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案

时间:2024-07-29 15:42:51 教案 我要投稿

等比数列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等比数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定义的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类比教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创设问题情境,三个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数列a,2a,4a,8a,16a,32a.(a>0)

  2. 一辆汽车的售价约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得到数列 15 ,15×0.9 ,15×0.92 ,15×0.93 ,…,15×0.95。

  3. 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得到数列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学生探究三个数列的共同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新课讲授】

  由学生根据共同点及等差数列定义,自己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由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d表示.数学表达式: an+1-an=d

  等比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q表示.数学表达式: an?1

  an?q

  知晓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书p29页,书上前面出现的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例。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要认真学好。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讲解例一。给出具体的数列,会利用定义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对(1)(5)两小题着重分析.

等比数列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且能够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提高我们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类比在研究新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规律。

  二、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又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我给大家发了导学稿,让大家做了预习,现在找同学对照下面的表格说说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差别。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减去前一项之差都是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同一个非零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定义表达式 an-an-1=d (n≥2)

  (q≠0)

  通项公式证明过程及方法

  an-an-1=d; an-1-an-2=d,

  …a2-a1=d

  an-an-1+ an-1-an-2+…+a2-a1=(n-1)d

  an=a1+(n-1)*d

  累加法 ; …….

  an=a1q n-1

  累乘法

  通项公式 an=a1+(n-1)*d an=a1q n-1

  多媒体投影(总结规律)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 义 等比数列用“比”代替了等差数列中的“差”

  定 义

  表

  达 式 an-an-1=d (n≥2)

  通项公式证明

  迭加法 迭乘法

  通 项 公 式

  加-乘

  乘—乘方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

  等差数列中的 减法、加法、乘法,

  等比数列中升级为 除法、乘法、乘方.

  四、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1;等差数列的性质1;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性质证明。

  练习1 在等差数列{an}中,a2= -2,d=2,求a4=_____..(用一个公式计算) 解:a4= a2+(n-2)d=-2+(4-2)*2=2

  等差数列的性质1: 在等差数列{an}中, a n=am+(n-m)d.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 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qn-m

  性质证明 右边= am*qn-m= a1qm-1qn-m= a1qn-1=an=左边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中,a2= -2 ,q=2,求a4=_____. 解:a4= a2q4-2=-2*22=-8

  探究活动2: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2;等差数列的性质2;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性质证明。

  练习2 在等差数列{an}中,a3+a4+a5+a6+a7=450,则a2+a8的值为 . 解:a3+a4+a5+a6+a7=(a3+ a7)+(a4+ a6)+ a5= 2a5+2a5+a5=5 a5=450 a5=90 a2+a8=2×90=180

  等差数列的性质2: 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p+q,则am+an=ap+aq 特别的,当m=n时,2 an=ap+aq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 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an=as*at 特别的,当m=n时,an2=ap*aq

  性质证明 右边=am*an= a1qm-1 a1qn-1= a12qm+n-1= a12qs+t-1=a1qs-1 a1qt-1= as*at=左边 证明的方向:一般来说,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若an>0,a2a4+2a3a5+a4a6=36,则a3+a5=_____. 解:a2a4+2a3a5+a4a6= a32+2a3a5+a52=(a3+a5)2=36

  由于an>0,a3+a5>0,a3+a5=6

  探究活动3: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3;等差数列的性质3;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性质证明。

  练习3 在等差数列{an}中,a30=10,a45=90,a60=_____. 解:a60=2* a45- a30=2×90-10=170

  等差数列的性质3: 若an-k,an,an+k是等差数列{an}中的三项, 则这些项构成新的等差数列,且2an=an-k+an+k

  an即时an-k,an,an+k的等差中项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 若an-k,an,an+k是等比数列{an}中的三项,则这些项构成新的等比数列,且an2=an-k*an+k

  an即时an-k,an,an+k的等比中项

  性质证明 右边=an-k*an+k= a1qn-k-1 a1qn+k-1= a12qn-k-1+n+k-1= a12q2n-2=(a1qn-1) 2t=an2左边 证明的方向: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 {an}中a30=10,a45=90,a60=_____.

  解:a60= = =810

  应用 等比数列{an}中,a15=10, a45=90,a60=________. 解:

  a30= = = 30

  A60=

  探究活动4: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4;等差数列的性质4;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4;性质证明。

  练习4 设数列{an} 、{ bn} 都是等差数列,若a1+b1=7,a3+b3=21,则a5+b5=_____. 解:a5+b5=2(a3+b3)-(a1+b1)=2*21-7=35

  等差数列的性质4: 设数列{an} 、{ bn} 是公差分别为d1、d2的等差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差d1+d2的等差数列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差数列的和任然是等差数列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4 设数列{an} 、{ bn} 是公比分别为q1、q2的等比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比为q1q2的等比数列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的和比一定是等比数列,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的积任然是等比数列。

