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反思1
在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中,我首先和学生一起把本章的知识进行梳理一遍,让学生能强化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然后通过对第十五章综合练习题的分析讲解,以达到对本章知识的巩固,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课后,感觉有些累,学生仍感觉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因此,要对自己的期末复习思路进行调整。如,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明确知识的梳理要求,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然后对本章重点的内容进行强调,并通过个别实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训练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复习可能对学生的帮助更大些。
物理教学反思2
电功率是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所以,《电与热》在复习时是对电功、电功率部分的总结和综合应用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总结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阔学生视野,形成科学观念。
本课的成功之处:
1.通过公式P=UI和I=U/R的`公式进行推导,锻炼学生的推导公式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以至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2.将公式推导后,和学生共同讨论,找出它们各自适用的条件,以利于学生能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3.结合前面的串联分压、并联分流,以及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进而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压(流)、分功率、分电功之比与电阻之间的关系,使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4.结合实例:有A、B两灯泡,A标有“220 15”字样,B标有“220 100”字样,结合上述知识,求:(1)哪个灯泡电阻大(R=U2/P)(2)两灯丝长度相同,哪个灯丝比较粗?如果铭牌被磨损,怎样判断哪一盏灯是15W还是100W的,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课题。(3)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当它们发光时,哪一盏灯能更亮一些?并联时又如何?这样,对以上所总结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巩固。5.提高:对于优生,提出了以上公式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结合例题:一电动机,线圈电阻为2Ω,接在220V的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电流为5A,求:(1)消耗电能的功率(输入功率);(2)线圈产生热量的功率;(3)转化为机械能的功率(输出功率),通过这道题,既说明了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的公式和万能公式的适用条件,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复习了电能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化形式的能的过程,消耗多少电能,就转化为多少其它形式的能,使本部分知识融会贯通。
6.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总是有两重性,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辨证主义观点。
物理教学反思3
我在20xx年2月24日上了物理组一节调研科,教学内容是弹力,物理调研科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调研科曝露出了很多问题,在自己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自己的成长。首先面对第一次接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不熟悉,上课准备不充分,尽管上课之前反复阅读了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料,但是还是存在漏讲,或者讲解不透彻的现象;对上课内容安排的不够合理,课堂容量过大,对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把握不够等问题。对教法没有很好的选择,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弹力的方向讲解不够透彻。只提出了与接触面垂直,与发生形变方向相反。举例难度过大,学生不易理解。应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实例加以讲解。
2.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的长度未加以区分。应从具体实例中加以区分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什么是弹簧的长度。
3.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存在漏讲。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不够。
5.弹力产生的条件,只讲了产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从弹性形变的角度去区分。未明确提出要相互接触,有相互挤压,且产生弹性形变。
6.弹性和塑性这个地方的讲解未做弱化,教学反思《物理调研科教学反思》。
7.课件与课堂教学未紧密结合,存在存在临时翻页面的情况。
8.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之间的过度和衔接不是很自然。
9.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明确,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了平行的'位置。
10.引入时难度过大,应该采用一些简单的例子。
11.课堂纪律学生不够好,一直显得比较活跃。
12.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实验上不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总结物理规律,而不是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
13.与学生距离过远不够亲近。教学语言比较单一,语调变化不大,吸引力不强。
通过这次调研课发现了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感谢物理组的所有成员对自己提出的宝贵意见,自己一定虚心接受这些意见和他们的好的实用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同时自己应该正视自己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自己教学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从思想上做起,从思路上改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找到方法解决问题。争取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所进步,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
物理教学反思4
随着这几年物理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对教学改革的又有了新的认识。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精神和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为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地学习。所以,结合学校的特点和本人近几年的教学体会,下面是我对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教育的过渡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据大量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小学毕业生刚进中学时,非常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多数学生可以逐渐适应中学生活,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中小学衔接不好而导致学业不良,由此不能顺利地完成初中期间的学习任务。所以我想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了解过渡时期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过渡时期的学生特点
