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的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父母的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技巧,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2、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初读理情节、品读析人物、悟读明主旨。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1、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难点:
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两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板书)。那么父母之爱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老师指导补充
2、(1)给下列字注音或组词:
濑()佣()酬()舱()褴褛()
(2)解释: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3、作者介绍
同学们自愿举手回答和完善,老师补充注意事项:川端康成曾获得诺贝尔奖,作者身世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文中父母的心情变化。
2、划分段落,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和故事的展开
破题(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开端(3-6)想领养孩子。
发展(7-12)三次送换子女。(送大儿子→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用小女儿换二儿子)
高潮(13-16)要回女儿。
结局(17)一家六口团聚。
3、小结:这个故事的三次送换,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再读课文,想想:三次换子女时,父母分别用了什么样的理由?有什么不同的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父母什么样的心理?完成下表:次数理由表情心理
五、悟读课文,明确主旨
三读课文,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后教师总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送与不送都是爱。
六、总结
小说写作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小说主题特点: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父母的心的内涵)
七、布置作业
1、仿写“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
2、思考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的努力,我们又做出过什么让他们欣慰的和伤心的事;把它们分别列写出来,交给父母。
【附】板书: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次数理由表情心理一贫穷眼含热泪浓浓的爱心
淡淡的哀怨二接班人次序无精打采三和婆婆太像失魂落魄四太小、冷酷痛苦失声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
作品风格: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父母的心》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学习生字
2、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3、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条件优越,减轻负担可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次子换回长子时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难舍女儿,要回女儿时,决意不送
《父母的心》教案3
一、导入语
同学们,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请大家把你的内容概括写在小纸条上。(幻灯片投学生作品)
依照这两个要求请大家对刚才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学生点评)
总结:由此,我们明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说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老师是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决定 表情 原因
当天傍晚 送走大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贫穷
第二天早上 送走二儿子 无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第二天傍晚 送走三岁女儿 不好意思 和婆婆太像了
第三天上午 全部要回 痛苦 太小冷酷
过渡语:同学们填表很认真,请一位同学把结果给大家说一下(幻)。老师也对文章作了认真地阅读,我是这么填写的。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考虑。那他们究竟考虑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到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请同学先指出地方,然后齐声朗读这些语段。
再次研读课文,根据文中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幻)
学生活动:1.先自己认真阅读,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内涵 2.四人小组讨论各自的观点。
父母的这颗心到底包含哪些内涵呢?,
老师明确:爱心、孝心、责任心(幻灯)
第11小节, “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第15小节,从理性角度上看,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对孩子的爱,希望他以后能生活地比父母好。而从感情的角度,父母觉得自己太残忍。“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父母的爱心使得他们做出了要回小女儿的决定。
《父母的心》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媒体:投影仪、胶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情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出示投影)
三、整体感知
1、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
2、学生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抓住主要事件○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3、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写出你的看法。
提示:父母的心是。
教师归纳并板书:
父母的心
送长子换女儿
换次子要女儿(一波三折)
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四、品味情节,把握主题
1、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2、总结评价: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口头小创作:爱是(出示投影)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教师适当补充:爱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爱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爱是雨中的一把伞;爱是夜里的一盏灯;爱是儿女眼中的依恋,;爱是父母无私的心灵……)
3、合作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4、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五、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以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2他们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现,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真的饿死在一起。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续写,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2、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课后让大家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投影部分)
例如: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请你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父母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并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第85页基础训练一○1——○3题。
2、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父母的心》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的心》教案5
教学目标:
1、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2、我们要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3、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给我们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教学难点:
对子女的爱――天下父母同心。
教具安排: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片头崔京浩的《父亲》歌曲,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本课教学情景。
师:(导语)同学们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相信我们今天的合作一定愉快!刚才崔京浩的一首深沉的《父亲》撞击着我的心扉,让我陷入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中。我相信,也一定能激起同学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探讨与交流的话题也与我们的父母有关――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师:关于这个话题老师这几天一直有一个困惑,这就是:
爱的困惑
《我与女儿的对话》
我:女儿,爸爸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说实话。
女儿:好的。
我:在你成长的13年中,我和你妈为你作了那么多,有没有一件令你感动至今让你都无法忘怀的事情?
