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案

时间:2024-07-13 11:00:48 教案 我要投稿

《鹬蚌相争》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 篇2

  一、复习、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2、图片中哪个是鹬?哪个是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明?

  3、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是怎么争的?结果又是这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4、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看看昨天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组:

  伸出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

  没费力气一齐捉住喜笑颜开

  (1)、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三排字的颜色不一样?

  (3)、那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刚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为什么而争?

  (1)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抓住了鹬、蚌的什么来写?(板书:动作)

  (2)这么多动词把刚才鹬、蚌相争的原因描写得很生动,谁来演一演?

  (3)齐读感悟。

  2、我们知道他们在用动作相争,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么样争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告诉老师这两段内容抓住了什么来写的?(板书:语言)

  (1)指名读句子。

  (2)分角色朗读,体会“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内在含义。

  (3)争出结果了吗?他们还会怎么样争执呢?谁来说一说?

  (4)相机板书:两败俱伤。

  (5)鹬跟蚌就这么相持着,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夜幕降临,他俩还在僵持着,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没有人愿意先放手。最后让渔翁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这个成语的后半部分就出来了——渔翁得利。

  3、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4、课件出示故事,相机询问:“什么故事能化解一场战争?”(生自由说,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即可)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一次在河边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续写,期待你们的精彩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续写《鹬蚌相争》。

  2、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鹬蚌相争》教案 篇3

  表演动作建议

  1、第一段音乐

  第1-2小节,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作小河蚌休息状。

  第3小节,幼儿用左手手指作蚌壳张开合上的动作。

  第4-10小节,动作同第1小节。

  2、第二段音乐

  第1-2小节,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作鹬嘴状,胳膊作鹬的膀子。

  第3-6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左右晃头状。

  第7-8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上F点头状。

  3、第三段音乐

  第1-3小节,左手作河蚌打开蚌壳晒太阳状,右手作鹬伸长膀子发现河蚌状。

  第4小节,作鹬的右手向作河蚌左手飞过去,作河蚌左手从打开蚌壳变成合上蚌壳。

  第5-8节,同第4节。

  第9小节,蚌壳夹住鹬嘴。

  第10-11小节,河蚌和鹬互不相让,拉来拉去。

  第12小节,河蚌和鹬被渔夫捉走了。

  二、教学活动建议

  教学准备:

  一块大布幕。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优美、风趣的旋律,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结构。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用手指动作表现故事音乐。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1、观看老师用小手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2、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并进行分析。

  3、在理解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分段表演。

  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

  分析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

  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

  4、在老师的体态语言暗示下,尝试自主用小手完整表演,两人合作表演。

  四、友情提示

  本次活动,酉一名幼儿用双手进行两个角色转换表演,也可结伴合作表演。在此基础上,可以和区角游戏、亲子游戏配合开展,也可结合人际交往开展社会主题活动。

  《鹬蚌相争》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起幼儿对学成语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活动。

  2、初步理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实际含义。

  3、通过讲述表演加深鹬蚌相争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介绍鹬和蚌。

  1、出示海边图“我们来到了哪里啊?”“海边有哪些小动物呢?”

  2、先后出示鹬、蚌讨论:一只饥饿的.鹬鸟遇到了一只正在晒太阳的河蚌,它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观看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1、动画片中的鹬和蚌发生了什么事?

  2、“那只肚子饿得咕咕叫的鹬鸟遇到了一只味道鲜美的河蚌,它说了什么啊?”

  3、那只聪明伶俐的河蚌它又是怎么说的呢?

  4、鹬要吃蚌,蚌不让鹬吃,那结果是怎样的呢?

  三、揭示成语

  1、鹬和蚌谁也不让谁,最后大家两败俱伤,被渔翁给捉走了。成语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成语呢?

  四、阐述的二次相遇并表演

  1、你们都比鹬鸟河蚌聪明,如果你们是鹬鸟和河蚌你们还会互不相让吗?你们会怎么做?可是鹬鸟肚子那么饿,它看见了那么美味的河蚌又会说什么呢?

  2、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五、深化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告诉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不能互相争吵,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事情吗?

