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4-01-10 09:16:58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9篇(经典)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9篇(经典)

大班教案 篇1

  目标预设

  1.探索树叶贴画的各种不同表现手法,感知作品的自然之美。

  2.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拼贴、组合树叶贴画,并适当装饰。

  3.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拼贴出《快乐的一家》

  难点:

  1.能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2.用浆糊或双面胶固定作品。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秋冬交替之际,幼儿喜欢观察季节变换的特征,而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落叶恰恰是这个季节最为显著的标志。引导幼儿收集树叶、观察树叶,并以“树叶”为主题开展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更能激发孩子对大自然季节更替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并没有刻意地示范拼贴过程,而是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拼贴的手法,最后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够丰富作品的画面感,让幼儿欣赏和接纳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大提升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树叶,有初步树叶拼贴的经验。

  物质准备:电脑课件、电视机显示屏、电脑、各种形状的树叶若干,双面胶,浆糊、裁剪好的白纸若干、数码相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树叶贴画”的活动主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快到冬天了,许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树叶掉落了一地,你们看,有哪些形状的树叶呢?

  师:(出示柳叶拼贴的小鱼)有一位小朋友用一些树叶贴了几条小鱼呢。他用细细长长的柳叶做小鱼的身体,然后用笔添画上鱼鳞和尾巴,真有创意!

  二、欣赏课件,丰富树叶拼贴的经验

  1.出示课件一:树叶拼贴画《小鱼的一家》

  师: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树叶贴的小鱼,我们来看看吧。这些小鱼和刚才的小鱼有什么不一样?

  (用多片叶子组合;有长有短;鱼有胖有瘦;鱼尾巴丰富多样;有鱼鳍和鱼鳞;还贴了水草)

  小结:这幅画里的小鱼有胖有瘦,有大有小,真有趣!原来我们可以用很多不同形状的树叶,拼出小鱼来呢!看,这条大大的.鱼就像是鱼爸爸,这条是鱼妈妈,其余的是鱼宝宝。原来这就是鱼的一家呀!

  2.出示课件二:树叶拼贴画《美丽的蝴蝶》,学习利用叠加方式装饰花纹。

  师:树叶除了可以拼出小鱼,还能拼出什么小动物呢?(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这儿也有一只小朋友贴的蝴蝶。仔细观察一下,翅膀上的花纹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不同颜色的小树叶放在大树叶上,能形成美丽的花纹。瞧!有花纹的蝴蝶多么美丽呀!

  3.分别出示课件三图片:乌龟、企鹅、螃蟹,引导幼儿探索拼贴动物的一家。

  师:看,树叶还可以拼出这些小动物!是谁呢?

  三、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由组合,小组操作。

  1.明确操作主题和要求

  师:小动物们想:唉,小鱼的一家多快乐啊!如果我们也能像小鱼那样一家人在一起,那该多幸福呀!今天,我们就来用树叶贴画的方法,做出小动物的一家。等会儿两人一组,首先商量一下,你们想拼贴谁的一家?商量好以后两人在桌子上找一张操作纸和树叶材料,合作完成小动物的一家。

  2.幼儿合作拼贴教师边指导边为幼儿的作品拍照

  提示语:(1)家里的成员可以多一些,除了爸爸妈妈和宝宝,还可以拼贴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人。

  (2)拼好后再用适当的浆糊粘贴。

  (3)想想怎么让你的小动物更漂亮。

  四、展示并欣赏幼儿作品

  出示幼儿树叶拼贴作品的照片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谁的作品?说说你们小组贴的是谁的一家?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谁是宝宝?再想一想,树叶还可以拼贴出什么,以后我们也来试一试,贴一贴。

大班教案 篇2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涉及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即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例如,幼儿原本拥有3片雪花片,每输一次失去一片,每赢一次得到一片。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所剩雪花片数量为0,那么他应该是连输了三次。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雪花片数量为6片,那么就要先去掉他原先拥有的3片雪花片,其余的3片雪花片就是他赢得的,根据每次赢1片的游戏规则就能推断出他赢了3次。

  该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介绍玩法和规则,并试玩一次,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其次是开展两轮游戏,每轮游戏后引导幼儿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并用磁性黑板上的磁铁块表征雪花片数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幼儿直接感知和验证。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会自然运用“分解与组合”这一数学核心经验,但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需要幼儿先在头脑中表征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再用语言加以表述,这对大班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准备: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过程: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办?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请幼儿进行第一次游戏。游戏中教师提问:现在有小朋友手上只剩下两(一)片雪花片了,他还能玩几次游戏?

