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锦集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2、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明确: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读文本
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
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
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3、赏读文本: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
特点: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表现意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小结: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③诵读指导: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读文本
1、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②诵读指导: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沉郁、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前句低沉,后句昂扬。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读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朗读)
③小结:
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2、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
一悲:漂泊无依。“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
五悲:“百年”孤独。
六悲:“多病”缠身。
②诵读指导: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单读)
3、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
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②联系上下文,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③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④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有酒解忧吗?
明确: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⑤诵读指导: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4、全体学生深情诵读全诗。
二、迁移拓展
讨论:杜甫与毛泽东同是重阳节作诗,而且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政治上正遭受挫折。同在秋高气爽的重阳,同是病中的经受着磨难的诗人,所作同题材的诗为何风格迥异?
明确:
①时代不同: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毛泽东生活的时代则是一个风云激荡、社会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
②心境不同:
杜甫一生命运坎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写作此诗时又逢年迈多病之秋,可谓老境颓唐;毛泽东此时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因此,个人虽遭遇挫折,仍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导入
师:由登高而想起:(留待学生补充)
节日寄情:九月九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登高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二、初读诗歌,读通文句。
1、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2、关注诗歌内容理解。
师:你从诗歌读到了什么?自由讲述自己理解。不限制首颈颔尾联,不要怕错,说出自己真实理解,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关注如何更有效读懂诗歌并做好相关试题。
学生自主讲述自己的理解,可对别人的理解加以补充,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3、尝试用现代的文字讲述诗歌内容。
提示:把诗歌幻化成画面,并把画面连串起来,适当合情合理添加内容。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4、齐读诗歌,巩固诗歌内容认知。
三、深入悟读,读懂文句。
1、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大家是否赞同?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需要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否则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认知,感觉诗歌内容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就难以领会其中的意蕴内涵。
我认为理解诗歌是必要的,不能停留表面读通。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赏析诗歌的一个前提。
我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
①教师范读:(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学生体验性自由朗读。
③进一步推动理解文本。
教师:诗人登高,怀想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初读文本收获回答。
提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师: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文如其人)言为(言为心声)
④加深读悟作者的心境。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关注本文写作背景。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提示理解: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常作客,不断在外面,远离家乡,心中眷念着家乡;百年多病,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②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杜甫的忧国忧民。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③小结:杜甫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⑤学生齐读文本,加深理解认知。
2、赏析诗歌意境。
①关注诗歌意境(氛围)创设。
教师: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自觉的把语调低沉、忧伤(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为何这样做呢?同样是写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们当时怎么读的?
(回顾朗诵部分句子,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可以指名学生朗诵。)
教师: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诗歌的一些字句的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暗示)
如果说对诗歌情感心境的理解是理性的,那么这种暗示就是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②赏析诗歌意境创设的.诗句
师:哪几联是感性的描写?
生:首联、颔联。
师:再读诗歌,关注诗歌感性的描写文字内容。
学生反复自由读,然后讲述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如选用的景物及描写的特点: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教师:这些感性文字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A: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先是身体的,再是心灵的)。
B: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C: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D:飞鸟,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提示理解:(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不是,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提示理解:我们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比较理解: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提示: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③颔联景物描写赏析
落木、长江。
学生讲,教师引导。
提示:由落木萧萧,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暂。
如果说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悟读: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提示: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沉郁。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无可奈何与一种宏大气势。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④师生共读。
⑤小结感性描写内容。
教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学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四、总结登高诗歌一般特征。
①学生自由讲述总结。
②教师加以引导。
提示:登高见景,关注景物感性的描写,铺设环境氛围,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情感抒发往往触景生情或情融于景,知人论世。
【杜甫诗高中教案】相关文章:
杜甫诗教案02-04
杜甫诗教案10篇02-10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01-07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精品]03-18
高中诗两首教案03-07
《走进“杜甫”》课时教案02-19
春天的诗教案11-22
木兰诗教案02-17
木兰诗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