女儿:(想了一会)爸,没有。
我:为什么呢?我们不是为你做了许多事情吗?
女儿:那不都是应该的呀!
我:……
师:我困惑了。要知道,我和她妈妈对她的关心呵护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但现在我的女儿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我们点点滴滴的爱?我想从大家,我女儿的同龄人这儿得到一个答案。(这一段的目的是创设情景,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是感受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用不同形式表达的爱。)
爱的诉说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我而发生的喜怒乐忧?(比如……)让我们从父母的喜怒乐忧中体会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说,这是教学中的一种境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恰当的发挥才能开阔思路,深化主题)
学生讲述。(教师要注意分别选择喜、怒、乐、忧的事例,并从中挖掘出爱的表达。这里还要准备必要的资料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
师: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但是我们的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却不会象西方人那么的直白,他们也许只是一个问候,一句关怀,甚至的一句爱恨交加的呵斥……
师: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有一件礼物送给大家,我想告诉大家,更想让大家告诉我,在我即将讲述的故事中,这位母亲是怎么表现她对孩子的挚爱之情的?
爱的感悟
看视频《真爱如山》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思考:面对张斯振的举动你有何感想?
《真爱如山》视频
师:张斯振的母亲虽然瘫痪了,不能为她的儿子付出更多的爱,但张斯没有嫌弃,没有埋怨,更没有退缩。面对张斯振拉着母亲去上学的举动,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真心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高兴,因为你们都拥有天底下最爱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我们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然而,也正因为爱,由于我们一时难以理解,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冲突,伤了父母的心,可父母仍然在爱着我们。那怎样才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呢?只有体验才能感悟。现在请我们一起进入爱的体验。
爱的.体验
情感剧场
小明放学疲惫地回到了家中,爸爸、妈妈急忙……可是,小明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发现自己的书桌抽屉被打开了,而且自己的日记也被翻动了,便与爸妈大吵起来并摔门而出……
提醒:
1、表演同学要表现出使用书包、水、毛巾、脸盆、苹果、水果刀、日记等道具。
2、下面同学要注意观察父母是怎样呵护小明和小明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
3、表演的同学要用心体会父母与小明的心态。
师:同学们,我们讨论一下小明的做法对吗?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谈体会。教师就学生表演情况进行点拨(特别有不尊敬父母的地方)。同学们,你从这个小品中悟出来什么道理呢?
生: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给予父母却很少。教师引导学生:爱是无价的,是用数字无法表达的,也是无法偿还的。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想你们报答什么,只要你们能够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哪怕给我们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说一句问候,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师:下面请看小伟同学是怎样表达对自己父亲之爱的:请同学们先默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然后请一位同学诵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1、2、3段。
要求:1、有感情2、有节奏
爸爸:
今天,是我走进清华大学的第一天,我要把积压多年的心愿向您谈露。
您是家中最辛苦的一个。由于妈妈身体不好,里里外外全靠您一个人张罗。您就像一头超载的老牛,默默耕耘。在我13岁那年,您病倒了,病中您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挨门挨户讨饭,也不能停学。不然,爸爸死了也合不上眼呀!”
上初三那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可哪想到,您为此受尽屈辱。为了凑够200元的费用,您整整奔波了一个星期!当您把钱放到我手里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扑在您的怀里,哭着说:“爸爸,我要是得不上奖,您罚我跪三天!”可是您却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得不上奖,爸不怪你。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好。”顿时,一股抑制不住的自豪涌上我心头:“我有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像前面视频中的张斯振一样,都无法选择父母的健康与衰弱,也无法选择父母的外貌和性格,还无法选择父母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但我们可以如张斯振一样,可以选择孝心,选择报恩,用我们稚嫩的手为父母分担琐碎的家务,用我们懂事的心让父母感受儿女成长的快乐!说到不如做到,现在我们就开始行动,给父母一份爱的回音!
爱的回音
请同学们在承诺卡上写下对我们父母的郑重承诺:
要求:
1、语言要简洁、有意义。
2、内容可以是各个方面。
3、要写两条以上。
如:爸、妈,请放心,我一定会细心地体会你每一句话中爱的密码,我要用你对我的爱,播撒亲情的种子,请相信我。
可一定要亲手交给父母并说到做到呦!
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见证一下你的承诺好吗?
