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大班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运动参与:激发幼儿学习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加到各项活动中来;
2、运动技能:使100%的幼儿能学会沙包的传统玩法,80%的幼儿能做到动作连接顺畅,用力协调;
3、身体健康: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速度、力量素质;
4、社会适应: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
与幼儿数量相同的沙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老师小时侯非常喜欢的玩具,想不想玩?
二、出示沙包,介绍玩法师:(出示沙包)这是沙包,它有很多种玩法,现在小朋友可以自己选一个沙包,试一试它可以怎样玩。
1、幼儿尝试自己玩(5分钟左右)
2、分小组汇报自己的玩法。
3、教师整理小朋友的玩法。
三、玩沙包
1、抓沙包目的:锻炼手臂的灵活性和上肢肌肉的力量。
玩法:幼儿把沙包放在一手背上,用手背把沙包抛起来,迅速翻手抓住沙包。
接着把沙包向上抛起,迅速翻手用手背接住沙包,依次方法反复进行。,看谁的抓包的次数多。
2、抛接沙包目的:练习臂力,发展灵敏性。
玩法:幼儿单手持沙包,向上抛出后,自己拍手一二次,然后用原来的手接住。依次方法反复进行。熟练后可以增加拍手的次数。
3、顶沙包目的: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玩法:幼儿把沙包平放在头顶上,向前走动,使沙包不掉下来。
4、踢沙包目的:练习单脚站立、提高协调能力。
玩法:幼儿右臂屈肘,手拿沙包,松手,当沙包落下时,用右脚内侧将沙包向上踢起。
四、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在整个探究沙包的玩法活动中,教师、幼儿、家长都积极地参与,教师和幼儿不断地想象、学习,我们有以下体会:
1、游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忙缝沙包,请家长积极参与。
2、活动形式:采用了以“幼儿自主玩”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满足了幼儿身体运动和心情愉快的需要。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比赛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比赛时,培养了幼儿同组间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团队精神以及竞争的快乐。
3、同时,在活动时,强调幼儿不要碰着,打到其他小朋友,让幼儿加强了安全意识。
4、活动结束后,完成了教学目标,尝试了沙包的各种玩法,学会了抛、投、扔、踢、打、躲闪的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反复比赛,投中率越来越高,并锻炼了幼儿的奔跑能力。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收集整理自己的物品,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
2、萌发长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了解自己成长的故事,学会对养育的人感恩。
【活动难点重点】
重点:
让幼儿感受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难点:
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学会对养育的人感恩。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搜集幼儿不同年龄时期的照片、录像、物品(衣服、鞋子等)。并向幼儿讲述成长期间发生的故事。
2、将幼儿小时的照片分类贴在墙上,将小衣服、鞋子摆在活动室恰当位置。
3、准备歌曲《感恩的心》伴奏音乐,提前学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环境的变化,激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课前老师对教学环境的布置,给幼儿创造一种情境,通过让幼儿观察活动室内环境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一猜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讨论为什么猜不着?试穿小时候衣服,讨论为什么穿不上?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变化。通过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确实长大了,从而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
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让幼儿在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积累经验:
播放幼儿小时候的录像,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对父母的感情。
通过观看幼儿小时候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中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增进亲子情感。另外,在观看照片和影像资料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启发幼儿想起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与小时候有什么不同,从而打开他们记忆的大门。
4、交流体验:
让幼儿讲述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大胆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让幼儿在分享快乐的同时,感受自己的变化,对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件事能够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除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情感熏陶:
利用多媒体音响播放歌曲《感恩的心》,集体演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让幼儿在倾听和演唱过程中,学会对养育自己的人要感恩。《纲要》中指出:“要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所以本环节采用情感熏陶法对孩子的情感进行升华,从而突破本活动的难点。
本环节运用了操作法,通过组织“穿衣、穿鞋、叠被子”比赛,让幼儿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充分感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带来的乐趣。
【活动延伸】
分享快乐: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活动反思】
活动的设计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具的准备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渴望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体验到了长大的快乐和自豪,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实验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轻重。并尝试用感官及借助物体测量等办法,区分物体的轻重。
通过实验活动,发展幼儿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书包、玩具……轻重在孩子的生活中元处不在。“我的包比你的重”,“不对,我的包比你的重” ……不知谁说了一句:“称一称就知道了”。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哪个轻、哪个重?”的探索与研究。在实验角里,教师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称量工具,并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种材料不同的小球、圆片,大小不同的砝码……,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了一一比较,并对每一次的称量结果做了记录。在纸片与塑料片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塑料片重纸片轻;在砝码的比较中,孩子发现:大的重,小的轻;在各类小球的比较中,孩子发现:铁球最重。当孩子们感知积累了有关轻重的经验之后,教师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运用多种办法,进行物体的轻重比较。
活动准备:
各类实验用品:橡皮筋、水缸、沙盘、绳子、塑料袋、天平秤、人体秤、弹簧秤、平衡器、箩筐、别针、一次性口杯、一次性纸盘、铁丝、夹子、钩子、积木、双面胶、玻璃胶、记录纸、水彩笔……
轻重不等的密封罐数个(内存沙、谷、大米、豆类等)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幼儿讨论,提出假设→动手实验→交流验证
一、老师出示两只密封罐提出问题:两只罐子里都有东西,你能用什么办法比出哪只轻、哪只重?