  性质证明 证明:设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为q1; {bn}的首项为b1,公比为q2,设cn=anbn那么数列{anbn} 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为:

  应用 设数列{an} 、{ bn} 都是等比数列,若a1b1=7,a3b3=21,则a5b5=_____. 解:由题意可知{anbn}是等比数列,a3b3是a1b1;a5b5的等比中项。

  由(a3b3)2= a1b1* a5b5 212= 7* a5b5 a5b5=63

  (四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题,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开展教学活动)

  五、等比数列具有的单调性

  (1)q<0,等比数列为 摆动 数列, 不具有 单调性

  (2)q>0(举例探讨并填表)

  a1 a1>0 a1<0

  q的范围 0 q=1 q>1 0 q=1 q>1

  {an}的单调性 单调递减 不具有单调性 单调递增 单调递增 不具有单调性 单调递减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查验有多少学生填对。(真确评价)

  六、课堂练习:

  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a1a2a3=5,a7a8a9=10,则a4a5a6等于( ).

  A. B.7 C.6 D.

  解析:由已知得a32=5, a82=10,

  ∴a4a5a6=a53= = =5 .

  答案:A

  2、已知数列1,a1,a2,4是等比数列,则a1a2= .

  答案:4

  3、 +1与 -1两数的等比中项是( ).

  A.1 B.-1 C. D.±1

  解析:根据等比中项的定义式去求。答案:选D

  4、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正数,且a3a9=2 ,a2=1,则a1等于( ).

  A.2 B. C. D.

  解析:∵a3a9= =2 ,∴ =q2=2,∵q>0,∴q= .故a1= = = .

  答案:C

  5练习题: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和等于14,

  它们的积等于64,求这三个数。

  分析: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设这三个数为a-d,a,a+d.

  由类比思想的应用可得,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设这三个数

  为: 根据题意

  再由方程组可得:q=2 或

  既这三个数为2,4,8或8,4,2。

  七、小结

  本节课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综合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

  §3.1.2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一: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qn-m

  性质二: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an=as*at

  性质三:若an-k,an,an+k是等比数列{an}中的三项,则这些

  项构成新的等比数列,且 an2=an-k*an+k

  性质四:设数列{an} 、{ bn} 是公比分别为q1、q2的等比

  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比为q1q2的等比数列

  板书设计

  九、反思

等比数列教案3

  等比数列的性质

  知能目标解读

  1.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了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和由来。

  2.理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3.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重点难点点拨

  重点:等比数列性质的运用。

  难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综合应用。

  学习方法指导

  1.在等比数列中,我们随意取出连续三项及以上的数,把它们重新依次看成一个新的数列,则此数列仍为等比数列,这是因为随意取出连续三项及以上的数,则以取得的第一个数为首项,且仍满足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是同一个常数,且这个常数量仍为原数列的公比,所以,新形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在等比数列中,我们任取下角标成等差的三项及以上的数,按原数列的先后顺序排列所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简言之:下角标成等差,项成等比。我们不妨设从等比数列{an}中依次取出的数为ak,ak+m,ak+2m,ak+3m,…,则===…=qm(q为原等比数列的公比),所以此数列成等比数列。

  3.如果数列{a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c是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数列{can}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仍为q;?{|an|}?也是等比,且公比为|q|.我们可以设数列{an}的公比为q,且满足=q,则==q,所以数列{can}仍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同理,可证{|an|}也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

  4.在等比数列{an}中,若m+n=t+s且m,n,t,s∈N+则aman=atas.理由如下:因为aman=a1qm-1a1qn-1

  =a21qm+n-2,atas=a1qt-1a1qs-1=a21qt+s-2,又因为m+n=t+s,所以m+n-2=t+s-2,所以aman=atas.从此性质还可得到,项数确定的等比数列,距离首末两端相等的两项之积等于首末两项之积。

  5.若{an},{bn}均为等比数列,公比分别为q1,q2,则

  (1){anbn}仍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1q2.

  (2){}仍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为.

  理由如下:(1)=q1q2,所以{anbn}仍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1q2;(2)=,所以{}仍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为.

  知能自主梳理

  1.等比数列的项与序号的关系

  (1)两项关系

  通项公式的推广:

  an=am(m、n∈N+).

  (2)多项关系

  项的运算性质

  若m+n=p+q(m、n、p、q∈N+),则aman=.

  特别地,若m+n=2p(m、n、p∈N+),则aman=.

  2.等比数列的项的对称性

  有穷等比数列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积等于首末两项的积(若有中间项则等于中间项的平方),即a1an=a2=ak=a2(n为正奇数).

  [答案] 1.qn-m apaq a2p

  2.an-1 an-k+1

  思路方法技巧

  命题方向 运用等比数列性质an=amqn-m(m、n∈N+)解题

  [例1] 在等比数列{an}中,若a2=2,a6=162,求a10.