  《鹬蚌相争》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

  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

  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

  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

  三、自主读识

  (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快乐大转盘谁来转

  四、快乐大转盘——字词认读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大家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

  曝 喙 箝

  师:读的声音洪亮,语音标准。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写

  师:大家写

  蚌 曝 鹬 喙 译

  同桌对改。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读 ?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课文。

  同学们第一步你们掌握的太棒了,你们非常有能力,那就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吗?请看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五、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1、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2、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组里有感情的朗读。

  4、选出代表准备汇报。

  注意:一定先自己学,时间为6分钟。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力强。

  六、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过渡:各位小队员,代表选好了吗,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组代表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师: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读完后请后边一组作评价。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

  一组比一组读的话,哪个小组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前两项任务我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理清课文。

  3、归纳条理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我们知道围绕“争”来讲的.。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以“我知道《鹬蚌相争》------是------,从课文这句话知道------”的句式说一说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

  生回答

  (1)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原因:为利害相关又各不相让。从课文这句话知道鹬啄蚌, 蚌夹鹬

  (2)生: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过程: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师:你知道鹬和蚌为什么会这样说吗?

  生: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师:你们了解了鹬蚌的知识,真是个注重积累的同学。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生读

  男生齐读。(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我好想看到了两者相争的情景)

  (3)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结果:它们俩都被渔夫捉走了。从课文这句话知道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小结:鹬想啄出蚌的肉,却被蚌夹住;蚌如果放开,就会被鹬吃掉,不敢放开。各自的处境也让他们发生了冲突,结果是二者捆绑在一起,,这给渔翁一个好机会,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斩获一蚌一鹬。

  4、看着大屏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评价事物,感悟道理

  1、对于渔翁来说大有收获,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都想从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让,结果谁也没有得上,却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

  (2)、那你们认为鹬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鹬和蚌之间彼此争斗,不可调和;鹬和蚌各自的愿望与各自的处境互相冲突,无法解决。

  2、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受到教训鹬与蚌。

  鹬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请同学们把你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生:鹬放开蚌的肉,蚌放开鹬的嘴。

  生: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让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互相钳制往往故此失比,让他人钻了空子。

  生: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

  师:这叫做把书读活了!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大家完全读懂了。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以总结出: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让我们做一个心胸开阔的好少年。

  4、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课文。全体朗读‘

  上一节我们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语和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这则语言的矛盾指的是什么呢?

  这节课的矛盾指的是为了保护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过渡:故事我们学完了,哪一组能把故事复述下来,给你1分钟时间小组准备。

  小组叙述故事。

  小组表演

  师; 两个小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仅把故事完整的再现,鹬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

  八、请同学们看一段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苏代讲完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后,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你知道苏代用什么办法让赵惠文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九、课堂检测

  千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2)班的孩子也 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别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让我们把这个教训继续流传,警示所有的人。我们一起来背课文。我们一起填一填

  十、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们都会====权衡得失、互相谦让。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很多同学们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给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

  鹬 蚌 相 争

  鹬

  互不相让

  蚌

  权衡得失, 相互谦让

  《鹬蚌相争》教案 篇6

  一、教材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读文中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复述课文。

  二 、理念

  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朗读、概括、复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朴素课堂。”

  三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的“鹬”“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加上自己的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涟漪”一词学生较陌生,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涟”“漪”两字的偏旁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印象很深刻。“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得词语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怡”和“暗”是重点词,学生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一下子明白其意并不容易,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说了词语的意思后再引导理解,这样就化难为易了。本文讲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泼有趣,适合表演,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以巧送礼物为由,激发了学生表演的欲望,为学生较好地表演《鹬蚌相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学法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会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读和复述课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鼓励为主,不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 默读故事,制造悬念。(出示)

  鹬(ù)蚌( bànɡ )相争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qián)其喙(huì)。鹬曰(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

  3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实话,老师不讲,能读懂故事的请举手。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能读懂的确不易;读懂的超常,希望你在这节课上有超常的发挥。

  4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鹬蚌相争》,这节课咱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让生仔细看中鹬蚌两字后生说笔顺,老师板书课题)你了解鹬和蚌吗?(出示鹬蚌图片让生描述,师相机补充鹬蚌的生活习性和经常以什么为食。)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并且写得生动、具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110页,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的导入语能很快吸引学生,为学好本文做好铺垫。《鹬蚌相争》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史料记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使学生明白事情真相,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出示文言文的《鹬蚌相争》,是故意刺激学生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白话文《鹬蚌相争》的兴趣。】

