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1、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感知分数的意义
(1)、请每个学生拿出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师把上图贴在黑扳上,写上 )
(2)、把8个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用色笔涂其中的1份,师贴,并板书。
(3)师启:把什么来分?怎么分?
分几份?其中1份是多少?(生讲师板书)
一个圆片 平均分 4份
8个圆纸片 平均分 4份
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4)、做议一议。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师: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出示书中的两幅图。
让学生看图后回答:
图1、图2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份是几?它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回答。
3、突出“词”的叙述、理解分数意义。
什么叫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用单位“1”这个词表示,再抓住怎么分,分的份数,取的份数等特点,用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这样的”归纳出意义,再指导看书习,把这些词用曲线划下来。小结: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如45分数单位是 15 的,有4个这样的单位。
教学反思: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组合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所以本节课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在处理教材时,我认为应加重对一些物体可以平均分得到分数的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这些物体,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当概括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概念时,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说、多练,在运用中体会、理解分数的这个意义,明确——谁是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体会。
(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一味地讲授,也不是仅有教师演示给学生观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在操作中主动探索,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理解了单位“1”,明白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看作单位“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课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易到难,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分数,使学生回顾旧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分数”知识,既可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然后巧设“玄机”:出示一个被布遮盖住只露出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个正方形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使学生从对自己的答案比较有信心到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
1、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单位“1”的`数量与每份数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的产生
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学具:水果图片若干,实物(4个苹果),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
1.出示4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2个)
2.出示2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1个)
3.出示1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半个或1/2个)
这里的1/2是什么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就会用到分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题)
二教学新课
1引探分数的意义
刚才老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2个。(板书:贴苹果图片,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1/2)
现在老师要让你们随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板书:大饼3份1份/2份1/32/3
刚才我们分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五份,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几?其中的4份呢?
指名回答,板书:—————5份1份/4份1/54/5
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2份、3份、5份等等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板书:若干份一份或者几份
2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出示苹果图片(4个),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并演示把4个苹果装进一个袋子里,问:这表示什么?(一袋苹果)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1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3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板书:4份1份/2份1/42/4
2份1份1/2
这里的2/4是几个苹果?1/2是几个苹果?
2/4和1/2表示的苹果个数相同,意义相同吗?(不同)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归纳分数的意义
(1)单位“1”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拿来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拿来平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取名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谁能说说单位“1”的含义?
(2)完整概念
什么叫做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板书:叫做分数
(3)练习
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3题
4理解分数各部分意义、写法
刚才我们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4份是4/5,那么3份是几分之几?板书:3/5
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说出各个名称表示的含义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写分数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用手指描描
拿出笔来写写分数,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问:你写了几个?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任务的完成情况吗?请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人猜其写了几个。
三巩固练习
1教材74页练一练
2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一题
3摘桃子游戏
(1)把6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请一
名学生随意摘几个桃子,其他人说摘了几分之几
(2)师说一个分数,请学生上来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分数个部分名称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76-77页练习十三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我所选的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学生喜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尽量让学生结合各种操作活动,讲透和理解透,让学生多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4个苹果,把它放在一个袋里,这里的“一袋苹果”就可以看作“单位1”,这里就让学生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知识点。这里形象的引导操作使学生非常明了,所以一下子使学生举了好多例子。
3、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让学生探究分数意义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如在摘桃子游戏中,一学生到前面摘桃子,其他学生能根据前一位学生摘的桃子个数很快说出表示哪个分数,且方法多样。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精神。又如在总结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没有把书上完整的概念出示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归纳、修正、完善概念,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里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习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的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还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了教学方式,从而成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步骤:①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②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从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入手,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为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就要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自己主动去会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学生纷纷举手汇报了自己已知的关于分数的知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动手操作,去体验、交流与思考,“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从体验中建立“平均分”,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
