

  过渡语:沿着直长的.食管往下到什么地方呢?

  2)(片段三)来到了一个宽阔大厅。解释宽阔大厅:一个比较大的地方。这个宽阔大厅就是胃。胃有什么本领呢?这时细小的蛋糕变成了什么呢?

  小结:蛋糕先从口中进入,沿着食管往下到了胃里,胃把细小的蛋糕磨成了浆。

  过渡语:小蛋糕磨成浆后又到了哪里?

  3)(片段五)小蛋糕磨成浆后又到了哪里?小肠的肠壁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吸收水分和营养呢?(让我们快快长大)。

  过渡语:水分和营养吸收掉了还剩下什么?这些没用的东西能不能留在身体里呢?

  4)(片段七)这些没用的东西被送到了什么地方?这里又把它变成了什么?

  小结:蛋糕先从口中进入,沿着食管往下到了胃里,再从胃到了小肠,大肠。

  三.总结。

  蛋糕姐姐旅行时,先从口中进入,再经过食管来到胃,胃把食物磨成浆后,来到了小肠,小肠的肠壁把水分和营养都吸收了,剩下的没用的部分送到大肠,大肠里的细菌又把水分都吸收了,蛋糕姐姐变成了大便,排出去了。

  四.拼旅行路线

  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先帮小蛋糕把旅行的路线拼一拼,看哪一组小朋友合作得好,拼得又快。

  结束语:小蛋糕的旅行路线排好了,我们把旅行路线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吧。介绍时要讲清楚,先到哪里,再到哪里,最后到了哪里。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兔子的主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产生喜欢兔子、关心小动物的情感。

  3、萌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

  4、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课件《可爱的兔子》PPT。

  2、音乐《兔子舞》。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谜面:眼睛红,毛衣白,长长的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点击“小兔谜语”按钮进入猜谜语活动,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击“?”按钮验证是否正确,还可以边看图片边学说谜语。(按“小喇叭”按钮可以反复播放谜语)

  二、观察兔子,大胆描述兔子的外形特征。

  1、提问:你们喜欢小兔吗?

  2、请幼儿看图片。点击“小兔模样”按钮进入图片区,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特征。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兔子?(白的、灰的、黑的……)兔子的`耳朵、眼睛、嘴巴、尾巴什么样?(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身体看上去有什么感觉?(毛茸茸的、软软的)

  4、小结。点击“下一页”按钮进入“兔子什么样?”表格进行小结。

  三、游戏《找小兔》。

  师播放游戏课件《找小兔》,讲解游戏玩法并操作:小兔藏在树林里,露出一部分特征,幼儿点击找出 ,巩固对小兔外形特征的认识。

  四、游戏《喂小兔》。

  1、提问:小兔喜欢吃什么?

  2、师播放游戏课件《喂小兔》,讲解游戏玩法并操作:点击鼠标将食物送给小兔吃,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食物送对了小兔就高兴,送错了小兔就生气。

  (在操作活动中了解小兔喜欢吃哪些食物,通过喂小兔表达对小兔的喜爱。)

  3、小结:小兔喜欢吃白菜、青菜、胡萝卜等。

  五、听音乐跳兔子舞,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陀螺旋转时,知道陀螺面上的图案会发生变化。

  2.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线会“变”成圈圈。

  3.体验陀螺旋转的乐趣,感知陀螺变化的奇妙。

  【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简单的点、线的变化。

  活动难点:探索“同心圆”及“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的变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玩过陀螺,知道陀螺旋转时,上面图案会发生变化。

  物质准备:在圆心打好孔的圆形陀螺面,“同心圆”陀螺面,用乐高积木做出的陀螺。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幼儿进行组装乐高陀螺,并自由玩陀螺。

  指导语:之前我们用乐高积木的齿轮、轴,组装成一个有趣的陀螺,你们还记得应该选用哪种规格的`齿轮?齿轮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开始玩陀螺吧。

  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旋转时,表面发生的变化。

  提问:老师为我们齿轮穿上了新衣服(有图案的圆形面),谁愿意帮我转动它?在陀螺旋转时,你发现了什么?它的图案会产出变化吗?