  [分析] 解答本题可充分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及通项公式,求得q,再求a10.

  [解析] 解法一:设公比为q,由题意得

  a1q=2a1=a1=-

  ,解得,或.

  a1q5=162q=3q=-3

  ∴a10=a1q9=×39=13122或a10=a1q9=-×(-3)9=13122.

  解法二:∵a6=a2q4,∴q4===81,∴a10=a6q4=162×81=13122.

  解法三:在等比数列中,由a26=a2a10得

  a10===13122.

  [说明] 比较上述三种解法,可看出解法二、解法三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因此要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在解有关等比数列的问题时,要注意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

  变式应用1 已知数列{an}是各项为正的等比数列,且q≠1,试比较a1+a8与a4+a5的大小。

  [解析] 解法一:由已知条件a1>0,q>0,且q≠1,这时

  (a1+a8)-(a4+a5)=a1(1+q7-q3-q4)=a1(1-q3)(1-q4)

  =a1(1-q)2(1+q+q2)(1+q+q2+q3)>0,显然,a1+a8>a4+a5.

  解法二: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

  由于(a1+a8)-(a4+a5)=(a1-a4)-(a5-a8)

  =a1(1-q3)-a5(1-q3)=(1-q3)(a1-a5).

  当0

  当q>1时,此正数等比数列单调递增,1-q3与a1-a5同为负数,∵(a1+a8)-(a4+a5)恒正。

  ∴a1+a8>a4+a5.

  命题方向运用等比数列性质aman=apaq(m,n,p,q∈N+,且m+n=p+q)解题

  [例2] 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7a12=5,则a8a9a10a11=(  )

  A.10        B.25        C.50        D.75

  [分析] 已知等比数列中两项的积的问题,常常离不开等比数列的性质,用等比数列的性质会大大简化运算过程。

  [答案] B

  [解析] 解法一:∵a7a12=a8a11=a9a10=5,∴a8a9a10a11=52=25.

  解法二:由已知得a1q6a1q11=a21q17=5,∴a8a9a10a11=a1q7a1q8a1q9a1q10=a41q34=(a21q17)2=25.

  [说明] 在等比数列的有关运算中,常常涉及次数较高的指数运算,若按照常规解法,往往是建立a1,q的方程组,这样解起来很麻烦,为此我们经常结合等比数列的性质,进行整体变换,会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变式应用2 在等比数列{an}中,各项均为正数,且a6a10+a3a5=41,a4a8=5,求a4+a8.

  [解析] ∵a6a10=a28,a3a5=a24,∴a28+a24=41.

  又∵a4a8=5,an>0,∴a4+a8===.

  探索延拓创新

  命题方向 等比数列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3] 试判断能否构成一个等比数列{an},使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①a1+a6=11;②a3a4=;③至少存在一个自然数m,使am-1,am,am+1+依次成等差数列,若能,请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 由①②条件确定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再验证是否符合条件③.

  [解析] 假设能够构造出符合条件①②的等比数列{an},不妨设数列{an}的公比为q,由条件①②及a1a6=a3a4,得

  a1+a6=11     a1=a1=

  ,解得,或

  a1a6=a6=a6=.

  a1=a1=

  从而,或.

  q=2q=

  故所求数列的通项为an=2n-1或an=26-n.

  对于an=2n-1,若存在题设要求的m,则

  2am=am-1+(am+1+),得

  2(2m-1)=2m-2+2m+,得

  2m+8=0,即2m=-8,故符合条件的m不存在。

  对于an=26-n,若存在题设要求的m,同理有

  26-m-8=0,即26-m=8,∴m=3.

  综上所述,能够构造出满足条件①②③的等比数列,通项为an=26-n.

  [说明] 求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变式应用3 在等差数列{an}中,公差d≠0,a2是a1与a4的等比中项,已知数列a1,a3,ak1,ak2,…,akn,……成等比数列,求数列{kn}的通项kn.

  [解析] 由题意得a22=a1a4,即(a1+d)2=a1(a1+3d),又d≠0,∴a1=d.

  ∴an=nd.

  又a1,a3,ak1,ak2,……,akn,……成等比数列,∴该数列的公比为q===3.

  ∴akn=a13n+1.

  又akn=knd,∴kn=3n+1.

  所以数列{kn}的通项为kn=3n+1.

  名师辨误做答

  [例4] 四个实数成等比数列,且前三项之积为1,后三项之和为1,求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

  [误解] 设这四个数为aq-3,aq-1,aq,aq3,由题意得

  a3q-3=1,①

  aq-1+aq+aq3=1.②

  由①得a=q,把a=q代入②并整理,得4q4+4q2-3=0,解得q2=或q2=-(舍去),故所求的公比为.