  (2)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3)请幼儿进行第二次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他的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输了,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为什么是输了3次?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6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请幼儿游戏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6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输了,那么他们每人输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块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12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么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自然界有保护色,了解其特征和作用。

  2、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人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环境创设:

  故事:两只军队,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画有森林或草丛的背景图若干。

  活动重点:

  感受保护色的.作用。

  活动难点:

  积极探索人向动物学本领的事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述故事《红军装和迷彩服》;

  2、讨论:为什么穿迷彩服的军队会获胜?

  3、小结:在丛林里,迷彩服的颜色和树木的颜色一样,所以不容易被发现,而红军装则很容易被发现。

  二、讨论、了解保护色

  1、迷彩服是向什么动物学的本领?是动物的什么本领?(保护色)

  2、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动物有保护色呢?

  呈现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动物隐藏自己的本领。

  3、人类从保护色中还学到了什么本领?

  如变色眼镜、警服等。

  三、观察辨别

  一组一张画有森林或草丛的背景图片,请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中隐藏在草丛中的小动物,看谁的眼力好,找得又快又对。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把面团擀出不同形状的面饼。

  2、根据所擀形状充分发挥想象,并利用材料大胆装饰成各种造型。

  3、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面团、擀面杖、装饰好的造型图。

  2、各种豆子、稻草、树叶等装饰材料,剪刀,托盘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面团、面杖

  师:小朋友,今天来了两位朋友。这是谁?面团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师:今天,擀面杖和面团要来玩一玩“面团大变身”的游戏,想看一看吗?

  二、尝试擀面

  1、教师边念儿歌边擀面,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圆滚滚的面团现在变的怎么样了?

  引导幼儿发现面团第一次大变身,从圆滚滚的面团变成扁扁的、不规则形状的面饼,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在不同方向用力不同,会擀出不同形状的面饼。

  2、鼓励幼儿大胆擀出一个与老师不一样的面饼,教师与幼儿共同边念儿歌边擀面。

  三、想象与欣赏

  1、引导幼儿根据面饼形状进行大胆想象。

  师:小面团说:让你我变成面饼,一点都难不倒我,我还能再一次大变身。

  2、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问: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面饼可以变成什么东西呢?

  3、教师示范装饰一种造型。

  4、欣赏已装饰好的几幅造型图。

  四、创作装饰

  幼儿根据自己所擀的面饼进行大胆想象并装饰,教师指导。

  五、展示并介绍作品

  活动反思:

  面团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大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经常在点心店里用橡皮泥制作许多点心,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主题活动。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本次活动中大量的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教师让幼儿通过具体的操作,感知面粉的内部特性。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如何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不得不停止操作,教师只好请孩子们将面团带回家再进行创作了。

  小百科:面粉和其他成分的混合物,具备足够的硬度可资揉捏或卷绕。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乐曲ABCA’的曲式结构,感受乐曲欢快、优美等特点。

  2.能通过音乐图谱、故事感知等方式,进一步理解音乐的特点及乐段的变化,能用肢体动作体验和表现土拨鼠一天不同的.心情。

  3.激发幼儿根据音乐大胆想象,体验随乐游戏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休闲的男子》;音乐图谱、心情图谱、土拨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一只可爱的土拨鼠,它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三种有趣的表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三张表情图:快乐、紧张、舒心)

  教师小结。

  二、完整欣赏

  1.师:土拨鼠把这三种表情藏在了一首好听的乐曲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分别藏在了什么地方?(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2.提问:土拨鼠先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接着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最后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排列表情图)

  3.再次完整欣赏,验证表情匹配结果。

  三、分段欣赏

  1.欣赏A段

  (1)师:有一天,土拨鼠要去草丛中找土豆,它踩着快乐的脚步出发了。(边听A段音乐,边欣赏教师A段动作。)

  (2)引导幼儿学土拨鼠走路的样子。(出示口令图:脚印脚印脚印脚印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会让自己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3、知道不开心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开朗的人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

  1、教学挂图一套(四幅)。

  2、小雪花剪纸、雪姑娘、雨、蚯蚓、小鸟、小朋友等图片若干;小树头饰每人一个、开心记录纸、彩笔。

  经验准备:

  1、幼儿已回忆过自己的开心事和不开心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见到你们特别的开心,你们看看老师的表情(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这样表示什么?

  (做皱眉头、嘟着脸的表情)这样又表示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有过不开心的时候吗?不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不开心?

  小结:每个人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小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你们想知道小树为什么不开心

  吗?请听故事《不开心的小树》

  (二)、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2、提问:

  ⑴山坡上有棵不开心小树,他和谁长在一起?他们遇到了什么事?⑵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不开心

  小树又是怎么做的呢?

