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8 10:54:00 教案 我要投稿

中学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的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的语文教案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设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学一开始,可组织学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课文,而学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二、观图添彩,感受景美

  学生经过初读,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说:“我这里有两幅郊外的景色图,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够。同学们能帮助添上色彩吗?”学生定会兴趣倍增。老师让学生先认真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样,读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当学生说出天空是“蓝蓝的”时,老师就用鼠标点击,添上蓝色,并让他们判断深浅,以感受“蓝蓝的”一词的韵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白云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添色,并绘形。通过动态变化,让学生体会“有时……有时……”的意思。随后,老师再进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让学生用“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第二幅为农田丰收图。与上面一样,学生说出“稻子是黄的,高粱是红的,棉花是白的”,老师分别用鼠标在图上添上颜色,再引导学生把颜色说形象:稻子——金黄,高粱——火,棉花——洁白。然后,老师用多媒体作动态展示:稻子上下起伏。老师进一步启发:“多美呀!谁能用‘稻子黄了,像(

  )。’的句式来作一个形象性的描写呢?”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只要说得有相似处老师都给予肯定。接着,教师用同样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动态,引导学生想像说话。

  三、再现场景,激趣乐学

  学习第四自然段,老师可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同时放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场景,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着,打出动画特写: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儿。再请曾有类似经历的同学说说当时的感觉。然后,展示另外几个同学蹲在草丛里的动画,提示学生观察,这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并让抓过蚂蚱(或蟋蟀)的同学说说是怎么逮的。之后,让学生判断:那位张大嘴巴的同学在干什么?并进一步激趣:“你有兴趣像他那样高歌一曲吗?”请一两位同学放声唱一唱,唱完,老师就告诉学生,这就是“亮开了嗓子”。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老师展示其他一些学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欢笑、大喊、游戏等等,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动中的一些举动,学习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老师小结:“这次秋游活动,大家玩得好开心哪。现在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四、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课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去郊外活动,并让学生带好笔和纸,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中的模拟秋游,再到自然中的真实活动,既巩固了课堂所学,也使学生放松了心情,可谓一举两得。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00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 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这位女生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师:说的不错。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会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了?你先坐下来。范读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无奈

  师: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

  生:后者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同学们说,如果有时空穿梭机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们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师:哦,你还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学的时空穿梭机,运到现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无处可去。坐下来。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着他,我会和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尽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以正言辞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生:没有

  师: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我想我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因为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那么,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谁?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 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 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 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 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 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 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 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 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 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 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 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 信客的?重点写 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 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 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 一题:

  1、试写一段话,作为为信客的坟墓上的文字。

  2、假如这位信客荣获当 年全国劳动模范,请你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辞。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暂略)

  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信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济南的冬天教案。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 xiǎnɡqínɡ wēnqínɡ ānshì jīfū xiùqi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lǜpínɡ shuízǎo zhùxù chénɡqīnɡ kōnɡlínɡ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shuǐmòhuà lánwānɡwānɡ

  水墨画 蓝汪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岸边垂柳绿萍水藻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六.提问: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七.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八、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课后思考题: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 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正音:罔 贻 黍 糁 褶 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4、 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5、 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6、情境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7、 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 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8、 全文总结

  9、 作业布置

  (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

  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有部动漫叫《喜洋洋与灰太狼》非常受到欢迎,里面不仅有善良、聪慧的小羊们,还有一个让人讨厌的大灰狼。说到狼,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三、诵读(检查预习)

  1.请一位学生背诵。

  2.请学生读下列字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苫蔽成丘 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少时

  目似瞑 止露尻尾 假寐 狼亦黠矣

  3.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全体学生诵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词句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组,每组一段。教师点评。

  五、把握故事情节和内容

  1.本文可明显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和作者的议论)(板书)

  2.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板书)

  六、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认为故事中的狼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认为故事中的屠户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机智) 3.文中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的?试举例说明。(动作、神态)

  4.作者是怎样议论这件事的?《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异在哪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论狼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5.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主旨,联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你有怎样的启发呢?

  教师明确:①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的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角色不同,把这篇短文排成小话剧,学生在参与其中之后,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拓展迁移

  狼是这样的凶狠狡诈,令人讨厌甚至恐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它们赶尽杀绝呢?

