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集合【3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赏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
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摺(折)皱:折缝。
载(沉载浮):又。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
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结构,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的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和树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吗?(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水之美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水)
(二)、快速浏览,找出总写水的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1、指导体会顿号的作用
2、指导朗读
(三)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水的这些特点呢?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
1、第一个特点——多
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
B、这里写了几种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
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
2、第二个特点——静
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更幽”,指导朗读。
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3、第三个特点——清
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水之清。
B、指导朗读
4、第四个特点——柔
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
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
(四)、学习总结部分
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体会“漂”。
3、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大胆质疑
1、作者的写法中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2、为了是文章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晰,可以怎样调整?
四、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为突破重点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学生理解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并理解部分词语。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现在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于是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接着让学生谈读后感受。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二、发挥想象,读好重点句:
在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如何让学生读出喜悦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三、借助课件,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秋天的美景就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将孩子们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
我想在第三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来展览,开个交流会,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收获很多很多……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15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0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1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0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4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