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1 08:36:0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经典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

  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丛书。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认识“船、弯、两、尖、坐、看、见、闪”8个生字,会写“两”1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两”1个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预设】 一、儿歌导入。

  1、听儿歌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课前出示课件让学生先听儿歌。

  师: 小朋友们,这首儿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它的名字叫《小小的船》,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儿童诗,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68页,第六课《小小的船》(板书),我们来读一读题目6、《小小的船》。

  2、学生齐读课题,并组织生字“船”的教学。

  师:我们来认识“船”字,谁来读一读?它是翘舌音。(学生读)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认识了“船”字,再读一次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还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学生读,师巡视指导) 2、听录音。

  师:我们来听一听录音。

  师:再听一遍,可以小声跟着读。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和同桌读一读生字词。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笔,看谁能快速地找出课文里的生字宝宝,并把它们圈出来,然后和同学读一读。(学生找生字,然后读师巡视指导) 4、学习生字词。(多种形式学习,表扬说得好的学生)

  师:我们来学习生字词。(出示卡片,教学“弯”字可让学生用手画一画,感觉“弯弯”。“两”字可用组多个词记忆。“尖”说一说由哪些熟字组成。“坐”是平舌音,课件演示形象记忆:两个人坐在土上面。“看见”课件演示:把手搭在眼睛上面看东西。“闪”是翘舌音,课件演示:门里面闪进去一个人。) 师:我们来拼读生字词。(学生集体拼读) 5、游戏:摘星星。

  师:我们来玩生字游戏,摘星星。(点名读星星卡里的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再读课文。

  师:我们学会生字宝宝了,把它们放回课文里,你们还会读吗?谁来试一试,读一读全文。(点名读后齐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2、学习第一句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1)读这句诗。

  师:我们来学习第一句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2)图文结合,知道“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师:请看图,这是个什么样的月儿? 生:弯弯的。

  师: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画一画。(板书:简笔画弯弯的月儿) 生:在空中画。

  师:这个弯弯的月儿两头怎么样? 生:尖尖的。(师板书:尖尖) 师:这个弯弯的月儿像不像小船呀? 生:像。(师板书:像小船)

  师:这里是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所以“小小的'船”指的就是这个...... 生:弯弯的月儿。

  (3)再读这句诗。(多种形式读,可加上动作。) 师:这么漂亮的月儿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就请你们用喜欢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诗吧,如果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

  (4)训练说话:弯弯的月儿像( )。

  师:小朋友们,请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弯弯的月儿除了像小船,它还像什么呀?(表扬说得好的学生)

  生:像香蕉,像弯刀,像豆角,像眉毛,像妈妈微笑时弯弯的嘴......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吧。(加动作读)

  3、学习第二句诗: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多么可爱多么神奇的月亮船呀!你们想不想飞上去坐一坐呀? 生:想!

  师: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飞上去(做飞的姿势)。 (1)引导学生回答“我”坐在小船里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坐在月亮船里看到了什么呀?谁来说一说?(表扬说得好的学生)

  生:星星,闪闪的星星。 生:蓝天,蓝蓝的天。 生:(或看到其他)

  (2) 读这句诗。(多种形式读,可加上动作) 师:这夜空的景色美不美呀? 生:美!

  师;请你们用美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诗吧!(可加上动作读)

  4、读整首诗。

  师: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整篇课文?(点名读,齐读) 四、练习:连一连。

  师:我们来做练习,请小朋友们拿起笔做一做69页第3题,照样子,连一连。

  学生做练习老师巡视,然后点名说一说答案,再集体读一读。 五、指导书写“两”字。

  师: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两”字)这个字怎么读? 生:两!

  师:请你们睁大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两”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指导观察每一笔的书写位置)

  师:请小朋友们举起你的小小手,跟老师写一写。(师在黑板示范写) 师:请你拿起笔找到69页第4题描描写写中的“两”字,先描红,再写两个,看谁写的最漂亮!

