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时间:2024-04-12 18:22:26 教案 我要投稿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中,在引导学生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计算时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渗透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时间过得真快啊!很快这一单元我们就学完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共同整理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2.组织学生复习教材第41~58页内容,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不进位笔算乘法、进位笔算乘法、两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详细回顾知识内容。

  本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知识,那么这每一种该片的方法是怎样的?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例题,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互相交流,议一议。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

  (2)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

  ①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可以先把它看作表内乘法来计算。再将计算的结果扩大10倍、100倍或1000倍。

  ②笔算乘法。

  笔算不进位乘法。

  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算理是把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相乘的结果加起来。

  笔算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的笔算的算理同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一样,只是在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解决问题。

  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或除法应用题。

  要根据已知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连乘应用题求的是总数,可先求出每份的数量,再乘总份数就得出总数;也可以先求出总份数,再乘每份的数量,就得出总数。连除应用题的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总数÷份数=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8页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动手算一算,然后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的依据。

  2.教材第58页第2题。

  组织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数量关系,能说一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每步各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练习十三第1、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4.练习十三第3~6题。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看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是怎样整理和复习的?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13

  二、教学目标

  1、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自主整理与复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三算之间的联系,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3、体验回忆、举例、分类、整理和纠错、应用的计算复习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

  五、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整理与复习。

  2、知识的复习与梳理

  (1)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主要学习那些知识?

  生:口算、估算、笔算。

  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板书:

  口算

  估算

  笔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2)举例

  ①师:那关于口算,你们能不能出一道,你觉得比较容易犯错,或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给我们其他小朋友做一做呢?动手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品:如:40x50=

  请学生说,你觉得这道题目为什么比较容易犯错?

  生:末尾的零可能会写错。追问:那这道题你会算吗?说口算方法。算完追问:为什么积的末尾会出现3个0呢?

  师:哦!是的,看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中,积末尾有几个0是我们尤其要留心的地方。

  根据你们刚才的发现,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

  ②笔算

  师:同学们,昨天张老师在我们班,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行进了一个小调查。让大家做了四道题目,张老师在这里对这四道题目的.完成请款进行了一个统计,我们来看一看

  算式43x22=75x31=63x27=76x54=正确人数错误人数

  现在请你当当小专家,去思考你觉得这些算错的同学,可能错在什么地方?同桌两位小专家之间可以讨论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适当的板书:

  如:

  ①进位加法出错;

  ②计算时思路不清;

  ③乘加混杂;

  ④书写误差;

  ⑤数字看错

  师:刚才各位小专家都说的很好,那对于我们笔算的答案,我们有没有快速的办法去检查呢?引出估算。并请孩子们估算这四道题目。

  在学生的回答的时候追问,你是怎么估的。

  师:是的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我常常利用估算来检测确定准确值的范围。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些同学们昨天的错题,看看你们这些小专家是否已经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备好了吗?

  展示错题,学生讲解错误原因。

  师:同学们,这个笔算是如此的重要,那在笔算的过程中,就一定要仔细,一定要认真。

  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几道题目。

  32x33= 43x87=

  师:同桌互改,如有错误,同桌说一说他错在什么地方?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说一说错的原因,说完后,其他学生坐在座位上,同桌互说!

  3、应用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①一个教室坐40人,一幢教学楼12个教室能坐多少人?

  师:看着这题,你会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来解决这题?

  生:口算

  ②阳关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8个座位,如果有6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师:那这题呢?

  生:估算(追问:为什么)

  ③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8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45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要付多少钱?

  师:这题,你的想法是?

  生:笔算。

  现在请你们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师: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两位数乘两位的知识又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有没有对该单元的知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4

  教学内容:

  1、回顾字母表示和数量关系、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2、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交流写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4、简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回顾方程的相关知识。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方程。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会用字母

  1、分组讨论: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2、出示教材111页2题,说出字母和字母式子表示的意义。

  3、练习112页的1,2,3题。

  4、小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当告诉字母的值时,我们可以求出式子表示的数量。

  二、回顾引导,会解方程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方程的有关知识,看看下面这些题目你们会做吗?请判断,是等式的记上□,是方程的记上○。

  卡片出示,学生按编号记写答案。

  (1)3a+2 (6) 56-12=44

  (2)6+y=12 (7) x+y=10

  (3)5b-4=6 (8) 2d=d+d

  (4)S=ah (9) 8×4=32

  (5)a+b=b+a(10)8x-4x=5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画□的和画○的式子是哪些?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黑板上。

  师:画□的题有(2),(3),(4),(5),(6),(7),(8),(9),(10)。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画○的题有(2),(3),(5),(7),(8),(10)。大家觉得对吗?

  生:不对。因为5题和8题不是方程,4题是算面积的公式,所以不能画“○”。

  生:可以。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就可以画圈。

  师:你们同意谁的?讨论讨论看?

