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08:53: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本次公开课《退位减》上完以后,通过几位老师的点评,我也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正:

  一、加强对孩子数学语言的培养。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我明显感觉到孩子语言不够精炼,表达意思不完整。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要给与正确的导向,尤其注意完整地叙述,这样可以让后来回答的孩子有个明确的方向。

  二、增强教育机智。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本次课上孩子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导向。还有,自己出现的教学遗漏没有选择好恰当的时间补充。

  三、丰富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应注意灵活运用评价。我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把攀英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突出重点。平时每次上课都会发现例题教学花费太多时间,造成时间安排不均衡。

  五、注意板书设计。一节课上完,发现自己的`板书乱七八糟,平时也没有注意板书设计,写字得也很随意,自己真的需要注意了。

  自己虽然是一名初职教师,在教学能力各方面也尤显年轻,但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给自己找借口。我一定要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每一次改正一小点,最终会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正。使自己的课堂变成真正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这个学期以来,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我们二年级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前几单元的资料时,总觉得对学生不太放心,于是节奏放得很慢,当然慢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说第二单元的列竖式,全部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说: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这三条基本的运算法则同学们都能熟记于心,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由于不认真导致错误,针对这种状况,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必须要仔细,同时做好检查。

  在本月的`第二个星期,我们还有差不多两个单元的资料没有学,虽然这两个单元:认识时间和数学广角的搭配,资料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试中还是占有必须的比例。于是我们就改变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种边学新课边处理习题然后考试的策略进行,而是按照先学新课,在处理习题的方式进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个周的的周五结课。

  本周是我们最忙的一周,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们先是制定复习计划,做好分工,然后就开始一单元一单元的复习,为了到达更好的效果,我们找副科老师借课,占用自习课,每个单元都是先复习知识点,然后考试,占用休息的时间批改试卷,最后再进行讲解,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过关,之所以这样做,只是想让复习的效果更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能多得几分,拿到满意的成绩回家过年。

  虽然这样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实,累并快乐着!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为下面秒的认识和看钟面所表示的时刻这一难点作基础。教学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的关系,1时=60分,并通过时间对时间的感受,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

  时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相关经验,比如对钟面的认识,在一年级时也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初步了解了某个时刻在做什么事情,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二年级的教材放在一年级上,对学生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准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变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思考一:钟面有必要画吗?

  在第一次设计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给小朋友一个钟面,把钟面补充完整。”这一前置性作业。希望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在钟面上标出有1到12这12个数字,有12大格,有时针、分针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

  1.小朋友们很少有画到小格的,为什么呢?对学生课后的访谈中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卡通钟表上都不标小格的,因此学生观察不到,也就画不出小格;

  2.在课堂上让小组中交流“你画了什么?”。一年级是小组交流的建设阶段,学生对小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学生小组交流、上台展示后还是需要老师的总结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了:在课堂上出示一个钟面,上小朋友来说说这个钟面上还缺什么?学生说到哪里,课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它们有什么区;有1~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数一数,12个数字把整个钟面平均分成了几大格?通过学生说,课件展示也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认识了钟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认识“分”?

  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何不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呢?

  2.认识小格的过程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学生只能5格5格数,还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因此在这一环节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认识“分”以后,让学生来看分针转一圈是60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利用数来认识的,很少有学生意识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对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层:认识“分”

  直接出示小猪和小猴比赛的钟面,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小猪钟面分针走1大格,让学生说说小猪和小猴穿衣服分别用了多久?

  学生能利用生活经验说出: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小猪钟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钟。

  第二层:巩固“分”

  小猴的钟面上分针从12转到了3,小猴用了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通过5小格5小格数,能知道分针转了15小格,是15分钟。

  其次小猪是花了20分钟,可是分针开始的时候指向4,分针走到哪里会停下来呢?这是有思维含量的,让学生逆向思维比较难,但是学生也能通过数知道分针指向8,但是回答出来的学生并不多。

  最后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填一填:“小猴从家出发到学校,分针从3走到了7,过了多久?小猪上学路上花了25分钟,分针从8走到几?”通过对上面两题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学生会写出“分针从8走到17”这类的错误,说明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层:认识1小时=60分

  创设情境:小猴阅读分针从12了1圈,用了多少时间呢?学生说出了1小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其次提问:现在是分针在转,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时让学生数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针走1圈可以说是60分,也可以说是1小时,板书1小时=60分。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到: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时,让学生再次体会到1小时=60分。