  教师明确:狼的名声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文艺作品将它过分渲染的。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它们赶尽杀绝。如今,这种生物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我们还是有必要加以保护的。

  八、作业(ppt)

  1.课后背诵这篇课文。

  2.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九、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 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6.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社戏 教学设计AB。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探讨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章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头看戏则并无多大收获。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对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来。“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好在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是故乡热情、诚挚的人们和优美的山水所营造出来的,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社戏 教学设计AB》。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淳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将他们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本设计意在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预习: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不要受他人观点影响,找一个切入点,独立自主地阅读,并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

  二、观点展示:个性化阅读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只是把不同的观点摘录下来,并大致作一个分类。

  三、分组讨论

  教师首先对同学的发言作一个小结,并归纳出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组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课堂交流

  各组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其他组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

  五、教师小结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1

  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对学生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把这一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内容里,但是,那一次的课堂,我忽视了一颗天真的心。

  那天,在讲授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狮子》这则故事,课堂教学步骤由整体感知内容到分析故事情节再到探索寓意,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蚊子被蜘蛛网黏住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的陷入思考中,一分钟后,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生1:“当蜘蛛看到有猎物落网了,一下子高兴过头,一不小心掉到地下了,蚊子趁机挣脱了。”

  生2:“蜘蛛很高兴看到有蚊子落入了蜘蛛网,当它爬到蚊子身边,准备要大吃一顿的时候,但是由于它平常太懒了,不去修补蜘蛛网,导致蜘蛛网破旧不堪,不胜蚊子的挣扎,一下子就断了,蚊子飞走了。”

  生3:“当蜘蛛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蚊子就告诉蜘蛛它刚刚打败了强大的狮子,因此赢得了蜘蛛的尊敬把它放了,并且结成了联盟,在动物界横行霸道。”

  生4:“当蜘蛛正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刚好树上滴下了松脂,把蜘蛛变成琥珀了,蚊子也就捡回了一条命。”

  听到以上这四个学生的回答我含笑点头,以示赞许,课堂的气氛也到达了最高点,再扫视了一下,看到还有一名女生仍在举手,让她回答,她站起来说:“蚊子看到自己很快就成为蜘蛛口中的美餐,不甘心,就跟蜘蛛说要唱首歌给它听,于是蚊子就唱起了催眠曲,结果蜘蛛睡着了,蚊子趁机逃走了。”我一听到这,心中马上就想:怎么这么幼稚的想法?她话音落下后,我就说:“这太幼稚了,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想的那样。”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红着脸坐下了。

  课后反思,我很快意识到我当时说那女生的想法太幼稚是一个失误。回想当时她的回答为什么会让我认为太幼稚,是因为与前面四个同学的答案相比,她好像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好像是讲着宝宝听着妈妈唱催眠曲甜甜地睡着了的故事。仔细回味,那并不是幼稚,而是她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是那颗童心让她不愿蚊子就此死去,不愿蜘蛛成为残忍的屠夫,想到了蚊子会像妈妈一样唱催眠曲,蜘蛛就是听催眠曲的宝宝,这是一颗如水般透明的童心,这颗童心让她的回答是多么的天真。实际上,蜘蛛过于兴奋掉到地上让蚊子能趁机逃走,蜘蛛太懒了使到蜘蛛网日久失修让蚊子得以逃生,蚊子打败了狮子得到了蜘蛛的尊敬等,这些回答不也是很天真吗?正是因为天真,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财富,智能是财富,天真也是财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天真是想象力的胚胎,有天真才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沃尔特·迪斯尼因为天真,创造了一只米老鼠,于是建造起为全世界源源输送欢乐、输送天真的迪斯尼王国。安徒生因为天真,写下了《安徒生童话》,一个个经典的童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把一代又一代人儿时的梦想装饰得更美丽。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活着的爱因斯坦”霍金因为天真,在65岁时还写下了儿童科幻小说《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他说科学应像科幻让人兴奋,他用童心划亮了自身,照耀着孩子们在科幻世界里上天入地。如果没有天真,就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迪斯尼,没有安徒生,没有霍金。同样,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现在,我懂得了,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学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要呵护他们的童心,他们的天真。我想,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童心,是成长的前因,是发展的定金。有了这些,才能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知,去开拓,无止无境,无穷无尽。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王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吗?嗯,有同学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有同学说他们的邻居。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你们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她的邻居的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作者简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送水,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临终前还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一家尽力帮助老王,给他钱救济生活;女儿给他买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这些事情表现了杨绛一家人与人为善、厚道仁慈、知恩必报的美德。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我”老王的交往。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们的高贵品性,甚至连感觉也没有,就那一点感动也是在他死之后才有的;作者的愧怍还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她的惭愧、她的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描写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没有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可以理解杨绛为什么全文都没有什么描写,偏偏到了老王最后送鸡蛋来的时候,大大的描写一番,而所写的相貌又是那么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政事他的丑反映出了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别人的无条件的,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