  ⑶你觉得谁做的对?为什么?

  ⑷不开心小树不喜欢大家,大家都不愿意去他那里。结果怎么样呢?

  ⑸你们喜欢天天皱着眉、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吗?

  ⑹如果他不皱着眉、板着脸,你们喜欢他吗?

  小结:是呀,蚯蚓、小鸟、小朋友都不喜欢不开心小树,因为他不喜欢大家,天天板着脸,不开

  心。不开心的小树没有了朋友,孤孤单单。

  过渡语:就这样夏天过去了,冬天悄悄地来临了。不开心的小树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小

  朋友们继续听故事。

  (三)、讲述故事第二部分,提问:不开心的小树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

  1、讲述故事的其余部分。

  2、提问:师:故事讲完了,不开心小树怎么样了呢?怎样变成的开心小树呢?

  ⑴冬天的晚上,小雪花从天上飘下来。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

  (开心小树伸出长长的手臂,捧住小雪花,让它落在自己的身上。)

  ⑵不开心小树看到开心小树披着满身的雪花,真漂亮!也想让

  自己变得漂漂亮亮。他是怎么做的?

  请大家学一学他的动作。(他使劲张开双臂,张开树叶,去捧住小雪花。)

  ⑶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使劲伸开双臂,小雪花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过渡语:看!现在的不开心小树眉头不皱了,脸也不板了,他开心吗?你们喜欢他吗?

  ⑷天亮了,小朋友们都出来玩,看见小树们会怎么样呢?

  ⑸玩什么呢?玩得怎么样?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⑹后来,不开心小树怎么样了呢?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不开心小树也长大起来,树叶变得绿绿的,树枝变得粗粗的。)

  ⑺蚯蚓和小鸟看见不开心的小树不皱着眉头了,又会怎么做呢?

  (蚯蚓来松土)(小鸟来做窝、唱歌、捉虫子大家都喜欢他。)

  ⑻后来,山坡上皱着眉头、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哪儿去了?

  (都变成了开心小树)。

  (四)、完整地欣赏故事并表演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现在的不开心小树吗?现在,他也变成了开心的小树,我们一起来学学不

  开心小树是怎样变成开心小树的。

  1、小朋友们,我们怎么知道他不开心呢?(通过表情、语言、动作)

  2、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

  3、下雪了,不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

  (五)、分组讨论:如何做一个开心的小朋友

  1、你喜欢开心小树还是不开心小树?

  2、你想做一个开心的小朋友还是不开心的小朋友?为什么?

  3、假如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怎样让自己开心?

  小结: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只要我们开心的`看待周围的事,你就会快乐。最近,老师就遇

  到了不开心的事,我的手指被门挤了,很不开心。但是,我想,如果是小朋友那会更惨,所以,我

  又很开心,我克服困难给你们上课,用左手写字感觉很开心。你们说对吗?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一

  定要记住:开心就会快乐!

  活动延伸:

  请孩子们做《开心记录》,与同伴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内容很丰富,而且也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有开心与不开的时候,幼儿已有了这些宝

  贵的回忆,很自然地就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在第一环节,老师请幼儿回忆自己不

  开心的时刻。孩子们在回忆时,除了使劲地想有什么事情令自己不开心,而且也能够再次体验不开

  心的情绪。第二环节,老师通过设疑,帮助孩子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幼儿在第一遍初步欣赏故事

  后,基本上对故事的四要素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一环节,老师采取渐进式地提问来帮助孩子了解

  故事内容。在完整地欣赏故事内容时,通过角色表演,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了故事情境中,

  从而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实现了活动的重点。活动的最后,孩子们分组讨论“如何做

  一名开心的小朋友”。幼儿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大方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伴之间相互分

  享快乐的经验和回忆,知道开朗的人将会得到更多的好朋友。

  整节活动,课堂气氛融洽,自然。孩子们对故事的主人公—小树非常地亲切,因为它就来自于

  我们的生活。自然而然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故事中。教师也给孩子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学习

  环境,让孩子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提问,较好地实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从许多同类物品中取出10以内的物品

  2、能根据物品的数量取出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教学PPT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按指令正确操作;

  2、难点:能根据物品的数量选择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活动过程: 故事:《蚂蚁搬豆》

  1、观看PPT,让幼儿猜谜语,和谁做游戏?(幼儿回答和小蚂蚁)。

  2、观看PPT,让幼儿设想小蚂蚁排队去做什么?(蚂蚁去找食物,去搬豆子)。

  3、观看PPT,蚂蚁搬了几个豆子?(幼儿回答,并说出总数,用数字表示)。

  ①请幼儿将蚂蚁搬的6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1行,并用数字表示;

  ②请幼儿将蚂蚁搬的7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2行,并用数字表示;

  ③请幼儿将蚂蚁搬的8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3行,并用数字表示;

  ④请幼儿将蚂蚁搬的9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4行,并用数字表示;

  ⑤请幼儿将蚂蚁搬的10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5行,并用数字表示.