  生:因为5题和8题任意用一个数进行检验,都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是吗?大家试试看。

  学生汇报中,发现等式中的恒等式不是方程。计算公式虽然含有字母,但也不是方程。

  板书:

  等式方程如(2),(3),(7),(10)

  算式如(6),(9)

  公式如(4)

  代数恒等式如(5),(8)

  师:请大家算出6+y=12,5b-4=6,8x-4x=5的.解,验算一下,看你做对没有。

  师:大家完成以后,同桌说说什么是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生:如“6+y=12”中,如果y=6,方程左右两边就相等了。这里6就是“6+y=12”的解。

  生:老师,你说过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呢!

  师:对,找到一个数,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结合刚才的解答,你认为在解方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比如3x=18,就想3和几相乘是18?这个数就是x的值,也就是方程3x=18的解。

  生:使用等式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边同时加、减相同的数。

  生:两边同时乘、除一个数时,除了注意数相同以外,还要注意乘、除的数不能为“0”。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等式的性质,那么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呢? 做完了这些题,同桌交流一下。

  12x-6=36 12y+6=36 12x-6x=36 12y+6y=36

  完成后请学生上台写出解答过程,并说明每步变化的理由。

  三、分析关系,构建等式

  师: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关系呢?能用式子表示吗?试试看。

  有5篮子辣椒,每篮xkg, 一共12kg。鱼缸里有35条金鱼。其中红金鱼有10条,黑金鱼有y条。

  生:5x=12

  生:10+y =35 总量=总量 总数=总数

  生:12÷x=5

  生:35-y =10 篮数=篮数 红金鱼数=红金鱼数

  师:根据刚才列出的式子 ,同桌再把等量关系讲一遍。想想还有其他的列法吗?

  练习教科书第4,5题。

  师:请大家说说,写等式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练习:请用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方程的意义。4x+2=6 5b-2b=18

  四、简单应用,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先列式解答这两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小组交流。

  1、几个小朋友去买冰激凌。玲玲买了8个 ,芳芳买了5个。玲玲比芳芳多花了12元。冰激凌是多少钱1个?

  2、爷爷买的3节电池的价钱刚好比1盒牙膏贵8角。已知牙膏每盒是3元5角,每节电池多少元?

  学生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板书:

  (1)读懂题意,找到等量;

  (2)把未知数看作已知数,用字母表示;

  (3)写出方程,求出解。

  师:用方程解决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生:要认准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生:做完了,还要检验答案是不是符合题意。

  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者检验。

  师:看来大家学得非常好!奖励你们完成书上的练习。请大家做教科书第113页和第114页的第6,7题。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6+6+6+6=24

  6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因数 因数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

  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

  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

  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

  (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6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和复习的第1~3题,练习二十1~4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三)。

  0。10。024。20。1990。35

  120。31。250。80。50。90。01

  1。50。4161。63。5+3。53

  64。32160。050。81。233

  0。651。028。82。22。42。5

  4。23。57。20。3+2。80。3

  2。870。7(1。5+0。25)4

  6。40。2+3。60。2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图:

  2。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2?

  三、课堂练习

  1.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边和高的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2、3、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第10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实际测量。(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练习二十二第59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7

  一、复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二、复习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难点:用多种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学生快速翻看课本第41~57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自主整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视并指导)

  4.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①口算乘法。

  ②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③解决问题: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5.教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的知识思维导图,组织学生一起回顾各小点的具体知识。

  二、知识应用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和笔算。(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小组中议一议题中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3)点名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教师订正)

  (2)发现规律。

  ①师:计算第一排算式的两个乘数之间的和,再分别计算出得数并比较积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先计算,再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发现。

  ③教师小结:两个乘数的和一定时,两个乘数相差越小,它们的'积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课件出示小结)

  (3)组织学生用第二排算式验证规律,并说一说。

  3.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点名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对回答不完整的,给予补充。

  (2)师:第一问有几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连乘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3)第二问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疑问的学生,集体订正)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第三问,点名说一说。(课件出示示例及答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93 700 380 780

  6800 54000 120 20xx

  第2题:256 289 324 484

  888 2640 20xx 774(竖式略)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5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4题:28×22×6=3696(个)或28×(22×6)=3696(个)

  第5题:1260÷7÷9=20(元)或1260÷(7×9)=20(元)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8×4×9=288(人)或8×(4×9)=288(人)

  (2)288÷6÷3=16(人)或288÷(6×3)=16(人)

  (3)答案不唯一,例如:参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9

  第四单元课时备课教案

  课题 整理与复习

  1.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决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2-6的乘法口决和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计算。

  3.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机

  4.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复习1-6

  的乘法口决:出示表,找规律.