  (4)老王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老王是一个车夫,是一个穷苦的劳动者,他孤苦伶仃,却朴实善良。“我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中以看出老王是个车夫。他生活艰难,居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虽然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依然惦记着我们,在他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五)小结作业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五、板书设计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3

  初步设想:

  1、学生是时代的人,世界的人,可借助创设情景这个平台,让语文训练生活化。

  2、阅读训练缺乏体系,开设这节课,权作阅读训练的先导,从学生熟悉并喜欢的事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原始、开放、多样的课程学习中懂得如何去阅读,如何引导别人阅读。

  前期筹备:

  1、将全班同学分成五大组,每组有八位同学,各司其责。设有总策划1人、市场调查员2人、产品设计师3人、产品发言人1人,产品宣传员1人。

  2、知识储备——广告学、广告法、食品营养学、广告宣传画、顾客心理学、美学。

  广告宣传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善于以色彩、形象、线条等发挥艺术技巧。熔艺术性、实用性、功利性于一体。总的来说,广告宣传画要求完整和谐明快,色彩鲜明,构图均衡,动感强烈,新颖独特,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消费者乐于欣赏,又乐于购买。

  广告创作过程中还需坚持下述要求:1)焦点2)简洁3)魅力4)协调统一

  广告语言,力求精湛凝练,创造美好的意境,从而给消费者以美好的联想,使广告发挥最佳效果。1)引起注意2)刺激需求3)促进记忆4)促成购买纤维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能使你丰满而不肥胖,如苹果、绿色蔬菜、香蕉等。

  过多食用盐是造成高血压、心脏病的主要因素。

  糖能造成肥胖、蛀牙。

  食品向更多快餐更多营养趋势发展,更多注意安全、健康、营养、美观。

  ……

  活动课步骤: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之前,老师作了一个调查,我们班同学最感兴趣的事是1)上网2)运动3)音乐4)看书5)吃东西。确实,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关联着老百姓的生活,那今天这节语文课呢,王老师就顺水推舟,顺应同学的需求,走进生活,考察一下中学生需要的食品。究竟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食品呢?

  二、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五大组的总策划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部署了专门的调查员,在初二学生群中作了大量的调查,下面,请每一组的总策划亮亮相,先透露一下调查结果,如何?不过呢,这是商业机密,得隐瞒一些。只需简略扼要介绍。

  朱、钟、范、王、孙分别发言。

  三、合作开发中学生需要的食品。

  小组合作,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新食品。具体事宜由总策划安排。

  1)设计师担当重任,除了设计食品外,还要设计外包装,调查员协助进行。

  2)产品发言人着重斟酌广告词,注意新闻实效,并设计好电视广告的播出准备。

  3)请产品宣传员落到实处,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也可利用电脑,直接画在画板上。

  四、得到市场认可。

  请每组产品发言人注意了,产品设计好,你的广播或电视广告也将播出。宣传自行设计的食品,得到公众认可。务必使自己的产品满足这四项条件:

  1)引起注意2)刺激需求3)促进记忆4)促成购买

  每组时间是3分钟。广告时间到了。第一组开始。其他同学认真看,认真听,评选出你们最需要的食品。

  ☆第一组:

  月夜的美丽,弥漫的雾气,阵阵花香都不及HART带给你丝滑的享受,那种入口即化的浓浓香情,让你仿佛回到了19世纪的皇室,感受着无限的滑爽。

  ☆第二组:

  雨夹雪即“今明后”(一种知名的饮料)之后全新打造的营养冰激凌系列,不仅在主料上改变了原来的口味,使其味道更加美味,由原来的香甜可口,升级到冰滑爽口。相信在炎热的夏季“雨夹雪”将会是您最明智的选择。

  吃了“雨夹雪”后,面色红润,血气畅,感觉好多了!