  4、请小朋友把小蚂蚁搬回来的.豆子储存到棋子盒里。

  5、请幼儿观看电子白板,仔细观察画面,每只蚂蚁搬了多少颗豆子?

  请和相应的数字连在一起。

  ①请个别幼儿上台动手操作;

  ②请幼儿打开自己的书翻到同上图一样,进行连一连。

  活动延伸:

  1、活动区可按数取物和按物取数的练习卡让幼儿练习巩固概念;

  2、完成幼儿用书上学期第1册第10页。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中“爸爸、妈妈和我”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仿编活动,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事物间的关联。

  3、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增强诗歌仿编活动的积极性。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1、黑板、粉笔。

  2、幼儿用书人手一本,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A、小朋友,你们家都有谁呀?

  B、你们喜欢爸爸、妈妈吗?

  C、你觉得在家里,爸爸像什么?妈妈像什么?你又像什么?

  2、学习诗歌。(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用书)

  A、教师指图1,提问:画上有什么?引导幼儿看图欣赏诗歌第一段。在朗诵中教师采用等待、放慢速度以及指图等暗示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讲述。

  B、采用同样方法观察图2,学习诗歌第二段。

  C、师生共同学习诗歌,并有表情的.完整地朗诵诗歌。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部分内容。

  4、情景表演《爸爸、妈妈和我》

  请部分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先表演诗歌内容,再表演仿编内容。

  5、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在语言阅读区继续学习仿编,并分角色扮演仿编内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由于我讲解的很详细,孩子们都能动手做了操作,.一些以前不肯动手的孩子今天也尝试了自己做,虽然他们的作业中有许多遗漏的,但至少他们动手做了,说明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小百科:爸爸,对指已结婚并有子女的男性(父亲)的一种称呼。该词起源甚早。《广雅·释亲》:爸,父也。 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爸爸"并非外来词,在上古汉语中"父"发ba音。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沙包对于农村幼儿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种玩具,幼儿对它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它的玩法多种多样,可以培养幼儿的抛、接、踢、跳等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沙包的玩法,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跳、踢、抛、接等能力。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运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快乐。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的抛、接、跳、踢等能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音乐,沙包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

  2、伴随音乐做活动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沙包,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及玩法。

  (1)分发沙包,人手一个沙包。

  (2)鼓励幼儿大胆的创造更多的沙包玩法。

  2、集合队伍,让幼儿各自说说自己的玩法,并进行演示。

  3、将有趣、新颖的玩法推广。

  (1)夹沙包跳。用脚将沙包夹住抛至两*之间夹住,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跳至终点。

  (2)丢沙包。

  玩法:再运动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椭圆,两头各占一人,中间站四至六人。由两边的人一个丢一个接,目的是击中中间的人。中间的人也可以接住沙包以便在圈里多留一次。如果一边的人到“钓”另一边的人接住后喊“鱼”,那么中间的人就不能再动了,直至下一次抛开。

  规则:两边的人不能走进圈里,圈里的人不能走出圈去。

  (3)踢沙包。

  (4)高空抛接。幼儿将沙包向上空抛去,然后再接住。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刚才我们做了好多的游戏,大家都玩得很快乐,现在就跟老师再玩一个游戏:将沙包由腿下向上抛,然后接住。幼儿与老师一起跟随音乐边走边抛,直到玩具从放处将玩具放好,然后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休息。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可以通过沙包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跳、抛、踢、等多种能力,而且沙包对于农村幼儿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一种玩具,通过集体活动使幼儿之间分享不同的玩法,并从中体会快乐。在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自己寻找各种玩法,通过多角度开展运动,让幼儿运用不同方式去运动、去创造,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了体能,发展了抛、跳、接等能力。在个别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能及时组织几名幼儿协助解决,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之,本次活动可以说是成功的,幼儿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各种能力,又获得了不少的快乐。当然在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导致个别幼儿容易违反游戏规则,在以后的游戏中一定要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如果让我再次上这节课,我将会把这个游戏的组织权交给幼儿,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精品大班健康教案健康的大班教案11-17

(精选)大班教案09-29

【经典】大班教案09-30

(经典)大班教案09-04

[精选]大班教案10-08

大班教案(精选)10-08

大班教案(经典)09-06

大班教案04-01

(经典)大班教案08-3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班教案9篇(经典)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9篇(经典)

