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31 08:42:4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让学生充分自读,读正确、读通顺。

  2、读懂牛顿如何多次做实验,证明白色的阳光确实是由七色光组成的,感受牛顿求实、严谨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

  读懂牛顿如何多次做实验,证明白色的阳光确实是由七色光组成的,感受牛顿求实、严谨的科学。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爷爷对雨后彩虹的解释。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见过彩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子。

  2、检查:

  认读:拱形橙色喽霎时

  3、自读课文,勾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

  徐徐:慢慢地。

  断定:下结论。

  依次:按照次序。

  折射:光线、声波从某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4、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5、理清脉络

  第一段(1-1节)讲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

  第二段(2-5节)讲爷爷给舟舟讲关于彩虹的故事。

  第三段(6-8节)讲爷爷告诉舟舟彩虹与阳光的关系和彩虹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三、精读课文。

  1、齐读第一节

  2、自读第二段

  1)爷爷给舟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牛顿为什么断定,太阳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3)”牛顿又做了许多次实验,出现的都是这种情况“说明牛顿怎样?

  4)牛顿又是怎样证明白色的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5)有感情的朗读。

  3、默读第三段

  1、思考:雨过天晴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

  2、舟舟知道后,是怎么做的?可以看出舟舟怎么样?

  四、全文

  通过对话的形式,讲述科学家牛顿通过多次试验得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形成的结论,说明了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是与科学家的多次试验和努力分不开的。

  五、作业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Caihonggongqiaoshiyanqingjingqiguai

  ()()()()()

  Yinyinyueyueyuguoqianqing

  ()()

  2、写近义词

  断定()明亮()判断()

  迅速()徐徐()隐隐约约()

  六、板书设计:

  27阳光和彩虹

  红橙黄绿青蓝紫

  七、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的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精神。

  3、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李时珍夜宿古寺”,读了课题,你有收获吗?知道了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呀?

  关于李时珍,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介绍介绍吗?

  《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学宝典,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前医生诊断病情、救治病人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用错药、诊错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深受其害。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正确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造福老百姓,不畏艰辛,登高山,探陷谷,遍寻百草,甚至亲自试验。

  3、课文写的就是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的`事情。读了课题,你能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学生理解课题)

  看,你们的眼睛多么雪亮!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文章题目,如《九寨沟》,就直接告诉我们他要写的对象……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了解,李时珍为什么会夜宿古寺的?他会在这里度过怎样的一个夜晚?

  二、初读课文: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老师要来看看,谁预习的收获最大!学生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你从课文体会到了李时珍怎样的精神!

  真是不错,课文读得很流利了!文中有一些词语,你能读正确了吗?理解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2、出示词语:

  察访 行囊 呃逆 涎滑 无涎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1)请一位同学准确读一遍。

  (2)能不能结合课文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从并列式结构的词语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此语意思)

  (3)有没有发现,下面的这些词语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4)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能再说几个吗?

  (开天辟地、桃红柳绿、山崩地裂、山清水秀、风平浪静、山穷水尽、波峰浪谷、欢天喜地、天昏地暗、顶天立地)

  (5)这些词语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词语仔细领会。

  (6)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

  1、谁来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李时珍的什么精神让你敬佩?(学生交流)

  板书: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民

  2、那么,大家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点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圈画画,找到反映李时珍精神的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圈画。

  四、研读课文:

  1、能不能根据课文的先后顺序来交流呢?课文的第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他什么精神?

  地方多:安徽、河南、湖北、等

  路途长:好几个月

  条件差: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工作细: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实地调查

  访:走访许许多多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3、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一定还有很多,下一街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作业:

  写《习字册》

  读《补充阅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些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好,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清清的溪水一直都是清清的吗?它有哪些变化?

  (先是清清的,后来是浑浑的、变黄了,最后又恢复了清清的。)

  板书:清清的——浑浑的`、变黄了——清清的

  2、溪水为什么突然变黄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二——十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溪水为什么会变黄?