  ☆第三组:

  牌棒棒糖,香醇可口,入口即融。奶香四溢,巧克力夹心给人以丝一般的感受。本公司选用上等的荷兰纯种好牛奶,又加入香浓的独特德国巧克力,真可谓纯绿色食品,用料精细,老少咸宜。张大妈:“从前呐,吃不香睡不好,自从吃了棒棒糖,嘿,一口气上五楼还不费劲。”李小姐:“从前吃其他零食,脸上长了好多小红点,自从吃了棒棒糖,真的没有了!看这里!看这里……”(电视广告,学生表演)

  ☆第四组:

  本公司最近推出一盒“果冻冰激凌”,卡通式的外盒呈五星状。打开盒子,便见到五星被均分为五份,每份都是以水果冰激凌为中心,用巧克力做皮,镶嵌在晶莹剔透的果冻中,果冻是由天然果胶与蔗糖制成。巧克力中加入了薄荷之类的佐料,使得入口时清凉可口,用浓缩果汁造出来的冰激凌也别有一番滋味。冰激凌的清爽甜美,巧克力的香浓清澈,果冻的润滑滋养,令人回味无穷。冰激凌的味道与名字也别具一格,第一份的`香蕉是“海上翻起的鱼肚皮”;第二份是蓝莓味的被称为“海洋之心”;第三份是提子味的被称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第四份的橘子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后一份的水蜜桃被称作“桃花源”,盒中的空心部分是一些果料,各人可以根据喜好来搭配。总之,您对本产品的选择,将是您从出生到现在最明智的选择。

  ☆第五组:

  冰霜心星巧克力,冰凉透心,外面巧克力里面可乐,可乐里面是果汁,果汁里面是奶油,奶油里面是薄荷果肉冰。保证你一口吃得冰抖抖,抖掉你的牙,抖到你穿棉被,抖到你去抱妈妈,心动不如行动,去买吧。

  五、选出最受初二(11)班同学欢迎的新食品。委派一位记者,就为何喜欢此类食品,作个采访节目。(着重评价新食品的广告语言)

  经由同学投票,第四组获胜。

  记者:我想采访这位同学。你为何喜欢此食品?

  学生甲(绝大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广告做的好!

  记者:广告好在哪?

  学生乙:善用诗词。什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学生丙:广告词说得好。动用了电影里的名词“海洋之心”,刚学过的词“桃花源”。

  学生丁:广告词想象力丰富,冰激凌呈五星状,每一角都各有一种水果,香蕉、橘子、蓝莓、提子、水蜜桃,色味诱人,引起了我的兴趣。

  学生戊:广告词有诱惑力,尤其是最后一句“将是您从出生到现在最明智的选择。”记忆深刻。如果真有这食品,我肯定会购买。

  学生己:从广告词来看,这食品抓住了学生消费者的心理,五星状,像颗小星星,很可爱,冰激凌、水果、果冻、巧克力,都深受学生朋友喜欢。注重天然成分,并且“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搭配”,更刺激了消费需求,强化了购买欲望。

  学生庚:他们小组的宣传画很有创意,极富艺术性,当然,也有极强的功利性。很能吸人眼球。

  …………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过了一把食品瘾。推广中学生喜欢的食品这个活动,你知道老师查了哪些学科的知识呢?有广告学、广告法、食品营养学、顾客心理学、美学……例如,像刚才某位同学宣称本公司生产的食品是最有营养最健康的绿色食品,那他触犯了广告法。如果不懂广告法,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还需要各种学科知识的支撑。

  我们中学生担负着建造未来世界的重任,我们要以语文为武器,改造社会,以食品为例,引导食品新观念,提倡健康、安全、营养的科学饮食观。

  下一个语文活动,我们将向全校师生推荐图书,这对大家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只有自己对书籍的内在价值有透彻的了解,深刻的感悟,你才能引领读者乐于欣赏乐于阅读你所推荐的书目。

  前期工作,还是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调查,然后推出我们中学生喜欢的书。请准备好推荐书目的广告宣传词,届时,还将在校园里张贴海报。各位同学,有信心接受这次挑战吗?

  教学后记:

  本堂课只是整个阅读系列活动的一个前奏。对开发新食品,学生兴趣甚浓,这就为活动的开展创设了很好的氛围。教师得注重方法引导,例如,中学生需要的食品,取决于中学生市场,因此前期设计了在中学生群体中作个市场调查。在开展进一步的活动中,构建了对话平台,创设了生活情景,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过,这类语文活动,准备工作太繁琐,有很多步骤教师无法事先备好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灵机应变,对学生抛来的语言信息无法作出正确回应反馈,那将失去很多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先机。这类课,对上公开课来说,难度很大。