  二、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2 1×6 3×4 4×2 6+6 2×4 4×1

  乘法的意义

  三.看图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四、做66第1题

  五、复习填括号练习1.看乘法式题卡片写得数

  3×2 4×4 3×6 2×2 6×5

  3×4 6×6 2×4 2×6 1×6

  2.先把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计算妈

  妈买来4袋桔子,每袋5斤,一共几袋?妈妈买来4袋桔子,5袋苹果,一共有几斤?

  3.提出问题或条件再算出来

  ①6个少先队员做纸花,每人做4朵( )?

  ②少先队员做了24朵纸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8朵,( )?

  4.口算

  3×3 4×5 6×2 30-7

  3+3 5×4 1×4 48-2

  5. ①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每只6元( )?

  ②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 )共买多少只?

  ③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方小明和小光各有5张邮票,他们一共有几张邮票?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10

  课题整理与复习

  1、教学目标:复习巩固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决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2-6的乘法口决和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计算。

  3、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机

  4、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复习1-6

  的乘法口决:出示表,找规律。

  二、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21×63×44×26+62×44×1

  乘法的意义

  三、看图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四、做66第1题

  五、复习填括号练习

  1、看乘法式题卡片写得数

  3×24×43×62×26×5

  3×46×62×42×61×6

  2、先把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计算妈

  妈买来4袋桔子,每袋5斤,一共几袋?妈妈买来4袋桔子,5袋苹果,一共有几斤?

  3、提出问题或条件再算出来

  ①6个少先队员做纸花,每人做4朵()?

  ②少先队员做了24朵纸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8朵,()?

  4、口算

  3×34×56×230-7

  3+35×41×448-2

  5、

①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每只6元()?

  ②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共买多少只?

  ③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方小明和小光各有5张邮票,他们一共有几张邮票?

  .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11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和复习的第1~3题,练习二十1~4题.)

  复习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

  熟悉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三).

  0.10.024.20.1990.35

  120.31.250.80.50.90.01

  1.50.4161.63.5+3.53

  64.32160.050.81.233

  0.651.028.82.22.42.5

  4.23.57.20.3+2.80.3

  2.870.7(1.5+0.25)4

  6.40.2+3.60.2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关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图:

  2.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2?

  三、课堂练习

  1.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边和高的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2、3、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第10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实际测量.(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练习二十二第59题.)

  复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提高运算能力,培养数感。

  2、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梳理知识结构。

  1、请同学们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梳理。

  2、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以组内单位进行汇报。

  3、汇报,在学生的整理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

  (二)口算、计算。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32×3= 14×5= 190×2= 13×60=

  17×40= 60×90= 24×5= 25×80=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反馈订正。

  2、完成整理和复习第1题。

  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1)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是怎样口算的?

  (2)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是怎样笔算的?

  口算: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只用两位数与整十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在所得到的积后面添上1个0。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比较每组算式得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0╳30= 31╳29= 32╳28= 33╳27=

  50╳50= 51╳49= 52╳48= 53╳47=

  (1)个人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发现:在乘法中,当两个因数的和不变时,这两个因数的差越接近,积越大。

  4、比较下列算式得数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11╳11= 21╳21= 21╳31= 21╳41=

  51╳61= 31╳61= 41╳71= 51╳81=

  发现:头乘头,头相加,尾乘尾。(够进位的要进位)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小王平均每个工作日投送28个快递邮件。如果每月按22个工作日计算,小王半年一共投递多少个快递邮件?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28╳22╳6=3696(个)

  答:小王半年一共投递3696个快递邮件。

  2、一辆出租车一周(7天)收入1260元钱。如果每天工作9小时,平均每小时收入多少钱?

  (1)个人独立完成

  (2)组内交流:1260÷7÷9=20(元)

  答:平均每小时20元。

  (四)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13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练习巩固。

  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突破方法 讨论交流,多种层次练习。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 小组讨论,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复习导入

  教师:本单元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计算下列各题。(小黑板出示)

  60×6= 43×10= 14×20=

  150×30= 14×3= 34×40=

  42×64= 31×41= 23×300=

  56×72= 20×26= 13×40=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一起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基础练习

  1.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题目的问题,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一说。

  2.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5题。

  师生先共同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强调讲解。

  提高练习

  1.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先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然后小组交流讨论题目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指名说一说,对回答不完整的,教师给予补充。

  (1)第一问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应用题?

  同桌讨论交流思路和方法,并互相评价。然后教师指定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2)第二问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呢?

  指定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3)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第三问。教师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

  2.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6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上一题总结的方法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学生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整理和复习课时,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课程理念,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 教材习题创设了大量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了“乒乓球比赛”“投送快递邮件”。练习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整理与复习》教案01-25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11-17

《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案08-10

数学单元复习教案12-19

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案11-20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02-27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02-27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04-16

《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