大班教案 篇1

  目标预设

  1.探索树叶贴画的各种不同表现手法,感知作品的自然之美。

  2.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拼贴、组合树叶贴画,并适当装饰。

  3.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拼贴出《快乐的一家》

  难点:

  1.能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2.用浆糊或双面胶固定作品。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秋冬交替之际,幼儿喜欢观察季节变换的特征,而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落叶恰恰是这个季节最为显著的标志。引导幼儿收集树叶、观察树叶,并以“树叶”为主题开展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更能激发孩子对大自然季节更替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并没有刻意地示范拼贴过程,而是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拼贴的手法,最后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够丰富作品的画面感,让幼儿欣赏和接纳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大提升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树叶,有初步树叶拼贴的经验。

  物质准备:电脑课件、电视机显示屏、电脑、各种形状的树叶若干,双面胶,浆糊、裁剪好的白纸若干、数码相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树叶贴画”的活动主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快到冬天了,许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树叶掉落了一地,你们看,有哪些形状的树叶呢?

  师:(出示柳叶拼贴的小鱼)有一位小朋友用一些树叶贴了几条小鱼呢。他用细细长长的柳叶做小鱼的身体,然后用笔添画上鱼鳞和尾巴,真有创意!

  二、欣赏课件,丰富树叶拼贴的经验

  1.出示课件一:树叶拼贴画《小鱼的一家》

  师: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树叶贴的小鱼,我们来看看吧。这些小鱼和刚才的小鱼有什么不一样?

  (用多片叶子组合;有长有短;鱼有胖有瘦;鱼尾巴丰富多样;有鱼鳍和鱼鳞;还贴了水草)

  小结:这幅画里的小鱼有胖有瘦,有大有小,真有趣!原来我们可以用很多不同形状的树叶,拼出小鱼来呢!看,这条大大的.鱼就像是鱼爸爸,这条是鱼妈妈,其余的是鱼宝宝。原来这就是鱼的一家呀!

  2.出示课件二:树叶拼贴画《美丽的蝴蝶》,学习利用叠加方式装饰花纹。

  师:树叶除了可以拼出小鱼,还能拼出什么小动物呢?(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这儿也有一只小朋友贴的蝴蝶。仔细观察一下,翅膀上的花纹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不同颜色的小树叶放在大树叶上,能形成美丽的花纹。瞧!有花纹的蝴蝶多么美丽呀!

  3.分别出示课件三图片:乌龟、企鹅、螃蟹,引导幼儿探索拼贴动物的一家。

  师:看,树叶还可以拼出这些小动物!是谁呢?

  三、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由组合,小组操作。

  1.明确操作主题和要求

  师:小动物们想:唉,小鱼的一家多快乐啊!如果我们也能像小鱼那样一家人在一起,那该多幸福呀!今天,我们就来用树叶贴画的方法,做出小动物的一家。等会儿两人一组,首先商量一下,你们想拼贴谁的一家?商量好以后两人在桌子上找一张操作纸和树叶材料,合作完成小动物的一家。

  2.幼儿合作拼贴教师边指导边为幼儿的作品拍照

  提示语:(1)家里的成员可以多一些,除了爸爸妈妈和宝宝,还可以拼贴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人。

  (2)拼好后再用适当的浆糊粘贴。

  (3)想想怎么让你的小动物更漂亮。

  四、展示并欣赏幼儿作品

  出示幼儿树叶拼贴作品的照片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谁的作品?说说你们小组贴的是谁的一家?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谁是宝宝?再想一想,树叶还可以拼贴出什么,以后我们也来试一试,贴一贴。

大班教案 篇2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涉及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即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例如,幼儿原本拥有3片雪花片,每输一次失去一片,每赢一次得到一片。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所剩雪花片数量为0,那么他应该是连输了三次。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雪花片数量为6片,那么就要先去掉他原先拥有的3片雪花片,其余的3片雪花片就是他赢得的,根据每次赢1片的游戏规则就能推断出他赢了3次。

  该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介绍玩法和规则,并试玩一次,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其次是开展两轮游戏,每轮游戏后引导幼儿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并用磁性黑板上的磁铁块表征雪花片数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幼儿直接感知和验证。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会自然运用“分解与组合”这一数学核心经验,但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需要幼儿先在头脑中表征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再用语言加以表述,这对大班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准备: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过程: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办?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请幼儿进行第一次游戏。游戏中教师提问:现在有小朋友手上只剩下两(一)片雪花片了,他还能玩几次游戏?

