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五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1
●课程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类型 小学必修
●教学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时间 6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7)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8)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课程内容与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第八单元“数据的分析和分析”。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统计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8课时
(2)长方体(一)8课时
(3)分数乘法9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 2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4课时
(8)数学好玩3课时
(9)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10)总复习6课时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读懂Readandwrite部分的对话,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
2、能够听、说、读、写对话中两组四会句子,并完成填充的练习。
3、了解Pronunciation中字母组合ei/ai/oi的发音规则,以及p/b,t/d的发音区别,能在教师正确示范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含有这四个字母组合的单词。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需要理解认读句型:Itistallerthanthebrownone.Itstailis38cmlong.Itisshorterthanme.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中两组四会句型的认读和书写,并完成填充的练习。
2、本课时的难点是Pronunciation,要求老师正确示范发音,引导学生最终能够正确朗读含有这四个字母组合的单词,并发现其发音规律。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教生齐唱本单元C部分的歌曲“Mypets”,复习巩固有关活动的单词。
(2)日常口语练习。
A:Howtallareyou?
B:I’m160cmtall?
A:Really?I’mshorterthanyou.
2、Preview
结合单词卡片复习所学的四会单词,可让学生进行快看快拼的.比赛。
3、PresentationReadandwrite
(1)教师呈现本课时挂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这是Ben和他的爸爸去动物园看猴子的情景。你们能观察出有多少猴子,他们哪一只,哪一只最矮?哪只比较年轻?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对话,然后请学生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2)跟录音读对话,注意理解和体会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完成填充的练习。
(3)教师范写四会掌握句子,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仿写句子。
Pairwork
要求学生完成介绍班里同学,然后交换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本部分语言进行交流。
Pronunciation
(1)本课时学习的是字母组合ai,ei,oi的发音,教师出示一些含有ai,ei,oi字母组合单词卡片,要求学生按读音将其分类,引导学生把含有字母组合ai并发音为/ei/的单词归为一类,同样教授字母组合ei,oi。然后再出示p/b/t/d的单词,先按有相同字母的分为一类,然后分读这些词,请学生回答两者有什么区别。
(2)听录音,跟读单词和绕口令。
4、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
(1)做本单元AReadand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Readandwhite、Pronunciation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包装纸
学生准备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也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数除法。那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一下几个小朋友分饼的问题。
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
(1)每人吃张饼,4个人共吃多少张饼?
(2)把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3)有2张饼,每人分得张饼,可以分给几个人?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三道题,并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3)题中涉及了分数除法,想一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探究和对比,使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这样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可以使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55页例题。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包装纸)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2)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观察发现。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
预设
(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学生汇报)
生1: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小格,占这张纸的。
生2:里面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即÷2=。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师: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2吗?你能提出大胆的猜想吗?
预设
生: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商作商的分子。
提出质疑,验证猜想,理解新知。
(1)尝试验证,发现问题。
师:科学的验证不是仅通过计算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的,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题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师:为什么有些题目能很顺利地算出来,而有些题目却不能很快地算出准确的答案呢?(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P P23 例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促进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23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统计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所以气候也是变化多样。今天我们来看看两个地方的降水情况!
(一)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知道青岛市20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吗?哪个月最少呢?
(2)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2.出示例图2
(1)观察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2)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
师指出:像这样的只对某一项目的数量进行统计的折线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单式)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师相机补充: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板书:易看出变化趋势)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1.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2)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这样比较方便。(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你能给这张统计图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怎样才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呢?
对,我们可以在右上角加一个图例。(出示图例)现在知道了吗?这幅统计图完整吗,还差什么?
(2)你能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吗?
3.综合处理信息
(1)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以及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板书:便于比较)
(2)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4.自学例2
⑴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⑵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⑶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在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看来它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还真不小呢!
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师相机补充: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相机板书:描点、标数、画线、统计时间)
4.出示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回答问题。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7
通过学习《一件运动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心。
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人物的爱心,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训练快速阅读能力,感悟文中人物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疑问
1、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正因为我们拥有爱心,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好。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感受过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爱,能给我们讲讲吗?
生:略
2、师:同学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真幸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一段用关爱与真诚演绎的故事,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出示课件一:课题)
3、激发疑问。师:同学们,当我们见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4、生:略
5、师: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你们的疑问让老师看到了咱们班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快速自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注意生字,读准字音;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两个主要人物?课文围绕着运动衫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二:初读要求)
2、学生汇报。
3、归纳提炼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首先写了“我”非常喜欢那件(运动衫),并买下了这件(运动衫)。接着写当“我”知道康威老先生的鞋没法再修时,“我”又用(运动衫)为康威老先生换购了一双(新鞋),最出乎意料的是康威老先生竟用自己(心爱的小狗)为“我”换来了(运动衫)。
(板书:得---失----得)
三、默读课文,寻找爱的闪现
1、师:课文中洋溢着爱心,文字中涌动着真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心,去课文中寻找爱的细节。请你用笔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四、朗读交流,领悟爱的丰富
师:有那位同学想带大家一起分享你找到的爱的细节,请站起来大胆向全班汇报。其余同学有不同感受可以及时补充。
(一)找准突破口
1、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段,以此为突破口,初步感悟“我”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和“我”此时的矛盾心理。(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象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2、品读描写“我”站在街角时神情、动作、心理的语言。
过渡:“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在街角“我”穿着这件漂亮的运动衫,抱着这双没法再修的旧鞋子,心里充满矛盾。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心理呢?(因为我的内心非常喜欢这件运动衫)
(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运动衫特别喜爱?