【中学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2-04

中学安全课教案02-03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3-03

中学语文实习报告范文07-12

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01-08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3-08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中学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的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的语文教案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设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学一开始,可组织学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课文,而学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二、观图添彩,感受景美

  学生经过初读,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说:“我这里有两幅郊外的景色图,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够。同学们能帮助添上色彩吗?”学生定会兴趣倍增。老师让学生先认真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样,读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当学生说出天空是“蓝蓝的”时,老师就用鼠标点击,添上蓝色,并让他们判断深浅,以感受“蓝蓝的”一词的韵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白云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添色,并绘形。通过动态变化,让学生体会“有时……有时……”的意思。随后,老师再进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让学生用“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第二幅为农田丰收图。与上面一样,学生说出“稻子是黄的,高粱是红的,棉花是白的”,老师分别用鼠标在图上添上颜色,再引导学生把颜色说形象:稻子——金黄,高粱——火,棉花——洁白。然后,老师用多媒体作动态展示:稻子上下起伏。老师进一步启发:“多美呀!谁能用‘稻子黄了,像(

  )。’的句式来作一个形象性的描写呢?”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只要说得有相似处老师都给予肯定。接着,教师用同样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动态,引导学生想像说话。

  三、再现场景,激趣乐学

  学习第四自然段,老师可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同时放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场景,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着,打出动画特写: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儿。再请曾有类似经历的同学说说当时的感觉。然后,展示另外几个同学蹲在草丛里的动画,提示学生观察,这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并让抓过蚂蚱(或蟋蟀)的同学说说是怎么逮的。之后,让学生判断:那位张大嘴巴的同学在干什么?并进一步激趣:“你有兴趣像他那样高歌一曲吗?”请一两位同学放声唱一唱,唱完,老师就告诉学生,这就是“亮开了嗓子”。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老师展示其他一些学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欢笑、大喊、游戏等等,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动中的一些举动,学习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老师小结:“这次秋游活动,大家玩得好开心哪。现在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四、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课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去郊外活动,并让学生带好笔和纸,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中的模拟秋游,再到自然中的真实活动,既巩固了课堂所学,也使学生放松了心情,可谓一举两得。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00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 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这位女生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师:说的不错。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会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了?你先坐下来。范读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无奈

  师: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

  生:后者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同学们说,如果有时空穿梭机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们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师:哦,你还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学的时空穿梭机,运到现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无处可去。坐下来。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着他,我会和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尽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以正言辞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生:没有

  师: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我想我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因为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那么,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谁?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 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 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 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 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 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 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 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 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 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 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 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 信客的?重点写 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 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 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 一题:

  1、试写一段话,作为为信客的坟墓上的文字。

  2、假如这位信客荣获当 年全国劳动模范,请你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辞。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暂略)

  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信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济南的冬天教案。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 xiǎnɡqínɡ wēnqínɡ ānshì jīfū xiùqi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lǜpínɡ shuízǎo zhùxù chénɡqīnɡ kōnɡlínɡ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shuǐmòhuà lánwānɡwānɡ

  水墨画 蓝汪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岸边垂柳绿萍水藻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六.提问: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七.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八、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课后思考题: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 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正音:罔 贻 黍 糁 褶 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4、 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5、 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6、情境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7、 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 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8、 全文总结

  9、 作业布置

  (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

  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有部动漫叫《喜洋洋与灰太狼》非常受到欢迎,里面不仅有善良、聪慧的小羊们,还有一个让人讨厌的大灰狼。说到狼,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三、诵读(检查预习)

  1.请一位学生背诵。

  2.请学生读下列字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苫蔽成丘 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少时

  目似瞑 止露尻尾 假寐 狼亦黠矣

  3.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全体学生诵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词句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组,每组一段。教师点评。

  五、把握故事情节和内容

  1.本文可明显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和作者的议论)(板书)

  2.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板书)

  六、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认为故事中的狼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认为故事中的屠户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机智) 3.文中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的?试举例说明。(动作、神态)

  4.作者是怎样议论这件事的?《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异在哪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论狼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5.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主旨,联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你有怎样的启发呢?

  教师明确:①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的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角色不同,把这篇短文排成小话剧,学生在参与其中之后,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拓展迁移

  狼是这样的凶狠狡诈,令人讨厌甚至恐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它们赶尽杀绝呢?