  (因为大象和野猪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树林里的树都快拔光了。没有了树林,土壤便会流失,一下雨,周围的黄土就被冲到小溪里,小溪的水就会变黄、变浑了。)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全国上下都会举行植树活动,因为树木可以防止土地流失、保持水土平衡,还可以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保护树木,不能破坏环境。

  2、溪水后来怎么又变清了呢?(因为大象和棕熊知错能改,它们又重新把一棵棵树栽好。)

  3、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清清的溪水变浑了,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办?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说一说:

  如:清理水中的泥沙;

  在水边种植树木,植树造林;

  进行治理,并建立保护区;

  加强宣传的力度,号召所有的人都自觉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水中饲养动物,帮助清理污水,同时改善溪水的环境质量。

  ……)

  4、指导朗读。

  师:接下来,咱们来看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课文读好,尤其是小白兔、大象、棕熊的对话,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1)自由读,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

  (2)指名读,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

  (3)全班读一读,感受一下。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带着头饰,表演课文。

  三、深化练习,积累词汇

  出示课后第二题:

  例:挖(坑)

  栽()培()浇()

  又(凉)又(甜)又()又()又()又()

  四、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了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变浑。要使溪水变清,就要多栽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记住一句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六、布置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把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知识。

  2、本课在设计上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对一些课文的重点能够有侧重的落实,像学习生字以及生字的书写等重点环节落实交好。

  4、但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落实还有不到之处,如对环保还可以适当引申,让学生能多了解和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环境保护,怎样把课文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

  (说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点。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生互动。

  (说明: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体设计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先简介导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文文体有一个了解,直接醒目),再请学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教师补充,运用多媒体展示《物种起源》一书及作者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本文的思路图,分组交流。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学生说出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着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①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②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③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人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人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先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可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明确:第1段,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说明:从对文字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与作者。)

  三、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2、请同学们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社会,它与“关怀底层”是否矛盾? (王岱)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看懂图意。

  (二)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小英雄,学习英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小英雄。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王二小不怕死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本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学生回答。

  本课写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事。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数一数共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①第一句话介绍王二小,他是儿童团员。

  ②第二句写他在干什么。理解常常是经常的,不是有时。看图理解一边一边。

  (2)从图看王二小的神情。他认真地观察周围有没有敌人出现。

  (3)从八路军一词,知道事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4)指导朗读:常常一边一边要重读。

  2.学习课文第2段。

  (1)小声读这段:标出共有几句话,然后边读边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扫荡指敌人到村子里烧、杀、抢。当时日本侵略军有三光政策,那就是一进村,就烧光、杀光、抢光。

  (2)看插图,一看到敌人刺刀上挂着太阳旗,就知道是日本侵略者。敌军正在喊王二小,叫他给他们带路。

  (3)再读一读这段,说一说这段的内容。敌人来扫荡,在途中迷了路,让王二小给他们带路。

  3.学习第3段、第4段。

  (1)先认真观察第三幅插图,看一看王二小在干什么?敌军官在干什么?

  (2)小声读这两段课文。想一想:

  王二小给敌人带路了吗?

  结果怎么样?

  (3)指名读第3段课文。想:王二小是怎么做的?怎样理解装着顺从的`样子?王二小甘心给敌人带路吗?为什么装着顺从的样子?迷惑敌人,让敌人相信他真的给他们带路。

  埋伏圈指八路军事先隐蔽起来,准备打击敌人。

  (4)指名读第4段。

  看第一句,理解四面八方因为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所以周围都响起了枪声。

  看图,再读第二句。敌人举起大指挥刀,杀害了王二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预习要求】

  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教学结构】

  诵读诗—画读诗—品读诗—读唱诗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

  1.看CAI课件,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二)画读诗

  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低)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低)

  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

  像山峰,像波浪

  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生: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这才是李白。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图见后文)

  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明确:白天。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三)品读诗

  1.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学生质疑:(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明确:反复。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唱出来。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

  明确: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

  4.教师小结。

  (四)唱读诗

  1.播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歌曲。

  2.学生跟唱、学唱。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生命的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常识。

  2.了解作家及作品的相关内容。

  3.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5.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小说定义、三要素及作用)

  2.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简介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梗概。

  3.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自助探究,小组合作

  1、了解课文内容,标出小节数,标出生字词,思考:哪段说明了生命的意义?

  2. 想一想: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想到生命的.意义的?周围的环境怎么样?说明此地散发出什么气息?说说环境描写渲染了哪两种不同的气氛? 在通往墓地的路上,作者经过了什么地方?环境如何? 这又渲染了什么气氛?这两次的景物描写分别还有何作用?

  学生探究后展示结果,教师补充:

  渲染了肃杀气氛。

  . 前者同时也透露出保尔沉郁、悲愤的情绪;后者又隐喻着烈士们的牺牲换来了新生活的景象。作者独具的匠心,显示了烈士生命的意义,也为下文引出保尔凭吊烈士时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做了有力的铺垫。

  五、拓展延伸

  写一处景物描写的片段,要求能够渲染出某种气氛。

  六、总结归纳

  七、作业积累:

  1、背诵第七段

  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研析课文第七段。

  纵观全书全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1、属于人物哪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2.文中哪些词语能说明生命的宝贵?(最宝贵 只有一次 仅有 )

  3.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抒发了保尔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革命者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4."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是如何自答这个问题的? 设问学生找出读出所找之句,教师板书:不为......,不因......