二、幼儿讨论,提出各类假设。
幼儿可能回答:掂一掂、称一称、放在水中、放入沙中,用平衡器……
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提醒幼儿做好实验的观察记录。
三、幼儿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当幼儿一次实验成功后,及时引导幼儿运用其他方法继续尝试验证。
如发现孩子不满足时,
可在材料的提供上增加难度,让幼儿用同样的假设来验证轻重相关不多的罐子。
对于实验屡次失败的幼儿,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并用语言间接提示。
四、交流验证
幼儿将自己的实验,用语言、观察记录或再现实验过程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组织幼儿就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开展讨论。
教师用“在水中比较物体轻重的实验”引发幼儿的思考:究竟哪一种比较的方法最好?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捕捉有效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2.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3.感受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见本期附赠的光盘),盒子一个,记分牌、筐子各两个,带有1~1O数字的红、蓝圆片各1O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推理
1.请幼儿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
2.小结:刚才我们都猜是小画片,这不是乱猜的,我们是根据得到的信息才猜出了正确答案。
(这个环节的猜想,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先让孩子漫无边际地猜,幼儿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答案的;然后在教师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但幼儿从中感悟到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教师的再次提示下,幼儿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并从中领悟到“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
二、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1.教师放映PPTl,提问:你能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2.请幼儿猜猜谁最重,为什么?(放映PPT2验证答案)
3.小结:要想猜出答案,必须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一步一步想,就能很快推理出正确答案。
三、捕捉有效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1.幼儿分成红队和蓝队比赛,教师交代比赛规则:(1)两队交替猜,哪个队猜对就给哪个队加10分,如果猜不对,给对方队加10分。(2)如果没有轮到自己队猜就说出答案,也给对方队加10分。(3)由排头用记分牌计分.排头要等老师说“排头请加分”才能翻一张牌加10分。
2.放映PPT3,提问:请问红队小朋友,被挡住的是几个什么颜色的珠子?为什么?小结:被挡住的是4个黄颜色的珠子,因为黄珠子是依次增加一个。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没有能力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对数学现象进行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归纳提升,帮助幼儿学习使用数学语言)
3.放映PPT4,提问: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请蓝队小朋友猜猜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教师操作课件(PPT5-PPT6),展示推理过程。
(利用大班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的年龄特点,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帮助幼儿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进行思考)
4.放映PPT7,请幼儿说出从图中获取的信息。请红队、蓝队小朋友分别猜猜l号、2号、3号小兔穿什么颜色的裙子。
(借助小兔“不是穿某种颜色的裙子”,引导幼儿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
5.依次放映PPT8--PPTl5,小鸭从左岸游到右岸算游一次,请蓝队小朋友猜猜小鸭游9次后会在哪边。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单数次都在右岸,双数次都在左岸。
(在左右河岸标出小鸭游泳的次数,帮助幼儿进行抽象思考、概括)
6.小结:今天,我们一直都在猜一猜,但不是乱猜的,猜也是要动脑筋思考的,所以猜也是有学问的。
四、运用推理解决问题
1.两队互相在对方的额头上贴上带有l~10数字的红圆片或蓝圆片(不能偷看自己是几号)。
2.幼儿猜出自己是几号后迅速按数的顺序排好队,以排得又对又快的队为胜。
3.获胜队先到前面选教师送的小画片。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追问,引导幼儿说出推理的依据和过程,帮助幼儿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关系进行思考,达到内化简单推理的思路与方法的目的。由于幼儿思维的片面性,他们有时表达得不完整、不太准确,这时就需要教师顺应幼儿的思路,用数学语言进行提升和概括。如在让幼儿“找出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珠子被挡住”的环节中,幼儿答出“有4个黄色的珠子”,在我追问“为什么”后,幼儿回答“因为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两个黄的,一个红的三个黄的,一个红的应该是四个黄的”。可见,幼儿知道黄珠子是依次增加一个的,但是不会用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我就及时回应道“你看出来黄珠子是依次增加的,每次增加一个”,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现象,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为一组图形制作两个特征标记。