  (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并讲一讲写字的姿势。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六、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好!不仅学会了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师: 这节课的作业是:1、朗读课文2次。 2、书写生字“两”一行。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查阅的资料理解关键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准备。

  1、教师: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录像。

  2、学生:搜集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引入。

  1、课前组织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或观看电影《红岩》,搜集有关白公馆、渣滓洞、小萝卜头的资料,相互交流。

  2、引出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做到正确、流利。

  2、从语境中抽象出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以图激情,朗读理解课文。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自由朗读第1——5段。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

  出示重点句: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出示小飞虫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读第8段的第一句,相机出示小飞虫。

  提问:孩子们认识它吗?你觉得小飞虫对你来说是“新事物”吗?小组里说说你平时捉到小飞虫是怎样对待它的?

  过渡语:为什么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呢?他又会怎样对待小飞虫呢?请同学们自读第6~12段。

  3、教师让学生联系图画,朗读第6——12段。

  提问: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萝卜头看到小飞虫后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请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动作辅助,教师引导感悟小萝卜头的心情。

  (1)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2)“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

  (3)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

  (4)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5)小萝卜头高兴地拍手叫道:“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可比赛读,可齐读。

  4、比较你和小萝卜头对待小飞虫的态度,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升华,启发教育。

  1、小飞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了”“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处。

  板书:向往自由。

  2、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为什么没能像小飞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想想小萝卜头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打算呢?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同学间互相交流了解到的“红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的演讲比赛。

  板书设计:

  小萝卜头

  向往自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文章《古代寓言两则》。

  二、学习文章。

  1、配乐读文,感知意境。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朗诵这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

  2、三步学习,了解大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随着学习向导,来理解文章。

  (1)出示学习向导: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含义。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小组间合作解决。

  (2)学生根据自学向导的要求进行自学。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自己练习。

  (2)全班汇报。

  (3)同学。

  第2课时

  一、自读自悟,能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

  2、自读课文,结合注视了解词句的含义。

  3、全班交流文章的含义。

  4、练习朗读,教师与学生进行评议。

  二、讲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交流,进行推选,全班汇报,集体评议。

  3、理解寓意:郑人买鞋可笑吗?为什么?你能悟出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吗?

  4、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三、熟读、背诵课文。

  1、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含义。

  2、完成书后练习题,领会“之”的不同含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对话。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部首,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认识到做对他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理解青蛙妈妈说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课前说:

  你认识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教同学字

  1、 出示生字,自由读。

  2、 小组讨论:想想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 汇报: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 分析生字,理解词语,口头组词。

  四、 导书写:师范写,生描写、仿写。

  五、 作业:每个生字写一行。

  教学后记:同学能很快地认识这些生字,并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

  青蛙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身手?

  二、 读课文

  1、 范读第1小节,问:小青蛙会想些什么?

  2、 看动画,边看边想:小青蛙跳到什么地方问谁去了?

  (1) 出示对话,指名读,评议。

  (2) 分角色朗读,想想怎么读好它们的对话?

  3、 自读课文3——4小节。

  想:小青蛙又去问谁了?他人又是怎样说的确良?

  4、 看动画片,反馈交流:互相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分角色朗读。

  5、 小青蛙还会问谁?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自读第五小节)

  6、 指名读妈妈与小青蛙的对话。

  问:你明白妈妈的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 齐读课文。问:假如你是小青蛙,你现在知道做什么事最快乐了吗?

  四、 课后拓展:

  1、 分角色扮演课文。

  2、 你认为你做什么事最快乐?

  18 什么事情最快乐

  小青蛙(图)

  板书: 啄木鸟(图) 捉虫

  水 牛(图) 耕地

  蜜 蜂(图) 采蜜

  为他人做自已能做的事,你会觉最快乐。

  教学后记:同学知道做协助他人的事才会最快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老师朗读课文。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经典]12-09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乐园教案06-08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