  (2)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3)请幼儿进行第二次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他的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输了,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为什么是输了3次?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6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请幼儿游戏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6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输了,那么他们每人输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块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12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么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自然界有保护色,了解其特征和作用。

  2、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人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环境创设:

  故事:两只军队,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画有森林或草丛的背景图若干。

  活动重点:

  感受保护色的.作用。

  活动难点:

  积极探索人向动物学本领的事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述故事《红军装和迷彩服》;

  2、讨论:为什么穿迷彩服的军队会获胜?

  3、小结:在丛林里,迷彩服的颜色和树木的颜色一样,所以不容易被发现,而红军装则很容易被发现。

  二、讨论、了解保护色

  1、迷彩服是向什么动物学的本领?是动物的什么本领?(保护色)

  2、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动物有保护色呢?

  呈现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动物隐藏自己的本领。

  3、人类从保护色中还学到了什么本领?

  如变色眼镜、警服等。

  三、观察辨别

  一组一张画有森林或草丛的背景图片,请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中隐藏在草丛中的小动物,看谁的眼力好,找得又快又对。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把面团擀出不同形状的面饼。

  2、根据所擀形状充分发挥想象,并利用材料大胆装饰成各种造型。

  3、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面团、擀面杖、装饰好的造型图。

  2、各种豆子、稻草、树叶等装饰材料,剪刀,托盘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面团、面杖

  师:小朋友,今天来了两位朋友。这是谁?面团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师:今天,擀面杖和面团要来玩一玩“面团大变身”的游戏,想看一看吗?

  二、尝试擀面

  1、教师边念儿歌边擀面,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圆滚滚的面团现在变的怎么样了?

  引导幼儿发现面团第一次大变身,从圆滚滚的面团变成扁扁的、不规则形状的面饼,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在不同方向用力不同,会擀出不同形状的面饼。

  2、鼓励幼儿大胆擀出一个与老师不一样的面饼,教师与幼儿共同边念儿歌边擀面。

  三、想象与欣赏

  1、引导幼儿根据面饼形状进行大胆想象。

  师:小面团说:让你我变成面饼,一点都难不倒我,我还能再一次大变身。

  2、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问: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面饼可以变成什么东西呢?

  3、教师示范装饰一种造型。

  4、欣赏已装饰好的几幅造型图。

  四、创作装饰

  幼儿根据自己所擀的面饼进行大胆想象并装饰,教师指导。

  五、展示并介绍作品

  活动反思:

  面团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大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经常在点心店里用橡皮泥制作许多点心,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主题活动。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本次活动中大量的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教师让幼儿通过具体的操作,感知面粉的内部特性。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如何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不得不停止操作,教师只好请孩子们将面团带回家再进行创作了。

  小百科:面粉和其他成分的混合物,具备足够的硬度可资揉捏或卷绕。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乐曲ABCA’的曲式结构,感受乐曲欢快、优美等特点。

  2.能通过音乐图谱、故事感知等方式,进一步理解音乐的特点及乐段的变化,能用肢体动作体验和表现土拨鼠一天不同的.心情。

  3.激发幼儿根据音乐大胆想象,体验随乐游戏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休闲的男子》;音乐图谱、心情图谱、土拨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一只可爱的土拨鼠,它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三种有趣的表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三张表情图:快乐、紧张、舒心)

  教师小结。

  二、完整欣赏

  1.师:土拨鼠把这三种表情藏在了一首好听的乐曲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分别藏在了什么地方?(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2.提问:土拨鼠先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接着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最后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排列表情图)

  3.再次完整欣赏,验证表情匹配结果。

  三、分段欣赏

  1.欣赏A段

  (1)师:有一天,土拨鼠要去草丛中找土豆,它踩着快乐的脚步出发了。(边听A段音乐,边欣赏教师A段动作。)

  (2)引导幼儿学土拨鼠走路的样子。(出示口令图:脚印脚印脚印脚印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会让自己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3、知道不开心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开朗的人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

  1、教学挂图一套(四幅)。

  2、小雪花剪纸、雪姑娘、雨、蚯蚓、小鸟、小朋友等图片若干;小树头饰每人一个、开心记录纸、彩笔。

  经验准备:

  1、幼儿已回忆过自己的开心事和不开心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见到你们特别的开心,你们看看老师的表情(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这样表示什么?

  (做皱眉头、嘟着脸的表情)这样又表示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有过不开心的时候吗?不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不开心?

  小结:每个人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小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你们想知道小树为什么不开心

  吗?请听故事《不开心的小树》

  (二)、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2、提问:

  ⑴山坡上有棵不开心小树,他和谁长在一起?他们遇到了什么事?⑵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不开心

  小树又是怎么做的呢?

  ⑶你觉得谁做的对?为什么?