  最后通过1小时可以用分针走1圈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引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从而认识“时”。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星星合唱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对计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把计算的数的范围扩展到100。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里只是把数目变大了。3个数的连加、连减笔算方法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但它们的算法是相通的,只是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强,计算过程要更加细心。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二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境,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我在学生的表演中间,适时穿插引导:“现在车上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大家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领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

  了困难而恢复。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易教”,学生“乐学”,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喜欢学的东西,他就会认真去学。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意义,会运用1—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这部分知识为学生学习8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教材处理“8的乘法口诀”的口诀引入,不是抽象地直接搬出口诀,而是先通过小狗在数轴上跳,一次跳8,二次跳几,三次、四次……这样形象的例子,进而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学情分析

  该班有学生40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萎缩情绪。我应逐步引导他们开拓思维的空间,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 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计算。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要求记忆的口诀随着所学知识逐步增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师:今天,有一位客人来到我们班,谁呢?(电脑演示“蓝猫”) 蓝猫得知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想考一考我们。

  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3×4,5×6,4×5,3×2,7×4,5×7,7×5,7×6,

  2.师:蓝猫看到我们那么厉害,可不服气了,它又出了几道题目。看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闯过难关,做的又快又准确。(电脑演示)

  说说出现口诀的前一句和后一句

  (二)探索新知

  1. 由蓝猫跳数轴引出一个8至8个8的连加。

  师:再来看看蓝猫又干什么?(电脑演示)

  师: “这是蓝猫,它可爱运动了,是我们数学王国的运动健将哩,你看,它又在那里跳了。”(展示数轴)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蓝猫是怎么跳的?蓝猫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

  师: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那么蓝猫第二次会跳到几呢?

  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蓝猫这一次跳得与第一次、第二次的长度都相同。

  师:那么蓝猫第四次、第五次……第八次分别能跳到哪里呢?说说为什么。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出示课题8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 自编8的乘法口诀

  带蓝猫参观鼓号队。要求同学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电脑演示)

  师:每个小朋友可以根据蓝猫今天跳数轴的表现来求1排到8排各有多少人(给学生3分钟的练习时间,并且反馈于书本上

  个别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再根据算式编8的乘法口诀。

  师:对于他们编的8的乘法口诀,你还有什么意见或者补充吗?

  学生讨论再反馈在黑板上。

  3.记口诀

  师:编的那么好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吧。

  师生齐读口诀。

  师:蓝猫又说话了:“你们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里面有8个朋友。你们能一下子就把每个朋友都记住吗?还是让我蓝猫来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吧。你们可以先观察每一个乘法口诀朋友的特点,再比较比较。这样就好记多了。”

  学生比较并反馈:①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总比下一句的第一个数多一;

  ②每一句的第二个数都是8;

  ③每一句口诀的得数十位上依次增加,个位依次减少;

  ④积一个比一个依次多8。

  师: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口诀朋友比较好记。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蓝猫直挠头,忘了六八多少怎么办?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几位朋友。(两分钟)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桌互背、开火车背口诀

  (三)练习

  1.出示8的乘法口诀卡片

  师:波波给我们带来了8的乘法口诀的相片。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几位好朋友?

  8×4 8 ×7 3×8 8 ×8

  8×2 8×5 1×8 6×8

  2、智慧星

  一八得( ) ( )十六 ( )八三十二 ( )二十四

  ( )八五十六 五八( ) ( )八六十四 六八( )

  (四)实践运用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

  ①螃蟹:一只螃蟹一条腿,三只螃蟹呢?

  ②教室里横着数有7排,每排8人,还多2人(竖着数有8列,每列7人,还多2人)可算出全班多少人?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跟着在数学王国里逛了一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 人教 版二年级 下 册第 二 单元 表内 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重1克的图钉,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图钉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数学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我认为,数学预习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一、数学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数学预习,有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解决。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通过预习,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能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数学预习,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数学预习,有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高一数学教学反思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新课程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课题:用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的例6、“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乘加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和乘加的含义解答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乘加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导

  (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6。

  (1)出示教科书第84页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再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教师出示: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的客车是有8排座位,前7排每排4个座位,最后1排有5个座位,全班师生能坐下吗?

  (2)全班读题后讨论。

  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能不能一次求出坐不坐得下?