2、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提供学生学习材料,设计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强化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课堂中我把准备的材料: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绳子、六块小立方体和四根绘画笔交给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去体验,进行交流与思考,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我从生活中精心挑选了一些实物,作为寻找分数的材料。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并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数,然后动手操作寻找分数。展示时重点展示平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还利用分绘画笔,在整体的具体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会不一样。在归纳分数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在感知多个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不论把什么东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东西看做一个整体,那就是单位“1”。表示分的份数不确定,从而创造了用“若干份”这个词来表示不确定的份数,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数不确定,于是又创造出用“一份或几份”来表示取的份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学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水到渠成地创造出了概念,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各个环节注重了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注意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的分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举例中,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2、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一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得到分数后,创设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手中的事物进行平均分,从中得到分数。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了猜测、试验、推理、证明等环节,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对于数学知识的最终结论,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具体的试验中,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的直接体验中。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值得改进,自己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显得前松后紧。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替为代之。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讲究教学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课为百分数教学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并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1、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本节课我把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设计了投球比赛这一环节,先呈现投中球个数的信息,在学生争议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分析材料,出示投中球个数、投球总个数两个量的信息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决策。通过“哪位老师投球更准” “只知道投中球个数能进行比较吗?”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就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兴趣,同时自觉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与生成中来。并随着“哪位老师投球更准?”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成因,突现了思维的过程,这样就把原本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数学教材实践化。学生学到的也就是“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并让学生深切理解了百分数在实际进行比较时起的作用。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百分数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例导入,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百分数,在充分理解每个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对百分数的认识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
3、练习体现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我在练习时,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小游戏和百分数意义理解题的设计,是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设计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的认识又更进一层。
4、注重课堂人文关怀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中国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9%”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指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要让窗户蒙上灰尘。提醒学生马上就要进入初中学习,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时间,注意保护眼睛。通过学习“大脑的开发使用率约为3%”指出目前提高大脑使用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鼓励学生现在多学习知识,将来能揭开大脑神秘的面纱。通过最后课堂小结时爱迪生的名言激励学生勤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课堂中我处处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充满了人文的关怀。
当然,在本节课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2、让学生提前准备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素材利用的不够,造成资源浪费。
3、本节课中过多强调小于100%的百分数,对大于100%的百分数意义理解上涉及不够等等。请各位专家及老师不吝赐教。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分数,学生在三年级就曾认识过,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五年级学生,不能像一年级学生那样每节课以游戏为主,他们需要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没有过多的形式,只采用了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加以应用。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归纳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从动手操作入手,让学生通过折圆片,把圆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长方形找到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让学生巩固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到分数与平均分的密切联系,并由此引入例题。再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物体的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各图的涂色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在做练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性地思考,如:题目中的单位“1”指的是什么,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了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我认为这次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比较好的地方: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分数,有的学生说,妈妈买来6个水果,平均分给家里的3个人,每人的水果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学生说得很形象,很生动,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只是时间有限,来不及给更多的学生以发挥的时间。二是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课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只和学生交流到是单位“1”不同,所以涂的数量不同,没有进一步交流单位“1”的多少和每份数多少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没有突破。可能由于前后衔接不好,给学生的问题太突然,以至于学生无法从前面单个表示分数的意义中总结出。后来想想,其实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挥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1、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创设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联想,激活已有的经验,帮忙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复习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资料。