  二读通故事 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读故事,师及时评价,及时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露”“禁”的音,并讲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读好难读字“踱”的音,及时引导生理解“涟漪”(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舒适”(凭着生活经验谈理解。)“心旷神怡”(学生说了意思后,引导学生知道“怡”的意思是愉快。)“用尽全力”“无计可施”(引导学生说了意思后,让生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从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懊悔”“饥肠辘辘”(重点引导生理解“辘辘”的意思。)“暗自得意”(重点引导生理解“暗”的意思。)“反唇相讥”(重点引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蚌反唇相讥的话。)“怒目相视”(老师读本段,故意读掉该词,让生谈谈使用本词的好处。)“轻而易举”(学生读文后找到四字词语,说了其意后,老师相机鼓励,你们真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一般在上精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新词是否理解,句子是否读通。这是一节一个课时的电教观摩课课,对于本文,如果还用老路子,不仅时间不许可,还费时低效,因为本课很多四字词语用得恰如其分,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老师或用图片辅助,或用动作演示,或用同义词代替,或用拆字法,让学生习得各种各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有看到一篇就能读通的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新词理解了,借助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了重点语句,可谓一举多得。】

  三复述故事古今对照

  1奖励初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的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3 再次出示古文,让生说说古文的意思,引导生重点理解“曝”和“喙”的意思。

  4 小结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

  四理解故事 明白道理

  1 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2 赵王听了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3你学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

  4交流。

  5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鹬蚌相争》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鹬蚌相争》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 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 说说你的发现。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鹬蚌相争》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

  课前游戏

  1、看图片猜故事题目,复习寓言的特点

  2、历史故事揭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认识“鹬”“蚌”

  1、揭题,认识鹬和蚌,了解其特点。

  2、引导读文:鹬蚌相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紧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毫不示弱(音、形、义、读好词语)

  2、夹住(选择字义,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3、词语串教学,读准、读好,并加以记忆。

  4、回忆词语并选择词语填入句子。

  5、引导学生发现填空的三句话和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感知故事情节,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起因

  1、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起因,鹬是怎么啄,蚌又是怎么夹的?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读一读,练一练。

  2、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3、小结板书:这一啄一夹,鹬和蚌之间的争斗就开始了!

  四、聚焦“相争”

  1、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第2、3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聚焦“威胁”

  1)“威胁”:怎么理解?(吓唬、恐吓)

  2)看看鹬是抓住什么来威胁蚌的?

  3)把自己当做那只鹬,赶紧威胁一下蚌吧!自己练练,指名读,加以评点。

  4)结合语境,想象鹬的心情,再次朗读。

  3、聚焦“毫不示弱”

  1)像刚才那样把自己当做蚌,毫不示弱地跟鹬争一争。练习朗读。

  2)朗读评点(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读。

  4、抓住“相持”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鹬和蚌还会怎么争呢?

  1)同桌合作练说

  2)创设情境,指名交流

  3)小结:再这样争下去,鹬就会——蚌就会——,用个成语来形容就叫——

  五、学习相争的结果,感悟寓意

  1、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筋疲力尽时,渔夫来了!结果如何呢?请女生一起读。

  2、瞧这渔夫,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小结板书:渔翁得利

  4、齐读体会

  5、写话练习:同学们,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幕,你想对鹬和蚌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写一写,组织交流,加以小结。

  6、回扣开头:这就是苏代讲给赵王听的故事。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现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吗?

  7、小结:一个小故事还化解了一场纷争,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作用!

  六、布置作业:

  选择阅读练习中的寓言故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寓言)

  啄夹

  威胁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 篇10

  作者:郑梅转贴自:吴老师工作室点击数:651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学生做“快速抢答”游戏(猜出图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

  (2)掩耳盗铃(看谁能告诉我们它的道理。)

  (3)郑人买履(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

  生:告诉我们做事要动脑筋。

  师:这些道理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中。

  师:课文中的故事里。寓言就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要注意“蚌”这个字怎么写,师板书“蚌”字,在田格中写,边写边讲要领。“第三横最长,要感谢谁给它留出了位置?”(生:虫)

  师:你们想不想写一写?要注意“虫”字旁写在左边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学生在作业纸上写“蚌”字。

  再读课题。

  试着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

  师:你们见过鹬吗?(看图片)

  师:蚌生活在哪儿?

  生:生活在河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文中的“河蚌”一词。

  师:你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词语来理解。

  把课文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文。

  两个伙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师:谁能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文。

  生1读。(师打出课件全文。)

  生:“谁”字读成“谁”了。

  师:两个字音都可以。

  师:鹬和蚌相争,结果怎么样了?

  生:一起被鱼翁捉去了。(师板书:一起被捉)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它们俩为什么不放开?

  生:它们俩为什么一起被渔翁捉走了呢?

  师:你们都会用“为什么”来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鹬和蚌是怎么争的,一起来标画下来吧!

  学生默读,标画有关句子。

  指名汇报。

  生: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一个渔夫走来了,就把他们一起捉去了。

  师:这是他们怎么争的语句吗?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结果。

  生:“你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

  师:他找的是完整句吗?