  [辨析] 上述解法中,四个数成等比数列,设其公比为q2,则公比为正数,但题设并无此条件,因此导致结果有误。

  [正解] 设四个数依次为a,aq,aq2,aq3,由题意得

  (aq)3=1,   ①

  aq+aq2+aq3=1. ②

  由①得a=q-1,把a=q-1代入②并整理,得4q2+4q-3=0,解得q=或q=-,故所求公比为或-.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在等比数列{an}中,若a6=6,a9=9,则a3等于(  )

  A.4         B.       C.        D.3?

  [答案] A?

  [解析] 解法一:∵a6=a3q3,∴a3q3=6.?

  a9=a6q3,∴q3==.

  ∴a3==6×=4.

  解法二: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得

  a26=a3a9,∴36=9a3,∴a3=4.

  2.在等比数列{an}中,a4+a5=10,a6+a7=20,则a8+a9等于(  )

  A.90        B.30        C.70          D.40

  [答案] D

  [解析] ∵q2==2,?

  ∴a8+a9=(a6+a7)q2=20q2=40.

  3.如果数列{an}是等比数列,那么(  )?

  A.数列{a2n}是等比数列         B.数列{2an}是等比数列

  C.数列{lgan}是等比数列        D.数列{nan}是等比数列

  [答案] A

  [解析] 数列{a2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2,故选A.

  二、填空题

  4.若a,b,c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则它们的公比为.?

  [答案] 1?

  2b=a+c,[解析] 由题意知

  b2=ac,解得a=b=c,∴q=1.

  5.在等比数列{an}中,公比q=2,a5=6,则a8=.?

  [答案] 48

  [解析] a8=a5q8-5=6×23=48.

  三、解答题

  6.已知{an}为等比数列,且a1a9=64,a3+a7=20,求a11.?

  [解析] ∵{an}为等比数列,?

  ∴a1a9=a3a7=64,又a3+a7=20,?

  ∴a3,a7是方程t2-20t+64=0的两个根。?

  ∴a3=4,a7=16或a3=16,a7=4,?

  当a3=4时,a3+a7=a3+a3q4=20,?

  ∴1+q4=5,∴q4=4.?

  当a3=16时,a3+a7=a3(1+q4)=20,∴1+q4=,∴q4=.?

  ∴a11=a1q10=a3q8=64或1.

  课后强化作业

  一、选择题

  1.在等比数列{an}中,a4=6,a8=18,则a12=(  )

  A.24        B.30        C.54        D.108?

  [答案] C?

  [解析] ∵a8=a4q4,∴q4===3,∴a12=a8q4=54.

  2.在等比数列{an}中,a3=2-a2,a5=16-a4,则a6+a7的值为(  )

  A.124        B.128       C.130       D.132

  [答案] B?

  [解析] ∵a2+a3=2,a4+a5=16,?

  又a4+a5=(a2+a3)q2,∴q2=8.?

  ∴a6+a7=(a4+a5)q2=16×8=128.

  3.已知{an}为等比数列,且an>0,a2a4+2a3a5+a4a6=25,那么a3+a5等于(  )

  A.5         B.10        C.15       D.20?

  [答案] A?

  [解析] ∵a32=a2a4,a52=a4a6,?

  ∴a32+2a3a5+a52=25,∴(a3+a5)2=25,?

  又∵an>0,∴a3+a5=5.

  4.在正项等比数列{an}中,a1和a19为方程x2-10x+16=0的两根,则a8a10a12等于(  )

  A.16        B.32        C.64       D.256?

  [答案] C?

  [解析] 由已知,得a1a19=16,?

  又∵a1a19=a8a12=a102,∴a8a12=a102=16,又an>0,?

  ∴a10=4,∴a8a10a12=a103=64.

  5.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正数,且a3a9=2a25,a2=1,则a1=(  )?

  A.       B.       C.       D.2?

  [答案] B?

  [解析] ∵a3a9=a26,又∵a3a9=2a25,?

  ∴a26=2a25,∴()2=2,?

  ∴q2=2,∵q>0,∴q=.

  又a2=1,∴a1===.

  6.在等比数列{an}中,an>an+1,且a7a11=6,a4+a14=5,则等于(  )

  A.       B.       C.        D.6

  [答案] A

  a7a11=a4a14=6

  [解析] ∵

  a4+a14=5

  a4=3a4=2

  解得或.

  a14=2a14=3

  又∵an>an+1,∴a4=3,a14=2.

  ∴==.

  7.已知等比数列{an}中,有a3a11=4a7,数列{bn}是等差数列,且b7=a7,则b5+b9等于(  )

  A.2         B.4        C.8        D.16

  [答案] C

  [解析] ∵a3a11=a72=4a7,∵a7≠0,∴a7=4,∴b7=4,∵{bn}为等差数列,∴b5+b9=2b7=8.

  8.已知0

  (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各项倒数成等差数列?         D.以上都不对?

  [答案] C?

