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我复习课的定位就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力得以训练,使学生能有新的收获。通过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复习时,我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的、开放的情境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我主要关注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或现实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自觉的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体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加减法、乘除法的含义,让他们自己举例子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进行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进行计算,什么情况下又要用除法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再体验的过程,是之前感悟的延伸,它促使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体验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加、减、乘、除的含义。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在复习中让学生多做、多练和多说。
平时上课时,我总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根据提供的`已知条件核问题思考怎样列式计算,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做题。这节课我改变以往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读题分析计算解答,然后汇报,给学生创造做的、说的和练的机会,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效果不错。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当六年级数学讲到“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时,老师觉得讲得已经够多了,可是很多孩子却进入了迷糊圈。尤其是解决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综合在一起,很多孩子陷入了学习的盲区,这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这两天我尽量放轻声音讲题,多让学生讲题,为的是让孩子们能更全神贯注,理清思路,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说起来孩子们现在效果还不错,有70个以上的孩子基本不出错,还有几个孩子对单位“1”的量的判断有点迷糊,真正完全不懂的还是那两个完全掉队的孩子。
这点内容是六年级数学的重点,以后很多问题都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有关系,学会找单位“1”的量,还有分析数量关系尤为重要。所以今天我们一直在做对比联系,并且一直在强调解题的方法,数量的对应,孩子们对解题的方法基本熟练:
一、读懂题意,找出单位“1”的量;
二、分析数量关系,列数量关系式,即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对应的量。
三、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列算式或方程;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或者用除法求出单位“1”.
四、解答检查,尤其要检查各个量和它对应的分率。
例如:
1、鸡有20只,鸭比鸡多1/4.鸭有多少只?
把鸡的只数看做单位“1”
数量关系:鸡的只数*(1+1/4)=鸭的只数
鸡的只数是已知的',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0*(1+1/4)
2、鸭有25只,鸭比鸡多1/4,鸡有多少只?
和第1题的数量关系一样,但是鸡是未知的,所以要把鸡的只数设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还要注意不能照着模式拖下来,要灵活运用,弄清楚题意,看明白条件和问题。
尽管孩子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总得效果还是良好,今天的我在第四节的课上(因为明天要去听课,所以今天多上了数学课)有一点着急,因为王梦祥和薛林宇没有专心听,但是陶尧、、张乾、王虎兵和王文进步很大。后面的课上我们还要加强训练,但是我会把声音放得更轻一些,让孩子们更专心。我们有很多聪明的孩子显示了出来,王亚琼、葛振宇、薛宛修、苏慧欣、蔺力林、范桁端、韦一、马浩杰、王智程、刘玉婷、吕唯溪,还有粗心的陈晨和徐仕莹,聪明的孩子太多太多,进步的孩子也太多,所以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行!这些小老师马上会把后面的孩子带上来!因为四班的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四班孩子的数学思维很突出。
加油,我的孩子们!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由于刚刚听过青年教师评优课,课前认真阅读了其他老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学习,仔细修改了课件,所以教学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今天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对于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都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包括很多平时学习数学困难较大的学生也初步掌握了这一策略。
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解决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去主动探索,这本身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所以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这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小组里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知新知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上完这节课的一些感想:
1、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用操作、画图来表述数学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几何直观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画图的直观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从4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过渡到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从用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过渡到用边长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浅入深,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探究,并由小组代表汇报结论,让学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孩子们在汇报时,思路清晰,表述清楚。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新课程,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节课用的最多的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有的孩子在小组内表现很积极;有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参与活动。这样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认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课件,直播时有意放慢步骤,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目的也是想照顾思维水平中等的孩子。先从复习正反比例入手,使学生分清正反比例关系,使巩固了旧知,又为本节新授做了充足准备。
在教学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啤酒的总瓶数和箱子个数的这两种量,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学生列出自己的算术方法,老师给以肯定。“你还会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知道啤酒总瓶数÷箱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是一定的,所以啤酒总瓶数和箱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啤酒总瓶数和箱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学生用比例解答。
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中信息,讨论题中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判断是什么比例,固定不变的是哪一个,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学生传过来的问题回答比较积极,学生的学习互动交流也比较好。
不足之处:因线上教学关系没有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不回答问题的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以后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方面继续努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终于把自己准备多时的课上完了,心里是一阵无比轻松的感觉,近几天以来,经历了试讲、调整,对学生的训练,让我感受到一种洗礼,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出色卖力,的确,现如今的课堂——生本课堂,看重的是学生,不是教师,我们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是否能拥有真正地话语权是我们生本课的关键。
整节课,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又充满活力的气氛,孩子们认真地交流,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比平日里的交流时间节省了不少。接下来,都举起了小手,他们都想到前面做展示的小组,都想争取这次展示的机会,其实,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本课堂上也都是一种争先恐后的劲头,他们都愿意到台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每次都暗暗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表达的关注度,对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展示能力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孩子们交流时的表现,对孩子们倾听的认真程度是十分在意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份的付出,老师都是看得见的,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会使自己前进的脚步走的更快,失去了集体的促进作用,每一个人的进步都既微乎其微又是艰难无比。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集体中的成长和进步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无意识,自我的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成长和进步。
小组交流时,我特意提到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求因为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要做好展示的准备。孩子们对于这样真切而具体的要求做的到位,让人为他们的认真而感动,接下来的全班展示环节,作为小然组长的她在组织本组的同学展示交流时一副得心应手的样子,对于学生的点评,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点拔,都显示出了很高的个人魅力,仅仅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全班展示就顺利的结束了,孩子们响亮的声音,至今仿佛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原来我所担心地全班展示时间不够的问题早已不存在,课堂训练结束,还有近10分钟的剩余时间,真的很感谢孩子们准确到位的展示,接下来的时间,我安排了同学们自我出题考大家的环节,孩子们踊跃地参与进来,小垒同学也非常有创意地出了一道既是年龄问题又不是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可我们的教学时间真的要到了。
小结的时刻要到了,我提出“一节课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发言让人感动,有的说“生活中问题真的很多”“有时候,是一个数里面有4个几,不一定都是几个6这样的形式”。我进而指出,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习的用途就在于此。
