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数学一年级上册《5、4、3、2加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5页“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
1、口算。
9十5= 9十3= 8十5= 8十3= 9十4=
9十2= 8十4= 7十5= 6十5= 8十6=
2、8十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5、4、3、2加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5、4、3、2加几)
二、自主探究。
1、出示5十7=,同桌合作学习。
问:5十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试做5十7。
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十8、4十8、3十9。
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3、看书质疑。
4、做一做。
看图列式。(第1题)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第2题和第3题。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5、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5、4、3、2加几,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三、交互反馈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二第l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按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看懂这个表,让学生把得数填在书上表内。
四、开放延伸:数学游戏
五、板书设计
5、4、3、2加几
5+7=12 5+8=13
4+8=12 3+9=12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根据经验建立5与10的概念,知道5与10的关系。
2. 初步认识“左”与“右”。
3.学会书写5与10。
教学重点:
掌握2个5是10,知道5与10的关系。
教学难点:
5与10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建立数“5”的概念。
1.请小朋友伸出你的一只手,说说这是左手还是右手?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一个手有几个手指?
师:看到一只手,想到一个几?
2.想一想,身上的什么部位的个数也能用一个5表示?
看到一只脚,也想到一个几?
3.小结:我们的一只手和一只脚,都可用几来表示?
4.(出示书上手指戴木偶的图。)一个手的手指上的.纸木偶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5.5只一圈:P11,你看懂了吗?怎么圈?
二、认识5和10的关系。
1.伸出你的一双手,一共有几个手指?怎么想的?
左手1个5,右手1个5,两个5是10。(揭题:两个5是10)
2.想想你的一双脚,一共有几个脚趾?怎么想的?
左脚1个5,右脚1个5,两个5是10。
3.(出示戴木偶的手指图:两只手)现在有几个纸木偶?怎么想的?
三、练习
1.说一说:P12(跷跷板图)
(1)示范说:左边有5个小朋友,右边也有5个小朋友,两个5是10。
(2)同桌互说。
2.画一画:P12(气球图和花朵图)
(1)你看懂了吗?我们要做些什么?
(2)独立完成。
(3)交流,说一说。
3.摆一摆:请你也来摆一摆小圆片,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10。再说一说。
4.游戏:两人玩,一人猜,两人再同时出5个或10个手指,看谁猜的对。(可猜5、10、15、20。)
四、学写数字5和10
1.示范指导。5像什么?(秤钩秤钩5、5、5。)
10像什么?注意书写格式。
2.独立书写。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试一试”和第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尺子上读10~20各数,帮助学生体会2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感受数的大小。
2、借助顺着数、倒着数等数数活动,积累加减法的活动经验。
3、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和数的概念,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计数器、尺子。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计数,用11块小石头来表示11头羊,如果表示12头、13头或者更多的羊时,是不是也用一块小石头来表示1只羊呢?答案是否定的,古人也是很聪明的,想不想知道是怎样表示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计数。[板书课题:古人计数(2)]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十几。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试一试”问题三情境图。
(1)让学生尝试解析12的两种表示方法。
生:一块大石头表示1个十,2块小石头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12。
生:一横表示1个十,2竖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12。
(2)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让学生同桌互说后汇报。
生:一块大石头表示1个十,3块小石头表示3个一,合起来是13。
生:一横表示1个十,3竖表示3个一,合起来是13。
(3)小练习:你能用上面的方式表示15吗?
(4)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16吗?让学生独立创造后交流。
生:用一个大圆表示1个十,用6个小圆表示6个一,合起来是16。
生:用文具盒表示1个十,用6支笔表示6个一,合起来是16。……
2、读一读。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试一试”的尺子图。
(1)让学生尝试读出尺子上的数。
顺着读:10、11、12、13、14、15、16、17、18、19、20。
倒着读:20、19、18、17、16、15、14、13、12、11、10。
跳着读:10、12、14……;11、13、15……。
(2)15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呢?
让学生对照尺子明白前面的数更小,后面的数更大。
(3)13与16中间有哪几个数?18与20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让学生先圈出已知数,然后再找中间的数。
3、比一比,谁大?谁小?