  5.到底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呢?(可以引文中的文字)

  把生命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

  6、如何理解“人,应当赶快生活?”

  齐读这一节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都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或工人,或农民,或做小生意的人,他们在为生计忙碌,他们似乎也没有保尔一样的崇高理想,你们说他们是“虚度年华”和“碌碌无为”的吗?

  (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提问,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总结归纳

  生命很短暂。我们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不辜负生命,让生命绚烂光彩。

  六.作业:

  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你准备怎样渡过你的一生呢?试着写一份“我对未来的设想”的计划。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导入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本文的情节虚构: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知道,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现在请大家再考虑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出示如下明清笔记,然后进一步提问、点拨。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点拨性小结:

  正如同学们说的,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10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读写并理解“真情、诚恳、风筝、吹拂、陶醉、形影不离、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眉习色舞、情不自禁、开虚作假”等词语。能用“情不自禁”、“陶醉”写句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隐瞒真实的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瞒真情是诚信的重要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认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解释课题。

  “真情”有两个意思:(1)、真实的'情况;(2)、真实的感情。本文中“真情”指的是什么呢?

  二、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开火车读课文,生字互查。

  3、讲讲课文大意。“真情”是什么?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反馈:读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3、理解词语:“诚恳”、“形影不离”。

  四、学习生字。

  五、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老舍和高煜年金子般闪闪发亮的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吹拂”、“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

  (2)、议一议:老舍为什么帮高煜年,是怎样帮的?

  接爱帮助的高煜年心情怎样?

  (3)、指导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6、7、8自然段。

  思考:从这几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理解:“眉飞色舞”、“陶醉”。

  (2)、面对老师的表扬,老舍、高煜年反应?(找出句子边读边议)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

  1、如果你是老舍或高煜年,你会怎样说?(扮演角色)

  2、听了老舍、高煜年的话后,老师怎样说?(扮演老师发言)

  五、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让学生充分自读,读正确、读通顺。

  2、读懂牛顿如何多次做实验,证明白色的阳光确实是由七色光组成的,感受牛顿求实、严谨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

  读懂牛顿如何多次做实验,证明白色的阳光确实是由七色光组成的,感受牛顿求实、严谨的科学。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爷爷对雨后彩虹的解释。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见过彩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子。

  2、检查:

  认读:拱形橙色喽霎时

  3、自读课文,勾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

  徐徐:慢慢地。

  断定:下结论。

  依次:按照次序。

  折射:光线、声波从某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4、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5、理清脉络

  第一段(1-1节)讲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

  第二段(2-5节)讲爷爷给舟舟讲关于彩虹的故事。

  第三段(6-8节)讲爷爷告诉舟舟彩虹与阳光的关系和彩虹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三、精读课文。

  1、齐读第一节

  2、自读第二段

  1)爷爷给舟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牛顿为什么断定,太阳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3)”牛顿又做了许多次实验,出现的都是这种情况“说明牛顿怎样?

  4)牛顿又是怎样证明白色的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5)有感情的朗读。

  3、默读第三段

  1、思考:雨过天晴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

  2、舟舟知道后,是怎么做的?可以看出舟舟怎么样?

  四、全文

  通过对话的形式,讲述科学家牛顿通过多次试验得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形成的结论,说明了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是与科学家的多次试验和努力分不开的。

  五、作业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Caihonggongqiaoshiyanqingjingqiguai

  ()()()()()

  Yinyinyueyueyuguoqianqing

  ()()

  2、写近义词

  断定()明亮()判断()

  迅速()徐徐()隐隐约约()

  六、板书设计:

  27阳光和彩虹

  红橙黄绿青蓝紫

  七、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的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精神。

  3、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李时珍夜宿古寺”,读了课题,你有收获吗?知道了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呀?

  关于李时珍,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介绍介绍吗?

  《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学宝典,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前医生诊断病情、救治病人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用错药、诊错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深受其害。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正确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造福老百姓,不畏艰辛,登高山,探陷谷,遍寻百草,甚至亲自试验。

  3、课文写的就是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的`事情。读了课题,你能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学生理解课题)

  看,你们的眼睛多么雪亮!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文章题目,如《九寨沟》,就直接告诉我们他要写的对象……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了解,李时珍为什么会夜宿古寺的?他会在这里度过怎样的一个夜晚?

