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2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7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案03-07
天净沙秋思教案01-23
《天净沙·秋思》教案11-16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02-07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6-24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01-24
《秋思》教学反思优秀11-23
《天净沙》教案09-18
【优秀】秋思作文300字10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