刚上初中的学生,上进心、好奇心都很强,对初中学习生活有浓厚的新鲜感。但同时会有这样的体会:教师每节课传授的知识量太大,教师授课的方法也不同于先前的教师,似乎讲得太快了,自己还没有完全听明白,教师已经转向别的内容。因此,学生感到教材难度大,新内容多,学习速度快。而且孩子入学年龄提前,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在孩子入学后既怕孩子跟不上课程,又怕孩子超荷负重,心理压力大,因此在小学阶段,家长采取陪读等多种多样的辅导方法。但孩子进入中学后,随着各门功课知识的加深,部分家长已无力给孩子详细讲解,也不打算与孩子一起学下去,因此,通常只采取督促的方式。而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像小学生那样听话,也不像高中生那样懂事,正处在不太好管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最烦的就是家长过多的督促,因而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2、针对学生特点采取的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这一环。刚刚入学的初中生,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而一旦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致时,便会垂头丧气,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后我们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适应环境和面对挫折的心理学教育,并适当的给予他们帮助。
其次,正确认识从小学向中学过渡时期班级管理的重要性。班级管理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抓好过渡时期的班级管理能缩短新生的`适应过程,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紧张而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校整体工作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在教法和学法上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多思考,为学生中学的学习搭好阶梯。中学教师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法,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并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比、学、赶、帮、超活动,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竞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成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当然,学生从小学向中学过渡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家庭、社会的配合。作为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实际,分析过渡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造顺利完成中小学学习过渡的条件,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物理教学反思5
理化学科有许多原理、规律,也有不少的特例。而这些特例往往是考试时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误。因此,建立一本错题本,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防范,是免入“陷阱”的好方法。建立错题本,必须注意以下内容:
1.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2.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步骤环节。
3.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
4.纠正错误。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里要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5.定期归类、整理。初三学年一般实行月考制,因此,每一个月复习结束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这一个月解题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6.错题本上也可以记载一些非常典型、考查知识全面、解法灵活多样的优秀习题。
物理教学反思6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物理教学反思7
作为一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这次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我深深领悟到:物理是一门既抽象又贴近生活的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难学难懂。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改变这种状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融合一体。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以下是我反思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科与生活的科学联系,选择学生生活中相应的'事例、现象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有利于增强物理学科的亲和力和现实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认识生活的欲望和热情,调动学生兴趣,促使物理走向学生。从学生生活层面切入教学,设置情境,关键是把握学生生活与知识点的融合点,找准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知识的理解
与教材中事实材料显现的理想化实际相比,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贴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在物理科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实际来阐明物理概念、观点,并用物理学科的
观点、理论去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实现教学通俗化,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疑惑为信服,从而大大增强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定律和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开采和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物理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实现物理教学的通俗化,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进而开拓物理教学的新境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反思8
弹指间,半个学期又过去了,作为新老师的我带领着两个的数学,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总是比有经验的老师带的班级考得差。难道这是真理,就应该考得差?还是我没把心思花在教学上?我想大多是后者吧,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很浮躁,认为自己才毕业不久,何必那么认真呢。对于教学有点敷衍了事的想法。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不但教学成绩提不上去,而且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通过这次期中考试,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考试试卷我已经让学生们看过,并且改正了,我总结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有些学生的`计算不过关,计算题出错,以后要每天练几道计算题,尤其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题。这些题出错有些冤枉。
2.与方向路线的题,有少数同学掌握不好,争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这类题。
3.能力题。对于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平时要加强能力题的练习,争取广开思路,向满分努力。
期中考后,我认真地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进.
1.课堂教学方面,上课的基本环节已经能够把握,但各方面的细节关注得不多,比如,课堂驾御能力远远不够,对学生的正确评价不及时,课堂节奏的安排不够合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后辅导方面,对后进生还需加强辅导,让他们能尽快跟上班级的进度,要关心班上的每个学生,让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合理利用好早读、午读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不只是局限在书写和阅读,用更丰富的活动来打开他们的思想。
3.抓好后进生工作。这学期的后段时间,重在抓后进生的提高。
成为新教师,这只是我的第一步。做好一个教师,才是我接下去要努力的方向。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学会总结与反思,积累实践经验,不断进步!