  ⑷不开心小树不喜欢大家,大家都不愿意去他那里。结果怎么样呢?

  ⑸你们喜欢天天皱着眉、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吗?

  ⑹如果他不皱着眉、板着脸,你们喜欢他吗?

  小结:是呀,蚯蚓、小鸟、小朋友都不喜欢不开心小树,因为他不喜欢大家,天天板着脸,不开

  心。不开心的小树没有了朋友,孤孤单单。

  过渡语:就这样夏天过去了,冬天悄悄地来临了。不开心的小树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小

  朋友们继续听故事。

  (三)、讲述故事第二部分,提问:不开心的小树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

  1、讲述故事的其余部分。

  2、提问:师:故事讲完了,不开心小树怎么样了呢?怎样变成的开心小树呢?

  ⑴冬天的晚上,小雪花从天上飘下来。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

  (开心小树伸出长长的手臂,捧住小雪花,让它落在自己的身上。)

  ⑵不开心小树看到开心小树披着满身的雪花,真漂亮!也想让

  自己变得漂漂亮亮。他是怎么做的?

  请大家学一学他的动作。(他使劲张开双臂,张开树叶,去捧住小雪花。)

  ⑶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使劲伸开双臂,小雪花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过渡语:看!现在的不开心小树眉头不皱了,脸也不板了,他开心吗?你们喜欢他吗?

  ⑷天亮了,小朋友们都出来玩,看见小树们会怎么样呢?

  ⑸玩什么呢?玩得怎么样?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⑹后来,不开心小树怎么样了呢?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不开心小树也长大起来,树叶变得绿绿的,树枝变得粗粗的。)

  ⑺蚯蚓和小鸟看见不开心的小树不皱着眉头了,又会怎么做呢?

  (蚯蚓来松土)(小鸟来做窝、唱歌、捉虫子大家都喜欢他。)

  ⑻后来,山坡上皱着眉头、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哪儿去了?

  (都变成了开心小树)。

  (四)、完整地欣赏故事并表演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现在的不开心小树吗?现在,他也变成了开心的小树,我们一起来学学不

  开心小树是怎样变成开心小树的。

  1、小朋友们,我们怎么知道他不开心呢?(通过表情、语言、动作)

  2、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

  3、下雪了,不开心小树是怎么做的?

  (五)、分组讨论:如何做一个开心的小朋友

  1、你喜欢开心小树还是不开心小树?

  2、你想做一个开心的小朋友还是不开心的小朋友?为什么?

  3、假如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怎样让自己开心?

  小结: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只要我们开心的`看待周围的事,你就会快乐。最近,老师就遇

  到了不开心的事,我的手指被门挤了,很不开心。但是,我想,如果是小朋友那会更惨,所以,我

  又很开心,我克服困难给你们上课,用左手写字感觉很开心。你们说对吗?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一

  定要记住:开心就会快乐!

  活动延伸:

  请孩子们做《开心记录》,与同伴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内容很丰富,而且也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有开心与不开的时候,幼儿已有了这些宝

  贵的回忆,很自然地就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在第一环节,老师请幼儿回忆自己不

  开心的时刻。孩子们在回忆时,除了使劲地想有什么事情令自己不开心,而且也能够再次体验不开

  心的情绪。第二环节,老师通过设疑,帮助孩子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幼儿在第一遍初步欣赏故事

  后,基本上对故事的四要素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一环节,老师采取渐进式地提问来帮助孩子了解

  故事内容。在完整地欣赏故事内容时,通过角色表演,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了故事情境中,

  从而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实现了活动的重点。活动的最后,孩子们分组讨论“如何做

  一名开心的小朋友”。幼儿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大方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伴之间相互分

  享快乐的经验和回忆,知道开朗的人将会得到更多的好朋友。

  整节活动,课堂气氛融洽,自然。孩子们对故事的主人公—小树非常地亲切,因为它就来自于

  我们的生活。自然而然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故事中。教师也给孩子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学习

  环境,让孩子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提问,较好地实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从许多同类物品中取出10以内的物品

  2、能根据物品的数量取出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教学PPT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按指令正确操作;

  2、难点:能根据物品的数量选择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活动过程: 故事:《蚂蚁搬豆》

  1、观看PPT,让幼儿猜谜语,和谁做游戏?(幼儿回答和小蚂蚁)。

  2、观看PPT,让幼儿设想小蚂蚁排队去做什么?(蚂蚁去找食物,去搬豆子)。

  3、观看PPT,蚂蚁搬了几个豆子?(幼儿回答,并说出总数,用数字表示)。

  ①请幼儿将蚂蚁搬的6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1行,并用数字表示;

  ②请幼儿将蚂蚁搬的7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2行,并用数字表示;

  ③请幼儿将蚂蚁搬的8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3行,并用数字表示;

  ④请幼儿将蚂蚁搬的9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4行,并用数字表示;

  ⑤请幼儿将蚂蚁搬的10个豆用棋子插在洞洞板第5行,并用数字表示.