  二、初读课文: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老师要来看看,谁预习的收获最大!学生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你从课文体会到了李时珍怎样的精神!

  真是不错,课文读得很流利了!文中有一些词语,你能读正确了吗?理解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2、出示词语:

  察访 行囊 呃逆 涎滑 无涎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1)请一位同学准确读一遍。

  (2)能不能结合课文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从并列式结构的词语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此语意思)

  (3)有没有发现,下面的这些词语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4)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能再说几个吗?

  (开天辟地、桃红柳绿、山崩地裂、山清水秀、风平浪静、山穷水尽、波峰浪谷、欢天喜地、天昏地暗、顶天立地)

  (5)这些词语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词语仔细领会。

  (6)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

  1、谁来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李时珍的什么精神让你敬佩?(学生交流)

  板书: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民

  2、那么,大家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点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圈画画,找到反映李时珍精神的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圈画。

  四、研读课文:

  1、能不能根据课文的先后顺序来交流呢?课文的第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他什么精神?

  地方多:安徽、河南、湖北、等

  路途长:好几个月

  条件差: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工作细: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实地调查

  访:走访许许多多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3、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一定还有很多,下一街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作业:

  写《习字册》

  读《补充阅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些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好,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清清的溪水一直都是清清的吗?它有哪些变化?

  (先是清清的,后来是浑浑的、变黄了,最后又恢复了清清的。)

  板书:清清的——浑浑的`、变黄了——清清的

  2、溪水为什么突然变黄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二——十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溪水为什么会变黄?

  (因为大象和野猪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树林里的树都快拔光了。没有了树林,土壤便会流失,一下雨,周围的黄土就被冲到小溪里,小溪的水就会变黄、变浑了。)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全国上下都会举行植树活动,因为树木可以防止土地流失、保持水土平衡,还可以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保护树木,不能破坏环境。

  2、溪水后来怎么又变清了呢?(因为大象和棕熊知错能改,它们又重新把一棵棵树栽好。)

  3、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清清的溪水变浑了,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办?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说一说:

  如:清理水中的泥沙;

  在水边种植树木,植树造林;

  进行治理,并建立保护区;

  加强宣传的力度,号召所有的人都自觉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水中饲养动物,帮助清理污水,同时改善溪水的环境质量。

  ……)

  4、指导朗读。

  师:接下来,咱们来看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课文读好,尤其是小白兔、大象、棕熊的对话,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更好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1)自由读,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

  (2)指名读,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

  (3)全班读一读,感受一下。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带着头饰,表演课文。

  三、深化练习,积累词汇

  出示课后第二题:

  例:挖(坑)

  栽()培()浇()

  又(凉)又(甜)又()又()又()又()

  四、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了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变浑。要使溪水变清,就要多栽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记住一句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六、布置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把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知识。

  2、本课在设计上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对一些课文的重点能够有侧重的落实,像学习生字以及生字的书写等重点环节落实交好。

  4、但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落实还有不到之处,如对环保还可以适当引申,让学生能多了解和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环境保护,怎样把课文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

  (说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点。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生互动。

  (说明: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体设计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先简介导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文文体有一个了解,直接醒目),再请学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教师补充,运用多媒体展示《物种起源》一书及作者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本文的思路图,分组交流。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学生说出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着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①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②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③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人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人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先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可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明确:第1段,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说明:从对文字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与作者。)

  三、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2、请同学们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社会,它与“关怀底层”是否矛盾? (王岱)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看懂图意。

  (二)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小英雄,学习英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小英雄。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王二小不怕死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本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学生回答。

  本课写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事。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数一数共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①第一句话介绍王二小,他是儿童团员。

  ②第二句写他在干什么。理解常常是经常的,不是有时。看图理解一边一边。

  (2)从图看王二小的神情。他认真地观察周围有没有敌人出现。

  (3)从八路军一词,知道事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4)指导朗读:常常一边一边要重读。

  2.学习课文第2段。

  (1)小声读这段:标出共有几句话,然后边读边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扫荡指敌人到村子里烧、杀、抢。当时日本侵略军有三光政策,那就是一进村,就烧光、杀光、抢光。

  (2)看插图,一看到敌人刺刀上挂着太阳旗,就知道是日本侵略者。敌军正在喊王二小,叫他给他们带路。

  (3)再读一读这段,说一说这段的内容。敌人来扫荡,在途中迷了路,让王二小给他们带路。

  3.学习第3段、第4段。

  (1)先认真观察第三幅插图,看一看王二小在干什么?敌军官在干什么?

