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

时间:2024-01-06 07:10:3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气候

  作物熟制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地形

  传统民居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觥⒒哪。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3-04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11-20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04-22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06-15

八年级地理教案10-15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1-25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4-02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03-01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