学生读承诺书,老师进行点评。
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我们现在应该能够想起父母为我们做的最令我们感动的事了,课后请把你记忆深处的情感以“父母的爱心”为题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邮局邮寄给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份惊喜!
同学们,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我要说――可敬天下父母心!让我们一起共同高歌一曲《母亲》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热爱!
动漫《母亲》(师生同唱)
师:祝愿全天下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快乐!(师高声)
《父母的心》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感知故事内容。
2学习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探究文章主旨。
助读资料
川端康成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他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母父母和姐姐有陆续病故,孤独忧郁其伴其一生。1926年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1968年因《雪国》《千羽鹤》 《古都》获诺贝尔奖。
一、自主预习,互检互测(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1、完成练习册上的字音字形部分。
2、预习完课文,你认为父母的心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我的课堂我做主)
1、复述故事 注意:(1)抓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讲。(2 )语言简明生动。
2、穷父母为什么要一次次从贵妇人那里要回自己送走的孩子?每一次换孩子的理由是什么?神情怎样?这是什么写法?
送孩子 理由 神情
送走长子时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要回女儿时
3、用笔勾画出你认为最精采,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你如何看待父母亲调换孩子是的理由?他们是父母亲的心里话吗?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我参与,我快乐!)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再接再厉!)
1、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你发表你的见解。
2、收集有关父母子女的格言、名句、诗歌或歌词。
3、请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有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父母的心》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汪洋中的船,永远惦念的是港湾;高飞的倦鸟,始终牵挂的是故林;天涯的游子,无尽思念的是亲情。再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愫!这种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个平常但催人泪下的'故事——《父母的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2、积累字词:褴褛( )( )
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
如数奉还: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分别用了什么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了几个人物?概括其形象。
3、语言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本文语言细腻、深沉且蕴含深刻,文中哪些话语最让你感动,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使你动情?
4、深入理解父母之爱:积累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互相交流。
四、总结归纳:
1、这篇文章讲述 。
赞美了 的感情。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
2、写作特点:(○)(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父母的心》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浓浓的爱心。
3、体会作品流露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懂你》)
这首歌的名字叫《懂你》,那么听完这首歌,同学们知道“你”指的是谁吗?(父母)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只有父母才会有这么真挚的.感情。“父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父母之爱是一首永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歌颂父母之爱的佳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小与说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多媒体出示课题、作者)
二、走近文本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出段序,注意字词,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
(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要说清楚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过渡:
①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字词;
②谁来说一下你概括的内容?其余同学依照要求、提示,对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父母的心》教案9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2.作者链接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1968年因《雪国》《千鹤》《古都》获诺贝尔奖.
【合作探究展示】
一、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
(一)初读,理情节。
设疑
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
(二)二读,抓神态
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
(三)三读,析语言
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这对父母每次要回孩子的理由是什么?
并追问了两个问题
追问1、你认为这些理由是真的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并对所找词语和句子加以分析。)
(四)四读,明主旨
师:当第四遍读课文时,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所作所为是为了“致富”——那100元钱。讨论讨论,他们真的致富吗?
(同学们讨论,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师:同学们,这对父母生活艰难,身份卑微,他们很可怜。但在这万般无奈的处境之下,还是要回子女,他们又是多么可敬啊!
二、拓展延伸,讲故事谈感想
师: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你们平时是否收集到有关父爱、母爱的谚语、格言、民谣、故事!若有,请与大家分享。(学生思考片刻,然后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讲的太好了,老师也讲一个题为《两份账单》的故事:美国小男孩约翰,一次早餐时,他在妈妈的桌子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跑腿费3美分,倒垃圾2美分,扫地板2美分,小费1美分,妈妈一共应付约翰8美分。”午餐时,妈妈把8美分钱放在桌子上,并且也放了一张纸条。大家猜猜看,她会写些什么?