(1)你知道12和14谁大谁小吗?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后交流。
方法一:数数法,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
方法二:摆小棒法。12是1捆加2根小棒,14是1捆加4根小棒。4根比2根多,所以14比12大。
方法三:借助计数器比较。……
4、小练习:同桌两人一人报一个十几的数,然后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小结: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每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1。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填空,然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9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自己尝试用打结的方法表示数。
3、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8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五、拓展提升
1、按要求在里画“√”。宁老师家来了15位客人,每位客人吃一个苹果,选择哪一篮苹果合适?
2、小白兔有8根萝卜,小灰兔有10根萝卜,兔妈妈又拿来4根萝卜,怎样分,两只小兔才有同样多的萝卜?再分给小灰兔1根萝卜,小白兔3根萝卜。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跟你的同桌一起说说。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4、5、6、7题。
学生回顾。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尝试理解并大胆表达。独立创造。用不同的方法读数。借助尺子理解。尝试比较。完成练习。动脑思考。回顾课堂。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2)
11、12、13、14、15、16、17、18、19、20
12<14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借助尺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让学生有物可循。
不足之处:学生比较数的大小时叙述不完整。
教学建议: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平等对话,在相互的摩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才能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综合运用提升。
1、教科书第78页第7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科书第78页第8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通常是从左算到右。
3、教科书第78页第9题
教师带着领读题目,问:这道题目首先要做什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
4、教科书第78页第10题
场景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5、教科书第78页第11题
你能根据小鸟、小狗和青蛙的活动情况,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你能说说你的式子是什么意思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7. 10 7 5 5
8. < = > > < <
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课标内容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天平称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看看就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可以是教室里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师展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瓶盒子,请你们看看这两样东西,谁轻谁重?
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师: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有学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么用手?指生表演。
师:噢,原来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来掂一掂吧。
请几个学生掂一掂,而后说出的结果一致。
师:一样的盒子,为什么这个会重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3)教师小结:有些物体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谁轻谁重。
(4)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练习。复习数一数,让学生巩固数数。
2、通过比一比,能够比大小、高低、轻重等。
3、复习认识位置,知道前后左右。
4、认识立体图形,把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5、会看统计图,能够简单分析统计图。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四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会区分上下、左右、前后。
教学对策:通过分类练习,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画一画。
老师读题目,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二、分一分,圈一圈。
指点:看图,图上可以怎么分?
分成可以吃的水果,和不可以吃的东西两类。
请你把它分一分。
教师巡视
交流答案。
三、找规律。
1、接着涂颜色。
看第一串珠珠,你发现了什么?
2个黑色一个白色,2个黑色,一个白色。
对了,这里是2个黑色,一个白色以3个为一组规律。
2、请你按照这个规律自己接着往下画。
3、学生完成找规律。
4、、交流答案。
修改:增加练习
按规律继续画下去(每条横线上画一个图形)
(1)△○△△○△△△○
(2)△○△△○○△△△○○○
四、分一分、树一数、填一填。
自己独立完成后,交流。
五、认一认,连一连。
1、学生指出上下前后左右。
2、认一认这几个表示方位的字。
做左右的游戏。
3、看图:草莓的`上下左右分别是什么?
4、同桌互相说一说。
5、交流:
草莓的上面是梨、下面是樱桃、左面是萝卜、右面是梨。
6、学生自己连一连。
7、独立完成第2小题。
8、交流。
六、下面的动物各有多少只?请你数一数,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七、认一认、数一数、填一填。
从上往下数,第( )个是球。让学生数一数。
从右往左数,第( )个是球。请学生举出右手,然后自己数。
上面一共有( )个图形。
完成表格: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 )个( )个( )个( )个
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修改:老师提醒:
长方体不管是竖者着放、还是横这放,还是斜着放,你都要认出它。
圆柱体不管是胖的还是瘦的,高的还是矮的,你也都要认出它。
自己独立完成表格。
交流。
八、比一比,分一分,数一数。
学生自己完成。
交流。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作业:
完成以上各题。
板书设计:
分类复习
前后、上下、左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P72连加连减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用具:贴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2=5+2=7+1=2+1=3+5=6+2=8+2=
4+4=8+1=7-2=5-3=9-7=2-2=8-5
3-2=10-3=7-2=6-1=5-2=1+3=
一、新知
(一)、1、出示玩具图(投影)
2、生观察说图意,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3、一共有几个玩具?你会列式吗?