1、找出重点段。
(出示课件3:
这时,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他告诉我在城里的商店,货架上全是这种运动衫。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我回到家,对妈妈说那个小男孩身上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脚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2、学生默读感悟,找出最能表现我喜爱运动衫的词语细细品味。
3、美美地朗读这些段落。
(三)朗读感悟“我”对康威老人真诚地关爱。
过渡:我终于穿上了这件漂亮的运动衫,心里充满了自豪。但当我知道康威老先生的鞋没法再修时,我心里矛盾极了。来,带着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一起读读(课件4: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象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过渡:经过艰难的矛盾斗争,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义无返顾地又一次走进了商店。来,带着这种坚定一起读读换鞋这一细节:(课件5:我又一次站在商店的门口,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1、引导学生体会 “我”换鞋后自豪的心理。
2、启发谈话:此时,你想对文中的“我”说点什么?(板书:爱心)
3、感悟售货员的爱心。
过渡:爱,无处不在。它在空气里会化作一滴雨,它在售货员心里也开出一朵美丽的花。当我拿着新鞋出现在康威老人面前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后面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四)朗读感悟康威老人的感动和康威老人对“我”真诚地关爱。
1、引导学生细读重点段:(出示课件6:我打开鞋盒,那双崭新的`软皮鞋呈现在他面前,他那双大手拿着鞋,不停地抚摸着,泪水从面颊流了下来。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抓住描写康威老人的动作(抚摸)、神态、语言的文字细细品味,感悟康威老人的感动和那一片爱心。
3、请生带着这份感动来朗读这一重点段。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文。
师:爱心在这里流淌,真诚在这里碰撞。爱,使“我”和康威老人心灵相通。爱,在我们心里也会化作涓涓细流滋润你我的心甜。老师真心希望咱们班的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拥有真诚,奉献爱心;真诚地祝福大家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这节课即将结束,老师想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
爱的小诗
爱是一种付出,
爱是一种关心,
爱是一种善良,
有时,爱还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爱是炎炎夏日里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隆隆严冬里一杯暖暖的茶,
爱是一种献身的勇敢,
爱是一种真诚的沟通,
爱是一个甜甜的微笑,
有时,爱更是一种舍弃。
自然因爱而博大,
人类因爱而崇高!
六、作业
展开想象续写课文结尾的对话。
师:因为康威老人的关爱,“我”又一次穿上了这件漂亮的运动衫,那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此时,“我”会对康威老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想象当时的情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写写“我”此时的动作、语言、神态。
板书设计:
21 一件运动衫
得——------ 失 ——------得
爱心 爱心
(我) (康威)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电子表格的功能及特点。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
(3)掌握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
(4)认识Excel窗口,区分工作表和工件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数据输入。
(2)难点:区分工作表与工作薄。
[教学准备]
电子教室程序、络硬件与软件、板书内容的贴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Office套件的三个主要部分,我们学习了Word和Powerpoint,还有就是这个电子表格软件Excel,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新朋友Excel0
启动Excel0,有几种方法。开始——程序——MicrosoftExcel;双击桌面上Excel快捷方式;打开一个Excel文档。
2、认识窗口
启动Excel后,界面分为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编辑栏、名称框、编辑区、工作表区,状态条、工作表标签、滚动条、滚动按钮等。
3、工作薄与工作表
一个Excel文档叫做工作薄,在一个工作薄中可以包含很多工作表。Sheet1、sheet2等都代表一个工作表。
知识点:单击工作表标签,可以在工作表之间切换。当工作表过多而无法在第一页显示其标签时,可以单击标签滚动按钮,调整标签显示。
4、数据的.输入
①单击A1单元格,输入标题“五年级运动员统计表”,敲一下回车键或↓键,A2单元格变成当前单元格。
②输入“运动员号码”后敲→键。
③依次输入“姓名”、“班级”、“比赛项目”、“比赛成绩”,输入一项后敲→键。
④单击A3单元格,输入“”后,敲→键,B3变成当前单元格。
⑤依次输入“姓名”、“班级”、“比赛项目”、“比赛成绩”的具体数据,输入一项后敲→键。
提示:①敲方向键时粗黑线边框会自动移动互方向指向的行或列。
②输入的文字超出列宽时,会在右边相邻的单元格中继续显示。
③工作表中最大行号是65536,最大列号是IV。因此,一个工作表最多有256列,65536行,共计256*65536=16777216个单元格。一个工作薄最多可以建立256个工作表。
教师演示操作要领
学生上级实践操作
讨论交流出现的问题
师生
三、综合练习激励
练一练:
课本39页实践与创新。
小组推选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展示。
师生共同作品
四、延伸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想一想生活学习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电子表格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电子表格,通过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体验,学生初步掌握了表格的组成启动与退出工作表与工作簿的关系,学会了间的数据处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数据的输入速度慢,再教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打字习惯,能快速输入文字。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11
【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第 6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具运用 “乌鸦喝水”,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3,d3和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3,1d3,1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的正方体,体积是1c3;棱长是1d的正方体,体积是1d3;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1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3,d3,3。
第 7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学习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第 7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3或1d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习,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习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习。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习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2)学生独立整理。
(3)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15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21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案11-22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4-27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11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案03-1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4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4
新湘教版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