  教师明确:狼的名声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文艺作品将它过分渲染的。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它们赶尽杀绝。如今,这种生物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我们还是有必要加以保护的。

  八、作业(ppt)

  1.课后背诵这篇课文。

  2.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九、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 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6.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社戏 教学设计AB。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探讨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章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头看戏则并无多大收获。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对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来。“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好在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是故乡热情、诚挚的人们和优美的山水所营造出来的,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社戏 教学设计AB》。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淳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将他们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本设计意在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预习: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不要受他人观点影响,找一个切入点,独立自主地阅读,并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

  二、观点展示:个性化阅读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只是把不同的观点摘录下来,并大致作一个分类。

  三、分组讨论

  教师首先对同学的发言作一个小结,并归纳出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组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课堂交流

  各组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其他组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

  五、教师小结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1

  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对学生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把这一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内容里,但是,那一次的课堂,我忽视了一颗天真的心。

  那天,在讲授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狮子》这则故事,课堂教学步骤由整体感知内容到分析故事情节再到探索寓意,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蚊子被蜘蛛网黏住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的陷入思考中,一分钟后,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生1:“当蜘蛛看到有猎物落网了,一下子高兴过头,一不小心掉到地下了,蚊子趁机挣脱了。”

  生2:“蜘蛛很高兴看到有蚊子落入了蜘蛛网,当它爬到蚊子身边,准备要大吃一顿的时候,但是由于它平常太懒了,不去修补蜘蛛网,导致蜘蛛网破旧不堪,不胜蚊子的挣扎,一下子就断了,蚊子飞走了。”

  生3:“当蜘蛛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蚊子就告诉蜘蛛它刚刚打败了强大的狮子,因此赢得了蜘蛛的尊敬把它放了,并且结成了联盟,在动物界横行霸道。”

  生4:“当蜘蛛正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刚好树上滴下了松脂,把蜘蛛变成琥珀了,蚊子也就捡回了一条命。”

  听到以上这四个学生的回答我含笑点头,以示赞许,课堂的气氛也到达了最高点,再扫视了一下,看到还有一名女生仍在举手,让她回答,她站起来说:“蚊子看到自己很快就成为蜘蛛口中的美餐,不甘心,就跟蜘蛛说要唱首歌给它听,于是蚊子就唱起了催眠曲,结果蜘蛛睡着了,蚊子趁机逃走了。”我一听到这,心中马上就想:怎么这么幼稚的想法?她话音落下后,我就说:“这太幼稚了,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想的那样。”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红着脸坐下了。

  课后反思,我很快意识到我当时说那女生的想法太幼稚是一个失误。回想当时她的回答为什么会让我认为太幼稚,是因为与前面四个同学的答案相比,她好像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好像是讲着宝宝听着妈妈唱催眠曲甜甜地睡着了的故事。仔细回味,那并不是幼稚,而是她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是那颗童心让她不愿蚊子就此死去,不愿蜘蛛成为残忍的屠夫,想到了蚊子会像妈妈一样唱催眠曲,蜘蛛就是听催眠曲的宝宝,这是一颗如水般透明的童心,这颗童心让她的回答是多么的天真。实际上,蜘蛛过于兴奋掉到地上让蚊子能趁机逃走,蜘蛛太懒了使到蜘蛛网日久失修让蚊子得以逃生,蚊子打败了狮子得到了蜘蛛的尊敬等,这些回答不也是很天真吗?正是因为天真,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财富,智能是财富,天真也是财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天真是想象力的胚胎,有天真才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沃尔特·迪斯尼因为天真,创造了一只米老鼠,于是建造起为全世界源源输送欢乐、输送天真的迪斯尼王国。安徒生因为天真,写下了《安徒生童话》,一个个经典的童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把一代又一代人儿时的梦想装饰得更美丽。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活着的爱因斯坦”霍金因为天真,在65岁时还写下了儿童科幻小说《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他说科学应像科幻让人兴奋,他用童心划亮了自身,照耀着孩子们在科幻世界里上天入地。如果没有天真,就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迪斯尼,没有安徒生,没有霍金。同样,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现在,我懂得了,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学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要呵护他们的童心,他们的天真。我想,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童心,是成长的前因,是发展的定金。有了这些,才能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知,去开拓,无止无境,无穷无尽。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王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吗?嗯,有同学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有同学说他们的邻居。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你们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她的邻居的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作者简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送水,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临终前还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一家尽力帮助老王,给他钱救济生活;女儿给他买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这些事情表现了杨绛一家人与人为善、厚道仁慈、知恩必报的美德。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我”老王的交往。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们的高贵品性,甚至连感觉也没有,就那一点感动也是在他死之后才有的;作者的愧怍还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她的惭愧、她的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描写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没有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可以理解杨绛为什么全文都没有什么描写,偏偏到了老王最后送鸡蛋来的时候,大大的描写一番,而所写的相貌又是那么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政事他的丑反映出了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别人的无条件的,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