物理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物理教学反思10
由于学生在初二刚开始接触物理,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一方面是要传授一定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看实质,从物理意义上认识物理现象,逐步学会提出问题,逐步学会深入地思考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以上目标创造条件,而不能是相反,要注意使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物理就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典范。
例如,在讨论电阻的串联时,不能只满足于形式上的“串”,而要讲清在连接方法上必须是一个接一个地联结,不能有分支,电流在流动时是依先后次序逐个通过各电阻。在讨论并联时,不能局限于“并”的形式,关键在连接方法上,是几个电阻的一端都接在一起,另一端也都接在一起,然后接入总电路,电流在流动时是同时流过所有并联在一起的电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由电路连接的现象而逐步深入思考其内在的物理过程及其规律。
对于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电路中有电流产生,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这只是电磁感应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不能在教学中将它作为电磁感应的全部。若电路不闭合怎样?若全部导体切割磁力线又怎样?是否不切割就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可以在适当情况下向学生提出,但不必解答,具体内容待到高中再学。这样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促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不能像有的老师那样:如果不能产生感生电流就不是电磁感应,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堵死了。如果这样不恰当地断然否决的现象重复多次,势必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之后的学习造成极大障碍。
对于电路,初中只学部分电路,到高中才学全电路。在全电路中,电源有电动势、有内阻、有内电压,路端电压随外电路的变化而变化。初中不讲这么多,但最好是预先埋下伏笔,讲到电路两端电压时可以说电路两端电压不变,讲到电源时,最好加“假设”,假设电源电压不变。这样学生自然会想,不假设的真实情况怎样?为什么要假设?这样做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求知欲,给高中学习全电路预先留下余地,不会因先入为主的片面认识而形成学习障碍。
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要用右手定则来判断。不少教师这样讲:大姆指就指线圈的N极。这样做只是从形式上解决了特定情况下的判断问题,而对于一般问题,或在高中阶段所讨论的许多情况下,判断磁场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大姆指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因为在初中没有建立起正确概念,在高中学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会感到很吃力,不恰当的`认识很难纠正。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给我们一个启示,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以正确的知识,注意开阔其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熟悉高中教材的内容,把自己的教学工作与高中的教学作为一个密切结合的有机的整体,更好地起到启蒙作用。
物理教学反思11
回顾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主要表现如下:
1、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发学案课上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结合媒体学习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学习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选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这一阶段,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大胆、稳妥探求教学改革
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结合愉快教学法、陶治情感法、强化训练法,和谐地展开双边活动,此法不仅能赐其以鱼,还赐其以网,授之以渔。教学实践表明,此教学模式较常规教学更易增强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该教法的特点是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物理教学反思12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反思13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 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 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符号:F
3。 单位:牛顿(牛) 符号: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 力的示意图
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总体来说,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已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紧扣课标 灵活高效 ———————简评林雨萱老师主讲课题《7。1力》
一、情景创设
扳手腕,同学们都熟悉的游戏,男同学可能更喜欢并玩得更多,但在上课时玩,可能是第一次。课堂上男女同学都积极参入,甚至有女同学挑战男同学。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为新课学习提供课堂体验。看似简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良好的课程理念:从生活到物理,同时也反映林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的良好素养。作为一位年轻老师,非常难能可贵。 二、新课学习 1、力的认识
提供几组生活中图片,让同学们判断是否有力的作用。在前面游戏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并回答:是否有力产生?通过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归纳出力的
物理教学反思14
上周物理主要讲了两节——认识电路和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在第一节里学生对短路的两种状态理解有难度,我用实验给解决了,把抽象的电路图连接成实物,闭合开关,一目了然。
第二节中课本第7页有两个实验都是用220V的'电压来做的,按它画的装置谁也不敢做。太危险!我和昝海丽老师合作,花费半天加一中午的时间,边做边改,反复实验,终于完成一件作品,它即可以安全的演示出玻璃的导电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还可以演示灯泡串并联等多个电学实验,可谓一举多得。按课本图9——16所示用酒精灯根本烧不红玻璃,我们改用酒精喷灯烧就行了。我不仅练习了酒精喷灯的使用,而且我们发现了教材的不足,并给与修正。记得当电流通过被烧红的玻璃使灯泡发光那一瞬间在场的四位老师不禁齐声欢呼!
通过本次制作,我再次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巨大的!我和昝老师感谢张雪妨、张志红老师,感谢周艳强、薛陆军老师及工地邹师傅的大力帮助!
物理教学反思15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反思10-08
物理教学高中教学反思01-22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2-05
高考物理教学反思11-26
物理力教学反思12-13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02-08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1-25
高考物理教学反思02-04
物理优秀教学反思04-09
物理教学设计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