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4 12:10: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大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蚕、床、脱、旧、胖、吐、茧、卵、桑、裳、嫩、渐、蛾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卵、桑、裳、嫩、蛾、渐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过程:

  一、揭题、教学生字。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

  〈1〉出示词语(带拼音)

  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

  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

  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请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读错的,请你帮他纠正一下。重点朗读词语蚕卵又白又嫩旧衣裳蚕床

  〈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

  本上写一个)

  四、读准了生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反馈、评议。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评的重点就是上面两方面。

  可作如下点评:

  〈1〉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行啊!

  〈2〉这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你再读一遍。

  〈3〉你读得太心急了,把字给丢了,慢慢来再读一遍。

  〈4〉你这一小节没读好,没关系,你可以请同学帮你读。

  当学生读第六小节时,教师板书茧。读第七小节时板书蛾

  五、刚才小朋友经过认真地读课文,了解了从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蚕姑娘又变成了茧子,茧子变成了蛾姑娘,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读。

  (1)自由准备

  (2)抽四人小组赛读。(2组)

  (3)你们看,这就是蚕的一生。(课件出示图画)你记住了吗?

  (4)拿出课堂作业本,填一填。反馈、校对

  六、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生字卡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一说成语包含的道理。

  2、学生讨论怎样学习成语故事。

  二、揭题、解题

  板书课题:望洋兴叹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理解课题中哪些词语?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河神望着海洋发出感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文中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聚耻,并给生字组词,分析字形,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结合语句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自由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4、学生汇报,师引导归纳

  5、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文

  1、学生比较:燕国的少年和河神相比,的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

  3、学生说一说:“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试着用它说一句话。

  五、课堂

  学生说说两个成语故事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上海的弄堂的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细致的描写之中的对于弄堂的情感,尝试感悟上海人的处世态度、生活理念和精神特征。

  3、引导学生培养细致观察生活写作的能力,学习课文细腻的描绘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细致的品读课文,使学生感受文中洋溢出的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蕴涵的真实美感。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些上海的弄堂的照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作者描写的弄堂有怎样的生活特点? (课堂活动:学生默读全文,进行概括。)

  三、 品读课文,感悟细节

  1、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出这种弄堂的特点的?

  2、在弄堂里生活的人们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反映出的这种特点?

  3、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

  (课堂活动:品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的圈划,发表感想,并将这个过程和朗读结合起来,通过朗读感悟文章那种自然、真实的语言风格。)

  四、能力迁移,习作练习

  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导演,来拍摄最具有上海特色的记录片,会选取什么场景?为什么?

  (课堂活动: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五、作业布置

  以 “上海的 ” 为题,重写你的片段,体现你对于上海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成功》教案4。

  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重点、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于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于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成功》教案4》。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导语:论“成功”是个老话题,但作者凝聚了毕生的治学经验,见解独到,老话题却做出了好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二段(5~9):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

  “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一层(5-6):要客观对待天资。

  第二层(7):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第三层(8):机遇是存在的,有时对人影响极大。

  第四层(9):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第三段(10):指出王国维的疏漏,突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

  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通过多元朗读,体会作者怎样逐步理解父母的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

  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方式的联系,体会两种不同中饱含的爱。

  乐学善思

  办法课本剧表演(三名学生,表演我、妈妈、爸爸)

  教学流程

  1.导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两股“风”在影响着我们,一股是妈妈的“顺风”,一股是爸爸的“逆风”。其实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饱含着父母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起感受作者是怎样小心地把握父母这两股不同的风呢?板题:10美极了与糟透了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读顺,并找与“美极了”与“糟透了”这两个词组的句子,画上横线。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这两个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名归纳主要内容。

  5.组内互读,从文中找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来对作者有着怎样影响的有关语句,相互交流。

  6.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感情朗读对作者影响的.句子,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7.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生本节课的收获。

  个性化设计,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课文,你是怎样理解爸爸妈妈对巴德的的?

  板书:

  10“美极了”与“糟透了”

  母亲父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02-08

语文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