  (4)老王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老王是一个车夫,是一个穷苦的劳动者,他孤苦伶仃,却朴实善良。“我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中以看出老王是个车夫。他生活艰难,居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虽然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依然惦记着我们,在他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五)小结作业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五、板书设计

  中学的语文教案 篇13

  初步设想:

  1、学生是时代的人,世界的人,可借助创设情景这个平台,让语文训练生活化。

  2、阅读训练缺乏体系,开设这节课,权作阅读训练的先导,从学生熟悉并喜欢的事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原始、开放、多样的课程学习中懂得如何去阅读,如何引导别人阅读。

  前期筹备:

  1、将全班同学分成五大组,每组有八位同学,各司其责。设有总策划1人、市场调查员2人、产品设计师3人、产品发言人1人,产品宣传员1人。

  2、知识储备——广告学、广告法、食品营养学、广告宣传画、顾客心理学、美学。

  广告宣传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善于以色彩、形象、线条等发挥艺术技巧。熔艺术性、实用性、功利性于一体。总的来说,广告宣传画要求完整和谐明快,色彩鲜明,构图均衡,动感强烈,新颖独特,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消费者乐于欣赏,又乐于购买。

  广告创作过程中还需坚持下述要求:1)焦点2)简洁3)魅力4)协调统一

  广告语言,力求精湛凝练,创造美好的意境,从而给消费者以美好的联想,使广告发挥最佳效果。1)引起注意2)刺激需求3)促进记忆4)促成购买纤维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能使你丰满而不肥胖,如苹果、绿色蔬菜、香蕉等。

  过多食用盐是造成高血压、心脏病的主要因素。

  糖能造成肥胖、蛀牙。

  食品向更多快餐更多营养趋势发展,更多注意安全、健康、营养、美观。

  ……

  活动课步骤: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之前,老师作了一个调查,我们班同学最感兴趣的事是1)上网2)运动3)音乐4)看书5)吃东西。确实,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关联着老百姓的生活,那今天这节语文课呢,王老师就顺水推舟,顺应同学的需求,走进生活,考察一下中学生需要的食品。究竟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食品呢?

  二、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五大组的总策划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部署了专门的调查员,在初二学生群中作了大量的调查,下面,请每一组的总策划亮亮相,先透露一下调查结果,如何?不过呢,这是商业机密,得隐瞒一些。只需简略扼要介绍。

  朱、钟、范、王、孙分别发言。

  三、合作开发中学生需要的食品。

  小组合作,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新食品。具体事宜由总策划安排。

  1)设计师担当重任,除了设计食品外,还要设计外包装,调查员协助进行。

  2)产品发言人着重斟酌广告词,注意新闻实效,并设计好电视广告的播出准备。

  3)请产品宣传员落到实处,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也可利用电脑,直接画在画板上。

  四、得到市场认可。

  请每组产品发言人注意了,产品设计好,你的广播或电视广告也将播出。宣传自行设计的食品,得到公众认可。务必使自己的产品满足这四项条件:

  1)引起注意2)刺激需求3)促进记忆4)促成购买

  每组时间是3分钟。广告时间到了。第一组开始。其他同学认真看,认真听,评选出你们最需要的食品。

  ☆第一组:

  月夜的美丽,弥漫的雾气,阵阵花香都不及HART带给你丝滑的享受,那种入口即化的浓浓香情,让你仿佛回到了19世纪的皇室,感受着无限的滑爽。

  ☆第二组:

  雨夹雪即“今明后”(一种知名的饮料)之后全新打造的营养冰激凌系列,不仅在主料上改变了原来的口味,使其味道更加美味,由原来的香甜可口,升级到冰滑爽口。相信在炎热的夏季“雨夹雪”将会是您最明智的选择。

  吃了“雨夹雪”后,面色红润,血气畅,感觉好多了!