2、在操作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此刻向学生带给必须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透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透过回忆想象,来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习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1/4的复习,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习作准备。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能够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也能够得到1/4。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能够是一个物体的1/4,也能够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能够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资料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透过沟通实现的,课堂上,我重视学生将自己观察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化,内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四分之一的理解较为透彻之后,我引导孩子的思维继续深化,这个整体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单位1”,板书之后我提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暗示它和自然数1的不同。果然,孩子们敏感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我的解答中,深化了对单位“1”的理解。仅仅深化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我继续引导,“刚才你们得到的这个四分之一的过程,我们平均分了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既然它们都能够看做单位“1”,我们就结合单位“1”来描述一下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吧。”孩子们开始尝试,从生涩到熟练,我们看到孩子们对分数好处的理解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了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思维逻辑智能。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对我影响很大,只要有机会,我必须把它努力渗透进教学的角角落落。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能够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后,能够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好处。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好处奠定了基础。我把孩子从身边找的分数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这是课堂宝贵的生成资源,必须要充分利用。板书孩子自主生成的这些分数,有两种用意:一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归纳分数的好处,二是为以后学习分数单位带给了实例充分研究。
4、在概括中深化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潜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中,分数好处是分3个层次来抽象概括的:前面学生已认识到了能够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能够用分数表示,又认识到单位“1”的含义。有了前面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表达黑板上这些分数的好处,从而脱离原先具体分物的例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孩子们脑子里已经初步建立了分数的模型,说这些分数的好处的过程,就是在应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读原先较低层次的“分物”,这是对原先的认识的一个抽象化过程,我觉得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好处,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理解到这步还远远还不够,之后我引导学生:“请你读一读,让人一听就明白这句话里什么词语最关键,最重要?”对单位“1”、“平均分”等关键词语的强化,加深了分数好处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如何让层次差一点思维慢一点的学生也透彻的理解分数的好处?我采用了“举个例子说说”的方法,把前面同学们自主生成的分数纳入
分数的概念之中“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我结合“涂一涂”这道题,仍旧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理解3/6里面有3个1/6,并告诉他们1/6就叫3/6的分数单位。并让孩子们猜测黑板上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在充分感知“一份”和“有几份”的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教学分数单位时,很多老师采用让孩子自学的方法,避免讲授。很大程度上,“讲授”“灌输”成了同义词,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避免使用。但是我觉得老师的价值、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就应体此刻“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我让同学们找窍门儿,“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它的分数单位呢?”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了!“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我继续追问:“怎样就能一眼看出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呢”仔细观察思考之后,一个学生说“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多么好的方法啊!所以我体会到,老师必须要善于追问。
5、在练习中发展
概念的构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透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加深、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抢答练习”是基本练习,从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从分子是1的到分子不是1的,主要用于巩固对分数好处的理解;“辩一辩”透过辨析来加深对分数和分数单位概念的理解。“画一画”设计的理念是从部分到整体,和分数的好处正好相反,分数的好处是从整体到部分,明白整体来描述部分,这个题目则是明白部分来推知整体。同时还让孩子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种美丽的图案,真正让我们体验到数学是美的。“玩一玩”这个游戏,不仅仅仅是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3,个数却不同”这个问题的同时,顿悟,原先单位“1”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分数,每一份的数量也是不同的。最后得到的2/2这个分数,其实就是单位“1”,它同时又等于自然数1,后面会逐渐学到,那里只作渗透。因为前应对单位“1”和自然数1做了区别,所以我怕给孩子造成思维混乱,所以没板书。课的最后,我用写信的方式作课堂小结,有两种用意,一是和语文学
科的整合,二是教给孩子这种善于反思的学习方法,帮忙孩子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总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产生过程,才能真正做到记忆深刻、理解到位、灵活运用。在数学教育界享有盛名的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做中学”“再创造”理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朴素的理念之下。不要以为专家的理论高高在上,其实如果能和我们的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很好的解读专家,更重要的我们的教学有了理论来指导方向。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虽然看了很多的视频、杂志和教学设计,但是看完后还是毫无思绪,原因是没有读懂教材,更没有单元备课,不明白这节课在整个单元的作用。
磨课环节,发现自己的设计根本不适应我们的学情,先后改了四次,周三晚上才确定下来版本,时间仓促,没有设计好板书,周五上课有点慌乱,教学效果很不满意。
本节课,我通过一根棒棒糖到一把棒棒糖,渗透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这些棒棒糖的作用,效果会更好。
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张奠宙先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中指出,分数是一种有大小的数,是新的数,是自然数的`扩充,是介于0和1之间的数。
教材在开头呈现了有几个人用等距离打了结的绳子测量一个箱子的边长,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剩下的绳子不足一节,怎么记?”可惜的是教材最后没有回答究竟如何用分数表示这段绳子的长短。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不得不说是较科书的一个缺陷。
基于此,我在导入环节插入了一个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渗透数学文化。但是张奠宙先生提出的问题,我在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前后内容如何有效衔接,加上制作PPT麻烦,最后还是没有解决,也是一个遗憾。
了解分数的产生后,我让学生通过你能选择手中的材料,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1/4。