4、指生汇报,列式。师板书:4+3+2=9
5、小组讨论,7这个算式怎么计算?
6、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7、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师板书:4+2+32+4+33+4+2……
8、生说算式怎样计算?
9、运算顺序:先用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板书:连加计算
(二)、出示买鱼图(投影)
1、看图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式10-2-2
3、读算式
4、试着算一算,生尝试练习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10-3-2=5
6、哪位同学说说这是一道什么题?板书:连减
7、请同学们想想连加和连减题再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间休息放音乐做操。
二、练习
1、把复习题中每组相关的题合并成一道连加或连减题并计算(投影)
1+3+2=5+2+1=2+1+5=6+2+2=
4+4+1=7-2-3=9-7-2=8-5-2=
10-3-2=6-1-2=
3、先把算式补充完整,然后列式计算。
10-3-()=()
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239
1
9
五、
说说你是怎样填出口里的数的。
今天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
连加、连减计算
4+3+2=910-3-2=5
77
3+4+2=9
2+3+4=9
2+4+3=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课时:6、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39-40 6、7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6、7,掌握6、7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及组成。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主题图、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关心集体的思想教育。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小棒、教学挂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数数
2、填数: 0 1 ( ) 3 ( ) 5
二、导入:
1、说说生活中的数:“我今年7岁了,我家有3口人”等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数中的'6和7”
(教师板题:6、7的认识)
三、新授:
1、认识6、7:
(1)看挂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什么?
(2)图上画了几个学生?(板书:6)
(3)请小老师教写6,写6要注意什么?大家一起书空6。
(4)说说图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数字“6”表示的?
(5)教室里有几个人?(7个人)他们都在做什么?教师适当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6)图上还有什么可以用“7”表示的?教写7,书空7。
(7)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用6、7表示的?
(8)动手摆小棒,用6根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加一根是几?你用7根小棒又能摆出什么?比一比谁摆的图形多。
2、教学8、7的顺序:
(1)看计数器,一个一个拨,学生说是几,拨到5再拨一颗珠子表示几?再拨一呢?
看计数器,6和7比,你发现了什么?
(2)看尺子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摆数字卡片,1-7按顺序摆,再读一读,正数倒数各一遍。
(4)玩猜数游戏,6前面是谁?7前面是谁?5后面是谁?
3、比较数的大小
4、看金鱼图,观察并回答问题,再动手填一填。
5、做一做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6、7的认识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数出6、7,并用其表示物体的个数,明确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的顺序,进一步熟练掌握6、7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猜一猜、画一画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自主活动中更好地认识6和7,体会6和7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认数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数的认识的学习方法,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6和7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自主地投入到更近一步的学习当中,体会数和数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6和7,熟练掌握6、7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写一写
1.找一找。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6和7这两个数朋友,找一找下面哪幅图所表示的数量和“6”是朋友?哪幅图表示的`数量和“7”是朋友?
图一
图二
图二表示的数量能和“7”做朋友吗?怎样才能和“7”做朋友呢?
图三
这幅图表示的数量能和数几做朋友?怎样才能和“6”做朋友?如果又来了1只船,它应该和谁做朋友呢?
图四
蝴蝶的数量多,还是花朵的数量多?怎样摆放使大家方便比较?
预设:让蝴蝶和花一一对应起来,就能一眼比出谁多谁少了。
谁和“6”是好朋友?谁和“7”是好朋友?