那位母亲也给约翰写了一份账单。上面这样写着:怀胎10个月——0美分,喂奶水——0美分,买衬衫、玩具、鞋子——0美分,一日三餐——0美分……约翰一共应付给妈妈——0美分。小约翰看着,没说一句话,把8美分钱放在妈妈的手里。从此以后,小约翰常常主动帮助妈妈做事。
三、课堂小结:
(在《感恩的心》的音乐声深情地结束这堂课)
结束语:同学们,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四、布置作业,表示感恩之情
1、拟一条感恩父母的短信。
2﹑课后收集有关父爱、母爱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目的在积累)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① 长子
不可恶
②送二儿子换长子
③送女儿换二儿
④要回女儿
① 割难舍
不心狠
②无精析采
③失魂落魄 可怜又可敬
④痛哭失声
不狡猾
①接班人
②像婆婆
③她太小、无知、冷酷无情
不是致富
①与其舍掉,不如饿死
② 钱,酬谢吧
《父母的心》教案10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准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累本上,准备课堂交流。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父母的心》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父母的心》教案4。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父母的心》教案4》。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7),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五、积累
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学生互相交流。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写作特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七、布置作业
《父母的心》教案4
《父母的心》教案12
学习目标:
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情况导入。
老师提问:
1、能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
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体感知。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
出示课件:
1、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小结: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老师再讲一个发生在自己母亲身上的真实事情:我的母亲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时,母亲都会重复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小时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贫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镇上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家。但是母亲一逮着机会,就会偷偷地逃回家,每当回到家时,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时,那个亲热劲甭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好景不长,被自己的父母发现后,马上就被送回“镇上的那个家”。无论母亲如何哀求,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虽然母亲也看到父母的眼泪,但每次她的父母都会咬紧牙,把她送回去。每次讲到这儿,都会老泪纵横。我知道,这将是母亲一生的痛,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因此,我觉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造成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手中的补充资料《母爱无言》,阅读后,思考:
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分别体现了什么?(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
2、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和相似点?
3、联系自己,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
阅读后思考交流。
四、情感升华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这种父母亲情,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并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
同学交流,明确。
请同学们用手中智慧的笔,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学学古人,写一段话,来颂扬这种淳朴美丽的情感。
学生先自写,然后小组交流,按组推荐一至二篇,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并说出推荐的理由,然后请同学点评。
五、老师总结
同学们写得非常有真情实感。都把对父母的爱纷纷诉诸于笔端。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文中的主人公因为有父母的浓浓爱心,相信他们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健康幸福地生活着。同时也衷心祝愿我们每位师生的家庭和睦,亲情芬芳。
请欣赏FLASH课件:《让爱住我家》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课上的习作精心修改后,誊抄在作文本上。
2、根据文末,发挥想象,补写一个结尾,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父母的心》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3、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父母三次送人孩子的过程中的复杂心情,从中感受到 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
一、设疑激趣,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听了这首歌,让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人世间最让人感动,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感之中,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情吗?(父母情) 对,它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情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父母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动笔标出小节号。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故事叙述的是为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领养后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
三、自主读书,理解感悟
1、(穷夫妻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夫人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
①边读边动笔找出:穷人夫妻的生活状况怎样?贵夫人呢?
②学生交流反馈:穷夫妻:家里穷 孩子多 去北海道找工作 贵夫人:家里富 没孩子 想抱养孩子
2、贵夫人想领养穷夫妻的孩子,他们同意了吗?他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7——17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他们送孩子时的表情动作,用波浪线画出他们要回孩子的理由。请同学们交流后完成下面表格;
3、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夫妻俩的心里,深切地体会一下他们当时送孩子的心情。当贵夫人提出要抱养穷夫妻的孩子,父亲答应贵夫人回家和妻子商量送孩子的事,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父亲回家是怎样和母亲商量的?
时间 人物 被领养的孩子 表情动作 调换的理由指名请学生读读他们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的语言和表情动作的句子。
(1)从“流着眼泪”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夫妻俩送出孩子的那份无奈和伤心)
(2)再次读读这句话,指导同学们读出无奈、伤心的语气。
4、请一男同学读读父亲换大儿子所说的话。
(1)当他们把大儿子送出去后,回家后会是怎么想,又会有些什么表现呢?他们实在无法舍弃孩子,于是他们想换回大儿子。
(2)他们想换回大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3)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维持,还有什么家业呢,他这个理由充分吗?他们为什么要用这个理由来换回自己的孩子呢?(他们觉得孩子送给了别人不好意思再要回来,但又实在舍不得)
(4)指导学生读,读出父亲复杂矛盾的心情。
5、当他们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时,他们的心会平静吗?那么他们又会怎么想呢?