在今后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必须做好试讲,周到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在平时的训练中实在到位不走过场,让我们的孩子们真实地拥有能力,让我们的课堂能经得住考验。
数学课堂永远值得解说,我们的脚步也永不会停止,我们将在生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判断的基础上学习的。例5是有关正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我采取引导、谈话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熟悉情景,旧知迁移。
简单的练习唤起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正比例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独立思考,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
2、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用问题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正比例角度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
3、精心练习,学以致用。
在题型练习上,我精心设计,有变式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速度一定的行程问题,最后行程问题中未知发生变化,成为稍复杂的问题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
1、教学内容较有难度,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理解本节课内容,关注后进生过多,巩固练习没能全部完成。
2、当学生回答出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时,如果板书李奶奶家的水费/用水的吨数=王大妈家的水费/用水吨数,对后进生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沟通与整数解决问题的`联系,降低学习的难度。在例6的教学中,我把例题转化成整数问题,如学校篮球比赛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上半场的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算法如下:
第一种解法:
解:设下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得2x分。
X+2x=
3x=
X=142x=14×2=
第二种解法:
42÷(1+2)=14(分)14×2=28(分)
说明:在第一种解法中,要注意解设1倍量为x;在第二种解法中,总数÷倍数和=1倍量。
接着教师再把此题转化成分数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解法如下:
第一种解法:
解:设上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得1/2x分。
X+1/2x=
3/2x=
X=281/2x=28×1/2=
第二种解法:
42÷(1+1/2)=28(分)28×1/2=14(分)
说明:在第一种解法中,要注意解设单位1的量为x;在第二种解法中,总数÷倍数和=单位1的量。
最后对比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加强对比,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系。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算术法解决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找不准单位1的量。
2.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总是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而且在解设问题时却
漏掉单位名称的现象。
改进措施:
加强找单位1的量的训练,特别是在解设问题时注意解题的步骤,防止学生不关注细节,不能正确解题的现象。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也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中我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掌握本课知识。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题意,学会了用比例解决问题。
但是,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解答,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我想这与我没有很好地想办法让学生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有关吧,下一阶段必须要注意这一问题的学习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
(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
(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
每次上完公开课,我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如果让我再上一遍,我一定会这么上!从这节课中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再精雕细琢。可惜的是,我只能上一遍,要想上第二遍可能还要等上一年。所以,我要考虑全面,不能让这颗后悔药等到下一年。
解决问题是王校长的拿手课,王校长给我们做了两次解决问题的示范课,我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相比王校长的课堂,我更显得捉襟见肘,拿不出台面。不过我能够学习王校长扎实的.教风,让学生都能学会这节课的知识点是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又有一个问题扑面而来:是小组合作?是学生自己探究?是老师讲授?想来想去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加以辅导。可是,在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发现,好多学生对于单位“1”还是很糊涂。不明白为什么前后的两句话单位“1”变了,变了该怎么办呢?了解到学生对这道题目的一知半解,我想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两句话的含义。于是,根据课本上小精灵的提示,能不能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加以理解?果不其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时就已经掌握了折纸的方法,那么这次也是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单位的变化。从这点可以克服摆着我们面前的困难,由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回答,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的错误回答擦出课堂思维的火花。如果让学生对错误进行讨论或者重新思考,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牢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如何去做,怎么面对,怎么处理这一类题目。
总之,今天的课堂改进之处还有很多,我会不断学习新教材,吸收新教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火花!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题。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楚哪个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2、强化分率与数量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知识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变比较中,比较多得到结论还需站在更高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同桌间讲,讲给每一个人听,并且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如何找单位“1”,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3
分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计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沟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重点梳理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在此类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总数与份数、总数与每份数颠倒位置的情况。因此,加强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谁是总数,谁是份数,谁是每份数。此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辨别。如:榨1/4千克油需要4/5千克大豆,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1千克大豆可以榨多少千克油?
在例4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找出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然后再找出单位“1”,看一看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辨别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导致列式出错。
2.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
改进之处:
1.对于数量关系式可以统一归纳为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加强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理解。
2.联系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加强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生对于统一教材的适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一般来说城镇地区的教学起点应略高,着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农村地区的教学起点稍低,着重对学生进行扶的教学。在上《总价=单价×数量》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平时常有零花钱,经常逛商店、超市等,对于买东西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不想费太多口舌,而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发言,快乐展示自我。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说出许多有关买东西的事例。看,只要老师相信学生,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对学生的发言不做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然后以一个欣赏者在旁边静静地微笑、点头,我们就会经常听到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精彩发言,并且,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只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就能很容易解决,而无需教师想方设法地教给他们。
二、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实践,又寓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地认识了买东西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机灵狗要去进货,想请大家帮忙。在同学们充满热心想帮机灵狗时,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你们这群淘气包平时计算糊里糊涂地,会不会卖错呢?于是有了"老师卖,学生买"的买卖大考验,然后学生真正"上岗"帮机灵狗照看文具店----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客。老师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出题为难大家。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性大增。以上这个教例直观,生动,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平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生活本就是一个大课堂,它蕴含着无穷尽的数学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利用,因而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习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2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3-18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篇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教学反思03-02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23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5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