  [解析] ∵a,b,c成等比数列,∴b2=ac.?

  又∵+=logna+lognc=lognac

  =2lognb=,?

  ∴+=.

  二、填空题

  9.等比数列{an}中,an>0,且a2=1+a1,a4=9+a3,则a5-a4等于.

  [答案] 27

  [解析] 由题意,得a2-a1=1,a4-a3=(a2-a1)q2=9,∴q2=9,又an>0,∴q=3.?

  故a5-a4=(a4-a3)q=9×3=27.

  10.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q=-,则等于.

  [答案] -3

  [解析] =

  ==-3.

  11.等比数列{an}中,an>0,且a5a6=9,则log3a2+log3a9=.

  [答案] 2

  [解析] ∵an>0,∴log3a2+log3a9=log3a2a9

  =log3a5a6=log39=log332=2.

  12.(20xx广东文,11)已知{an}是递增等比数列,a2=2,a4-a3=4,则此数列的公比q= .

  [答案]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基本公式,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解得。

  解析:a4-a3=a2q2-a2q=4,?

  因为a2=2,所以q2-q-2=0,解得q=-1,或q=2.

  因为an为递增数列,所以q=2.

  三、解答题

  13.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4a7=-512,a3+a8=124,且公比为整数,求a10.

  [解析] ∵a4a7=a3a8=-512,a3+a8=124a3=-4a3=128

  ∴,解得或.

  a3a8=-512a8=128a8=-4

  又公比为整数,∴a3=-4,a8=128,q=-2.

  ∴a10=a3q7=(-4)×(-2)7=512.

  14.设{a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bn=log2an,若b1+b2+b3=3,b1b2b3=-3,求此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解析] 由b1+b2+b3=3,?

  得log2(a1a2a3)=3,∴a1a2a3=23=8,∵a22=a1a3,∴a2=2,又b1b2b3=-3,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得?

  log2()log2(2q)=-3.

  解得q=4或,∴所求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an=a2qn-2=22n-3或an=25-2n.

  15.某工厂20xx年生产某种机器零件100万件,计划到20xx年把产量提高到每年生产121万件。如果每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百分率相同,这个百分率是多少?20xx年生产这种零件多少万件?.

  [解析] 设每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从20xx年起,连续3年的产量依次为a1=100,a2=a1(1+x),a3=a2(1+x),即a1=100,a2=100(1+x),a3=100(1+x)2,成等比数列。

  由100(1+x)2=121得(1+x)2=1.21,∴1+x=1.1或1+x=-1.1,?

  ∴x=0.1或x=-2.1(舍去),?

  a2=100(1+x)=110(万件),?

  所以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10%,20xx年生产这种零件110万件。

  16.等差数列{an}中,a4=10,且a3,a6,a10成等比数列。求数列{an}前20项的和S20.

  [解析] 设数列{an}的公差为d,则a3=a4-d=10-d,a6=a4+2d=10+2d,a10=a4+6d=10+6d.

  由a3,a6,a10成等比数列得a3a10=a26,?

  即(10-d)(10+6d)=(10+2d)2,?

  整理得10d2-10d=0,解得d=0或d=1.

  当d=0时,S20=20a4=200,?

  当d=1时,a1=a4-3d=10-3×1=7,?

  于是,S20=20a1+d=20×7+190=330.

等比数列教案4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是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后的数列求和,它是数列教学的重点。因此,知识目标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推导和思路,它是本节的重点,也是基于等比数列的“等比”特性的一种特殊求和方法。再对公比q的讨论,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由于是理科实验班的教学,学生起点高,能力较强,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出数学教学的内容,在“观察”、“类比”、“分析”、“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的探究,主动的思考,进而联想推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而德育目标则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本课融数学文化于其中,使学生在良好的数学文化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在数学的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推导和思路;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3.会灵活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

  教学难点

  1.错项相减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用公式求和时,对q=1和q≠1的情况加以讨论;

  四、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法(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讨论)

  2.利用多媒体、投影仪

  五、设计思路

  1.等比数列n项和公式(一)教学的“三步曲”

  第一步,由故事创设情景,使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出课题

  第二步,学生观察、分析等比数列的前n项中各项的特点,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学生在公式的推导中,特别是对公比q的讨论。

  学生解决问题前要“设想”----解决过程中要“联想”(解决的方法)----解决后要“回想”(即反思)的良好思维过程。

  2.例题与练习的设计

  整节课是“启发、练习、探索”,边启发、边练习、边思考、边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例题由简单到复杂,融数学文化为一体,使数学文化与数学问题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例1“求等比数列

  (1)前9项的和;(2)从第4项到第6项的和;(3)前9项中奇数项的和”是巩固等比数列n项和公式,在(1)问中设计了公比为负的障碍,在(2)问探讨求和的不同方法,(3)问探讨奇数项是公比为q2的等比数列,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例2是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例3给出一个错误的解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例4“远望巍巍塔七层,灯光点点倍加增,此塔共灯二五四,请问塔尖几盏灯?”由七言诗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最后设计探究问题

  在课堂最后设计了两个探究性问题:

  ①求和:;②.你能用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比定理推导Sn吗?警示学生等比数列中的三个“暗礁”。既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若,(q为常数,),{an}是等比数列吗?学生回答。

  (师: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国王赏麦的故事)

  “国王赏麦的故事”

  印度国王西拉谟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提问:

  1.你认为身为一国之君的国王能拿出这么多麦粒吗?