(1)请一女同学读读母亲用女儿换回二儿子的那段话。
(2)“难为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母亲的态度“难为情”这个词同学们想像一下她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母亲想要回自己的孩子面对贵夫人又难以开口)
(3)她换回二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4)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
6、第三天上午,当轮船快接近北海道时,夫妻俩出现在夫人的卧舱时,为什么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了呢?(指名说说)(因为当轮船一靠岸,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
7、请男同学们读读父亲要回女儿的那段话。
(1)“抽泣”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2)他们要回女儿的理由是什么?
(3)“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虽然把孩子送给别人,会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也会减轻家庭压力,但在两者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实在爱自己的孩子,无法舍弃任何一个,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再苦点也是快乐的)
(4)再次读读,休会父母当时的心情。
8、夫妻俩送了三次孩子,但三次又反悔了,同学们,对这俩夫妻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送孩子那是生活迫于无奈,他们反悔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结合板书:送 ——--悔 无奈———爱
9、师总结:是呀,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10、评价贵夫人。
① 两夫妻三番五次的要回儿子,那么贵夫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每次夫妻俩换孩子的不同态度。(愉快地答应—— 只好同意——流下同情的泪水)
②本来贵夫人很想要一个孩子,可夫妻俩一次又一次的反悔,贵夫人为什么不但没责怪没有怨恨夫妻俩,而且还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并帮助了他们呢?我们齐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名回答。 是呀,尽管她非常喜欢孩子,也很渴望能收养他们的孩子,可她被父母对儿女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感动了,她实在不忍心让他们承受一家人分离的痛苦。从这件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贵夫人有颗怎样的心呢?(善良的)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
2、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细心的呵护中成长,我们也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要学会感恩父母,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拿起你们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几句话吧!
六、总结。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作为儿女的我们不但要能体会父母的这份心,还要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你们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温馨的问候对他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这一堂课吧!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它就是——“爸爸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爸爸的手粗了,他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面对爸爸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爸爸妈妈殷切的心愿 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忧虑地成长,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我拿什么来感谢你们,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只能铭记于心。
板书设计:
父母心
送-————悔
无奈————爱
反思
《父母心》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的心》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浓浓爱心中隐含淡淡的哀愁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中父母对于子女深沉的爱,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
教学用具:两份图表、音乐《天下父母心》
教学过程:
一、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谈话走进课文的学习。出示课题《父母的心》。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是谁第一次牵着我们的小手蹒跚学步,是谁第一次为我们背上小书包;是谁在我们高兴时与我们一起欢呼雀跃,是谁在我们悲伤时偷偷的递上白手绢儿;是谁在我们成功时为我们悄悄落泪,是谁在我们失败时为我们鼓劲加油。可曾几何时我们开始讨厌这种关心,开始远离这种亲情。我们时常会想父母怎么这么烦?父母们也不时感叹,这孩子们都怎么了,简直不了解父母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父母的心》去体会一下天下的父母心吧!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单介绍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现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两岁时父母双亡,一直与祖父母生活,从小没享受到我们看似平常的父母的关爱。
三、学生自渎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明确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送不送
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文中父母最终决定不送孩子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都是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五、让学生分组完成填表任务,引导学生朗读体验本文浓浓的爱心中隐含淡淡哀愁的写作特色。
父母的决定父母的表现富太太的表现及心理变化
送大儿子
送二儿子
送三女儿
决定不送
六、谈话由学生归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七、拓展延伸。
师:亲子之爱是人类共有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是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但我们在理所当然的接受父母的爱时是否理解爱,珍惜爱,自己也学会爱了呢?
让学生用鲁宾孙初上荒岛时用的好处与坏处对比走出困境的方法试着理解自己的父母。完成下表并交流。同时放音乐《天下父母心》为学生营造一个爱的氛围。
坏处我很烦好处我理解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目的: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使他们懂得爱,学会爱。)
八、补充课题*(学生自由走上讲台补写各自不同的补充。)
父母的心
九、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父母的心》教案15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写作特点〕
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
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作者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
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
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小女儿。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父母的心》教案】相关文章:
《父母的心》教案11-20
《父母的心》教案七篇02-09
《父母的心》教案集锦6篇08-11
《父母的心》教案范文汇总10篇10-26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04-11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04-17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11篇03-05
教案《感恩的心》09-05
感恩父母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