小结:6枝笔和6朵花虽然形状和颜色都不相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6”,所以都可以和数“6”做好朋友。7朵蘑菇、7只小船和7只蝴蝶的形状颜色也都不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7”,都可以和数“7”做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的游戏,学生可以巩固复习对6、7的认识,能从不同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的物体中关注到数量的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在1个1个地累加过程中体会6和7之间的联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课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38-4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挂图 图形
一、 引入
小朋友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怎么来的呢?(买的)哪儿买的?(商场)小朋友们去过商场吗?能说说商场里都有什么?(学生说)是怎样摆放的?
二、 新课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文具商店的各个柜台,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商场里的商品放得都整齐,为了让买的人看得很清楚,售货员把同样的商品放在一起。
3、小结揭示课题: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4、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东西,把相应的物品分类,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分,并动手分一分,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5、让学生汇报分类的方法及理由。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三、 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第38页“做一做”。先在组内交流怎样分,体验分类的方法,然后动手分一分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1题
四、 教学不同的分类方法
1、师出示用吹塑纸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分一分
2、听取学生汇报分类的方法及理由
3、引导学生分类整理课桌上的文具。师巡视,说一说良好的生活习惯。
4、巩固练习:
a、完成39页“做一做”师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可以怎样分?还可以怎样分?
b、完成练习六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以及动手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能用平面图形拼图。
教学难点:
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关键:
弄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本质上的区别 课前准备 水彩笔及各种立体图形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1、复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平面图形?
二、完成书中相关习题
1、36页1说说这图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请你按书上的颜色图色。
2、36页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填上个数。四人小组自由用立体图形搭积木,交流自己用了几个什么立体图形?
3、3 6页3数一数各平面图形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教学生要按一定顺序数,才不会漏数。
4、3 7页4自由拼平面图形,看谁拼得漂亮,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几个平面图形拼成的。
5、3 7页5一组一组出示图形,圈出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出示实物来验证。
提问式复习学过的知识,勾起回忆。
辨认及操作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交流中学会数的方法。
加深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
三、出示实物,动手操作。
1、出示立体图形,说说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图形?
2、同桌自己摆各种图形,请对方数数各有几个什么图形?
3、做习题册中练习。
四、小结
拼摆中加深。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
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解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1
20+60 80+10 20+50
70-20 60-30 90-60
2、连加连减口算
3+2+4 1+3+4 7+2+10
10-5-2 6-2-3 15-5-2
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
(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
要求:
(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
(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第7题,
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课题 有几只小鸟
(7、6、5加几的进位加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3、 能运用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7加几、6加几、5加几、4加几、3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迁移能力,会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棒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树上有9只小鸟,瞧!又飞来了6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呢?谁能算出来?
生 :???(回答算式,并说说计算方法。)
(2)如果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6只,一共有多少只呢?这次谁又会算?(学生根据创设的故事情境,继续思考并回答。)
(3)请你们继续接受挑战:如果树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6只呢?怎么提问?怎样计算?
(4)小结:今天我们将用前几天学习的计算方法继续学习7、6、5、4、3加几。(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共同学习7+6.
(1)同桌之间动手摆小棒,说一说可以怎样想?
(2)指名汇报。(指名到讲台前,边操作边讲解,师点拨)
(3)根据学生回答,师相应板书。
2、做一做,说一说。
(能看懂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阐释出的算理。)
3、圈一圈,算一算。
进一步体会“凑十”的策略和计算过程。
4、 想一想,填一填。
( 意图:(1)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2)通过计算,观察、继续填写算式,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之间的规律)。
四、 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习题。
(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探究,开拓思维。)
如: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圈的?那种方法最简便?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做完的,有什么巧办法?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 课堂小结,优化算法。
今天我们发现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计算7、6、5、4、3、2加几,你能说一说这些方法吗?你觉得那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有几只小鸟(7、6、5、4、3加几)
7 + 6 = 13 7 + 6 = 13
作业设计 P84 第3题。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同学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同学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同学操作、表述,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同学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师:课件、实物投影仪。
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3()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1+31+42+24+13+1
3、昨天俺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局部合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通过电反复演示,让同学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
师: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局部或减掉一局部,要用减法计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6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2-2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1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08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14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6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1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高矮》教案01-0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