  2.你想知道计算麦粒的总数的`方法吗?

  由于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数的2倍,且共有64个格子,各个格子里的麦粒数依次是1,2,22,23,24……263于是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就是1+2+22+23+24……+263=?

  (板书课题:等比数列前n项和)

  (二)公式的推导:

  回答问题:麦粒数为1+2+22+23+24……+263=18446744073709551615约为7000亿吨!!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自参与、自己动手和洞察问题。

  (三)公式应用:

  设计意图:1.公式的应用;2.思维的训练;3.方法的讨论

  例2、已知{an}为等比数列,且a3=3,S3=3,求a1q.

  分析及讨论:当q=1时,a1=a2=a3=3与S3=3矛盾

  2.数学思想和方法:

  ①错项相减;②分类讨论;③方程的思想。

  (六)思考与研究:

  1.求和:Sm=a+2a2+3a3+L+nan学生练习、讨论)

  2.你能用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比定理推导Sn吗?(学生自己探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作业:课本P143练习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们加强训练。然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大家一起面带微笑的背诵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是高中教材中较难的一节课,笔者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精神饱满、兴趣浓厚、合作积极,与我保持的良好的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设计及其反思的改进

  由“国王赏麦”的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在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如何解决问题。有意识的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公比的q=1和q≠1情形。从而突破了公比的q=1和q≠1难点,学生在推导公式中通过自己探究解决了“错项相减”的重要数学思想。对问题的探索用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比定理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错项相减”的数学思想有同工异曲之妙。高中新课程正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强调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教师应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态。

  2.新课程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这节课,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边展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品尝到类比成功的欢愉,而且也使其受到美的韵味的熏陶。

  (2)巧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只管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在创造”过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新课引入到课后作业,创设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3)渗透数学文化和情感教育

  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究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的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这节课使用中外数学文化熏陶学生心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营造热爱数学的氛围,增强学习信心。

  (4)激励评价

  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勉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等比数列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

  (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板书)

  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

  是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1.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等比数列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上一堂课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图形中隐藏的数学规律,并且发现了一些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个有趣的课题,探究数学和图形之间更多的奥秘。(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论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即算出结果。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吗?那么我们来试一试就知道了。为了方便起见,我邀请了班级中最擅长计算的同学与我一同进行计算,看看我们的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个题目呢?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次老师胜利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这个活动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了铺垫。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们要对上述内容进行修改,使其具备原创性。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个神奇的宝物就在师边说话的同时,展示了一个正方形。现在让我们来对它进行一些变化,相信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奥秘。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以及整个正方形之间存在如下关系:涂色部分等于整个正方形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空白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面积比例为1减去涂色部分的比例。因此,涂色部分也可以通过整个正方形的面积乘以1减去空白部分所占比例来计算。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总结:根据这个规律,无论要加到几分之一,只需要将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即可得到答案。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目的】通过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旨在帮助学生从繁琐中找到简洁,从困难中找到易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数学思维和归纳推理能力。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的过程中不断在正方形上涂色,那么空白部分的面积将会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将会越来越接近整个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说,求和得到的结果将会越来越接近1。但最终得数是否等于1呢?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来证明。假设我们将正方形分成无限多个相等的子正方形,每个子正方形的边长为1/n,其中n为正整数。我们可以看出,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子正方形的面积趋近于0。现在我们来计算每个子正方形涂色的面积。首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1。由于我们不断涂色,每个子正方形涂色的面积可以表示为1/n×1/n=1/n^2。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所有子正方形涂色的面积之和为1/1^2+1/2^2+1/3^2+...+1/n^2。根据数学原理,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级数1/1^2+1/2^2+1/3^2+...+1/n^2收敛于一个特定的值,即Σ(1/n^2)。这个值被称为无穷级数的极限,它约等于1.64493。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我们在正方形上进行不断涂色,最终的得数并不等于1,而是接近于1.64493。这可以通过数学证明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描绘着一个圆形的图像,另一幅是展示着线段的图像。你能够理解这些图像所表达的`含义吗?请你思考一下,并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请回答你自己对这两幅图像的理解和含义。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数学与几何,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极限的数学思想,并引导他们从猜想得到数值“1”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进行证明。这样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