  我们要算“坐不坐得下”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座位)

  我们第一步应该先算什么?

  应该怎样列式?

  方法一:4×7=28(个)28+5=33(个)>30+2=32(个)

  方法二:4×8=32(个)32+1=33(个)>30+2=32(个)

  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以上两个算式?

  4×7+5=33(个)>30+2=32(个)

  4×8+1=33(个)>30+2=32(个)

  答:坐得下。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全部算对。

  (3)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4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的客车是有8排座位,前7排每排4个座位,最后1排有5个座位,全班师生能坐下吗?

  30+2=32(人)

  4×7=28(个)>32(人)4×7+5=33(个)>32(人)

  答:全都师生能坐得下。

  课后反思

  反思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阶段。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它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周五的教研活动,按照学校教研组的安排,我教学《6的乘法口诀》,即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7(第61页)。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呈现的,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能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够正确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两个数的积,难点是怎样去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的思路是:在上课时,通过“我会背—我会说—我会写”这三个环节先让学生简单的复习1—5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小鱼图引入本课课题,因为学生已经有1到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在引导学生编出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这两句乘法口诀之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编出剩下的口诀,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再引导学生根据6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特点来发现他们之间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利用课本61页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摆一摆,进一步加深对6的乘法口诀来源的认识。我让学生在情景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不充分。因为之前没有怎么上过公开课,也不知道要怎样去备课,所以导致我做的ppt显得比较散。

  2、复习旧知力度不够。在复习环节,在全班齐背了1—5的乘法口诀之后,只简单的叫了一个同学起来背诵,然后就进入了新课。

  3、教学重难点没有把握好。

  4、专业知识不够。我不是专业的数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也只是凭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讲授,很多细节问题上面处理得不好。

  5、教学方法太单一。因为这节课要学的是6的乘法口诀,所以整节课最多的就是让他们练习试着背出来,但是我的方法用得不好。

  6、动手和练习的时间太少。在背口诀环节耗时太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练习时间不够充裕。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也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和落实。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在设计上,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过动的体验,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数学学习过程成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但是在运用阶段中,我们发现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不管怎样的习题,都只用竖式来计算,而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法。

  经过反思,出现了这种情况,正是我们进行算法优化所带来的,这又使我们进行了深思。提倡算法多样化到底用不用优化?如果优化,又应该怎样来优化呢?经过讨论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计算时虽然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最优算法,但并不等于没有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最优方法,所以还是应该有算法的优化的。

  事实上,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两者可以而且应该统一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但这种优化并不是教师“灌”的,优化算法的主体应是学生。优化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在用自己的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差距,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自己选择好的方法。所以在学习之初面对各种又多又杂的算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回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例1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进入课堂

  本部分内容是本学期的开篇内容,但是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最困难的问题,因此,有一个好的开端是十分重要的。我用书本上的情境,以谈话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愿意发现知识。

  二、还原课堂,让学生做主人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为已经有了上学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并不是十分困难。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将自己的`思路呈现在课堂上。

  三、回归实践,让练习伴随

  练习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或许有人会说,新知才是主题,但是没有了巩固的新知,只是一粒沙子,微不足道,所以适当的练习十分重要,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并没有以量取胜,而是用简单的三道题来完成这一环节,但是难度确实层层递进。

  固然,一节课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的处理上我过于放手课堂,让学生发散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自己并不能够有一个规范的书写方式。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共有十个单元: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克与千克,统计等。

  三、本册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结

  构起来的?写出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除法的初步认识

  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

  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

  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本册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五、本册教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哪些?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教学内容的呈现是

  1、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

  2、反复通过学具操作,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

  3、用已构建起的思维模式“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

  一、重视基础知识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倍”的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由例1通过学生用七巧板拼图活动来完成7的口诀教学,例 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木棒摆正方形的情境,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通过学生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例4是运用已建构起的“认知结构”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还有更多的机会来练习乘法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贯彻新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同桌或小组进行各种编口诀,完后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交流自己小组的`编口诀的方法和记忆口诀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然后将题目适当拓展,并利于同桌或小组间的相互学习。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意利用各种素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倍”的教学里,我通过各种情境的素材先让学生体会感知“倍”的含义,“倍”的表象,最后形成“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再通过画线段图加深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倍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开放题,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反思02-25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01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2-25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2-06

二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03-15

数学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02-13