  4、请小朋友把小蚂蚁搬回来的.豆子储存到棋子盒里。

  5、请幼儿观看电子白板,仔细观察画面,每只蚂蚁搬了多少颗豆子?

  请和相应的数字连在一起。

  ①请个别幼儿上台动手操作;

  ②请幼儿打开自己的书翻到同上图一样,进行连一连。

  活动延伸:

  1、活动区可按数取物和按物取数的练习卡让幼儿练习巩固概念;

  2、完成幼儿用书上学期第1册第10页。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中“爸爸、妈妈和我”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仿编活动,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事物间的关联。

  3、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增强诗歌仿编活动的积极性。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1、黑板、粉笔。

  2、幼儿用书人手一本,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A、小朋友,你们家都有谁呀?

  B、你们喜欢爸爸、妈妈吗?

  C、你觉得在家里,爸爸像什么?妈妈像什么?你又像什么?

  2、学习诗歌。(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用书)

  A、教师指图1,提问:画上有什么?引导幼儿看图欣赏诗歌第一段。在朗诵中教师采用等待、放慢速度以及指图等暗示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讲述。

  B、采用同样方法观察图2,学习诗歌第二段。

  C、师生共同学习诗歌,并有表情的.完整地朗诵诗歌。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部分内容。

  4、情景表演《爸爸、妈妈和我》

  请部分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先表演诗歌内容,再表演仿编内容。

  5、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在语言阅读区继续学习仿编,并分角色扮演仿编内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由于我讲解的很详细,孩子们都能动手做了操作,.一些以前不肯动手的孩子今天也尝试了自己做,虽然他们的作业中有许多遗漏的,但至少他们动手做了,说明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小百科:爸爸,对指已结婚并有子女的男性(父亲)的一种称呼。该词起源甚早。《广雅·释亲》:爸,父也。 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爸爸"并非外来词,在上古汉语中"父"发ba音。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沙包对于农村幼儿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种玩具,幼儿对它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它的玩法多种多样,可以培养幼儿的抛、接、踢、跳等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沙包的玩法,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跳、踢、抛、接等能力。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运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快乐。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的抛、接、跳、踢等能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音乐,沙包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

  2、伴随音乐做活动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沙包,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及玩法。

  (1)分发沙包,人手一个沙包。

  (2)鼓励幼儿大胆的创造更多的沙包玩法。

  2、集合队伍,让幼儿各自说说自己的玩法,并进行演示。

  3、将有趣、新颖的玩法推广。

  (1)夹沙包跳。用脚将沙包夹住抛至两*之间夹住,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跳至终点。

  (2)丢沙包。

  玩法:再运动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椭圆,两头各占一人,中间站四至六人。由两边的人一个丢一个接,目的是击中中间的人。中间的人也可以接住沙包以便在圈里多留一次。如果一边的人到“钓”另一边的人接住后喊“鱼”,那么中间的人就不能再动了,直至下一次抛开。

  规则:两边的人不能走进圈里,圈里的人不能走出圈去。

  (3)踢沙包。

  (4)高空抛接。幼儿将沙包向上空抛去,然后再接住。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刚才我们做了好多的游戏,大家都玩得很快乐,现在就跟老师再玩一个游戏:将沙包由腿下向上抛,然后接住。幼儿与老师一起跟随音乐边走边抛,直到玩具从放处将玩具放好,然后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休息。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可以通过沙包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跳、抛、踢、等多种能力,而且沙包对于农村幼儿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一种玩具,通过集体活动使幼儿之间分享不同的玩法,并从中体会快乐。在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自己寻找各种玩法,通过多角度开展运动,让幼儿运用不同方式去运动、去创造,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了体能,发展了抛、跳、接等能力。在个别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能及时组织几名幼儿协助解决,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之,本次活动可以说是成功的,幼儿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各种能力,又获得了不少的快乐。当然在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导致个别幼儿容易违反游戏规则,在以后的游戏中一定要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如果让我再次上这节课,我将会把这个游戏的组织权交给幼儿,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精品大班健康教案健康的大班教案11-17

(精选)大班教案09-29

【经典】大班教案09-30

(经典)大班教案09-04

[精选]大班教案10-08

大班教案(精选)10-08

大班教案(经典)09-06

大班教案04-01

(经典)大班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