  当涉及到“数”和“形”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运用数学和几何的结合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会发现许多原本困难的难题变得简单起来。

  4.举一反三。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题。以下是一些例子:

  1.一年级的加法练习:在教学一年级的加法时,教师可以使用图形来辅助学生理解和计算。例如,可以用水果图形来表示两个数的相加,让学生将相应数量的水果图形放在一起,然后数出总数。

  2.分数的认识: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使用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例如,可以使用矩形或圆形的图形,将其划分成不同的部分,并让学生用图形表示一个分数。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分数的大小和意义。

  3.复杂的路程问题:在解决复杂的路程问题时,可以使用图形来帮助我们可视化和理解问题。例如,可以使用地图来表示不同的位置和路径,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不同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关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有形的图形,在解题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小敏、小杨、小华、小宇和小志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敏已经下了4盘,小杨下了3盘,小华下了2盘,小宇下了1盘。请问:小志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小志一共下了4盘,分别是与小敏、小杨、小华和小宇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等比数列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

  -

  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教案8

  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式以及有关性质,分析和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2.突出方程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选择简捷合理的运算途径,提高运算速度和运算能力。3.用类比思想加深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方程的观点认识等差、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从本质上掌握公式。例题例1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成等差数列,如果适当排列这三个数也可以成等比数列,又知这三个数的和为6,求这三个数。例2数列中,……,求的值。例3有四个数,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个数之和是21,中间两个数的和是18,求这四个数。例4已知数列的前项的和,求数列前项的和。例5是否存在等比数列,其前项的和组成的数列也是等比数列?例6数列是首项为0的等差数列,数列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设,数列的前三项依次为1,1,2,(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10项的和。例7已知数列满足,.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求的表达式和的表达式。

  作业:

  1.已知同号,则是成等比数列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而也不必要条件

  2.如果和是两个等差数列,其中,那么等于

  (a)(b)(c)3(d)

  3.若某等比数列中,前7项和为48,前14项和为60,则前21项和为

  (a)180(b)108(c)75(d)63

  4.已知数列,对所有,其前项的积为,求的值,5.已知为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为,前100项的.和为,求前110项的和

  6.等差数列中,依次抽出这个数列的第项,组成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

  7.已知数列,(1)求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最小项的值;

  (3)数列的前项和为,求数列前项的和.

  8.三数成等比数列,若第二个数加4就成等差数列,再把这个等差数列的第三个数加上32又成等比数列,求这三个数。

等比数列教案9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等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舍罕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觉得太容易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这个国王能够满足宰相的要求吗?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63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设s=1+2+22+23++26364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2s64=2+22+23++263+264,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有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

  s642641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2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an,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Sna1a2a3an1an?

  即Sna1a1qa1q2a1qn2a1qn1?

  方法1:错位相减法

  2n2a1qn1Sna1a1qa1qa1q 23n1na1qqSna1qa1qa1qa1qa1(1qn)(1q)Sna1a1q1q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na1(1qn)Sn1qna1q1

  q1na1a1qn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1q)Sna1a1q得Sn

  1q【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sn=a1+a1q+a1q2++a1qn—1=a1+q(a1+a1q++a1qn—2)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方法2:提取公比q Sna1a1qa1q2a1qn2a1qn1 a1q(a1a1qa1qn2)a1q(Sna1qn1)(1q)Sna1a1qn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呢?

  方法3:利用等比定理

  a2a3a4an=====q,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a1a2a3an—13

  aaa2a34nq a1a2a3an1a2a3anSa1qn(1q)Sna1anq

  Saa1a2an1nn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Sna1qsn1,这其实就是关于Sn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领悟数学应用价值,从特殊到一般,从模仿到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

  5.巩固提高,深化认识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中

  若a12,q1,则Sn________,若a11,q1,则Sn________ 33若a1=—15,a4=96,求q及S4,若a31,S34(2)判断是非:

  1(12n)①1248(2)

  ()12n23n1(12)②12222

  ()

  12③若c0且c1,则

  n1121,求a1及q。2cccc2462nc2[1(c2)n]1c

  2()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6.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1.求和

  1aaaa

  1111例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24816方法1:观察、发现:a5a6a10S10S4.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首项为a516,公比为q2,项数为n6.

  23n1111变式1:求11,2,3,4,5的前n项和.248163212345变式2:求,,,,的前n项和.