  生:不是。

  师:画句要画完整,大家帮他补充出来。

  生:鹬生气了,说:“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饿死。

  指名学生读。

  师:你从哪儿听出它们在争?

  生:从“今天”和“明天”听出来的。

  师: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吗?那后天呢?这是什么意思呀?——永远不放,直到对方被干死、饿死!

  指名再读一读。

  自由地再读一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吗?也能读出它们各不相让。

  生读。

  生评:她在每个“不”字那里读得重。

  师:你听出什么了?

  生:谁也不放开谁。

  师:谁都不服谁。(师板书: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创造一种读法。(生读。强调“干死”和“饿死”)

  师:它们互相之间都想争出个什么来?

  生:用生命在争,非争出个你死我活来。

  师:(染红两个“活活”)

  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再读这句。

  指名学生和教师互相读。(师读鹬,生读蚌。)(很生动)

  师:两个伙伴演一演吧。

  学生小组练习。

  指名两人读一读。

  师:鹬和蚌太温柔了,它们争起来了吗?

  再指名读。

  师:它们俩谁赢了?

  生:鹬赢了。

  师:实际上它们都没赢,让我们来帮一帮蚌吧。

  齐读蚌的话,那位读鹬的同学再读鹬的话。

  师:你们怎么反映有些慢呀,人们鹬都读完半天了,你们才说。再来一遍。

  再齐读。

  师读一遍。(声轻)我像你们那样大声喊了吗?我读出它们互不相让了吗?可以选择短适合自己的声音,不一定要大声嚷。再试一试。

  师:谁能不用大声喊,就能读出它们互不相让来。

  指名二生表演。

  师: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争的呀?

  生:从第一句话中看出的。

  生:从第二句话中看出的。

  师染红课件前两句。

  师:它们相争时想到会被一起捉去吗?

  生:没有。

  师:你们想到了吗?

  生:没有。

  师:现在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为什么呀?

  生:先要看看周围有什么情况再争。

  生:要随时警惕。

  师:警惕什么?

  生:危险。

  师:什么样的危险。

  生:我候告诉它们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你真有一颗宽容的心,连汉字都懂得谦让,何况人呢?

  生:

  师:结果被第三个人得到好处了吧。那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如果

  师:如果它们要像同学们这样聪明,那就不会被捉走了。

  师: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儿来的吗?

  生:战国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妈妈让我背过一本书,书上说的。

  师:书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的`。

  师:想听听吗?(师伴着课件读这个故事。三个人物:赵王,大臣,苏代出谋。)

  (故事略)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最后说……

  师:你真聪明。能从故事中就知道这一成语。

  师: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说法呢,出示: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师:你们想把这个故事变成课本剧吗?

  小组排练。

  指名小组台前表演。

  组一。(只是分角色读,没有表演。已下课。)

  专家质疑:

  娄湘生:

  今天在这节课上,为什么让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读。你为什么让学生反复读?

  郑梅:

  我是想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来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复的读中来体会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进行说理,语文课还是应该以“读”为主的。我今天设计的课件可能有些内容没有展示出来,我在想,假如今天学生读得不好,我该怎么办呢?我可以把重点词语出示出来,逐字逐句地读,让学生提高,来体会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娄湘生:

  “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活活把你饿死”其实它的读法是多元的,还可以带着一种气人语气。不一定就像课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样,有可能是故意气它的语气。阅读课不一定只读够量,还要读出质。读法应是多元的。

  《鹬蚌相争》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鹬和蚌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提问:1.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学习课文3、4句

  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

  3.引导学生质疑。

  4.引导学生解疑,适时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体会一些词句的含义。

  重点抓:“生气”、“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词语。

  方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2.播放鹬蚌相争时的激烈场面,创设读的情境。

  1.找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读一读。

  2.针对这两句话提出不懂的问题。

  通过读、说、讨论解疑,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

  1.观看动画片段,感受相争时激烈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二)读全文

  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1.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2.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1.观看,体会当时的情景。

  2.自读全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编故事

  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动笔习惯。

  1.提问: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

  2.评价学生习作。

  3.请学生读创编的故事。

  1.创编故事。

  2.读故事。

  四、作业

  板书: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蚌夹豪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案 篇12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 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 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读3-6 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 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 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 学生汇报。

  (7) 齐读第3-6 自然段。

  (8) 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 比比谁说得最棒!

  5. 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 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鹬蚌相争》教案】相关文章:

鹬蚌相争教案02-24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08-05

读《鹬蚌相争》有感12-19

鹬蚌相争读后感04-28

高中教案教案03-05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教案06-18

葫芦丝的教案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