  ☆第三组:

  牌棒棒糖,香醇可口,入口即融。奶香四溢,巧克力夹心给人以丝一般的感受。本公司选用上等的荷兰纯种好牛奶,又加入香浓的独特德国巧克力,真可谓纯绿色食品,用料精细,老少咸宜。张大妈:“从前呐,吃不香睡不好,自从吃了棒棒糖,嘿,一口气上五楼还不费劲。”李小姐:“从前吃其他零食,脸上长了好多小红点,自从吃了棒棒糖,真的没有了!看这里!看这里……”(电视广告,学生表演)

  ☆第四组:

  本公司最近推出一盒“果冻冰激凌”,卡通式的外盒呈五星状。打开盒子,便见到五星被均分为五份,每份都是以水果冰激凌为中心,用巧克力做皮,镶嵌在晶莹剔透的果冻中,果冻是由天然果胶与蔗糖制成。巧克力中加入了薄荷之类的佐料,使得入口时清凉可口,用浓缩果汁造出来的冰激凌也别有一番滋味。冰激凌的清爽甜美,巧克力的香浓清澈,果冻的润滑滋养,令人回味无穷。冰激凌的味道与名字也别具一格,第一份的`香蕉是“海上翻起的鱼肚皮”;第二份是蓝莓味的被称为“海洋之心”;第三份是提子味的被称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第四份的橘子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后一份的水蜜桃被称作“桃花源”,盒中的空心部分是一些果料,各人可以根据喜好来搭配。总之,您对本产品的选择,将是您从出生到现在最明智的选择。

  ☆第五组:

  冰霜心星巧克力,冰凉透心,外面巧克力里面可乐,可乐里面是果汁,果汁里面是奶油,奶油里面是薄荷果肉冰。保证你一口吃得冰抖抖,抖掉你的牙,抖到你穿棉被,抖到你去抱妈妈,心动不如行动,去买吧。

  五、选出最受初二(11)班同学欢迎的新食品。委派一位记者,就为何喜欢此类食品,作个采访节目。(着重评价新食品的广告语言)

  经由同学投票,第四组获胜。

  记者:我想采访这位同学。你为何喜欢此食品?

  学生甲(绝大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广告做的好!

  记者:广告好在哪?

  学生乙:善用诗词。什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学生丙:广告词说得好。动用了电影里的名词“海洋之心”,刚学过的词“桃花源”。

  学生丁:广告词想象力丰富,冰激凌呈五星状,每一角都各有一种水果,香蕉、橘子、蓝莓、提子、水蜜桃,色味诱人,引起了我的兴趣。

  学生戊:广告词有诱惑力,尤其是最后一句“将是您从出生到现在最明智的选择。”记忆深刻。如果真有这食品,我肯定会购买。

  学生己:从广告词来看,这食品抓住了学生消费者的心理,五星状,像颗小星星,很可爱,冰激凌、水果、果冻、巧克力,都深受学生朋友喜欢。注重天然成分,并且“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搭配”,更刺激了消费需求,强化了购买欲望。

  学生庚:他们小组的宣传画很有创意,极富艺术性,当然,也有极强的功利性。很能吸人眼球。

  …………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过了一把食品瘾。推广中学生喜欢的食品这个活动,你知道老师查了哪些学科的知识呢?有广告学、广告法、食品营养学、顾客心理学、美学……例如,像刚才某位同学宣称本公司生产的食品是最有营养最健康的绿色食品,那他触犯了广告法。如果不懂广告法,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还需要各种学科知识的支撑。

  我们中学生担负着建造未来世界的重任,我们要以语文为武器,改造社会,以食品为例,引导食品新观念,提倡健康、安全、营养的科学饮食观。

  下一个语文活动,我们将向全校师生推荐图书,这对大家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只有自己对书籍的内在价值有透彻的了解,深刻的感悟,你才能引领读者乐于欣赏乐于阅读你所推荐的书目。

  前期工作,还是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调查,然后推出我们中学生喜欢的书。请准备好推荐书目的广告宣传词,届时,还将在校园里张贴海报。各位同学,有信心接受这次挑战吗?

  教学后记:

  本堂课只是整个阅读系列活动的一个前奏。对开发新食品,学生兴趣甚浓,这就为活动的开展创设了很好的氛围。教师得注重方法引导,例如,中学生需要的食品,取决于中学生市场,因此前期设计了在中学生群体中作个市场调查。在开展进一步的活动中,构建了对话平台,创设了生活情景,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过,这类语文活动,准备工作太繁琐,有很多步骤教师无法事先备好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灵机应变,对学生抛来的语言信息无法作出正确回应反馈,那将失去很多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先机。这类课,对上公开课来说,难度很大。

【中学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2-04

中学安全课教案02-03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3-03

中学语文实习报告范文07-12

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01-08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3-08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