学生课前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但是汇报时,有点拘谨,声音很小。我是通过平板的拍照讲解功能把学生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事后听课老师提出,拍照转瞬即逝,对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够,应该把图片张贴在黑板上。该怎么张贴到黑板上呢?既要大小合适,还能固定住?要不要让学生说出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呢?看到很多课例都用了,但是我们的学生却说不到要点,说不定还弄巧成拙。
理解单位“1”后,我把做一做的习题改成让学生把12个圆看作单位“1”,创造一个喜欢的分数,继而概括分数的意义。学生汇报的分数,我写在了电子白板上,造成板书太少。
汇报完,我马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分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后来,我用华罗庚的话来引导学生,让数学的课堂有了语文的味道,这是一个亮点。由于第一节环节1/4的影响,学生创造的分数都是1/3,6/1等表示一份的数,不利于概括分数单位。如果在表示1/4时,我能够追问一句:这样的3份,用分数怎么表示?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而且在讲解分数单位时,我讲的过于模糊,学生没有听明白。
练习巩固环节,由于时间不够,第4小题第2问,为什么同样是2/3,花的枝数不一样,没有时间处理。结束时,我设计好的小游戏也没发挥到价值。
这一节课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不能灵活驾驭课堂。很多名师都是用一生去备一节课,虽然公开课结束了,但我不能就此放弃,要继续完善这节课,既然付出了,就不能半途而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会继续坚持、加油!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分别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他们知道了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道,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一些学生。这道题有好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是5/6和4/3。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先后有好几个学生问“5/6和4/3”怎样比较大小。
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他们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啊?”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就说:“这不就行了吗?”……“啊,明白了”,我话没说完,他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事后检查作业,他们的这道题几乎没怎样错。
他们恍然大悟了,我却有点皱眉头了:怎么回事,这些学生分开来学习,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综合,就无所适从。不过,就在写这篇教学反思时,我有点想通了:从学生讲,他们没有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实算不上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但刚学的新知识,不是谁都可以马上滚瓜烂熟的,做老师的,你就耐心点吧;从老师本身讲,上课时,是否把有关的`知识都讲透了,是否把该联系的知识点为学生讲明白了,你自己讲课都没时时注意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讲课角度讲),又何必苛求学生马上就有好的学习效果呢。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必须心中时时有学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就从古人测量物体长度遇到的疑惑,接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再让学生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说说其含义,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
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三、本节课我主要想探索三个问题:
1、作为数学本身应该关注什么?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题,比如:圆的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体积与体积单位、小数的认识等我以前都尝试过,很多时候,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本节课而言,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抽象名次,可是这些真的就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数感、引导他们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节课淡化定义、强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2、课堂的教学结构能否适应并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我没有设计什么复习题,也没有对知识的本身创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书上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回忆、交流、阅读、思考,同时也感悟一点学习方法。试想,我们承认的学习是否在很多时候不自觉的也运用过此方法呢?至少我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荐给孩子们。
3、学生的'学习能更具有创造性吗?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根据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我深信: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再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创造力也在不断的得到培养。设计这节课时,我基本是把所谓的新知与巩固融为一体的,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想象、交流、画图、猜测、操作中去体验并创造分数的意义,新知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内化到孩子们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本节课的遗憾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紧后松;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板书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希望各位老师诚恳的提出您对本节课的建议与意见,以促进我能更快的成长,也同时让我们一起打开数学“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一方面学生比较厌烦,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是复习课需要将一单元的零散知识系统起来。针对这两点,本节课顾老师运用“课堂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让他们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这点做得很好。其次,顾老师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建议:
最好在整理知识的同时,插进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边整理边练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了两个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在新课的教学中,首先结合具体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发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学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这里尤其要重点强调的是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以此来强化分数的具体意义;接着,通过分数的意义的教学铺垫指出,一个整体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同时指出分数的意义也可以说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整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单位“1”。最后,通过做一做的练习来引入分数单位的概念,指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并通过具体的分数进行举例说明。
2、深入挖掘分数的意义,体会分率。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清楚知道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我们在后面所要学习的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
不足之处:
虽然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教学,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受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本不看图示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把总数量作为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数作分子,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改进措施: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着重通过具体的例子辨别,可以采用同步练习中容易出错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3-09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13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07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06
关于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3-16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11-20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集合09-26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28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03-24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