  2481632【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

  4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8.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P129练习3(1)习题3。5第1题选作:思考题(1):求和x+2x2+3x3++nxn。(2)画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再将这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相连得到第2个正方形,依此类推,这样一共画了10个正方形,求这10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

  5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等比数列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等比数列教案11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等比数列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

  (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板书)

  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

  是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等比数列教案二

  1.教学任务分析

  1.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校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依赖性强,接受能力一般,灵活性不够。因此本节课采用低起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热情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欢愉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2教材分析

  1.2.1教材地位和作用

  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5》,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特别地要体现它是一种特殊函数,通过列表,图像,通项公式来表达等比数列,把数列融于函数之中,体现了数列的本质和内涵。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一种常用数列,即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另一种常用数列,即等比数列的相应知识,我认为本节教材对于进—步渗透数学思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均有较好作用。众所周知,数列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之一,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尤为重要,有关数列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归结为这两种基本数列加以解决的:而且这两途中数列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说要求教学中高度重视,并有新的突破,拓展和引深。

  1.2.2教学任务和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通过观察、归纳、猜想、类比等思维品质,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以及具体的知识运用及实际应用。

  本堂课内容的编者按:首先注意前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加强对比和类比,展示等比数列概念的形成和和指数函数的对应等深化过程,使得后进生部有发言权,优生也不乏味,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其次体会研究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简单归纳方法:特殊→一般,重温数学家发现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思维活动过程,沿着数学家寻求真理的足迹,再现与前人类似的创造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并加以初步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慨念、公式和例题的教学,渗透类比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以及从特殊到—般等数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并进—步培养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品质素养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求,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

  1.2.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等比中项的概念的形成与深化;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是:等比数列概念深化:体现它是一种特殊函数,等比数列的判定、证明及初步应用。

  2.教材教法和学法分析

  2.1教材的处理

  鉴于学生已基本上掌握数列概念,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有利因素),但于由学生对教师,书本对于依赖,独立探索的信心和能力尚显不足(不利因素),故应稀释、放大、拉长等比数列概念的形成,展示深代过程和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过程教学法。讲完课本例1、例2,例3,把等比中项的概念安排到第二课时教学。本节着重体现等比数列概念形成的过程及通项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等比数列教案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等比数列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过程

  【复习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

  一、基础训练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一次一个*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

  A、511B、512C、1023D、1024

  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p,则年平均增长率为

  A、B、

  C、D、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第一期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最后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

  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1/2存期存期+1利率]

  例2:某人从1999到20xx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xx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

  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1999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xx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

  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等比数列教案14

  一. 教学内容: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项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点:

  (一)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1:

  2.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2:

  3. (m, n, p, q ∈N )

  5. 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

  (1)利用 >0,d<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 ≤0,求得n的值。

  当 ≤0,且 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二)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 ① 或 ②

  当q=1时, 时,用公式②

  2、 是等比数列 不是等比数列

  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仍成等比数列

  3、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 n=p k,则

  【典型例题

  例1. 在等差数列{ + + + 。

  解:由等差中项公式: + , =2 + + =450, + =180

  =( + + )+( )+=9 为 项的和。

  解:(用错项相消法)

  ①-② 时,

  当 时,例3. 设数列 项之和为 ,若 ,问:数列 ,

  ∴

  即: ,∴ ,

  ∴即:

  例4. 设首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它的前 项之和为80,前 项中数值最大的项为54,求此数列。

  解:由题意

  代入(1), ,从而

  ∴ 项中数值最大的`项应为第 项

  ∴ ∴

  ∴

  ∴此数列为

  例5. 求集合M={mm=2n-1,n∈N*,且m<60=的元素个数及这些元素的和。

  ,又∵n∈N*

  ∴满足不等式n< = =900

  答案:集合M中一共有30个元素,其和为900。

  【模拟

  1.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是2,且前四项的和为1,那么前八项的和为 ( )

  A. 15 B. 17 C. 19 D. 21

  2. 已知数列{an=3n-2,在数列{an}中取ak2,akn ,… 成等比数列,若k1=2,k2=6,则k4的值 ( )

  A. 86 B. 54 C. 160 D. 256

  3. 数列A. 750 B. 610 C. 510 D. 505

  4.<0的最小的n值是 ( )

  A. 5 B. 6 C. 7 D. 8

  5. 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

  则这个数列有 ( )

  A. 13项 B. 12项 C. 11项 D. 10项

  6. 数列 并且 。则数列的第100项为( )

  A. C. 7. 在等差数列{ =-15,公差d=3,求数列{ 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9. 设

  (1)问数列 是否是等差数列?(2)求 = +3d,∴ -15= +9, =-24,

  ∴ =-24n+ = [(n- - 最小时, 最小,

  即当n=8或n=9时, =-108最小

等比数列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

  -

  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1, 4, 16, 32.

  (2)0, 2, 4, 6, 8.

  (3)1,-10,100,-1000,10000.

  (4)81, 27, 9, 3, 1.

  (5)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2, a, 8;

  (2)-4, b, c,?;

  ?已知数列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习。当然此练习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习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22,2,1,2-1, 2-2 。

  (2)3,34,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

  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习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等比数列教案】相关文章: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反思11-17

高中教案教案03-05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教案06-18

小班教案社会教案10-11

葫芦丝的教案教案12-10

健康教育教案 健康教案06-20

中班音乐教案划船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