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6 07:48: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经典(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

  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 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 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词。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2) 助词,的。 乃其一气气之余烈

  (3) 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 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题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

  (2) 名词用作动词。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

  (3) 动词使动用法。 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

  题5:古今异义

  (1)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2) 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 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

  (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 今义:应当杀害

  (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 今义:方位名词

  (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 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语文教案 篇4

  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苏省首批名校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先生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

  确实,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归功于他对情智语文的倡导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是啊,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便成了孙双金语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孙双金所倡导和践行的情智语文,又具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呢?

  作为语文教育带有一定原创性的理念,当然必须对情与智的两极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寻。如此,方能为情智语文的系统建构和运作践行,确定方向和坐标,提供策略和方式。孙双金老师以“亲其师而信其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强调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率知识,“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怀海特语)的认识,凸显了智慧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情与智有别的一面。同时,孙双金老师更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系,认为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这是情与智和谐的一面。笔者认为,情智语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张力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

  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孙双金老师在躬身践行中更奋力于情智语文教学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复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1.入境——启动情智。即根据课文特点,寻找开读契机,以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迅速启动其情智,使其进入学习情境。这一层面的操作要领在于激发情趣,诱导情智合力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这一特点,同时实现情智合力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品赏中创新;教师在引导中以情牵情,在点化中以智激智,最终实现学生情智的生成和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学生个体智慧的发展升华,离不开群体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课堂交流便成了学生情智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说情智的火花是在群体碰撞中“擦”出来的,“交流”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场。

  4.表达——展现情智。语文教育中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无疑是学生情智的综合亮相。而表达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过程,这种宣泄过程往往又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孙双金老师对情智语文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语文课堂如此精彩美丽,才使他的语文教学如此靓丽芬芳。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所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问题在于如何唤起和激发。他曾经十分形象地描绘过情智语文课堂的外显特征,那正是儿童情智潜质得到唤醒和激发的生动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表现学生的智力冲动。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闸门被全部打开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

  小手直举”显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有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举起,去主动争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小嘴常开”体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只有在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畅所欲言时,才能达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那种境地。这同样是情智融通的一种外显特征。

  这种致力于开掘儿童情智潜质的指向,同时也表现在孙双金老师的具体课堂教学之中。请看他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一个片断: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

  (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7自然段)那个男孩的意思就是开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文中孩子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就是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发现得好!这句话非常重要,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生读)第8自然段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哪些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至此,学生的情与智的合力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也同时展示在教师的板书上:

  儿童多处春光美

  儿童朝气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儿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间最美的春光

  ……

  在情智语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与智慧的和谐融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之中。这里有语文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孙双金老师总是在敏锐地发现情智的结合点,奋力地追寻情智的生长点。下面是孙老师执教古诗《赠汪伦》的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不讲,同学们已基本上读懂了。但这还不够,读诗最可贵的是发现问题。你们轻声读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读书,再交流问题)

  生:(声音比较轻)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你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都听见。

  (该生大声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为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苏州的小朋友真厉害,孙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会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别过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这是你的理解,大家来点掌声。

  (生热烈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汪伦开始时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李白看到汪伦很忙,就不让他送。汪伦不忍李白就这样离去,又来送别。

  师:归纳一下,是两人的情意太浓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两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汪伦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伦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当地的风俗,朋友送行,有这种风气。

  生:汪伦不想让李白离别时心情沉重,所以踏着有节奏的步点,唱着轻快的歌来送李白。

  师:真是知心朋友啊,他们彼此了解对方。汪伦不愿李白伤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来道别。

  从这一片断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孙双金老师正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自然地引发探究,于是儿童情与智的花朵在读与思的交锋中竞相怒放。当然,这只是孙老师探究情智结合的一种方式。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寻求情智结合点的成功案例。

  孙双金老师创导的情智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人文情怀和时代亮色。他的情智课堂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他执教古诗《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种以“绿”字为诗眼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情智交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即回家)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见江南,但离家虽近只因来去匆匆,还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就不难明白圆月高照,但作者却难以合家团圆的蕴意。这样,随着学生解读的深入,教师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书:

  泊船瓜洲

  句面义句中义句外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读到这里,孙双金老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大家探究:为什么“应该还”“更该还”而又“不能还”呢?在穿插交代时代背景之后,师

  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于是,在共同的讨论中,学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为政务缠身而难遂回家省亲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为大家”。

  在下半节课里,孙老师又以“绿”为中心,引出了“炼字”的情趣

  训练。王安石曾经用过“到”“过”“入”“满”诸字,最后决定选“绿”,妙在何处?“红杏枝头春意()”“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分别可用“旺、浓、闹”和“翻、动、拂、皱”,又该如何填空?……如此练中见情,细处显智,又把学生的情智意趣不断推向纵深,成为他们对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种诗意享受。

  人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宁静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犹如明亮的星辰,让我们仰望终生。由此看情智语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语土壤里的大树,在油绿的枝叶上颤动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风里绽放的则是智慧的花朵,它们将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片绿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精选]语文教案10-15

【经典】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6

语文教案[精选]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