2、复习4的组成。
活动准备:
教具:图形卡,特征标记。
具:操作卡,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出示图形卡。“图上有什么 ?都是什么样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三个特征。)“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说出两个共同特征)“谁会用标记来表示它们?应该用几个标记来表示?”(请幼儿选标记)“这些标记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活动。
第一组:制作特征标记“这一组的活动和我们刚才的活动是一样的,先看卡片上都有什么样的图形,它们哪些地方相同,应该做几个标记来表示,做好了说说卡片上都是什么图形,你做了什么标记。
第二组:撕贴格子。
请一位幼儿介绍玩法。
第三组:穿木珠。
“这组活动叫什么名字?”“我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活动。
对每一组图形制作特征标记的活动情况予以。
教后感:通过我上课的.讲解和示范做题目,孩子在操作的时候比较轻松,正确率也比较高,但有少部分孩子在制作特征标志的时候会漏圈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鱼的各部位组成及名称。
2、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鱼,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美工活动的乐趣,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有关鱼的VCD片,各种鱼的图片布置活动室。
2、鱼的各部位分解图。
3、鱼的`制作材料分三组:
1)美工纸、胶棒、图画纸、油画棒;
2)毛线、图画纸、胶棒、油画棒;
3)橡皮泥、泥板;
活动过程:
1、欣赏与讨论
观看鱼的VCD,引起幼儿兴趣后讨论。鱼是由哪些部位组成的?这些部位的名称叫什么?(鱼头、鱼身、鱼尾、鱼鳍)并出示鱼的各部位组成图,让幼儿知道一条完整的鱼,缺一不可。
2、示范与讲解
教师将三组材料的做法进行讲解及简单示范。第一组,用美工纸剪鱼的各部位图形进行拼贴,添画;第二组,先画出鱼的形状,用毛线粘出鱼的轮廓再进行添画;第三组,用橡皮泥捏出各种各样的鱼。
3、操作与指导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制作鱼,自由选组。
2)教师指导幼儿制作,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
3)制作过程中提醒幼儿要制作完整的鱼,并丰富画面。
4、展示与交流
将幼儿制作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幼儿间互相交流,看谁制作的鱼最可爱、漂亮。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懂得排队是需要秩序的,没有秩序就排不成队;
2、 体验被挤哭的感觉;
3、 学会承担责任,遇事多反思自己的原因。
4、 领会绘本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 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三个目标,难点也是第三个目标,即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遇事多反思自己的原因。
活动准备
绘本《不是我的错》
活动过程
导入:因为这个课程是在矛盾刚刚发生后的几十分内开设的,所以,等小朋友们做完操进教室后,我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刚刚谁哭了?小朋友们都回答是袁梦。
过程:
步骤一:小朋友们知道她为什么哭吗?
步骤二:在小朋友们讨论和反思后,请小朋友们欣赏绘本《不是我的错》
步骤三:之后将绘本《不是我的错》改编,将我们班的孩子纳入故事中,具体情节为:
冯甜语说:那是在排队做操是发生的,不管我的事儿呦!
袁豪杰说:我没有看到事情发生的经过,所以不知道他为什么哭。
袁智然说:我虽然看到了,也知道怎么回事,但又不是我的错!
袁佩珠说:我很害怕,却又帮不上忙,只有眼睁睁在一旁看……。
袁智鲜说:很多人都在挤,我一个人也没办法去阻止,这不能怪我呀!
袁禄旋说:很多人都挤她了,其实所有的人都在挤,可是我只是挤一下下而已……。
邵江坤说:不是我先挤她的,是别人先挤的,所以不是我的错。
李政贤说:这件事一点儿都不奇怪,她会被挤,或许要怪她自己,如果她自己不去挤的话……
袁雪敏说:虽然应该去告诉老师,可是我没有去,何况这又不关我的'事。
田辰旭说:她默默的在一旁掉眼泪,什么也不说。大家也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袁正科说:虽然我也挤了她,但我觉得没什么,因为所有的人都挤了她,所以不能怪我。
和我没关系吗?
步骤四:老师总结:袁梦哭,是因为你们挤,你们挤是因为不按秩序排队。老师问:小朋友们说说没有秩序咱们能不能排好队?
步骤五:老师问:小朋友们有没有被挤过,舒服吗?哭了吗?
步骤六:老师问:在故事中每个人都说“不是我的错”,那你认为到底是谁的错?自由讨论,老师带头反思,老师说:其实是我的错,我没有看到袁梦哭了,另外,我也没有及时制止你们。引导孩子们反思,请每个小朋友说说自己的行为对不对?如果不对,该怎么做?
教师总结:不是袁梦的错,不是袁禄旋的错,不是袁正科的错,不是你们一个小朋友的错,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错,而是咱们大家的错,咱们大家都错了。不是他或她的错,而是我们的错,是我自己的错。
步骤七:老师问:小朋友们知道自己错了,以后排队应该怎么做呀?
除了排队,在打架,闹矛盾中,遇到问题时,是谁的错呀?
总结,不仅仅是别人的错,自己也错了。
延伸活动:针对个别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只有部分同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原因是他们没有完全参与课程活动,下一步,我会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的吸引孩子参与课程活动。从本次活动中,我又强化了这种认识,教学的内容很多都可以从孩子们的矛盾,即孩子们的生活中生发出来,形成生成课程。这种课程以解决孩子的问题为中心,即及时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也蕴含着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小百科:错误,意为不正确,与正确答案相反。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精品大班健康教案健康的大班教案11-17
[经典]大班教案08-05
大班教案(经典)08-10
大班教案【精选】08-06
(精选)大班教案07-28
大班教案[精选]07-22
大班教案[经典]07-23
大班教案【经典】07-25
(精选)大班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