  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的变化。

  (1) 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进行按规则进行画点。

  指导语:拿出一张陀螺面,在上面画上一个大大的点;再拿出一张,在上面随意地画上多个大大的点。

  (2) 幼儿分别转动两张陀螺面,观察交流纸上面的变化。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发现的喜悦。

  (4)师生共同分享发现的现象,鼓励幼儿进行总结。

  引导语:谁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发现。一个点时,你看到了什么?随意画多个点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2. 幼儿拿出“同心圆”纸片,进一步探索。

  (1)幼儿沿着“同心圆”纸片上的圆线,画一圈点。

  指导语:沿着上面的线,我们画上一圈点,可以稍微近一点,也可以稍微远一点。

  (2)请幼儿大胆地猜测结果,并进行实验。

  提问:画了一圈点,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吧。

  (3)师生共同交流实验结果,请幼儿进行总结。

  指导语:在同心圆上,转动一个点就是一个圆,我们画的这一圈点,转动时每个点形成的圆圈就在这个“同心圆”上,所以旋转起来我们只看到一个圆圈。

  3.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线的变化。

  (1)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开始划线。

  提问:拿出一张陀螺面,在上面画上一条粗粗的线;再拿出一张,在上面随意地画上多个粗粗的线。

  (2)幼儿进行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指导语:原来在陀螺面上画线,旋转时我们会看到圆圈。

  4. 幼儿拿笔“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进行实验。

  (1)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指导语:陀螺面上所有的线转动时都会看到圆圈吗?像这样的陀螺会怎样呢?

  (2)幼儿进行实验,分享实验结果。

  引导语:你用不同颜色,进行画竖线,它们的呈现的颜色,会一样吗?还是原来的陀螺面的颜色吗?

  延伸活动

  1.在科学区,多投放白色的陀螺面,引导幼儿进行后续的观察。

  引导语:你们可以在科学区中,在陀螺面画一些有趣的点、线,也可以画一些图案,观察陀螺在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2.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哪里还存在这种现象,并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科学教案 篇4

  探究问题:

  1.这些纸是否来源于生活?各种纸

  2.是否能进一步引发幼儿思考,生活中纸的用途?

  3.当幼儿生成出重的纸沉入水里,轻的纸浮在水面上时,

  4.老师是否要回应?(是否需要预设集体活动)

  需要的理由:

  1.关于吸水性的问题

  2.解决沉浮的问题

  专家的话:

  沉浮是否与纸的吸水性有关?

  孩子有出错权,应避免出现误导的实验

  怎样回应:

  方案一:包装鲜花

  方案二:滴水(在各种纸上)

  方案三:看谁爬得高

  方案四:用布和纸进行比较

  根据孩子的经验、角度来想。

  做中学目的:

  让孩子学会比较、观察事物,关注生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专家的话:

  做中学的任务:三个层次

  认识社会

  学会方法

  体验科学的性质(以事实来说话,以数据来说明,以逻辑为目的,以怀疑为出发点)

  做中学不仅仅为了解决知识点

  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决定了他选择今后的生活方式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也要做中学,错误的经历没关系,但不能有错误的.结论。

  方案:用布和纸进行比较

  通过纸,想到生活中有许多和纸有相同特性的东西

  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纸的特性,学会比较不同的事物,建立事物和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疑问:

  根据生活的需要来设计出各种纸为生活服务,人和事物的关系,人很聪明

  专家的话:

  1.是不是每个生活中的问题都要设计活动,是不是每个生成的问题都值得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对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不如不说。

  2.做中学只能案例研究,做中学是项目,发现现有的不足,提出合理建议,为今后幼教科学教育服务。体验科学性质,需要案例讨论。

  3.需要讲究科学的态度,不讲权威。平等互动才能形成研究。关注收获。

  下一步:带好孩子们的问题来研讨,真正成功的案例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进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纸》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水果的外形和特征。

  2、重点认识柚子的外形及特征。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新奇。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各种水果:1个橘子、2个苹果、2个柿子、2个猕猴桃、2个石榴、3个香蕉、柚子若干

  2、音乐磁带、录音机、魔术屋

  活动过程:

  (一)送礼包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包,请小朋友猜猜里面会有什么?