  (2)小声读这两段课文。想一想:

  王二小给敌人带路了吗?

  结果怎么样?

  (3)指名读第3段课文。想:王二小是怎么做的?怎样理解装着顺从的`样子?王二小甘心给敌人带路吗?为什么装着顺从的样子?迷惑敌人,让敌人相信他真的给他们带路。

  埋伏圈指八路军事先隐蔽起来,准备打击敌人。

  (4)指名读第4段。

  看第一句,理解四面八方因为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所以周围都响起了枪声。

  看图,再读第二句。敌人举起大指挥刀,杀害了王二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预习要求】

  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教学结构】

  诵读诗—画读诗—品读诗—读唱诗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

  1.看CAI课件,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二)画读诗

  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低)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低)

  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

  像山峰,像波浪

  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散发弄扁舟”(教师在图上添画一叶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学生自由回答)如:

  生: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

  生: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在图上添画帆的图形。(请同学添画白帆)

  小结:这才是李白。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

  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图见后文)

  秋雁、明月、高楼(请学生说出添画的内容)

  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明确:白天。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三)品读诗

  1.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学生质疑:(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明确:反复。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唱出来。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

  明确: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

  4.教师小结。

  (四)唱读诗

  1.播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歌曲。

  2.学生跟唱、学唱。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生命的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常识。

  2.了解作家及作品的相关内容。

  3.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5.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小说定义、三要素及作用)

  2.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简介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梗概。

  3.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自助探究,小组合作

  1、了解课文内容,标出小节数,标出生字词,思考:哪段说明了生命的意义?

  2. 想一想: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想到生命的.意义的?周围的环境怎么样?说明此地散发出什么气息?说说环境描写渲染了哪两种不同的气氛? 在通往墓地的路上,作者经过了什么地方?环境如何? 这又渲染了什么气氛?这两次的景物描写分别还有何作用?

  学生探究后展示结果,教师补充:

  渲染了肃杀气氛。

  . 前者同时也透露出保尔沉郁、悲愤的情绪;后者又隐喻着烈士们的牺牲换来了新生活的景象。作者独具的匠心,显示了烈士生命的意义,也为下文引出保尔凭吊烈士时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做了有力的铺垫。

  五、拓展延伸

  写一处景物描写的片段,要求能够渲染出某种气氛。

  六、总结归纳

  七、作业积累:

  1、背诵第七段

  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研析课文第七段。

  纵观全书全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1、属于人物哪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2.文中哪些词语能说明生命的宝贵?(最宝贵 只有一次 仅有 )

  3.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抒发了保尔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革命者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4."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是如何自答这个问题的? 设问学生找出读出所找之句,教师板书:不为......,不因......

  5.到底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呢?(可以引文中的文字)

  把生命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

  6、如何理解“人,应当赶快生活?”

  齐读这一节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都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或工人,或农民,或做小生意的人,他们在为生计忙碌,他们似乎也没有保尔一样的崇高理想,你们说他们是“虚度年华”和“碌碌无为”的吗?

  (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提问,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总结归纳

  生命很短暂。我们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不辜负生命,让生命绚烂光彩。

  六.作业:

  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你准备怎样渡过你的一生呢?试着写一份“我对未来的设想”的计划。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导入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本文的情节虚构: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知道,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现在请大家再考虑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出示如下明清笔记,然后进一步提问、点拨。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点拨性小结:

  正如同学们说的,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10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读写并理解“真情、诚恳、风筝、吹拂、陶醉、形影不离、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眉习色舞、情不自禁、开虚作假”等词语。能用“情不自禁”、“陶醉”写句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隐瞒真实的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瞒真情是诚信的重要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认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解释课题。

  “真情”有两个意思:(1)、真实的'情况;(2)、真实的感情。本文中“真情”指的是什么呢?

  二、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开火车读课文,生字互查。

  3、讲讲课文大意。“真情”是什么?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反馈:读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3、理解词语:“诚恳”、“形影不离”。

  四、学习生字。

  五、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老舍和高煜年金子般闪闪发亮的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吹拂”、“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

  (2)、议一议:老舍为什么帮高煜年,是怎样帮的?

  接爱帮助的高煜年心情怎样?

  (3)、指导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6、7、8自然段。

  思考:从这几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理解:“眉飞色舞”、“陶醉”。

  (2)、面对老师的表扬,老舍、高煜年反应?(找出句子边读边议)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

  1、如果你是老舍或高煜年,你会怎样说?(扮演角色)

  2、听了老舍、高煜年的话后,老师怎样说?(扮演老师发言)

  五、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