  (出示礼包)(1)这是什么?黄黄的,弯弯的,像月亮。(香蕉)

  (2)我看到的是圆圆的,橘黄色的,里面是一瓣一般的。(橘子)

  依次出示:1个橘子、2个苹果、2个柿子、2个猕猴桃、2个石榴、3个香蕉。

  2、——哇!这么多的水果,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依次数出各种水果的个数,将水果放入礼包。

  (二)找水果

  1、这么多的水果,可喜欢你们了,他们要和小朋友玩躲猫猫的游戏。(请幼儿闭上眼睛)水果宝宝去哪了?我们一起来喊:“水果宝宝你在哪?……”

  2、这是个魔术箱,我们一起来问问它,水果在不在里面?

  “苹果苹果快出来,苹果苹果快出来”(从魔箱中出示苹果)

  ——依次类推,将所有水果出示。

  (三)和水果做游戏

  1、幼儿人手一个水果,老师说出一种水果,幼儿对应将该水果举起来。(游戏玩两遍)然后将水果放入篮子。

  2、——哇!这么多水果都从魔箱中变了出来,魔箱真厉害,我想这个魔箱中一定还有其他水果呢!

  ——出示柚子,,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

  闻一闻,提问:“这个柚子怎么吃?”

  “里面的肉是怎么样的?”

  ——出示切好的柚子,请幼儿观察其特征,果肉一瓣一瓣的像月亮,是白颜色的,请吃过的幼儿说说:“是酸酸甜甜的”

  (四)找柚子

  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找出柚子,人手一个

  (五)延伸

  带着孩子一起吃柚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猜猜讲讲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途。

  2、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及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尾巴”

  1、今天本来有很多动物朋友来跟我们做游戏,但是它们很淘气,要和我们捉迷藏,让我们来找它。

  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遮住身体露出尾巴)

  2、这些动物太粗心了,把头和身体藏了起来,可是什么露出来了?

  ——尾巴

  3、哎!尾巴在外面我们就能猜出它是谁?谁来猜猜看。

  ——这是马的尾巴,因为马尾巴是长长的.,像……

  ——这是豹子尾巴,因为它身上有斑点

  出来吧,我们猜出你是谁啦!

  小结:每种动物都有尾巴的,而这从它的尾巴的不同,我们就猜出它是谁。 二、交流讨论图片上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1、动物尾巴有什么用?

  ——鱼的尾巴可以控制方向

  ——马的尾巴可以驱赶蚊子苍蝇

  ——壁虎可以逃生

  ——松鼠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作降落伞

  ——猴子的尾巴是第三只手,可以把身体挂在树上

  2、小结提升,这些动物的尾巴都很重要,有的……

  3、观看录象

  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听听我们说的对不对。 三、对尾巴作用的延伸及规类

  1、原来有很多种动物都有尾巴,包括人怎么样?

  (人以前也是有尾巴的,现在因为人类很聪明所以不需要尾巴了,但是很多动物不是离不开尾巴的)

  2、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物的尾巴也很有用的?

  鱼:把握方向,像船上的舵。

  马:驱赶蚊蝇

  猴子:

  壁虎: 3、总结:提升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玩乐中让幼儿发现哪些液体可以吹出泡泡,并了解泡泡液体受光的折射可呈现美丽的七彩。

  2、引导幼儿探索出不同形状的圈吹出的泡都是一致的。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清水、肥皂液、洗衣粉液、白猫洗涤剂液。

  2、每个幼儿一个吸管,不同形状的小铁圈若干(长方形、心形、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1)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吗?(吹过)我这儿有四种液体,清水、肥皂液、洗衣粉水、洗涤剂水,请你们猜一猜哪种液体能吹出泡泡?

  1、请幼儿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做好记录,不能吹的放上“x”标牌,能吹的放上“√”标牌,鼓励幼儿充分猜想。

  2、让幼儿进行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得出结论:只有清水不能吹出泡泡,其他三种都能吹出泡泡。

  3、与猜想进行对照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二、探索活动(2)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吹出的'泡泡是否有颜色?有几种?

  幼儿操作观察。(共有七种颜色)

  2、教师:那么这些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让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幼儿在光的地方和背光的地方分别进行尝试观察是否一样,引导幼儿发现,在有光的地方泡泡有颜色,而背光的地方泡泡没有颜色。

  结论:泡泡是反射的太阳光的颜色。而不是自己的颜色。

  三、探索活动(3)

  1、出示图表,猜猜心形圈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在图表上做好记录。幼儿说心形就是用“ ”表示,三角形就用“△”表示,长方形就用“口”表示,要求把每个幼儿把不同的猜想都记录在内。

  2、对三角形圈吹出的泡泡形状进行猜想并做记录。

  3、长方形圈吹出的泡泡形状进行猜想并做记录。

  4、幼儿分成三组进行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5、让每组选出一名幼儿把结论告诉大家。

  6、各组交换用具分别尝试。

  得出结论:不同形状的圈吹出来的泡泡都是球形的,并没有随着圈的形状而改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小游戏适合各年龄幼儿心理特点,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活动过程中,针对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引导幼儿逐步探索其中的奥秘,自然而然地学习科学、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8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颜色的兴趣。

  2、能在生活中找到红色的物体,巩固幼儿对红色的认识。

  3、认识红色,学习词语:红色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无线视频点读笔和电视机

  2、一个小布袋(布袋里装有一块红色的小方巾,一只红色的蜡笔,一个红辣椒)一张红色宝宝的卡片。

  3、幼儿每人一支红色的蜡笔,一个红苹果。

  4、幼儿用书:《认识红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1)师:有一个小宝宝,它有一个神奇的布袋,它的布袋里能变出许许多多好玩的东西。小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2)师展示红色宝宝的卡片,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红色。

  <1>师:这就是拥有神奇布袋的小宝宝,它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中宝宝的自我介绍吧!

  2)游戏:神奇的布袋,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红色。

  (1)师:红色宝宝的布袋里能变出什么东西呢?让我们来一起变变吧!

  (2)教师邀请幼儿依次从布袋里拿东西。

  <1>当第一名幼儿拿一件物品后,提问:布袋里变出的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呢?

  <3>当第三名幼儿拿出一件物品后,幼儿对其他小朋友说:这是一个红色的××。

  3)点击幼儿用书P9空白处,引导幼儿观看方框李的红色物体,巩固认识红色。

  (1)观看画面,引导幼儿用短语说出:红色的衣服,红色的皮球,红色的积木。

  (2)师幼共同讨论:在生活中,你还看见过哪些红色的物体呢?

  4)点击幼儿用书P9空白处,引导幼儿观看苹果树,向幼儿说明题议,幼儿完成练习。

  (1)引导语:小朋友,秋天到了,苹果成熟了,苹果树老爷爷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苹果。但是,在吃苹果前,苹果树老爷爷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要先完成才能吃苹果。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苹果树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难题。(点击幼儿用书苹果树,听听苹果树的问题)(2)涂色,幼儿给苹果树上的苹果涂上红色。

  5)吃苹果,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颜色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对颜色的认识是最具形象且最为直观的,许多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指导,只要运用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应。

  科学活动《认识红色》,单单是颜色的认识是及其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播。但是结合了游戏,这就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活动开始以一个神秘的箱子带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的目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铺垫。在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游戏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我觉得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其他不足的地方自己更要反复推敲。

  这一次赛课,是我幼师生涯的第一笔,因为有这么一次机会,才知道什么是“磨课”,这时候的你,最愿意接受的是别人建议和想法,课不断的磨,建议不断的听,把最有利于自己的精华提取出来并加以消化,虽然看起来仓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快速学习,快速提升的过程。赛课,让自己的心有再次活跃起来,开始的犹豫,总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再到下定决心参加,最后到结束后的坦然,这样的起起落落不单单是讲述着开始与结束,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许多的时候结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开始的准备和过程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学习的,通过关注和学习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样优点、改善缺点,这是作为一名幼师必备的品质。以后的自己要补点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的钻研,才能提高自己。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